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濮氏

馬鞍山濮氏

發布時間:2021-07-21 11:52:12

⑴ 南詔國皇帝姓氏一般是什麼

歷史上的蒙舍由於起源於大理巍山,稱為南詔。南詔先民本來不用姓氏,只用父子連名,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的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統一雲南大理洱海六詔,唐王朝為皮羅閣進爵雲南王,賜名蒙歸義,才開始以蒙為姓氏。南詔第六代王蒙勸利晟就曾經賜擁立自己的王嵯巔姓蒙,封為大容(大哥)。但南詔王室後裔大多改用其他姓氏。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南詔清平官鄭買嗣殺害南詔王舜化貞自立。為鞏固自己的統治,鄭氏大肆殺害南詔王族成員。逃脫的南詔蒙氏王族成員或離鄉背境逃往他鄉,或逃回故鄉蒙舍地區後以改名換姓的方式隱藏於同族烏蠻中,甚至融入了其他族群。據說有的王室成員為掩人耳目便稱先祖是來自江西一帶的漢人,直到大理國滅亡後才逐漸恢復南詔蒙氏親族的身份。
據《南詔野史》、《滇略》等史籍的記載和現代調查資料分析,原被安置在白崖川(今雲南彌渡縣紅岩)一帶的蒙氏王族成員,一部分南下渡過瀾滄江後落籍在今雲南景東、雲縣一帶。另一部分則渡過禮社江後折往東北,再過金沙江後到達「烏蠻七部落」地區(今四川涼山一帶)。從思茅、臨滄、貴州六盤水、四川涼山等地(州)的史志資料記載看,至今,景東、思茅、雲縣等地,尚有自稱「蒙舍人」的彝族。四川涼山一帶彝族中也有稱祖先來自「蒙舍」的,這部分彝族人在為死去的人念指路經時,將死者靈魂的歸屬地放在洱海之南的蒙舍故地——巍山。
原居住在蒙氏王族發祥地巍山的王族成員,一部分遷往蒙舍川西部山區漾江河谷一帶,即今巍山的牛街、龍街、馬鞍山和紫金鄉、漾濞縣的雞街、瓦廠鄉一帶。在巍山縣山區的彝族人中,還廣泛流傳著有關蒙氏王族逃難到這一地區的傳說。據《巍山彝族簡史》漾濞縣的雞街、瓦廠、順濞等鄉境內,有蒙姓400多戶2000多人,他們都是彝族,自稱祖先來自巍山紫金鄉一帶。原居住在巍山的另外一部分蒙氏王族成員,他們通過改名換姓後,隱藏於故鄉的其他「烏蠻」部落中,按照史志資料記載和民間傳說的調查結果看,當時改的姓有「茶」、「字」、「查」、「羅」、「余」、「左」、「閉」、「畢」、「阿」、「張」、「李」、「鳳」等,其中以改姓「茶」、「字」姓的人為多。據說,改「茶」、「字」二姓有不忘祖的意思,因為這兩字分別保留了蒙字的「艹」和「冖」部分。「茶」姓絕大部分生活在今馬鞍山、紫金、五印、牛街、青華、巍寶、廟街和永建8個鄉(鎮)。「字」姓大多分布在巍山縣五印、牛街、青華、巍寶、廟街和大倉6個鄉(鎮)。「左」姓主要分布在今五印、馬鞍山、紫金、大倉、廟街、巍寶4個鄉(鎮),永建鎮的3個村中有「左」姓。
此外《哀牢夷雄列傳》所載李文學部將倮羅濮杞彩順、張興葵、杞紹興等皆有父子連名的彝文家譜,其祖先可追溯到南詔蒙舍細奴羅甚至細奴羅的先輩。

⑵ 請問古代有姓黃的皇帝嗎

黃巢建立過政權,他自己也稱帝。

⑶ 中國有名的三大古戰場在哪裡叫什麼

希望對你有幫助黃帝蚩尤涿鹿大戰(今河北省涿鹿縣或山東泰山西北)
黃帝炎帝阪泉之戰(—說今山西運城解池附近,一說今河北涿鹿東南)
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今河南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
晉楚城濮之戰(今山東鄄城西南)
吳楚柏舉之戰(今湖北麻城市境)
齊魏桂陵之戰(今河南長垣西北,另有長葛北之說)
齊魏馬陵之戰(今山東莘縣大張家鎮馬陵)
秦趙長平之戰(今山西省高平市長平村)
項羽巨鹿之戰(今河北平鄉西南)
項羽劉邦垓下之戰(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
劉秀王莽昆陽之戰(今河南葉縣)
曹袁官渡之戰(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
孫劉與曹赤壁之戰(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
吳蜀夷陵之戰(今湖北宜都和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
秦晉淝水之戰(今中國安徽壽縣瓦埠湖一帶)
唐突厥陰山之戰(今陰山一帶)
宋遼澶淵之戰(在今河南濮陽)
宋金潁昌之戰(今河南臨潁)
宋金郾城之戰(今河南郾城)
宋金和尚原之戰(今陝西寶雞西南)
宋元崖山之戰(廣東崖山)
宋元襄樊之戰(今湖北襄陽樊城)
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大戰(今鄱陽湖)
明朝土木之戰(今河北懷來土木鎮)
明清薩爾滸之戰(今遼寧撫順東)
康熙噶爾丹烏蘭布通之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南)
康熙噶爾丹昭莫多之戰(今內蒙古肯特山南)
中俄雅克薩之戰(今黑龍江左岸阿爾巴金諾)

⑷ 有人姓狐狸的狐嗎百家姓里有嗎或者古代有人姓這個狐的嗎

維納斯(Venus):女神還是女神經?

康石石

藝術留學大拿

150 人贊同了該文章

有些時候,看畫,不能深究,感覺美,就行了,尤其是關於情愛的藝術作品。你若究根問底,很容易產生道德的崩潰感,也就是說,「難得糊塗」是好事,如是知道了太多畫面背後的故事,相當容易思維混亂。

今天我們來談提香的(Tiziano Vecelli)這幅畫:《Venus And Adonis》(《維納斯與阿東尼斯》)

提香的人生可以概括為三個短語:拚命創作、拚命賺錢、拚命享樂。在他那些名垂畫史的佳作後面,很多都包含著種種傳說和香艷的故事。因此,歷史讓提香來表現維納斯,當然是最好的選擇!

結語:

維納斯究竟是女神還是女神經?我的意見是,要放在歷史和文化的視角來看,希臘的神,靠譜的少,但這就是古希臘真實生活的一種圖像反映。經歷過傳統禮教的中國人難以理解,可我們的歷史中,也有陳寅恪先生所說的:「臟唐臭漢」,很多歷史真實地講述出來,難以啟齒的事情,恐怕並不比古希臘少,而這就是真實的人性,反映在神話與油畫中,就是真實的神性。只不過,私下認為:無論神馬女神,都有著很無碼的經歷,不是女神經,難以當女神!



以上內容根據康石石的老師藝術大舌教授(這當然是他的化名)在大學一年級的《西方藝術史》的講課內容整理。藝術大舌教授推崇「述而不作」,雖然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博士畢業,學的是西方油畫,但卻是王陽明的信徒,也很少落筆成文,總認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所以當康石石建議將他的授課筆記與錄音整理進行發表時,他授權我來根據錄音整理,也可以用化名發表,但不能用真名,畢竟,作為教授,他的文章與著作都上承「乾嘉學派」,認為全國有10人能讀懂就是一種關於學術深度的羞怯,而這類小文章,不過是問道之餘的小小伎倆,隨口說說,大家聽聽,權當解悶,好玩兒即可。

⑸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是黃巢的《詠菊》,黃巢除了精通武藝外,也愛讀書,能詩能文。他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中。不過,科場的失利卻使他有了另外的收獲:那就是看到了考場的黑暗和吏制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的本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考試不第後,卻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懷抱。"待到秋來九月八」,點明菊花開放的季節是在秋季。尤其是農歷九月九日,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天親友聚會、登高飲酒、欣賞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風姿、引人贊賞的日子。這種風俗在唐代特別盛行,比黃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經與朋友約定「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嗎?黃巢在這里特別強調了「九月八」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堅定的信心:九月八日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人們對重陽節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們迎接這個佳節到來的作用,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詩的第二句寫菊花的威力:「我花開後百花殺」。百花的凋零與菊花的開放本沒有必然的聯系,在詩里卻寫成菊花一開百花就枯萎了,變成了因果關系,這正是強調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視為國花。據唐人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黃巢一反傳統的觀念,對菊花大加贊揚,你看,「我花開」與「百花殺」恰成為鮮明的對照,更顯出菊花精神抖擻、威力極大。重陽,是菊花的節日。詩的三、四兩句描寫重陽節的景象。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天,在封建社會里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就連作為人間最高統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稱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來管理萬民的。但菊花的香氣卻可以「沖天」;不僅「沖天」,還能充塞京城長安。一個「沖」、一個「透」,表現了菊花、從而也體現了詩人那種藐視天地的雄偉氣魄。第四句寫色。如果第三句是傳菊花的「神」,那麼,第四句則是寫菊花的「形」。「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雲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里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盪盪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後,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⑹ 平泉為什麼說是契丹祖源

依據包括《魏書》在內的史料所載,契丹是鮮卑的後裔,最早居於遼河上游,而這遼河的正源所在地便是平泉,同時平泉考古發掘出很多契丹人的墓葬和生活遺跡,所以平泉自稱是「契丹祖源」。

平泉縣地處河北省東北部。為遼寧、內蒙、河北三省交界地,東與遼寧省的凌源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相連。

遠在史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與天抗爭居地勞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訴說著平泉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據考證,春秋戰國時的「老馬識途」,漢末三國時的「望梅止渴」等,歷代英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設縣。隋唐之際先後定名為榆州、澤州、神山縣、平泉州。唐朝一度歸盧龍節度史安祿山統轄。

遼金時代,是平泉最為活躍的歷史時期,平泉的馬盂山(光禿山)老哈河一帶是契丹人發祥地,出土了大量的遼金時代器具,發掘了遼代大長公主墓,契丹人在這里盤馬彎弓跨過長城、黃河而問鼎中原,從此把整整一個民族的風俗、文化融進了漢文化的浩瀚大海。

(6)馬鞍山濮氏擴展閱讀

《魏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正史」中第一部專記少數民族政權史事的著作。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古代的史書是記載漢族的歷史。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是很妥帖的。

自《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都有少數民族歷史記載的專篇。十六國時,出現了許多記述各個割據政權史事的專書,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

《魏書》記述了我國北方鮮卑族拓跋部從四世紀末葉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靜帝)的歷史,內容涉及到它的發展興盛、統一北方、實現封建化和門閥化的過程,以及北魏、東魏與南朝宋、齊、梁三朝關系的歷史;

《魏書·序紀》還追敘拓跋氏的遠祖至二十餘代的史事,雖未可盡信,但卻大致闡述了拓跋氏的歷史淵源。因此,研讀《魏書》,對於認識我國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這一客觀事實,必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魏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時代特點方面的自覺性。除了它的列傳具有比《宋書》更突出的家傳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書》的志,新增《官氏志》、《釋老志》兩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啟》中說,這兩篇志所記述的內容是「魏代之急」、「當今之重」。

《官氏志》首記官制,後敘姓族,記載了鮮卑氏族的名稱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變化,為研究拓跋部落的發展擴大及漢化提供了完備的資料,是反映北魏統治封建化、門閥化的重要文獻。《釋老志》記佛、道二教,以記佛教為主。

它敘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載了它在北魏的興衰史。重姓族,崇佛教,這正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此志乃魏書首創,首次有史書記載佛道兩教的流傳及變革,尤其對於記載佛教發展十分詳實,可看作是一部中國佛教簡史。魏書首辟專篇記錄宗教,是其在歷史上的功勞。

⑺ 春秋晉國公卿大族狐氏是怎樣沒落的

歷史名人狐 突: 字伯行,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的大女兒生一子叫重耳,重耳放逐在外19年間,狐突教子輔佐重耳忠貞不二,被逼而死。晉文公重耳功成業就後,為懷念忠貞不渝、大義凜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陽(今清徐縣)、卻波(今交城縣)之間的馬鞍山下,重整墳塋,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譽為三晉名臣。 狐 毛: 字子羽,春秋時晉國卿,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狐偃之兄。拜中軍車騎將軍,英標冠世,才能兼備。 狐 偃: 字子犯,春秋時晉國卿,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狐射姑: 字季他,又稱狐射姑,春秋時狐偃之子。晉文公重耳滅賈國後,晉襄公便把賈地賞給輔佐晉文公完成霸業的狐偃(晉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稱賈季、賈他。襄公去世後,在立襄公的哪個弟弟為君之事上發生了爭斗,賈季因避禍便逃往翟國,他的子孫便以賈為姓氏,稱為賈氏。 狐 忠: 明代並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陽典縣人,善書,洪武中官中書舍人。 狐卷子: 戰國時魏國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里有著記載。狐卷子就是王子狐的後代,因為出身貴族,所以對國家政治特別關心。而且春秋戰國時代,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有思想的文化人,總要根據自己的知識結合現實,講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大大地推動了那個時候的文化進步。 狐 溱: (生卒年待考),狐毛之子。著名春秋時期晉國重臣。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出兵勤王,周天子把「南陽」(太行山之南,黃河之陽)地區的陽樊、溫、原、欑茅地區賞賜給晉國,晉文公便命趙衰為原大夫、狐溱為溫大夫。 作為狐氏的第三代人,能和趙衰成為平級幹部,狐溱的起點可謂很高了。但是漸漸的,狐氏的勢頭似乎盛極而衰了。公元前629年狐毛去世,狐溱並沒有取得六正的席位,而是由先軫的兒子先且居做了上軍將。 以後,史書重便基本不見了狐溱的記載,看來是日漸衰落了。 到了一百年後的公元前539年,叔向(羊舌肹,著名晉國大夫,政治家)已經在慨嘆:「欒、邵、肯、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矣……」而這些「皂隸」中,很可能就包括狐溱的後裔在內。

⑻ 有狐這個姓嗎

有!
一、姓氏源流
狐(Hú)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為周平王子之後,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姓譜》載,上古周朝時,周平王有兒子叫王子狐,他的後代就以狐為姓,稱為狐氏,世代相傳。
二、遷徙分布
(缺)狐氏源出上古周朝時,有個王子叫「狐」,他的後代就以狐為姓,世代相傳。狐王子是東周時國君周平王的兒子,這個記載可見於古書《通志》中的《氏族略》一篇。狐姓在歷史上也出現了不少名人,如狐卷子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名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討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里有著記載。狐氏是春秋時代晉國的名門望族,晉文公之母就是狐氏之女。晉文公早年長時期流落他國,得到舅舅狐偃的幫助,終能定周室之亂,完成霸業。春秋時代的晉國所在地,主要是在現在的山西省境內。望族出於河東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夏縣西北。
三、歷史名人
狐 突:字伯行,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狐突的大女兒生一子叫重耳,重耳放逐在外19年間,狐突教子輔佐重耳忠貞不二,被逼而死。晉文公重耳功成業就後,為懷念忠貞不渝、大義凜然的外祖父狐突,在梗陽(今清徐縣)、卻波(今交城縣)之間的馬鞍山下,重整墳塋,隆重安葬外祖父,狐突被譽為三晉名臣。
狐 毛:字子羽,春秋時晉國卿,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狐偃之兄。拜中軍車騎將軍,英標冠世,才能兼備。
狐 偃:字子犯,春秋時晉國卿,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曾隨從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歷各國,並且幫助重耳回國即位。回國後任上軍之佐,幫助晉文公改革內政,以「尊王」相號召,平定王子帶之亂,在城濮(今山東省鄄城西南)戰勝楚軍,使晉文公當上了霸主。
狐 射:字季他,又稱狐射姑,春秋時狐偃之子。晉文公重耳滅賈國後,晉襄公便把賈地賞給輔佐晉文公完成霸業的狐偃(晉文公的舅舅)之子狐射作為封邑。射字季他,所以又稱賈季、賈他。襄公去世後,在立襄公的哪個弟弟為君之事上發生了爭斗,賈季因避禍便逃往翟國,他的子孫便以賈為姓氏,稱為賈氏。
狐 忠:明代並州(今山西省太原市)陽典縣人,善書,洪武中官中書舍人。
狐卷子:戰國時魏國人,他口才很好,腦子也靈,跟人對答中最能顯出他的聰敏。他對國家的政治怎樣才能搞好,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他與魏國君主化國家大事的對話,在史書里有著記載。狐卷子就是王子狐的後代,因為出身貴族,所以對國家政治特別關心。而且春秋戰國時代,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有思想的文化人,總要根據自己的知識結合現實,講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大大地推動了那個時候的文化進步。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後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並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並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號(缺)
============================================================
【狐姓宗祠通用對聯】
〖狐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治道須從身始;
父教惟望子忠。
——佚名撰狐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魏國人狐卷子,魏文侯曾連續問他:「作為君主,父親賢能可以依賴嗎?兒子賢能可以依賴嗎?兄弟賢能可以依賴嗎?臣子賢能可以依賴嗎?」他都說:「不足以依賴。」魏文侯大怒。他又說:「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是達不到目的的,依賴別人的人是不會長久的。您要治理國家,應從自身開始,別人怎麼能夠依賴呢?」下聯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字伯行,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的外祖父。晉懷公繼位,狐突的兒子狐毛、狐偃跟隨重耳流亡在秦國,懷公抓住狐突,對他說:「你把你兒子叫回來,就可以免死。」狐突說:「兒子在外做官,父親教導他忠君,自古以來這是正體。現在,我兒子為重耳做事,如果把他們叫回來,就是教他們背叛。施行淫刑,誰能無罪!我願意您隨意處置。」於是被殺。

⑼ 安徽巢湖含山的風俗

訂婚時戒指,手鏈要買一樣,要給女方的近親小禮金,不多,好像一家幾百就可以了,要看經濟實力啦,雙方可以商量商量的
結婚時要將項鏈,耳環等剩下的買齊,結婚時的禮金要多很多了,都要上萬的,前年我哥結婚時三萬五了(這里包括了過橋費,洗澡費,制裝費等),現在也不知道了,不過具體多少也是看經濟能力和雙方的商量結果
問問你女朋友吧,或者直接問問你女朋友姐妹淘的老公,這樣比較清楚點
還有訂婚和結婚時都要帶一些特定的東西(我是覺得莫名其妙的東西啦),還是問清比較好,要是農村的話還挺計較的 還是要量力而行,經濟寬裕的話就多買點東西,排場做大點!我們巢湖這邊的規矩是:首飾看著買 彩禮一般在3~~4萬,但是,娘家不會將這幾萬塊留作己用,他們會用這禮金去購置嫁妝,還是都給你家的{[我看這很沒必要,但大家都講究個體面]} 還有的在這3~4萬的基礎上自家再貼個幾萬的都有,這也要看女方家的財力及作風!要是不幸遇到超級難講話的 或者貪財的就不說了!!具體的細節女方到時候會告訴你的!!!!!!總之娶到巢湖或含山的姑娘你賺到了 兄弟 好好珍惜! 下面還有一些民族風俗,兄弟你也看看把!!!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 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29.漢族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還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漢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30.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歷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32.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後舉行,為期2—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並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後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於漢族的春節.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也吃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穀豐登。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36.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7.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38.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史籍記載稱毛南族為「茅灘」、「毛難」,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名為今稱。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9.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40.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於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1.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4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饊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43.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4.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展起來的。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後正式定名為水族。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45.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雖然有歐羅巴人種的特徵,但從遠古時代起,他們就生息繁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現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4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47.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並備有節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願。

50.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歷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濮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廉政談話講話稿 瀏覽:979
轉讓優思明 瀏覽:583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