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鞍山和縣裝修公司哪家好啊想找個全包的裝修公司,靠譜點的,謝謝
推薦你了解一下和縣江水平裝修,全新的裝修模式,先裝修後付款,干不好不給錢,領隊彭師傅為人誠懇,裝修負責,已經積累了不少好評。多年的老師傅,手藝好,放心
⑵ 安徽馬鞍山和縣石楊鎮黃沙石子在什麼地方買到
馬鞍山22集的甄嬛傳在什麼地方被賣到,會在在在什麼地方安徽省案件。
⑶ 和縣好不好
消費水平相對縣城說較高,房價也不低,都是5000左右吧。 和縣不小,但是縣城不大。和縣沒什麼風土人情,在外做生意的人多,一到過年街上都是人,這點和南京恰恰相反。至於和縣的姑涼嘜,不錯,可以考慮考慮。
⑷ 和縣在什麼地方
郵編:238200 代碼:341424 區號:0565 拼音:Hé Xiàn 英譯:He County 和縣[1]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西岸,東北與江蘇省毗鄰。總面積1512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10個鎮:歷陽鎮、沈巷鎮、白橋鎮、姥橋鎮、功橋鎮、西埠鎮、香泉鎮、烏江鎮、善厚鎮、石楊鎮。縣政府駐歷陽鎮。 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江淮丘陵尾部,海拔200~300米,東南大部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裕溪河、牛屯河、得勝河並行注入長江。滁河為本縣與全椒縣界河。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7℃,年降水量1000毫米。礦藏有煤、鐵、白雲石、黃砂等。 淮南鐵路、合蕪高速公路經過縣境南部,105、206省道貫穿全境。名勝古跡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潭洞「和縣猿人」遺址,雞籠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霸王祠(西楚霸王項羽自刎地)、陋室、鎮淮樓。 [編輯本段]了解和縣 [2] 地理環境 和縣區位優勢獨特。穿境或沿邊緣而過的合巢蕪、合寧、寧馬蕪三條高速公路構成金三角框架。乘車自縣城至合肥駱崗機場、南京祿口機場、蕪湖灣里機場均不到90分鍾。「黃金水道」——長江流經和縣境內65公里,有三處18公里長江深水岸線資源。已經建成的公鐵兩用橋——蕪湖長江大橋引橋即落腳在和縣南端。南京長江大橋至和縣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長江三橋至和縣北端只有5公里。已規劃的馬鞍山大橋將於2006年建設,其引橋在和縣東端。全方位、多層次的立體交通網已形成,投資、旅遊,方便快捷。[3] 和縣霸王祠歷史發展 和縣古老而又神奇。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滋養了這片土地,三四十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一具完整頭蓋骨化石的發掘,刷新了長江文明的歷史,「和縣猿人」的命名,將和縣推向了世界。和縣山川毓秀、名勝棋布,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的烏江、李白駐足吟唱的天門山、劉禹錫貶謫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療疾的香泉、明太祖登臨點兵的鎮淮樓等自然和人文景觀達20餘處。和縣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宋朝歌豪杜默、愛國詩人張孝祥、清朝文學家陳廷桂、當代草聖林散之、中國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獲得者許海峰、中國科學研究院學部委員著名生態學家侯學煜等均是和縣之驕傲。 物產資源 和縣年輕而又富饒。這里蘊藏著豐富的煤、磷、白雲石、石灰石、黃沙等礦產資源,是一塊亟待開發的處女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風吹進了這片熱土,和縣從此煥發青春;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籃子」;工業發展初具規模,開辟了烏江、歷陽、沈巷三個工業園,構築起造紙、機械、化工、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旅遊產業蓬勃興起,規劃建設了中國國際香泉湖、天門山、霸王祠等重點旅遊景區。縣域經濟綜合考評動態位次列全省第8位。一批有識之士紛至沓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和縣歷陽公園[3]發展方向 如今,隨著「東向戰略」的實施,和縣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梯度轉移的現代工業製造基地、綠色食品供應基地和旅遊觀光休閑基地,區位獨特,環境優越,勞力資源豐富,生產成本低廉,發展前景廣闊。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地理概況 和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西北岸,地處東經118°04`—118°29`,北緯31°22`-32°03`,東與南京、馬鞍山、蕪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東北與南京市浦口區一橋相隔、南臨無為縣、西與含山縣接壤、西北與全椒縣毗鄰,全縣南北長約75公里,東西寬約36.4公里(窄處約17.5公里) ,總面積為1412平方公里,總人口為65萬,下轄10個鄉鎮。和縣南北長,東西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部及沿江一帶地勢較為平坦,為長江沖積平原,溝河港汊縱橫交錯,水庫、坑塘星羅棋布。沿江平原圩區土地面積佔全縣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為波狀起伏的丘陵、崗地,土地面積佔全縣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內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陽河、得勝河、石跋河等五條河流,另有裕溪河、運漕河、滁河、駟馬新河為南北各兩條縣界河。 和縣雞籠山[3]氣候概況 和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生長。 和縣年平均氣溫15.8℃。最熱月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溫度2.6℃。歷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3.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0.0℃,南北各地溫度差異不大,但春秋兩季溫度升降快,冬夏溫度變化小。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以上農作物生長期為230天、活動積溫5021℃、全年無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時數2126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陽輻射總量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為1067mm,南部多於北部,年無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兩月,初夏有梅雨,七、八兩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際變化大,據統計:大澇年(1991)年雨量達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發量1488mm,7月份最大,達204mm;元月份最小,僅52mm。年平均相對濕度78%,各月相對濕度差異不大,且有自南向北減小的特點。 自然資源 和縣素有「魚米之鄉」。全縣耕地面積100.38萬畝,宜林面積為19.38萬畝。該縣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目前發現的主要礦藏有煤、鐵、磷、白雲石、石灰石、建築沙、地熱、礦泉等十多個礦種。其中煤預計儲量100萬噸,磷礦為預計儲量50萬多噸,白雲石預計儲量為3億多噸,石灰石預計儲量10億多噸。尤以建築石料、水泥用灰最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