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侵權行為:
新修訂的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了10種軟體侵權行為的存在形式,分別涉及對軟體著作權人人身權和財產權兩方面的侵害,概括地講,軟體侵權行為的主要形式包括但不限於:
1、剽竊。剽竊是指將他人依法享有著作權的軟體竊為己有並發表或者登記的行為。剽竊的主要表現是採取抄襲或部分抄襲等方式,在他人軟體上署自己的名稱(或姓名)並發表或者登記。
2、非法復制。非法復制是指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擅自將他人軟體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的行為。非法復制的主要表現形式是盜版,這種侵權行為直接掠奪了正版廠商的市場份額和商業利潤,是目前最為普遍的軟體侵權行為,危害性十分明顯,也最為公眾熟知。
3、擅自使用。擅自使用是指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又無法律根據,對他人軟體實施演示、修改、翻譯、注釋、應用的不合法的使用行為。比如,一個企業未經授權在其內部計算機使用系統中安裝和應用他人軟體;又如,擅自修改、翻譯、注釋他人軟體並進行市場推廣,並追求非法利益。
4、擅自許可他人使用。擅自許可他人使用是指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又無法律根據,未經授權許可第三人使用他人軟體的行為。一般情況是,計算機硬體以及系統軟體生產商、分銷商或零售商為了推銷其生產、經銷的硬體或軟體,未經授權在其硬體中預裝軟體或者在銷售系統軟體中搭售、免費搭送他人軟體。
5、擅自轉讓。擅自轉讓是指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又無法律根據,未經授權將他人軟體轉讓給第三人的行為。特別是,具有一定軟體開發能力和聲譽的生產商將他人軟體剽取後直接署上自己的名稱對外發表和銷售,更具有隱蔽性和侵害力。
⑵ 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幾種
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幾種?計算機軟體的使用人,為了學習、研究計算機軟體內含的設計思想和原理、安裝、顯示、傳輸或者儲存軟體,不視為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使用人可以不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另有規定外,是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行為: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幾種一、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發表或者登記其軟體的;二、將他人軟體作為自己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三、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開發的軟體作為自己單獨完成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四、在他人軟體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軟體上的署名的;五、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修改、翻譯其軟體的;六、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七、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的軟體的;八、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軟體著作而採取的技術措施;九、故意刪除或者改變軟體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十、轉讓或者許可他人行使著作權人的軟體著作權的;十一、其他違反軟體著作權的行為。侵權人有上述第一五條和第十一條行為的,應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有上述第六十條的侵權行為,應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情節嚴重觸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⑶ 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些呢
軟體著作權是指軟體的開發者或者其他權利人依據有關著作權法律的規定,對於軟體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軟體著作權在登記以後是受到保護的,但是還是會有人進行侵權行為,那麼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些?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些?許多人對此可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相關內容,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一、軟體著作權機軟體著作權是指軟體的開發者或者其他權利人依據有關著作權法律的規定,對於軟體作品所享有的各項專有權利。就權利的性質而言,它屬於一種民事權利,具備民事權利的共同特徵。著作權是知識產權中的例外,因為著作權的取得無須經過個別確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自動保護原則。軟體經過登記後,軟體著作權人享有發表權、開發者身份權、使用權、使用許可權和獲得報酬權。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些呢?二、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另有規定外,屬於侵犯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的行為:(1)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發表或者登記其軟體的;(2)將他人軟體作為自己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3)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開發的軟體作為自己單獨完成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4)在他人軟體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軟體上的署名的;(5)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修改、翻譯其軟體的;(6)其他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7)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8)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的軟體的;(9)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軟體著作權而採取的技術措施的;(10)故意刪除或者改變軟體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11)轉讓或者許可他人行使著作權人的軟體著作權的。三、軟體著作權的限制有哪些?(1)時間限制。對軟體著作權規定了一定的保護期。(2)表達方式的限制。軟體開發者開發的軟體,由於可供選用的表達方式有限而與已經存在的軟體相似的,不構成對已經存在軟體著作權的侵犯。(3)保護范圍的限制。開發軟體所用的思想、處理過程、操作方法或者數學概念等等都不屬於軟體保護范圍。(4)合理使用。為了學習和研究軟體內的設計思想和原理,通過安裝、顯示、傳輸或者存儲軟體的方式使用軟體的,可以不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5)軟體的合法復製品所有人的限制。
⑷ 應用寶上架新應用需要軟著,怎麼解決
需要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可以加急辦理的
⑸ APP沒有軟體著作權證書怎樣上傳到百度手機、應用寶等應用市場
沒軟著上架很困難,現在不需要軟著的平台很難找,試試看這個
⑹ 上架安卓應用必須要軟體著作權嗎
是滴,現在基本上知名的安卓應用市場,應用寶、360、網路手機助手、華為、魅族、小米、酷安等等應用商店都是必須要軟著的。
亥著開發者服務平台在提供代上架的同時,也提供代申請軟著。軟著最快可以1天申請。
⑺ 為什麼應用寶修改開發者的APP名稱需要軟體著作權
1. App軟體著作權歸屬
APP運營者委託開發者進行App開發,雙方之間形成委託開發法律關系。在此關系下,根據《著作權法》(2010年)第17條、《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11條的相關規定,接受委託創作的作品和軟體,可由雙方簽訂合同約定權利歸屬;若無相關合同約定,則相關權利由接受委託的一方所有。
因此,App運營者與開發者若未在合同中對App的權利歸屬做出約定,則該App的權利默認歸屬於接受委託的開發者。如此的權利歸屬,將可能對App運營者造成極大的制約,無論此後App運營者對軟體的升級、再開發、復制、發行等行為,均需要取得App開發者的同意,這對於直接通過App盈利的運營者無疑極為不利。
為避免上述法律風險,App運營者在委託開發者開發App時,應與開發者簽訂書面的委託開發合同,並在合同中明確約定App的權利歸屬於運營者。同時,還應當通過合同,限制App開發者在軟體中署名,並同時禁止開發者以自身名義辦理App著作權的登記手續。
2. App開發糾紛
對於App運營者而言,為確保所開發的App可以直接為運營者所用,開發者嚴格按照App運營者所提出的功能、界面等要求開發軟體顯得尤為重要。
根本目的是為了避免產生所有權糾紛!
在委託開發App合同關系中,運營者與開發者之間常因對於App開發要求、標准約定不明,導致雙方對於App開發成果發生爭議。在此類爭議中,App運營者往往基於所開發的軟體成果不符合要求拒絕向開發者付款,而開發者則基於雙方的合同要求App運營者向其付款。
針對上述情形,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1) App運營者為保護自身權益,可在開發合同中約定拒絕付款的「抗辯條款」。即運營者有權在App達到要求前,拒絕向開發者付款。
(2) App運營者與開發者簽訂開發合同時,應當書面對於App開發中的以下主要技術細節和要求加以明確,或另行簽訂明確的軟體需求書。
• 指定產品經理、開發人員
• 開發周期
• 網路數據接入埠
• App打開(或載入)時間、運行效率
• App應用界面(必要時可將設計圖樣作為開發合同附件)
• App應具備的每一項具體操作功能
• 是否允許App開發者推送廣告或提供廣告位
除上述主要內容外,App運營者還可根據自身對App的實際要求,在開發合同中約定其他細節條款。若雙方建立詳細的開發合同,則無論對於App運營者亦或是開發者,均可有效減少雙方因開發成果而引起的爭議。
3. App再開發及升級
伴隨著軟體技術發展及用戶需求的不斷提升,App在開發後,必將面臨軟體升級的情形。App運營者在委託開發者進行開發前,就應當事先對今後App升級的相關情況有所預判,並提前與App開發者就相關事宜作出約定。
一般而言,委託開發的App在升級中,主要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 無論是App運營者或是開發者,在對軟體進行升級或再開發前,應當確保具有相關的權利或取得授權;
(2) App運營者與開發者,應當對軟體升級或再開發的費用、期限、要求等作出約定;
(3) 應當約定App運營者與開發者的合同到期後,開發者的「後合同義務」;
(4) App運營者在更換開發者後,應當注意新開發的App和老版本App之間的銜接,避免對部分未升級軟體的App用戶造成影響,從而導致App運營者自身的損失。
⑻ 騰訊應用寶上架App需要提供哪些版權證明
軟著(全名叫: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
其他證書就需要看app的類型了,比如金融類app需要金融登記證書。
游戲app需要游戲版號,等等。
⑼ 侵犯軟體著作權,
1.第一個問題,請你講清A.B公司的關系.本律師認為對A公司的侵權是肯定的.2.兩人是共同犯罪3.按已經利用該專利獲得的錢款計算4.祝情節輕重而定
⑽ 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有哪些
(一)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
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1.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發表或者登記其軟體的;
2.將他人軟體作為自己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
3.未經合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開發的軟體作為自己單獨完成的軟體發表或者登記的;
4.在他人軟體上署名或者更改他人軟體上的署名的;
5.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修改、翻譯其軟體的;
6.其他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行為。
(二)承擔綜合法律責任的侵權行為
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2.向公眾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傳播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3.故意避開或者破壞著作權人為保護其軟體著作權而採取的技術措施的;
4.故意刪除或者改變軟體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
5.轉讓或者許可他人行使著作權人的軟體著作權的。
(三)軟體復製品有關主體的法律責任
軟體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或者軟體復製品的發行者、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軟體的復製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理由應當知道該軟體是侵權復製品的,不承擔賠設計思想和原理,通過安裝、顯示、傳輸或者存儲軟體等方式使用軟體的,可以不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
2.用戶的權利。軟體的合法復製品所有人享有下列權利:根據使用的需要把該軟體裝入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內;為了防止復製品損壞而製作備份復製品。這些備份復製品不得通過任何方式提供給他人使用,並在所有人喪失該合法復製品的所有權時,負責將備份復製品銷毀;為了把該軟體用於實際的計算機應用環境或者改進其功能、性能而進行必要的修改;但是,除合同另有約定外,未經該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後的軟體。
3.相似的開發。軟體開發者開發的軟體,由於可供選用的表達方式有限而與已經存在的軟體相似的,不構成對已經存在的軟體的著作權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