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子嶺水庫的運營管理
佛子嶺水電站進行水文觀測、大壩觀測和地震觀測等工作。水文觀測從1951年4月,治淮委員會設立佛子嶺水文站開始。以後隨著規劃、施工的需要又建立了一些測站,進行流量、水位、雨量、蒸發量、懸移質輸沙率及簡易氣象、深水溫度等測驗。這些資料數據為規劃、設計和調度運用服務。現有水文站和雨量站基本上控制了庫區內的雨情和水情。
庫內水溫經測驗,表面水溫與氣溫差別不大。深層水溫在冬季低溫時水溫隨水深而遞增;夏季高溫時則反之。懸移質輸沙率通過黃尾河和白蓮崖兩處採集水樣,經計算,佛子嶺水庫年輸入懸移質泥沙約18萬立方米。1969年佛子嶺水庫進行了一次庫區測量,重新量算了淤積後的水庫容積。從庫底到高程116米,容積比原來減少了0.14億立方米,至高程130米時,容積僅減少0.01億立方米。
水庫建成後,在大壩中埋設了監測設備,建立測量控制觀測網路,進行大壩位移、沉陷、應變、地下水位、滲水壓力、混凝土溫度、裂縫、水化熱、輸水鋼管伸縮變化等項目的觀測。編寫有《佛子嶺大壩觀測資料》,為各個階段的大壩加固設計和建築物管理養護提供了依據。
佛子嶺水庫地處多震地區。歷史記載民國6年(1917年)1月24日的一次6.25級地震為最強烈,震中在距壩址下游約8公里的霍山縣落兒嶺。1952年春施工時,為監測地震,在佛子嶺裝置有簡易的地震儀。1954年6月,大壩附近發生5.25級地震後,於1955年在佛子嶺建立了安徽省第一個初級地震台,1959年取消。1970年,安徽省地震大隊又在原地震台舊址記錄地震。1977年進行地震測報。1978年由佛子嶺電站與地震局、設計科研單位共同於大壩頂安裝工程強震儀。1983年大壩加高時停止記錄,後由安徽省佛子嶺地震台監測地震。 磨子潭水庫建成後,佛子嶺水庫洪水調度與磨子潭水庫密切相關。設計規定的調度原則是:汛期佛子嶺水庫水位超過汛期限制水位時,除發電外全開3道泄洪鋼管;如水位繼續上漲,則開啟溢洪道溢洪。與此同時,磨子潭水庫要配合佛子嶺水庫蓄洪。磨子潭水庫在佛子嶺水庫水位達到121.0米時,除發電放水外,關閉隧洞及溢洪道為佛子嶺水庫蓄洪;在磨子潭水庫水位達202米時,磨子潭水庫開啟隧洞和溢洪道泄洪,以保大壩安全。
佛子嶺水庫標准低、庫容小,已經不能如原規劃要求為淠河及淮河幹流蓄洪,只能起滯洪作用。歷年的汛期限制水位均隨當年工程情況作必要調整。1954年汛期,大壩澆築到頂,洪水流量達6350立方米每秒,水庫發揮了攔洪作用。從水庫始建到1988年,滯蓄洪峰大於3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6次。除1969年外,其餘各次洪水經水庫攔洪後,保證了霍山縣城的防洪安全。1969年淠河大水,洪水標准相當於百年一遇。當時水庫調度單純考慮蓄水灌溉和發電要求,汛期蓄水位抬得過高。7月11、12日兩天,流域內降雨94.7毫米。7月13日8時,水庫水位高達124.14米,水庫僅下泄269立方米每秒。13日一天,流域內降雨126.6毫米,因照顧下游霍山縣城群眾轉移和下游淠河大橋施工設備、材料的撤退,溢洪道閘門開得較遲。當溢洪道閘門開啟三分之二時,電源中斷;當時又無備用電源,因此閘門未能全部開啟,造成自7月14日11時30分至15日12時45分持續25小時15分鍾的漫壩。漫壩時最大入庫洪峰流量達12554立方米每秒。最高庫水位達至130.64米,漫壩水深1.08米。最大下泄流量5510立方米每秒。其中壩頂過水1190立方米每秒。漫壩跌落的水流,使兩岸山坡和壩垛後部基岩遭到嚴重沖刷。18、19號拱的老廠房頂和發電機被沖壞,但壩體本身結構完整,變位正常。磨子潭水庫也因照顧佛子嶺水庫蓄洪等原因,造成漫壩0.44米。
佛子嶺水庫的興利調度原則是:佛子嶺與響洪甸水庫共同灌溉淠河灌區660萬畝農田。發電服從灌溉,並盡量減少無功棄水。灌溉放水時,由佛子嶺水庫放水,不足部分由響洪甸水庫補償。汛後水庫蓄水位可抬高至125.4米。1978年大旱,水庫放水最低水位降至90.46米。至1988年,佛子嶺水庫與響洪甸水庫累計灌溉面積達1.1億畝,增產糧食143億公斤;佛子嶺水電站累計發電26億千瓦時。水庫還有養魚及改善庫區的航運等效益。
㈡ 佛子嶺水庫是我國第一所水庫嗎
佛子嶺水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在華東地區最早興建的水庫。在交通困難、施工機械缺乏的情況下,依靠黨的領導與支持,用「小米加步槍」的苦幹精神,從1951年冬到1954 年冬,奮戰3 年,竟能如期建成我國大地上從未有過的鋼筋混凝土連拱壩,不僅當時國內水工界詫為奇跡,就是國外專家也表示欽佩。
㈢ 假設霍山佛子嶺水庫塌了會怎麼樣
首先發生水災,會讓周圍的居民區,農田,工廠等等淹沒,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國家財產,人民財產,生態環境等等都受到損失,這些都是首先出現的問題。後面會出現周圍地區用水出現危機,水庫的存在為周圍許多城市,城鎮供水提供了保障,水庫塌了直接造成居民用水緊張,如果不及時處理,中間可能有人大肆宣布謠言,引起人們恐慌,礦泉水類價格上漲等等,不再敢去想像恐怕嚴重的會引起恐怖分子,哈哈,假象假象。後面的會讓我們偉大的國家來幫助我們解決住房,醫療,吃飯等等的問題。最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不管怎樣我相信水庫不會輕易塌了,除非是那些不了抵抗的事件,如地震。希望不要出現水庫塌了。
㈣ 佛子嶺水庫水深
108-130米
㈤ 佛子嶺水庫的設計建設
1950年3至6月,淮河水利工程總局組織淠河查勘,提出了淠河東、西兩源上游可興建佛子嶺和長竹園(即響洪甸)兩座水庫。1950年7月大水後,治淮委員會會同有關單位,根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於1950年11月進行復勘。1951年4月,第二次治淮會議決議的《治淮方略》和1952年度工程要點中,規劃確定修建佛子嶺水庫。此後即進行地質調查及壩址、庫區的測量和水文測驗。當時國內缺乏建造連拱壩的資料,以汪胡楨為代表的水利專家們,以科學的態度,刻苦鑽研的精神,解決了連拱壩設計與施工中一個個難題,僅以三年的時間便完成了當時亞洲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建築任務,水庫的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水利水電建設的人才。
佛子嶺水庫由治淮委員會組建佛子嶺水庫工程指揮部負責施工。1951年10月10日指揮部成立,陸續從各方面調集人員。1952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水利第一師參加水庫建設。從江蘇、上海等地招聘技術工人。民工來自霍山縣和阜陽縣。最多時參加施工的人數達18900人。1951年10月底,修通了六安到佛子嶺的公路。水庫大壩從1952年7月1日開始澆築壩身混凝土,至1954年9月16日壩身澆築完成,歷時僅27個月時間。 水庫工程採用原河床導流分兩期施工,先東岸導流,西岸築圍壩。第二期在西部河灘山腳部分開挖上下引河。河水經8、9、10號拱下泄,東部築圍壩。1952年1月9日佛子嶺大壩清基。3月1日第一期鋼板樁土石圍壩工程動工,6月底結束。在清基開挖中發現西岸岩層有破碎帶,將壩軸線下移12米,清基工作延遲到1953年3月完成。第二期清基工作因圍壩滲水及洪水沖擊潰決。至1953年10月初才全面開展,是年底全部完成。混凝土澆築自1952年7月初開始,分兩期進行。整個工程採取自營方式,以機械為主,人力為輔。施工中遭遇1953年春寒低溫,一度影響混凝土質量和澆築進度。混凝土拌和、輸送、澆築隨著澆築高度和部位不同,採取分散、移動和固定,機械和人力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對質量的控制和要求均較嚴格。1952年7月下旬開始,對施工管理和勞動組合進行改革。施工單位建立「區域生產管理制」,推行「平行流水作業法」,效率提高,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完成第一期混凝土澆築任務。第二期混凝土的澆築,克服了多次漲水、圍壩毀而又築的困難,於1954年6月6日全部澆築到127.46米高程,順利地攔蓄了1954年7月的洪水。是年10月底,連拱壩工程全部完工。計清基94.7萬立方米,澆築混凝土19.5萬立方米;耗用水泥5.3萬噸,鋼材6400噸,木材2.05萬立方米,砂石34萬立方米,應用各種機械設備545部。
1965年大壩進行第一次加固。9月28日開始放空水庫,修築圍壩。12月中旬完成裂縫修補,12月16日關閘蓄水,並進行13~16號拱的加強拱澆築、裂縫灌漿及帷幕和固結灌漿等施工,1966年9月底基本完成。1968年10月對壩身加固、鋼管加固和溢洪道處理等組織全面驗收,施工符合質量要求。
1969年洪水漫壩後,從1970年初到6月底完成了兩岸壩後基岩、21號垛等重點部位護砌和固結灌漿,以及壩面滲水裂縫的修補等。1975年8月洪水後,於1982年初開始進行大壩加固加高工程。這次加固是在兼顧運行的情況下進行的,工程零星分散。大壩加高的施工質量要求高,新混凝土要控制好溫度,老混凝土表面鑿毛、鑿槽,又是高空作業。部分壩基帷幕補強要求在水下操作,施工條件差。由於設計、施工、科研和生產單位相互配合和支持,施工進展順利,於1984年全部完工。 輸水鋼管有泄洪鋼管、灌溉和發電輸水鋼管共11道,均埋設在垛內,與大壩一道分兩期施工。施工也屬自營,安裝工作系簽約委託代辦。第一期工程於1953年3月開始,第二期於1953年12月下旬開始,至1954年2月8日全部完成。施工過程中成立檢查督促小組,檢查進度與標准,使整個安裝工程進度快,質量好。
運行中發現鋼管振動劇烈,遂於1955年汛前,在鋼管支座位置加設防振箍帶,但效果不顯著。1964年,對剩下的13~15垛內3條鋼管進行檢查,發現鋼管氣蝕、振動嚴重。1965年8月與當時大壩加固工程同時交叉進行。接長進口段,安裝事故閘門,修理、補焊鋼管的氣蝕區;13、14垛內鋼管基礎的混凝土澆築,7~10號和15號垛內5道鋼管外包鋼筋混凝土工程及7~10號垛鋼管進口攔污柵等,於1968年10月基本結束。 電站廠房與大壩施工同時進行。第一期從1952年6月開始澆築19號拱廠房基礎,至1954年9月,19號拱廠房工程建成。第一台1000千瓦機組安裝,11月1日開始運行送電。11月24日,第二台1000千瓦機組安裝完成投入運行。第二期3台3000千瓦的廠房擴建工程於1957年初完成。19號拱廠房內安裝的3000千瓦和18號拱廠房的2台3000千瓦機組,全部於9月30日發電。
位於7~10垛壩後的擴建廠房,於1959年3月開工,1960年底停工。1966年2月復工,因施工力量不足於年底才基本完成。為了爭取早日發電,採取邊土建、邊安裝的辦法施工。第一台10000千瓦機組於1967年7月投入運行;第二台10000千瓦機組於1973年7月1日正式並網發電。
㈥ 霍山佛子嶺水庫和漢武帝狩獵哪個有名
當然是佛子嶺水庫,是亞洲第一座連拱水壩,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大成就之一,朱德總司令親自參加了建成儀式。漢武帝狩獵有歷史事實記載,也很有名。
㈦ 佛子嶺水庫是蘇聯修的嗎
不是他修的,但是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
㈧ 佛子嶺水庫的綜合效益
佛子嶺水庫作為淮河治理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攔蓄了淠河大量的洪水,不僅大大提高了淠河中下游的防洪標准,而且還起到了輔助淮河幹流蓄洪的作用。隨著淠河上游大中型水庫工程的建成,淠河流域的灌溉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建成了小淠河灌區、淠河灌區、淠源渠灌區等一批灌溉工程。
1954年6月,大壩澆築至頂即起攔洪作用,將一次洪峰6350立方米/秒削減為600立方米/秒;1969年將一次洪峰12254立方米/秒削減為2392立方米/秒。與磨子潭、響洪甸水庫合計灌溉下游農田660萬畝,並保證淠河灌區城鄉工業和生活用水。
㈨ 霍山縣到佛子嶺水庫多久
公交的話應該半小時吧,自己開車10-15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