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抵押權設立的條件是啥呢
抵押權設立的條件是抵押登記。
根據《物權法》的規則,以建築物和其他土地附著物,建設用地使用權,以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形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正在建造的建築物這四種財產設定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權自登記之日起設立。
財產設定抵押,如果當事人未辦理登記,雖然抵押權沒有設立,但是抵押合同已經生效。抵押物登記記載的內容與抵押合同約定的內容不一致的,以登記記載的內容為准。以尚未辦理權屬證書的財產抵押的,只要當事人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可以夠提供權利證書或者補辦登記手續的,法院能認定抵押有效。
當事人以《物權法》規則的生產設備、原資料、半成品、產品、交通運輸工具和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或者以《物權法》規則的動產設定抵押,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以其他財產抵押的,能自願辦理抵押物登記,抵押合同自簽訂之日起生效。當事人未辦理抵押物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關注環球網校快問抵押權設立的條件是啥呢
B. 物權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平等保護原則,物權法定原則,一物一權原則,公示公信原則
C. 物權法里徵收及其條件是什麼
物權法里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但是會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3)享有物權設置條件擴展閱讀:
《物權法》對國家徵用、徵收權的規定:
第四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這一規定的依據是《憲法》第十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和第十三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該款規定的徵收前提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利益大於集體、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的理解,應該包括抗災救災、城市建設、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點建設項目、戰爭動員等。
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徵收集體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D. 物權法徵收條件是什麼
物權法里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但是會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4)享有物權設置條件擴展閱讀:
《物權法》對國家徵用、徵收權的規定:
第四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這一規定的依據是《憲法》第十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地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和第十三條第三款「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徵收或者徵用並給予補償。」
該款規定的徵收前提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利益大於集體、個人利益,對公共利益的理解,應該包括抗災救災、城市建設、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點建設項目、戰爭動員等。
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徵收集體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物權法中關於拆遷的規定,從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處罰,規定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我國《物權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
(1)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2)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3)徵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徵收人的合法權益;徵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4)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徵收補償費等費用。(5)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6)因搶險、 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房屋徵收對建築區劃內的道路綠地面積均屬業主所有,但是補償時要看這個建築區劃內建的什麼房屋,如果是一層的平房其小區內的道路和綠化都作為院落補償。如果區劃內建和是樓房這就要看建築面積與土地面積誰大的問題了,如果「地大於房」即多出的土地是要給予補償的,如果「地小於房」即土地面積小於建築面積對道路綠化的部份就沒有補償了。
房屋徵收補償評估時是對土地和建築物分別補償的,如果土地面積小於建築面積,在補償時所有住戶都拿到了與房屋建築面積相等的土地面積補償,所以並沒有少補償。《物權法》七十三條規定與房屋徵收補償評估辦法並沒有沖突,仍然實用其法律。
這個主要是指《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這一行政法規,目前未制定相應的徵收法律。《集體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正在制定過程中。依據立法法,應就徵收制定法律。物權法本身不是程序法規范。
E. 把物權分為自物權與他物權的標准
1.自來物權(所有權):權利人自對自己所有的物依法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是唯一的自物權,因此,所有權就是自物權。
自物權是完全的物權。
2.與他物權:權利人依據法律的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在他人所有的物上所設定的直接管理和支配該物、享有對物的收益,並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所有權以外的物權均是他物權。
他物權是不完全物權,又稱為限制物權。
F.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的生效條件是什麼
第九條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 本條是關於不動產物權登記生效以及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登記,最基本的效力表現為,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例如,當事人訂立了合法有效的買賣房屋合同後,只有依法辦理了房屋所有權轉讓登記後,才發生房屋所有權變動的法律後果;不經登記,法律不認為發生了房屋所有權的變動。 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里的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本條第2款所規定的,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二是本章第三節規定的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一些特殊情況,即主要是非依法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的情形:第一,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生效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第二,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第三,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和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G. 《物權法》第27條,佔有改定只能適用於動產物權的轉讓,而不能適用於動產物權的設定。動產物權的設定指什麼
動產物權的設立,就是在動產上設立以動產為客體的權利:所有權、質權、留置權等。
動產物權不採用不動產物權以登記為要件的取得方法,世界各國一般皆以交付作為其取得方法及成立要件。
在具體方法及法律效果上又有兩種不同規定,一為交付公示主義,即規定未經交付,動產物權的讓與僅在當事人間產生效力,但不得對抗第三人;另一為交付要件主義,即使在當事人之間也不產生效力。依讓與以外的權利原因取得動產物權時,除非法律另有規定,無須轉移佔有即應發生效力,例如,因繼承而取得動產物權。
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這一點是核心。
(7)享有物權設置條件擴展閱讀:
物權法對動產的設立、轉讓、變更和消滅的規定:
(1)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2)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3)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4)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佔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
(5)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佔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參考資料:網路——動產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