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民日報整版文章論中國經濟為什麼行
聚焦中國經濟新常態,中國經濟增速比過去降低了,中國經濟未來還行嗎?中國經濟為什麼行?人民日報理論版1月30日、3月10日、3月22日連續刊發15篇權威專家文章解析這一問題,文章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是在新常態下孕育轉方式調結構的新突破,中國經濟奇跡的基因依然強大。現將15篇文章集納,讓我們一起探析中國經濟發展背後的秘密。
蔡昉:包容性發展延續中國奇跡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入中高速的新常態。如何通過改革獲得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紅利,包容性發展的「中國故事」仍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更加充分的就業、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以及更具分享性的收入增長,既是人民群眾的期待,也是改革的重點。【詳細】
戴焰軍:科學決策引領經濟順利前行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副主任、教授
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各種因素,但客觀回溯這30多年不難發現,在眾多因素中,絕大多數因素可能因不同決策而產生不同效應。決策者是經濟運行的導航者,對經濟發展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詳細】
高培勇:深入的調查研究 廣泛的智力支持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
在對經濟問題充分而廣泛的研討中,我們不斷總結經驗、校正方向,提升對經濟規律的認識水平。植根於如此沃土,我國政府駕馭經濟能力自然不斷提高,政府作用發揮必然越來越好。【詳細】
楊正位:對外開放助推經濟快速發展
作者: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
對外開放加速我國「新四化」進程,增進國民福利,緩解能源瓶頸,縮小國內外技術差距,促進國內思想解放和體制變革,使我們開闊眼界、增強規則意識,顯著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詳細】
胡家勇:市場機制激發經濟活力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實踐證明,市場機制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工具。它以最快的速度、最低廉的費用、最簡單的形式傳遞資源配置信息,使利益相關者能夠自主決策並作出迅速反應,從而使各種資源處於有效流動和動態優化配置之中。【詳細】
趙晉平:中國奇跡將在新常態下延續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從中長期來看,較低的增速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常態。預計未來10—20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將低於金融危機之前20年的平均值,大致保持在年均2.7%左右的水平。未來一個時期,雖然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將自然回落,經濟將呈現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但從基本面看,有利於中國經濟長期持續較快發展的因素仍然較多。【詳細】
鄭功成:社會保障釋放強大正能量
作者: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在談到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奧秘時,人們往往更多關注經濟政策以及投資、消費、外貿三駕馬車的作用,而忽略社會保障的作用,有人甚至把社會保障當成經濟發展的包袱。事實上,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民生的同時,還扮演著經濟發展助推器、經濟運行穩定器的重要角色。【詳細】
穆榮平: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
作者: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對於我國來說,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也是科技快速進步的過程,而且科技進步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目前,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並行者」「領跑者」轉變,已經具備抓住新科技革命及產業革命歷史機遇的堅實基礎。【詳細】
李程驊:新型城鎮化開啟巨大發展空間
作者: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隨著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城鎮化投融資機制以及農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改革取得突破,新型城鎮化將開啟前所未有的消費空間、投資空間和創新空間。【詳細】
王忠宏 來有為:新經濟增長點在孕育興起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年來,在傳統經濟增長點發展趨緩的同時,一批新經濟增長點正在孕育興起,顯現廣闊發展前景,成為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詳細】
賈康 程瑜:不斷完善建設總布局
作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經濟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的一個方面,經濟建設成就的取得與總布局的其他方面密不可分。正是因為我們沒有隻搞經濟建設,而是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才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經濟奇跡。【詳細】
陳錫文:「三農」是中國奇跡的強大支撐
作者: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
1979年到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7%上升到12.3%,而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卻從28.2%下降到10%,但這並沒有改變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我國有十幾億人口,如果我們自己解決不了吃飯問題,沒有誰能救得了我們,更談不上創造經濟奇跡。【詳細】
辜勝阻 吳 瞳:宏觀調控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作者: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武漢大學
在每個發展階段,宏觀調控對於經濟運行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緩解經濟周期性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等。【詳細】
李揚:用好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原因就在於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革開放,激發了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動員和用好了經濟發展的要素。【詳細】
張占斌:從「三步走」到中國夢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
在不同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具有科學性、導向性和感召力的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推進國家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改革開放以來,從「三步走」發展戰略到中國夢宏偉藍圖,黨提出的奮斗目標有力地引領中國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並將繼續創造中國經濟發展奇跡。
15篇詳細參考:人民日報15篇文章告訴你:中國經濟為什麼行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25/c49154-26747103.html
❷ 什麼是公共服務體制改革
人,遇見了,也曾經很用心的愛過,只是所遺忘。城市的觸角毫無遮攔地伸進了這個似蓮定。夏,換了一季又一季哈哈是種慢性的,吃多了會上癮,久似蓮定。夏,換了一季又一季
❸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❹ 黨的什麼會議提出了完善政治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在此間舉行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就構建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作出決定,這是中國在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基本解決13億國民的溫飽問題之後,為增進全民福祉,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重大戰略舉措。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中新網10月18日電 18日全文播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決定》中寫到,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的基本准則。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機構設置,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決定》中還指出,各級政府要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及時發布公共信息,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推進政事分開,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❺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啊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等為補充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關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立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iHbShCGK_7UV4WnQRvWiufJRa-_
❻ 中國的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
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
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
根據內容和形式分類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根據專業屬性分類
按照大的專業屬性,還可以如下分類:國防建設、國內與國際公共救助與災害援助、法律法規政策規范、文化經濟產業開發建設、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信息化建設、標准化建設、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特色產業建設、金融保險與消費建設、職業化和專業化建設發展等。
根據工程專業屬性分類
按照工程專業屬性還可以分為:國防工程、公用設施工程、民生工程、安居工程、法治工程等。
❼ 聚焦《「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八大亮點
為人民服務,加油!
病有所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規劃亮點】繼續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開展重大疾病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聯防聯控,提高對傳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監測、預防和控制能力。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實施生育登記服務。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
【解讀】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負責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一項制度安排,是政府「花錢買防病」,即以財政投入解決我國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困有所幫:「兜底」困難群體
【規劃亮點】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健全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建立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農村低保標准逐步達到國家扶貧標准。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進一步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睏境兒童保障工作,統籌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
【解讀】民政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各級民政部門要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等領域推動基本社會服務發展,努力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住有所居:擴大公租房保障范圍
【規劃亮點】轉變公租房保障方式,實行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並舉,推進公租房貨幣化。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青年醫生、青年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符合當地城鎮居民公租房准入條件的,應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依法收回的閑置土地、具備凈地出讓條件的儲備土地和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應優先保證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土地出讓收益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不低於10%。
【解讀】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人:公租房在有效改善當地城鎮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的同時,要督促各地將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
文體有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檔升級」
【規劃亮點】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採用地面無線、直播衛星和有線網路等方式,推動數字廣播電視基本實現全覆蓋、戶戶通。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加快推進實體書店或各類圖書代銷代購網點覆蓋全國所有鄉鎮。支持足球場地設施、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解讀】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負責人:當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加速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落差。實現城市和農村文化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是城鄉一體化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
殘有所助: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規劃亮點】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對獲得最低生活保障後仍有困難的重度殘疾人採取必要措施給予生活保障。積極推進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青少年提供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貧困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等重點康復項目,建設康復大學。加強國家通用手語、通用盲文的規范與推廣。加快推進公共場所和設施的無障礙改造。
【解讀】中國殘聯研究室負責人:目前我國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貧困殘疾人、近200萬城鎮殘疾人生活還十分困難,城鄉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要以殘疾人兩項補貼為核心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❽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公共服務的覆蓋面還比較低,體制還不健全,不能很好地適應和諧社會的要求。在和諧社會構建中,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而又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關鍵詞: 和諧社會構建,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政府主體,非政府主體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正經歷著利益關系深刻變化、公共需求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實現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轉變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決定性 影響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本質是公共服務。無論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督,還是社會管理 ,都是公共服務,都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但這不是要政府包攬一切,而是要求政府與社會和諧互動,創造公共服務政府供給主體與非政府供給主體之間、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和諧互動的平台。 公共服務供給 公共服務是指提供給大眾的具有以下特性的任何一種服務:在這些服務的提供過程方面存在著潛在的嚴重市場失靈(被寬泛地解釋為公平與效率原因),這說明了政府介入的合理性,政府介入的方式包括生產、資助和監管(Grout & Stevens,2003)。由於市場本身存在著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競爭不完全以及社會公平得不到足夠重視等一系列 問題 ,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提供公共服務。因此,政府必須適度介入和積極干預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幹預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提供公共服務、付費購買公共服務和對多種服務供給主體進行監管。 公共服務從功能方面可以分為三大類:維護公共服務,如國家安全、行政管理和國防外交等;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公共服務,如政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等;社會性公共服務,如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 科技 、環保等。公共服務也可以從性質上分成三大類:監督型公共服務,如國家行政管理;純公共服務,如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環境保護;准公共服務,如發展非義務教育、新聞出版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由於種類不同,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也有不同。英法等國主要由政府直接開辦醫療機構提供;美國、荷蘭等國也有政府開辦的 醫院 ,但更多依靠政府、商業保險機構和個人提供資金,向盈利和非盈利的醫院購買服務,同時由政府監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等對服務價格、質量等進行監管。對傳統的公共服務如基礎教育,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由政府開辦的機構直接提供。 新 中國 建立後,公共物品供給由政府壟斷,在城市,社會成員則依附於所在單位,公共服務供給轉變為單位集體福利;在 農村 ,隨著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合作化進程深入,互助組一初級社一高級社的發展也是行政權力延伸的軌跡。1958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推廣標志政府成為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 計劃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全權全能政府」包攬公共物品供給存在諸多弊端,並且在實踐中舉步維艱。20世紀80年代後期,公共物品供給體制的改革陸續展開,主要體現為:向地方分權,鼓勵地方政府參與;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 現代 企業 制度等。 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服務供給的改革是為了解決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雙重難題。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完全由政府和公有制企業為主體的單一性的公有公益供給方式,轉化為公有私益(公共所有,私人獲益)、私有公益(私人所有,公眾獲益)和公有公益(公共所有,公眾獲益)三者並存、共同負擔的多元化格局,供給主體分為公有、私有與合作等多種模式,消費方式分為有償消費和無償消費方式。 通過以上的 分析 ,可以看出,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並不就是指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只能是政府,而是著眼於多個方面,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中准確定位,不能缺位,不能越位。總體的要求應該是: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高水平的政府公共服務監管能力;適應我國實際的公共服務模式。 和諧社會構建與公共服務供給 西方20世紀70年代的行政改革給人們的啟迪之一是:隨著社會進步,特別是 科學 技術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眾的關繫上,傳統意義上的政府職能將發生變化,政府會把更多職能以多種形式下放給社會中那些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承擔。這些組織不僅要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而且要承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因此,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當前實際情況,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中要貫徹「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總要求,努力提高黨和政府管理社會的能力,善於通過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以及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形成公共物品供給的合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與社會協同共進,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努力,會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❾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什麼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