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含山縣的歷史沿革
含山秦時為歷陽縣地,屬九江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歷陽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淮南國除,歷陽仍屬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時,改九江郡為揚州,歷陽屬揚州。後漢因之。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九江郡為延平郡,改歷陽縣為明義縣。
三國時,歷陽屬吳。
西晉時期,歷陽先屬揚州淮南郡,永興元年(公元304),屬新設歷陽郡。東晉大興二年(319),分歷陽縣境西部僑置龍亢縣,縣治在今縣南40里,相傳即今楊府城村,屬揚州歷陽郡。
南北朝時期,宋永初二年(421),龍亢屬南豫州歷陽郡,元嘉七年(430),屬豫州歷陽郡。大明三年(459),屬南豫州歷陽郡。齊建元二年(480),屬豫州歷陽郡。永明二年(484),屬南豫州歷陽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歷陽,江北之地盡屬東魏。北齊天保六年(555),齊、梁通和,遂改歷陽為和州,龍亢歸和州。陳宣帝末,北周盡取江北之地,將龍亢縣地並入歷陽縣,至此龍亢縣廢。
隋開皇十三年(593),歷陽縣屬和州。大業三年(607),歷陽縣屬歷陽郡。
唐武德六年(623),分歷陽縣西部地區原龍亢縣境域設含山縣,縣以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志》說:「在含山縣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唐因以名縣。」《太平寰宇記》又說;「以縣境眾山所含,故名含山縣。」武德八年(625),含山縣廢,並入歷陽縣。長安四年(704),在原含山縣境置武壽縣,屬淮南道和州。神龍元年(705),復名含山縣,領屬關系未變。自此含山縣名沿用至今。
唐天寶元年(742),和州改為歷陽郡,含山屬淮南道歷陽郡。乾元元年(758),歷陽郡再改為和州,含山屬淮南節度使和州。貞元十六年(800),屬舒廬滁和都團練使和州。天祐元年(904),屬淮南節度使和州。五代十國時期,含山初屬吳、南唐,後屬後周,均隸和州。
兩宋時期,含山屬淮南西路和州防禦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含山屬淮西總管府和州鎮守萬戶。至元十四年,屬廬州路總管府和州安撫司。至元十五年,屬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為和州,屬廬州路和州。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含山縣廢,縣南部分入無為州,余並入和州,屬南京廬州府。
明洪武七年(1374),屬南京鳳陽府。洪武十三年,復置含山縣,屬京師直隸和州。
清順治二年(1645),含山屬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隸和州。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布政使司直隸和州。
民國元年(1912),廢道、府、州,含山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至17年,屬安慶道。民國18年至37年,先後屬安徽省第八、第五、第九視察區和行政專員督察區。
民國27年,日軍侵佔含山縣城,國民黨政府轉移謝集鄉農村。次年4月3日遷回縣城。民國30年7月,縣城再度淪陷,縣城北遷仙蹤鎮。民國34年7月17日縣城光復,8月2日,縣城由仙蹤鎮遷回縣城。
民國29年,日偽於含南運漕鎮另立含山縣政府,民國31年遷銅城閘鎮。
民國31年,由共產黨領導在福山、陶家廠一帶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成立和含行政辦事處,屬皖中行署,後改屬皖江行署。民國32年秋冬,成立含巢行政督導處,後改為含巢行政辦事處(為縣級政權),駐福山鄉,屬和含專員公署,直至1945年9月新四軍北撤。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屬江淮解放區第五專區。同年6月,改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1月30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12月15日,含山縣、和縣合並為和含縣,屬馬鞍山市,縣治設歷陽鎮。1959年4月和含縣屬蕪湖專區。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各還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屬巢湖專區(後專區改為地區、行署),1999年8月5日撤銷巢湖地區設地級巢湖市,屬地級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級巢湖市區域調整,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
② 安徽宿州市涌橋區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埇橋區下轄16個鎮、11個鄉。
埇橋區下轄11個街道、16個鎮、11個鄉,另設有1個農場,2個開發區。
埇橋區位於安徽省北部,與蘇魯豫三省接壤,為宿州市唯一城區,也是全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處黃淮海經濟區腹地,東鄰隴海產業帶、南鄰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西鄰中原經濟區、北鄰徐州經濟圈。
享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馬戲之鄉」、「中華燒雞之鄉」美譽,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村綜合改革實驗區」。
(2)馬鞍山謝集擴展閱讀:
埇橋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埇橋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及便捷的交通,京滬高鐵、京滬鐵路、京台高速、泗許高速以及在建的宿淮鐵路在城區周邊均設有出站口,可與全國各大城市實現鐵路、高速公路互聯互通,特別是京滬高鐵的開通,可2個小時抵達上海、3個小時抵達北京;
206國道和5條省道穿境而過,水運從新汴河經洪澤湖通江達海,空港經徐州觀音機場可與全國20多個大城市通航。
埇橋歷史悠久,位於古汴河南岸,古稱埇橋鎮。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此繁衍生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置宿州於埇橋鎮,以符離、虹、蘄、臨渙四縣屬之。民國初期廢宿州為宿縣,屬安徽省。
1948年底宿縣城解放,設宿城市,1949年劃屬宿縣。1951年復置宿城市,1953年又並入宿縣。1979年再析出宿縣城關鎮及城郊、城西兩公社置縣級宿州市,與宿縣均屬宿縣地區行署管轄。
1992年宿縣和縣級宿州市合並為新的縣級宿州市。1999年初,國務院批准撤銷宿縣地區,設立省轄宿州市,合並後的縣級宿州市更名為宿州市埇橋區。
③ 安微省馬鞍市含山縣謝集鎮郵編號碼是多少
馬鞍山市含山縣的郵政區碼:
238100
含山縣,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
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皖中東部、巢湖之濱
④ 馬鞍山市厚元蓮藕種植有限公司怎麼樣
馬鞍山市厚元蓮藕種植有限公司是2011-09-1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昭關鎮謝集新大街。
馬鞍山市厚元蓮藕種植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40522583013988B,企業法人王厚元,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馬鞍山市厚元蓮藕種植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經營項目:蓮藕種植、銷售。許可經營項目:無。
通過愛企查查看馬鞍山市厚元蓮藕種植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⑤ 含山有多少個鄉鎮
截止2020年8月。含山縣下轄8個鎮,另設有3個園區,分別為:
環峰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林頭鎮、清溪鎮、仙蹤鎮、昭關鎮,安徽含山工業園區、安徽含山經濟開發區、含山縣褒禪山經濟園區。
含山縣:
安徽省馬鞍山市下轄縣,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東與馬鞍山市和縣接壤,西與巢湖市相連,南與蕪湖市無為縣以裕溪河相隔,北接滁州市全椒縣。介於東經117°53′—118°13′,北緯31°24′—3l°53′之間,總面積1032.8平方千米。
歷史沿革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屬江淮解放區第五專區。同年6月,改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1月30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12月15日,含山縣、和縣合並為和含縣,屬馬鞍山市,縣治設歷陽鎮。1959年4月和含縣屬蕪湖專區。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各還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屬巢湖專區(後專區改為地區、行署),1999年8月5日撤銷巢湖地區設地級巢湖市,屬地級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級巢湖市區域調整,含山縣劃歸馬鞍山市。
(5)馬鞍山謝集擴展閱讀
區劃沿革:
1980年,含城人民公社改為環峰鎮,直屬縣。
1983年4月,恢復鄉鎮政權,改人民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全縣設5區、22鄉(鎮)、運漕、環峰兩個直屬鎮。
1984年3月,東關鎮上升為縣直屬鎮,其餘鄉鎮不變。
1985年,黃墩、海口兩鄉劃歸運漕鎮管轄。
1988年,環峰鎮成立3個相當於鄉級管委會,即城郊、攀桂、鼓樓管委會。是年全縣轄5個區,3個直屬鎮,21個鄉(鎮),16個居民社區(其中有3個相當鄉級),221個行政村,2749個村民小組。
⑥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謝集鄉大宣大隊的幹部,讓他們為百姓做點事就這么難,我家裡的房子很破舊,爸生病卧
那要看看你家有沒有後台了哦
⑦ 中華精彩的百家姓對聯(178)宣姓
安徽肥東長臨河大宣村宣氏字輩:「仁義禮智信,傳家正典長,孝賢登世德,紹記永芬芳」
安慶宣氏字輩:「聞見衡千古,衣冠第一家,慶玉元積善,孝友自榮華」。
安徽六安宣氏字輩:
文笑兆朝廷 斯時漸盛興 自立開大道 秉德振家聲 清廉承先志 昌宗禮義仁 忠厚傳長久 萬世永光明。
安徽宣城宣氏字輩:
錫之恆善 以守幫國 五世其昌 耐維有慶。
安徽肥東宣氏字輩:
錫之恆善 以守幫國 仁義道德,仁義禮智信 傳家正典長 孝賢登世德 紹記永芬芳。
安徽舒城宣氏字輩:
自立開大道 秉德振家聲。
安徽安慶宣氏字輩:
聞見衡千古,衣冠第一家,慶玉元積善,孝友自榮華。
安徽無為宣氏字輩:
文學鑄榮光 可以定家邦 承先啟後業 永遠習貞強。
安徽六安宣氏字輩:
勝興自力開大道
安徽肥東長臨河大宣村宣氏字輩:
仁義禮智信,傳家正典長,孝賢登世德,紹記永芬芳。
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昭關鎮(原謝集鄉)大宣村宣氏字輩:
」······仁義禮智信 勤儉傳家本 文章得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