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2、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
3、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從歷史的角度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制度變革和體制創新上。全會在一些基本制度和理論問題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首次定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更加明確強調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同等重要性;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特別提出了「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立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制度、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股票發行注冊制度、權力清單制度、官邸制、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等等。這些重大突破,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理論,對個人、社會、國家和世界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⑵ 十八屆三中全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戰略部署是什麼
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
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
(2)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 帶領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鍥而不舍向前走。
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在哪幾個方面保障改善民生
1、回應群眾關切。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改革是億萬人民的堅強意志,一次全會就是一次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正是因為尊重人民意願、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改革才得以穩步推進。匯聚更多民意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多地回應了人民的呼聲。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15個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也成了中央高層與普通群眾同頻共振的時代最強音。
2、突出民生優先。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民生為大,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決定的。加快解決民生難題、早日補齊民生短板,既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用很大篇幅闡釋和部署了民生問題方面的改革,特別強調,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3、增進群眾福祉。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改革紅利惠及全體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
4、築牢生命線,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築牢生命線,就要真正尊重群眾、依靠群眾,努力讓群眾滿意。一是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要搞清人民群眾是誰、在人民群眾面前「我是誰」,把人民群眾當主人,自己甘當公僕和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築起防範「四風」的思想堤壩,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5、對照導航儀,當好人民的服務員。群眾路線是思想和工作的導航儀,為我們明確為什麼出發、朝哪裡走以及干工作為了誰指引方向。我們堅持建設公共財政,努力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是踏實干、干實事。工作是否到位,要看群眾是否真正感受到變化、得到實惠。
6、守護力量源,做群眾智慧的匯聚者。群眾呼聲是第一信號,群眾期盼的就是我們要做的,群眾不滿的就是我們要改的。我們通過發放徵求意見函、抽樣調查、聘請社會監督員、民主評議等方式,對工作和作風問題進行排查、整改,借群眾的眼睛找「灰塵」,借群眾的批評正衣冠、排毒素。
⑷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構建現復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制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⑸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 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 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
該決議中指出:
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 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 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 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 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 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 平、更可持續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 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 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 續健康發展。
政治體制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 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 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 導責任;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 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 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 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 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 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 保障。
文化體制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 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 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 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 繁榮;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 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社會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 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 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 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 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 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 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 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 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生態文明體制
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 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 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 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 代化建設新格局;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 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 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 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 護管理體制。
⑹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有哪些重要闡述
1、健全宏觀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
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3、優化政府組織結構。
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
(6)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實現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1、做到「敢放」。
放權,涉及到政府部門職能定位、權力利益調整和管理方式改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不怕疼,敢於割自己身上的肉,把該放的權力放到位。
特別是市直部門的主要領導,不要顧慮放權後部門的地位下降,怕本部門的同志埋怨這個權力在你手上丟掉了,要講大局、勇擔當,敢於沖破部門利益的藩籬。也不要怕放了不好管,要充分運用好市場、社會和基層的自我管理能力。
2、做到「真放」。
簡政放權,要動真格。不能避重就輕,放小不放大,只放利益小的事項,利益大的事項就死死抱著不放;不能避實就虛,明放暗不放,利用部門「紅頭文件」,或以登記、備案、年檢、監制、認定等形式,巧立名目,變相設置審批事項,「換湯不換葯」。
⑺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文)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所有大型網站上都有。
2、(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4人,候補中央委員169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3、公報全文,見〈網路文庫〉--《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全文)》:http://wenku..com/link?url=Vq5vy6yEk0EVQ9CMEb-sZtkjUUSkS_k4KdzvIrRcM2Xv3IHS9M1s-sMx9HnoSm3lQi_
⑻ 試述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一、十八大提出的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1、推動經濟跨越發展,使民生保障有雄厚的經濟支撐。經濟是基礎,只有經濟快速發展、財力不斷增加,民生保障才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支撐,才能使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2、積極打造民生財政,新增財政向民生項目傾斜。財政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手段和財力保障,雄厚的財政實力對完善保障與改善民生至關重要。
3、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保障與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是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眼下,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一個問題是增加收入的問題,因此,要重點考慮如何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4、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落實「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民生問題。
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
1、回應群眾關切。要著力解決民生領域突出問題,特別是要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避免制度碎片化,完善養老保險、基本醫療、社會救助等制度,構建相互銜接、運行有效、保障特困群眾的兜底制度,防止沖擊社會心理底線的事件頻繁發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匯聚更多民意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多地回應了人民的呼聲。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等「15個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也成了中央高層與普通群眾同頻共振的時代最強音。
2、突出民生優先。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用很大篇幅闡釋和部署了民生問題方面的改革,特別強調,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製度,促進共同富裕。
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們相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民生問題將在更高層次上得以解決,越來越多的群眾將能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3、增進人民福祉。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改革紅利惠及全體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⑼ 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方面有哪些重要闡述
四、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14)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健全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為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的宏觀調控體系,推進宏觀調控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機制化,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產業、價格等政策手段協調配合,提高相機抉擇水平,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推動國際經濟治理結構完善。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市場准入標准,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新增債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建立全社會房產、信用等基礎數據統一平台,推進部門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託等方式向社會購買。
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社會組織。建立各類事業單位統一登記管理制度。
(16)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必須深化機構改革。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嚴格績效管理,突出責任落實,確保權責一致。
統籌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積極穩妥實施大部門制。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省直接管理縣(市)體制改革。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按規定職數配備領導幹部,減少機構數量和領導職數,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
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哪些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崇文重教的傳統,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統籌配置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努力促進教育公平。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營造鼓勵創業的良好環境,建立健全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聯動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
把公共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基層、貧困地區、困難群體傾斜,形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服務體系,使群眾更多更公平地分享發展的果實。
織好基本民生的安全保障網,要有盡力而為的負責態度和量力而行的務實精神。
(10)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重大決議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議中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大體制改革要點:
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