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論述彝族打歌的文化價值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彝族物質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根據彝族服飾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現,可將彝族服飾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六種類型,各種類型又可分為若乾式樣。這里介紹其中幾種。 廣西那坡、雲南麻栗坡部分彝族還保留著貫斗方袍的古老款式,這款服裝僅在節日或舉行儀式時婦女穿用。本型衣裝多以白、藍、黑為底色,多飾動植物花紋和幾何圖案。工藝有刺綉、鑲補、蠟染等多種技法。分路南、彌勒、文西三式。 總體而言,彝族服飾具有以下4個特點:(1)反映了黑之尊、黃之美的審美觀;(2)反映了彝族「顧頭」的生活習慣和榮譽意識;(3)男子服飾多體現其英勇善戰的氣概;(4)服飾圖案紋樣體現了彝族對自然的理解和崇敬。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陽歷:歷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通行農歷。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歷。據推測,此種歷法源淵於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三個文明古國之前。
Ⅱ 打歌調是什麼
打歌調是流行於雲南彝、白、傈僳等民族地區的一種在「打歌」表演中跳唱的歌曲。「打歌」為歌舞形式,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區,另還有「打跳」、「跳歌」、「跳嗄」、「跳月」、「跳樂」、「左腳」等多種變稱。「打歌」的音樂在彝族中有純歌唱、歌唱加伴奏的舞歌和由舞歌衍變而來的純器樂性舞樂兩種。在白族和傈僳族中則主要是純歌唱的舞歌。作為舞歌的打歌調,多歌唱民族歷史及與婚喪祭祀風俗有關的題材。歌唱形式有齊唱、對唱和一領眾和等。曲調風格因民族和地區不同而各異。彝族打歌調,在牟定、姚安等地流傳的稱為「左腳調」,因舞蹈時舞者先出左腳而得名,音調高亢,音程跳動可達十度以上。
Ⅲ 巍山城撿得到屍嗎
文獻名邦——巍山縣,文物古跡、風景名勝薈萃,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古城還保留著較完整的明清建築風貌,是一顆待開發的高原明珠。中共巍山縣委、巍山縣人民熱忱歡迎各方客商積極參與開發、創辦實業,共謀發展。
巍山古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雲南省四個「文獻名邦」之一,是南詔(蒙舍詔)的發祥地,有不少南詔遺跡和歷史傳說。
西漢時期在此設邪龍縣,又名蒙化。是雲南省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之一。因縣城東有巍寶山得名巍山。現在的巍山古城,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
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以巍山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並了洱海地區的五詔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詔國,傳王位十三代,歷時253年。
明清兩代,巍山實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襲18世。明代稱蒙化府,是雲南「三大土府」之一,另外兩個土府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府,元江傣族那氏土府。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眾多。有巍寶山、巍山古城、玄龍寺、圓覺寺、山龍山於圖城、雲隱寺、陳異叔石棺、慧明寺、東山蒙化靈泉、鳥道雄關、五印山等等。
巍山古城築有城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心建星拱樓,古城形方如印。城內為棋盤式街道格局。有25條街,18條巷,街道縱橫交錯。
巍山北城樓名拱辰樓,建於明洪武年間。在高大的城牆上,有五間重檐歇頂式的古老建築。城樓南面掛「魁雄六詔」,北面掛「萬里瞻天」橫匾。氣勢雄威。古樓高23.5米,下舌城牆高8.3米。樓架由28棵大柱支撐,由東、西兩道小門登級而上。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儼然。整個巍山壩子全收眼底,十分壯觀。
巍然屹立的拱辰樓和星拱樓,成為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古城內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風貌的中式結構。有的是「三坊一照壁」,有的是「四合五天井」,古樸典雅。在古城內外,有眾多明、清古建築,如文廟、文華書院、玉皇閣、東岳宮等。一些專家學者考察巍山古城後贊嘆不已,認為「巍山古城風貌如此完整,在雲南乃至全國均屬少見」。
巍寶山是全國14座道教名山之一。為雲南省第一批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85.2%。山體像一大青獅,正回頭俯瞰古城和瓜江;山下水庫和大壩好似其梳妝台,白雲浮游的水面宛若其穿衣鏡。山勢起伏雄偉,蒼松翠柏挺拔,曲徑通幽,景色迷人。在全國14座道教名山中,巍寶山的道觀殿宇最多、最宏偉、建築風格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其中的長壽洞八卦建築風格、大殿門上的八仙過海鏤空浮雕、大殿頂部的八對藻井鏤空龍圖,在全國道教名山中絕無僅有。巍寶山上依山就勢建有22座清代道觀,規模宏大,建築工藝精湛。山上、殿宇中保留著「松下踏歌」壁畫等大批有價值的碑文、石刻、壁畫、楹聯、匾額、雕刻等。
巍寶山古建築群、巍山古城拱辰樓、南詔龍嶼山圖城遺址,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巍寶山是南詔發祥地,是南詔始祖細奴邏耕、牧、發跡之地。山前土主廟(又稱「巡山殿」)相傳為其家廟。南詔土主廟是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土主廟,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彝族群眾均到土主廟殺豬宰羊,祭祀開國先祖細奴邏。據《蒙化縣志》記載,蒙舍詔,俗名土主廟,蒙化十三代為郡中十三土主。又據《南詔野史》載:「開元二年,唐授邏皮為特進,封台登郡王……開元二年,立土主廟」。大殿上塑有身著彝服的細奴邏及二侍者的像。每年9月14日,是南詔始祖細奴邏生日,屆時新村男子要來巡山殿祭祀。土主廟附近,方圓數十里內道教系統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巍寶山是集自然風光、南詔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為一體的名山。
圓覺寺林木掩映,風景秀麗,是游覽勝地,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明代學者楊慎曾寓居於此,在大殿上題了兩副對聯,一副是:「一水抱孤城,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殿閣,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一副是:「高閣高懸,低閣低懸,僧在畫中看畫;遠峰遠刊,近峰近刊,人來山上觀山」。圓覺寺前的參天古柏林中,有雙塔聳立,高約15米,有九層,上有寶頂,是方形密檐式磚塔。圓覺寺背山面城,從山門拾級而上,一進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側殿。整個寺建築結構嚴謹,安排得體。這里林深樹密,流水潺潺,環境幽靜,遊人不絕。
巍山縣城北約20公里的山龍嶼山圖城山上,有一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的緩坡,傳說是南詔國的第一代都城——龍嶼山圖城。龍嶼山山旁,有一名叫「火燒松明樓」的地方,是傳說中的南詔王「火燒松明樓」的遺址。蒙舍詔主皮邏閣,逐漸強盛,想吞並五詔,於唐開無26年(公元738年)6月24日,用松樹明子建一幢樓,叫「松明樓」,邀請五詔主來祭祖。邆賧詔主皮邏登妻白潔夫人,感到南詔王居心叵測,打一隻鐵鐲戴在丈夫手臂上,正當五詔主在松明樓作樂時,皮邏閣放火燒松明樓,五詔主均被燒死。五詔妻子無法辨認燒焦的屍體。只有白潔夫人認出丈夫手臂上有鐵鐲。後,白潔夫人起兵抵抗,以身殉情。後人為紀念白潔夫人,每到6月25日,就在各村點起火把,各家扎小火把,村裡村外遍地火把。據說,這就是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古城東,有一奇特的石棺,建於清初。據雲是明將陳異叔之墓。石棺長13米,寬10米,前高2米,後高3米。石棺前立大理石墓碑,碑前有一長石桌,碑後10米年有石亭一座。石棺兩側各立石方桌一張,距離方桌左右各30米處,各立5米高的石燭一根。這奇特的石棺,為陳異叔晚年所鑿,並在石棺上鐫詩明志。石棺建成,陳異叔即邀親友前來觀看,於是陳含笑入棺,長眠在此。陳是明末一位武將,明亡避居山中。
巍山的民族風情也獨具特色。彝族打歌,舞姿粗獷豪邁,熱情奔放。巍山彝族打歌隊曾到北京參加會演,還曾到日本獻藝。巍山民間的「洞經音樂」,也受到好評。
巍山的扎染具有民族傳統工藝特色,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扎染藝術之鄉——巍山」。巍山扎染出口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國。
巍山的蜜餞、果脯,是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名特小吃「粑肉餌絲」,不油不膩,清香可口。遊人到此,總要品嘗一番。
全縣轄4個鎮、6個鄉:南詔鎮、廟街鎮、大倉鎮、永建鎮、巍寶山鄉、馬鞍山鄉、紫金鄉、牛街鄉、青華鄉、五印鄉。
縣人民駐南詔鎮,郵編:。代碼:。區號:0872。
Ⅳ 巍山打歌的類型
巍山彝族打歌,可因地區分為以下五種不同的類型,它們的服飾,音樂、動作、風格及習俗都各不相同。 馬鞍山在南詔時期屬「蒙南詔」,是高寒貧瘠地區。馬鞍山區以青雲打歌為代表,節奏明快多變,動作粗獷奔放。打歌時要有一人舞關刀或棍。馬鞍山一帶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都要打歌,自古以來,規定各村輪流做東道主。青山打歌除廟會打歌外,每場也都有東道主。東道主事先要擺肝盤(以豬肝為主的酒菜)。請歌頭和歌手們上席,宴間歌手們用唱調子來商定如何為主人打好這場歌。歌頭商定後,主人才去點燃篝火,歌頭領先進入歌場,並用蘆笙發出呼喚聲後,打歌才能開始。
Ⅳ 打歌的名稱
「打歌」在各地又有「跳歌」、「踏歌」、「跳樂」、「跳月」、「跳笙」、「跳鼓」、「跳鑼」、「跳腳」、「對腳」、「左腳」、「疊腳」、「跺腳」、「輾歌」、「縱歌」、「打跳」、「打轉」等十多個名稱。
這些名稱之所以都可統稱為「打歌」,其情況有三種:
1.本民族自古以來就自稱這種藝術形式為「打歌」,而很少再用其他名稱。如「彝族打歌」、洱源西山「白族打歌」、碧江「勒墨人打歌」等。
2.本民族對這種藝術形式有幾種不同的名稱與「打歌」混用,意義都相同。如牟定彝族的「左腳」,當地彝族也稱之為「打歌」、「跳歌」等。
3.本民族原來並不稱為「打歌」,由於其他民族長期稱其為「打歌」,本民族也認可或接受了這種名稱。如彝族地區的「跳樂」、「跳笙」,後來也稱為「打歌」了。
關於「打歌」的名稱問題,有些地區還存在自稱、別稱、他稱的問題,而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民族,其自稱、別稱、他稱的情況又十分不一樣,這也是值得注意的。
「打歌」的多種名稱中,有些產生於對「打歌」時動作的描述,如「跺腳」、「疊腳」、「縱歌」、「踏歌」、「跳歌」、「打轉」等,另有一些則產生於「打歌」時的環境、氣氛或使用樂器,如「跳月」、「跳樂」、「跳笙(吹著笙跳)、「跳鑼」(敲著鑼跳)等。而「左腳」,則是由於這種歌舞的每一套動作開始多先出左腳,因而得名。
不少彝族群眾認為,「打歌」的「打」是「跳」的意思,「歌」是「舞」的意思,「打歌」就是「跳舞」。而另外一些群眾則認為「打」是「跳」,「歌」就是「唱」,「打歌」就是「跳唱」或「歌舞」。
許多白族群眾還認為「打歌」是白語的一個詞(音譯),它的含義相當廣,「打」有「開展」、「進行」的意思,「歌」有「游戲」、「項目」的意思。李贊緒在《白族「打歌」及作品分析》中說:「『打歌』,白語譯音,是娛樂、游戲、玩耍的意思。」碧江縣白族勒墨人歌手阿魯龐介紹說:「『巴打歌俄』是勒墨人特有的民間藝術,『巴』是『白』,『打』是『踩』,『歌』是『舞』,『俄』是『歌。或『節目』的意思,『巴打歌俄』就是白族勒墨人的歌舞節日。」
《白族文學史》認為:'打歌』二字是白語譯音,『打』就是『踏』(有人譯為『跳』,但嚴格說來應譯為『踏』),『歌』就是『唱』,『打歌』即『踏唱』之意……」白語「打歌」既包含歌舞,又不局限在歌舞的范圍之內,這是完全符合民族民間「打歌」的實際含義的,如有些白族地區把「耍龍」也稱為「打龍」,碧江勒墨人把他們自己彈著「起奔」(一種四弦民族樂器)跳舞稱為「打起奔歌」,這里,白語在「打」與「歌」之間還可以加上一個詞。
湖南省桑植縣的白族演花燈也稱為「打花燈」。在很多地區(如巍山、大理、南澗、祥雲、彌渡、雲龍等縣),「打歌」和「踏歌」兩詞通用,意思一樣。
在古今漢語中,「打」和「踏」是諧音字,意思是相通的,「打」是多義詞,《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打」就有二十四個義項,它表示某種動作和行為,發生、進行某種活動,做某種游戲等意思。可見,「打」不一定只是「跳」的意思,「歌」不一定只是「舞」的意思,更不一定只是漢語「唱歌」的意思。所以「打歌」就不僅含「歌舞」之意了。
形成原因
造成這種多名稱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起了主要作用。
「打歌」流行的地區為古代「蜀身毒道」必經之地,歷代「改土歸流」、「軍屯民屯」、「夷漢合流」等社會歷史變遷,促成了各民族語言的交叉借代,這樣就形成了多名稱混用的復雜局面。
Ⅵ 六年級的,彝族打歌的作文500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樣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渾厚古樸的具有群眾自娛性的集體舞蹈「打歌」(也稱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鄉雲南彌渡,彝族同胞每逢婚喪事、建房、廟會、節慶都要舉行打歌活動.
打歌是男女在或結婚時跳的一種自娛性舞蹈,有蘆絲、笛子、三弦伴奏,邊跳邊唱。跳法有「直歌」、「穿花」、「啊妹跳」、「倒置歌」、「三擺手」、「腳跳」、「喂豬歌」、「四擺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隨意性大,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孤兒舞和青年舞。
漾濞彝族打歌,彝語為「阿愾」、「額克」,意為「歌舞」,這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文娛活動。彝族打歌是一種載歌載舞的集體舞,風格剛勁、明快,有168種舞步之多。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邊歌邊舞,舞步整齊、舞姿矯健。在舉行禮儀的場合,開場時須由長者率若干青壯男子跳序舞,序舞後即不論男女長幼、生人熟客均可隨意參加。一般場合下則不一定跳序舞,無論何人均可一開始就加入歌舞,少至三五人在田邊地頭興起即舞,多至數十、上百人在打歌場上圍著篝火載歌載舞。當數十、上百人一齊歌舞時,優美動聽的打歌調聲飄四方,山鳴谷應,使人在數里地外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打歌場上熱烈而歡樂的氣氛。
彝族的舞蹈,多姿又多彩。
Ⅶ 雲南大理魏山有什麼好玩的啊
文獻名邦——巍山縣,文物古跡、風景名勝薈萃,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古城還保留著較完整的明清建築風貌,是一顆待開發的高原明珠。中共巍山縣委、巍山縣人民政府熱忱歡迎各方客商積極參與開發投資、創辦實業,共謀發展。
巍山古城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雲南省四個「文獻名邦」之一,是南詔(蒙舍詔)的發祥地,有不少南詔遺跡和歷史傳說。
西漢時期在此設邪龍縣,又名蒙化。是雲南省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之一。因縣城東有巍寶山得名巍山。現在的巍山古城,始建於元代,明洪武23年(公元1390年)擴建。
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以巍山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並了洱海地區的五詔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詔國,傳王位十三代,歷時253年。
明清兩代,巍山實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襲18世。明代稱蒙化府,是雲南「三大土府」之一,另外兩個土府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府,元江傣族那氏土府。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文物古跡薈萃,風景名勝眾多。有巍寶山、巍山古城、玄龍寺、圓覺寺、山龍山於圖城、雲隱寺、陳異叔石棺、慧明寺、東山蒙化靈泉、鳥道雄關、五印山等等。
巍山古城築有城牆,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心建星拱樓,古城形方如印。城內為棋盤式街道格局。有25條街,18條巷,街道縱橫交錯。
巍山北城樓名拱辰樓,建於明洪武年間。在高大的城牆上,有五間重檐歇頂式的古老建築。城樓南面掛「魁雄六詔」,北面掛「萬里瞻天」橫匾。氣勢雄威。古樓高23.5米,下舌城牆高8.3米。樓架由28棵大柱支撐,由東、西兩道小門登級而上。登上樓頂,舉目四望,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向四方延伸,屋舍儼然。整個巍山壩子全收眼底,十分壯觀。
巍然屹立的拱辰樓和星拱樓,成為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古城內民居基本保留了明、清風貌的中式結構。有的是「三坊一照壁」,有的是「四合五天井」,古樸典雅。在古城內外,有眾多明、清古建築,如文廟、文華書院、玉皇閣、東岳宮等。一些專家學者考察巍山古城後贊嘆不已,認為「巍山古城風貌如此完整,在雲南乃至全國均屬少見」。
巍寶山是全國14座道教名山之一。為雲南省第一批國家級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85.2%。山體像一大青獅,正回頭俯瞰古城和瓜江;山下水庫和大壩好似其梳妝台,白雲浮游的水面宛若其穿衣鏡。山勢起伏雄偉,蒼松翠柏挺拔,曲徑通幽,景色迷人。在全國14座道教名山中,巍寶山的道觀殿宇最多、最宏偉、建築風格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其中的長壽洞八卦建築風格、大殿門上的八仙過海鏤空浮雕、大殿頂部的八對藻井鏤空龍圖,在全國道教名山中絕無僅有。巍寶山上依山就勢建有22座清代道觀,規模宏大,建築工藝精湛。山上、殿宇中保留著「松下踏歌」壁畫等大批有價值的碑文、石刻、壁畫、楹聯、匾額、雕刻等。
巍寶山古建築群、巍山古城拱辰樓、南詔龍嶼山圖城遺址,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巍寶山是南詔發祥地,是南詔始祖細奴邏耕、牧、發跡之地。山前土主廟(又稱「巡山殿」)相傳為其家廟。南詔土主廟是國內最早、規模最大的土主廟,是彝族土主崇拜的中心和源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兩天,彝族群眾均到土主廟殺豬宰羊,祭祀開國先祖細奴邏。據《蒙化縣志》記載,蒙舍詔,俗名土主廟,蒙化十三代為郡中十三土主。又據《南詔野史》載:「開元二年,唐授邏皮為特進,封台登郡王……開元二年,立土主廟」。大殿上塑有身著彝服的細奴邏及二侍者的像。每年9月14日,是南詔始祖細奴邏生日,屆時新村男子要來巡山殿祭祀。土主廟附近,方圓數十里內道教系統的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巍寶山是集自然風光、南詔根源文化和道教文化為一體的名山。
圓覺寺林木掩映,風景秀麗,是游覽勝地,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明代學者楊慎曾寓居於此,在大殿上題了兩副對聯,一副是:「一水抱孤城,煙靄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群峰朝殿閣,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一副是:「高閣高懸,低閣低懸,僧在畫中看畫;遠峰遠刊,近峰近刊,人來山上觀山」。圓覺寺前的參天古柏林中,有雙塔聳立,高約15米,有九層,上有寶頂,是方形密檐式磚塔。圓覺寺背山面城,從山門拾級而上,一進三院,步步登高,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大雄寶殿兩側建有側殿。整個寺建築結構嚴謹,安排得體。這里林深樹密,流水潺潺,環境幽靜,遊人不絕。
巍山縣城北約20公里的山龍嶼山圖城山上,有一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的緩坡,傳說是南詔國的第一代都城——龍嶼山圖城。龍嶼山山旁,有一名叫「火燒松明樓」的地方,是傳說中的南詔王「火燒松明樓」的遺址。蒙舍詔主皮邏閣,逐漸強盛,想吞並五詔,於唐開無26年(公元738年)6月24日,用松樹明子建一幢樓,叫「松明樓」,邀請五詔主來祭祖。邆賧詔主皮邏登妻白潔夫人,感到南詔王居心叵測,打一隻鐵鐲戴在丈夫手臂上,正當五詔主在松明樓作樂時,皮邏閣放火燒松明樓,五詔主均被燒死。五詔妻子無法辨認燒焦的屍體。只有白潔夫人認出丈夫手臂上有鐵鐲。後,白潔夫人起兵抵抗,以身殉情。後人為紀念白潔夫人,每到6月25日,就在各村點起火把,各家扎小火把,村裡村外遍地火把。據說,這就是彝族「火把節」的由來。
古城東,有一奇特的石棺,建於清初。據雲是明將陳異叔之墓。石棺長13米,寬10米,前高2米,後高3米。石棺前立大理石墓碑,碑前有一長石桌,碑後10米年有石亭一座。石棺兩側各立石方桌一張,距離方桌左右各30米處,各立5米高的石燭一根。這奇特的石棺,為陳異叔晚年所鑿,並在石棺上鐫詩明志。石棺建成,陳異叔即邀親友前來觀看,於是陳含笑入棺,長眠在此。陳是明末一位武將,明亡避居山中。
巍山的民族風情也獨具特色。彝族打歌,舞姿粗獷豪邁,熱情奔放。巍山彝族打歌隊曾到北京參加會演,還曾到日本獻藝。巍山民間的「洞經音樂」,也受到好評。
巍山的扎染具有民族傳統工藝特色,曾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扎染藝術之鄉——巍山」。巍山扎染出口日本、歐美、東南亞等國。
巍山的蜜餞、果脯,是遠近馳名的土特產。名特小吃「粑肉餌絲」,不油不膩,清香可口。遊人到此,總要品嘗一番。
全縣轄4個鎮、6個鄉:南詔鎮、廟街鎮、大倉鎮、永建鎮、巍寶山鄉、馬鞍山鄉、紫金鄉、牛街鄉、青華鄉、五印鄉。
縣人民政府駐南詔鎮,郵編:672400。代碼:532927。區號:0872。
Ⅷ 打歌是什麼意思
一、打歌是男女在或結婚時跳的一種以彝族為主的彝語支民族的一種自娛性舞蹈,有蘆絲、笛子、三弦伴奏,邊跳邊唱。跳法有「直歌」、「穿花」、「啊妹跳」、「倒置歌」、「三擺手」、「腳跳」、「喂豬歌」、「四擺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隨意性大,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孤兒舞和青年舞。
二、簡介
它是我國民族民間藝術中名稱最多的品種之一。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三、打歌可分為兩類
狹義:僅指某些民族歌舞(多為歌舞樂相結合的形式);
廣義:它包括歌舞及邊走邊唱(沒有舞)、只跳不唱也無樂器伴奏的舞蹈和一些文體活動。不論何種類型的「打歌」,總是在動中進行的,即使沒有舞蹈也至少在走動。音樂在「打歌」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再者,音樂和舞蹈必有一種在「打歌」中起主導作用,不可能既沒有舞蹈又沒有音樂,這是所有「打歌」的特點。
Ⅸ 打歌是什麼意思
打歌是男女在或結婚時跳的一種以彝族為主的彝語支民族的一種自娛性舞蹈,有蘆絲、笛子、三弦伴奏,邊跳邊唱。
跳法有「直歌」、「穿花」、「啊妹跳」、「倒置歌」、「三擺手」、「腳跳」、「喂豬歌」、「四擺手」等,各自有固定的伴奏舞曲,隨意性大,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孤兒舞和青年舞。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9)馬鞍山彝族打歌擴展閱讀:
音樂特徵
1、整體氣氛
音樂的整體氣氛一般說,「打歌」的音樂都是熱情奔放、粗獷有力的,表現了「打歌」的民族開朗大方、豪放不拘的性格。旋律不做過多的修飾,經常一字對一音,它是從心底里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實意,有些就像情緒激動的語言和呼喊聲。
巍山彝族「打歌」在進行中經常加入大段的集體呼喊,氣勢強大有力,表現了民族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團結的力量。
2、旋律節奏
旋律方面「打歌」的音樂主要是音級式進行,偶爾也用滑音。在音階中,音數多少不一。一般為五聲音階,少數使用七聲音階,三聲與四聲用得不少,最少的音數是兩個音。
「打歌」音樂一般都具備舞蹈音樂的特點,節奏很鮮明。巍山彝族打歌除用笛子和葫蘆笙奏出鮮明的節奏外,唱的部分很重視旋律的起伏。
3、曲式結構
曲式方面從整體來看,「打歌」音樂的曲式多由「多段體」構成,它的特點是:整個「打歌」音樂是由許多具有一定獨立性的音樂段落構成,每一段結束可以稍停,再起下一段。各段既是獨立的,相互間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如表現在旋律、節奏、風格等方面的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