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的理事成員
主 席
李前光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常務副主席
王鄭生內 (中國攝影家協會分黨組副容書記)
副主席
於雲天 (中國攝影家協會藝術攝影委員會委員)李玉光 (國家知識產權局原副局長)宋明昌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黨組成員)陳小波 (新華社高級編輯)解海龍 (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原副主席)
總幹事
林 濤 (中國文聯攝影藝術中心權益保護事務部主任)
❷ 作品的著作權何時產生
從作品完成之時即產生。
法律依據:《著作權法》第二條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❸ 著作權的侵害問題
根據《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侵犯著作權或專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屬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❹ 《知識產權訴前禁令知多少
知識產權侵權是民事侵權行為的一種,與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相比,有其特殊性。實踐中,當權利人發現市場上存在侵犯其知識產權的行為,一般會在證據固定後,起訴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以及停止侵權,但是,訴訟程序通常會經過一審、二審,耗費時間非常長。在法院最終判定侵權之前,侵權行為一直在持續,其權利也就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為了避免侵權行為給權利人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知識產權訴前禁令制度應運而生。
一、典型案例
1、中國好聲音節目名稱訴前禁令案
2016年6月20日,根據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唐德公司」)申請,北京知識產權法院作出行為保全裁定,責令上海燦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燦星公司」)立即停止在歌唱比賽選秀節目中的宣傳、推廣、海選、廣告招商、節目製作過程中,使用包含「中國好聲音」、「the Voice of China」字樣的節目名稱及相關注冊商標,世紀麗亮(北京)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麗亮公司」)立即停止在歌唱比賽選秀節目的宣傳、推廣、海選、廣告招商過程中使用包含「中國好聲音」字樣的節目名稱。
隨後,燦星公司、世紀麗亮公司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出了復議申請,法院作出復議裁定,駁回了二申請人的復議請求,維持了原裁定。
2、楊季康(筆名楊絳)與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李國強訴前禁令案
2013年5月間,中貿聖佳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其將於2013年6月21日舉行「也是集——錢鍾書書信手稿」公開拍賣活動,公開拍賣上述私人信件。
楊季康在該案中主張,中貿聖佳公司及李國強即將實施的私人信件公開拍賣活動,以及其正在實施的公開展覽、宣傳等活動,將侵害楊季康所享有和繼承的著作權,如不及時制止上述行為,將會使楊季康的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故向法院提出申請,請求法院責令中貿聖佳公司及李國強立即停止公開拍賣、公開展覽、公開宣傳楊季康享有著作權的私人信件。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禁令裁決: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拍賣、預展及宣傳等活動中不得以公開發表、展覽、復制、發行、信息網路傳播等方式實施侵害錢鍾書、楊季康、錢瑗寫給李國強的涉案書信手稿著作權的行為。
二、相關規定
總的說來,關於訴前禁令的規定主要有:
1、《民事訴訟法》第10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2、《商標法》第65條規定,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依法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
3、《著作權法》第50條規定,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其權利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和財產保全的措施。
4、《專利法》第66條規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證據證明他人正在實施或者即將實施侵犯專利權的行為,如不及時制止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責令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
5、除此之外,還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訴前停止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和保全證據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對訴前停止侵犯專利權行為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對於訴前申請停止侵犯商標權、專利權作了一些細化規定。
根據上述規定,關於知識產權訴前禁令,可以簡單地歸納為,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如不及時制止,會給權利人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當然,法律對這一程序的啟動有一定的程序性要求。
三、總結及延伸
訴前禁令制度在寫入《民事訴訟法》之前,已經在知識產權相關法律規定中有所體現,這說明,訴前禁令很早就被引入知識產權侵權類案件。在其被寫入《民事訴訟法》之後,才在普通的民事案件中得以實行。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這一制度的理論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應用得並不多。
筆者認為,訴前禁令在給權利人的利益以及時保護的同時,對被控侵權人的利益影響也非常大,鑒於知識產權案件的專業性、復雜性,很多案件在經過實體審理之前,很難判定是否構成侵權。所以,這一制度的適用應當謹慎,需要為其設定一定的標准,當然,這一標准不應僅僅是現實的經濟利益的考量,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❺ 話劇《長河落日》著作權糾紛案
答:趙某未經李某的許可,將其作品以公演的方式公之於眾,侵犯了作者的發表權;同時內,又在作者的容後面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侵犯了作者的署名權;還未經許可對作者的原作作了修改,侵犯了李某的修改權,如果歪曲了作者的原意,還可能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此外,趙某還侵犯了著作權人的著作財產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❻ 著作權侵權責任--從《大學生》訴「首都在線」及李翔侵權案談起
此案發生在98年,故而只有《著作權法》可以適用,如果發生在今天,那麼內要適用《著作權法》以及容《信息網路傳播條例》。根據ISP(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的通知刪除義務,首都在線在合理的時間內就將侵權內容刪除,可以免責。
李翔侵害了原告的著作權。對於其抗辯「原告出版發行的《考研勝經》與出版主管機關的有關批件內容不符,且未能提供所有原作者許可其使用作品的證據,因此,原告對該書不享有著作權」。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累累,著作權跟主管單位的批復何干。著作權的產生是一種事實行為。縱然未經過原作者同意而匯編,只要具有獨創性,也是一個新的作品(但是行使著作權的時候必須要經過原著作權人許可,否則侵權)。
判決內容:《考研勝經》含有《大學生》雜志社的編輯思想,享有著作權,而李翔未經許可在個人網站上登載相關內容,其行為已構成侵權,故判決其不得未經許可在其個人網站上刊載與《考研勝經》選材、編排相同的內容;並應「首都在線 263"個人主頁頻道的首頁上發表致歉聲明,同時賠償《大學生》雜志社經濟損失5000元;而京訊公司在接到律師函後,採取了相應措施,故不承擔責任。
❼ 關於著作權的案例 麻煩大家幫幫忙!
針對你提的問題,分別作如下回答:
(1)我國《著作權法》相關條文規定,作者享有的人身權如署名權、修改權以及保護作品完全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且不得轉讓。因此,本案中畫家只是把《南昌起義》油畫部分財產性的權利轉讓給了博物館,該畫作者仍然享有署名權、修改權以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權利,作者死後這些權利由他的繼承人或受遺贈人保護。
(2)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具體到本案中,畫家已經將油畫原件轉讓給了博物館,則博物館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公開展出,而不需要畫家或其繼承人的授權或事後追認。至於博物館將油畫提供給集郵協會刊印紀念冊的行為是否侵權則要作具體分析:首先要看作者享有的財產性權利是否過了法定的保護期(《著作權法》規定作者的財產性權利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截止於作者死亡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若本案的情況沒有超過保護期的話,則需要進一步考察作者當時許可博物館使用是否僅限於收藏,若僅限於收藏使用的話,則博物館在上述保護期內未經作者(或繼承人)許可擅自將其油畫提供給集郵協議刊印發行,構成對復制權、發行權的侵犯,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等侵權的法律責任;若當時作者沒有對博物館的使用方式以及期限作出限制的話,則可視為作者以500元的轉讓費將所有的財產性權利都轉讓給了博物館。不過,基於常識判斷,以500元的轉讓費將所有財產性權利永久性地轉讓出去的可能性不大。
(3)博物館作為油畫《南昌起義》原件的所有權人,有權買賣該油畫原件(僅指油畫原件,事實上,博物館不得將自行復印的復印件出賣,否則構成對復制權及發行權的侵犯),因此,有人打算收購該幅油畫則需要同博物館方面商談。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博物館作為油畫原件的所有人有權處分物權意義上的油畫原件,但其不能處分作者對該油畫的著作權,也即作者享有的著作權不會因為油畫原件所有人的改變而受到損害,但基於公平原則的考慮,油畫原件所有人享有該油畫的展覽權。
❽ 李國強的科研成果
研究課題
1988年:
《中國邊疆史地學術會議紀要》,8千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8年第4期,獨著。
1989年:
《中越陸路邊界源流述略》,1.8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9年,獨著;
《南沙群島的過去和現在》,8.5千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9年第3期,獨著;
《劬錄畢生的向達先生》,3.5千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9年第1期,獨著
《紀念收復南沙群島42周年座談會在穗舉行》,2千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9年第1期,獨著;
《我國邊疆史地研究近況》,3千字,載《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獨著;
《日本研究中國邊疆史地之現狀》,3.5千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9年第4期,合著。
1990年-1993年:
《中國海疆的瑰寶》,4千字,載《網路知識》1990年第5期,獨著;
《略論明代中越邊界》,7.1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報告》1990年第5輯,獨著;
《辛勤耕耘四十載——訪南海史地學者韓振華》,4千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90年第1期,合著;
《南沙群島史地問題的綜合研究》,論文,1.87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1期,合著;
《北宋與交趾間兩峒邊界爭端探微》,論文,1.7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論集》1991年第3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著名的南海史地研究專家韓振華先生》,6.4千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
《南沙群島史地問題綜合研究》,8.3千字,載《南海諸島:歷史、地理、主權》,1993年,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合著。
1996-2000年:
主編《中國邊疆研究通報》第二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
《邊疆穩定與禁毒斗爭》,論文,1.8萬字,合著,載《中國邊疆研究通報》1998年第2集;
《解決南沙主權爭議幾個方案的解析》,論文,1.2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4期;
《南海諸島行政區劃沿革考》,論文,1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論文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關於中國海疆史地學術研究的思考》,論文,0.3萬字,載《院報》2000年8月29日;
《中國行使南沙群島主權的四個歷史階段》,論文,1.8萬字,載《21世紀的南海研討會論文選》,海南南海研究中心,2000年5月;
《實施「替代種植」,探索禁毒之路》,論文,0.3萬字,載《院報》2000年7月18日。
獲獎成果:
《民國政府與南沙群島》(載《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二屆青年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並獲1990—1994年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優秀科研成果獎;
《中老邊界歷史形成探微》,獲1995—1998年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優秀科研成果獎
2001-2002年:
《關於海疆史地學術研究的思考》,論文,0.4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
《中國南海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論文,0.3萬字,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2期;
《在歷史長河中探索中國邊疆治理的演進》,論文,0.2萬字,載《光明日報》2001年1月16日歷史周刊;
《中國邊疆治理歷史研究的佳作》,論文,0.2萬字,載《人民日報》2001年4月14日理論版;
《釣魚島問題研究的新突破》,論文,0.5萬字,載2001年10月20日《光明日報》;
《南海地區共同開發初探》,論文,1.9萬字,南海研究中心,2002年6月;
《南沙群島問題對中越關系的影響》,論文,2.6萬字,提交「21世紀中越關系回顧與前瞻學術會議」,2002年8月,鄭州
2003年:
《南中國海:歷史與現狀》,專著,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南海諸島行政區劃沿革考》,論文,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論集續編》,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南沙群島對中越關系的影響》,論文,載《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2003年第1期;
《釣魚島,中國的美麗小島》,論文,載《世界知識》2003年第14期;
《在探索中開拓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新局面》,論文,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
《50年來台灣南海政策探析》,論文,載《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學術報告》第1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成果:
《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論文,載《瞭望》2004年第39期;
《「東北工程」與中國東北史的研究》,論文,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
❾ 關於侵犯著作權的案例分析
1、李復某說法不合法。根制據《著作權法》第二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故李某抗辯理由不成立。 2、李某侵犯張某著作權。適用於《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第一款第五項「剽竊他人作品的」侵權情形(李某未經張某許可,原封未動照搬其作品,用於商業活動)。 3、李某的商標專用權有效期為2002年2月10日至2012年2月09日止享有商標專用權(李某勝訴); 商標被撤銷、不保留申請記錄,不享有商標專用權(李某敗訴,商標被商評委撤銷)。
❿ 求一篇關於侵犯著作權的案例及分析
首先你要清楚什麼要件才算侵犯著作權。
侵犯著作權的構成條件
著作權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情節嚴重的行為。我國《著作權法》第15條、第16條規定了15種侵犯著作權和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行為,但是根據本條規定,只有下列四種侵權行為可以構成本罪:
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行為。
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即指未經過著作權人的同意。著作權人一般指作者,也可能是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意志創作,並由法人或非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作品,法人或非法人單位視為作者,享有著作權;演繹作品著作權由演繹人享有,合作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如其中的作品可以單獨或分割使用的,其作者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電影、電視、錄像作品的導演、編劇、作詞、作曲、攝影等作者享有署名權,著作權其他權利由製片者享有,如果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其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任何未經上述人員同意而使用其作品的,均屬於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行為。
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定,復制是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多份的行為;發行是指為滿足公眾合理需求,通過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眾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復印件。根據本條規定,復制與發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整體行為,應同時具備才構成本罪,如果僅僅具備其中一個方面的則不符合本罪行為特徵。當然不同行為人事先通謀而分別實施復制、發行的,屬於共同犯罪,仍然可以構成本罪。
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行為
出版是指把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的行為。出版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復制發行。出版者出版圖書,一般需要經著作權人授權而取得對作品的專有出版權。專有出版權是指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的作品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地點以原版、修訂版方式製作成圖書並予以發行的獨占權利。它是一種與著作權有關的重要權益,同樣具有排他性,他人不得行使,否則構成侵權。
3、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行為
這是一種侵犯錄音錄像製作者著作鄰接權的行為。錄音錄像製作者即製作錄音錄像製品的人,由於他們不僅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付出了相當的獨創性勞動,對其製作的音像製品也依法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並獲得報酬的權利,他人未經許可復制發行其音像製品的,當然是對其權利的侵犯。
4、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行為
這是一種借他人之名非法牟利的行為。它不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 (主要是署名權),而且必然會影響他人美術作品的銷售,從而間接侵犯他人的財產權。同時這種行為還欺騙了社會公眾,對我國文化市場秩序具有相當的危害,因此應予以懲治。
值得探討的是,本條把「製作」與「出售」以頓號分開作並列規定是否意味著有其中之一行為即可構成本罪?我們認為,結合構成本罪的前面三種行為方式,此處應理解為「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構成本罪,這樣其與「復制發行」和「出版」一樣作為本罪在客觀方面的行為表現之一才有其合理性。從主觀上看,也只有既製作並出售或為出售而製作才能表明行為人具有營利的目的。
根據本條規定,上述四種情形還必須是違法所得的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構成本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侵犯著作權的犯罪的決定)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定,個人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單位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屬於「違法所得數樁較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嚴重情節」:因侵犯著作權曾經兩次以上被追究行政責任或者民事責任,又侵犯著作權的;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十萬元以上,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支十萬元以上的;造成其他嚴重後果或者具有其他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