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版權產業與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有什麼關系
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生存發展的一大核心就是通過建立完整的版權機制和版權產業鏈保護作者的作品,並激勵作者繼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❷ 文化產業前景如何~~
中央力推,創投看好,忙於改制的中國文化產業似乎正在走向「春天」。
「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再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而三網融合的推進也將打造新的發展熱點。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安排,我國出版社將在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轉企改制,同時,報刊的轉企改制工作也將於今年全面啟動。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隨著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障礙的突破,將會有更多的文化企業進入到資本市場,這不僅有利於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繁榮,同時也將帶來新一輪的投資機會。
中國出版傳媒籌謀IPO
「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將於4月份成立,初步計劃公司資本金將達到15億到18億。」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聶震寧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正在與三家戰略投資者進行相關准備。事實上,這只是改制後的中國出版集團上市計劃的第一步。
據介紹,旗下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中國出版集團其上市計劃將分兩步走:首先是成立中國傳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將出版主業包括內容發行一起整體打包上市,接下來則是將集團旗下擁有百年歷史榮寶齋推向資本市場。據了解,目前負責榮寶齋上市的中介機構已經進場。
聶震寧表示,即將成立的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將爭取今年登陸A股主板市場,18億的公司資本金有望將該公司打造成國內傳媒板塊的第一大股。而在上市之後,將會進行主業方面的兼並重組。「今年肯定會比去年多。」聶震寧說。
不過作為國有企業,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時會更為謹慎。「中國出版集團將佔到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90%以上的股份。」聶震寧表示,有興趣的戰略投資者很多,因此在選擇時,更多會考慮到集團以後的發展目標。據了解,這三家投資者包括一家數字通信類出版企業,一家影視企業以及一家投資基金。「像選擇數字通信類的企業就是因為集團將推出自己的電子閱讀終端。」聶震寧說。
「文化企業轉企改制後將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注入,同時也將帶來新的管理機制。」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對本報記者表示,改革是契機,由於傳媒企業的規模效益比較顯著,所以通過資本市場的兼並重組將更有利於傳媒資源的整合,有助於企業進一步的發展。據記者采訪了解,不少改制後的出版企業都透露出了上市的想法。
文化產權要素市場建設加速
就在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推進的同時,文化要素市場的建設也在加強。據了解,繼上海、深圳相繼成立文化產權交易所之後,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項目已經上報國務院審批,年內有望落戶北京。專家表示,要素市場的建立完善將加速文化產業與各類資本的有效對接。
此前,北京市發改委主任張工在該市發展改革會議上曾明確指出,2010年要著力加強要素市場建設,支持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等要素市場落戶北京市。而作為文化部與北京市政府合作打造的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服務機構,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將為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提供產權流轉平台,打通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之間的壁壘。
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籌委會負責人、北京產權交易所業務總監張大為表示,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的籌辦工作已進入快車道,即將確定包括北京產權交易所在內的數家股東單位。
「行政資源的參與和推動,將會帶來更多的資源。」魏鵬舉表示,如果能夠建立一些規則,做一些示範,將有助於推動民企、社會機構的參與。
據悉,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建立後將著手推進文化產權評估體系的建設,解決文化產業投融資過程中版權評估難的問題。
創投看好文化產業前景
「我們非常看好今年文化產業的投資前景。」風投業資深人士、深創投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劉綱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改革的深入,相對開放的政策和逐漸清晰的規則為資本進入文化領域提供了更為廣闊空間,而市場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則意味著成倍數增長的市場空間。
「現在有一些文化企業自身發展也很不錯,我們已經投了一批文化相關的企業。」劉綱表示,文化產業將成為其重點關注的領域。「首先,傳統的文化企業必須要結合新興業態進行發展,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其次,我們也會考慮到在改制過程中,企業相關機制的轉化是否到位,比如說員工的j激勵機制。」劉綱表示,經營團隊以及規范化運作仍是關鍵因素。
德勤中國全國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領導人周錦昌則表示,近年來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國內外投資者明顯增多,「從項目數量,到投資人都是在以倍數增長。」周錦昌說。另外,隨著創業板的推出和中小板的擴容,資本市場的完善也為文化產業投資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另外,記者獲悉,相關政府部門正在積極籌措資金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據悉,作為北京市股權投資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將採取「FOF」(Fund of Fund)的運作方式,直接投資創投而非企業。「相較於直接投資項目而言,這種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將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劉綱表示。
不過業內人士同時指出,在三網融合等新興投資領域,政府的相關監管政策仍需重點關注。「我們認為三網融合、IPTV將是未來發展的潮流趨勢之一,不過現在經營牌照並沒有完全放開。」劉綱表示。隨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專家認為政府的監管重點將更為關注內容方面,運營資格上有望獲得一定程度的放開。
❸ 論述 為什麼知識產權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前提
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知識產權」、「文化產業」。所謂知識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知識財產權,是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是指專利權(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商標權(商標、服務標記、廠商名稱、貨源名稱等)、著作權(版權),也可以分為著作權、工業產權,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所謂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在美國一般叫版權產業,在英國叫創意產業,其實國外的叫法更體現了其知識產權的特徵。
文化產業歸根結底是內容產業、知識產業,其核心是智力創意、創造,其成果體現就是版權。如果沒有版權這個核心的東西,文化就無法產業化,就沒有所謂的文化產業。如迪斯尼系列作品、好萊塢的電影,如果沒有版權,就不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會發展到今天還不衰。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必須要走產品化、商品化的道路。走這樣的道路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要有標記、要創品牌。文化產品的產業化成果就是文化商標權的專屬和擁有。如夢工廠、迪士尼等世界著名文化品牌。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除了版權、商標權外,還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沒有技術支撐,文化就無法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如蘋果電腦、蘋果手機。一方面是技術推進了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文化與新科技的融合,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和科技的發展。如紙的發明成為圖書這種文化成果的載體,後來有了膠片、磁帶、光碟、網路等這樣的載體,這些載體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這種技術與文化融合的成果就是專利權的專屬和擁有。
文化產業要發展,就必須走文化產權化的道路。沒有法律對這種無形的文化產權進行確認和保護,文化就無從產業化,文化產業就無從發展。
❹ 卡拉OK收取版權費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我是搜的,你隨便看看
卡拉OK收費 誰在偷笑?
卡拉OK收費之爭,各方都把各自的理由擺出來了。我想追問一下,卡拉OK收費之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誰會在這場收費之爭的背後偷笑不止?
從表象上看,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與他們宣稱的最終受益者歌星應該為塊「餡餅」偷著樂。兩大協會不再像從前那樣整天閑坐辦公室,而是數著大把大把的鈔票。雖談不上全部的剩餘控制權,但怎麼也有一部分吧!而歌星呢?很有可能由於火爆的點擊率而一夜暴富。但是,所有這些都是「畫餅充飢」的理想狀態而已,背後留有眾多的懸念,比如全國統一收費標准如何制定、20%的管理費是否合理等,都還需假以時日才能釐清。且不說這些收費規則的繁瑣,光是20億「畫餅」就已讓文化部和國家版權局深深扎入到激烈的利益與權力漩渦之中。
最按耐不住的是歌廳老闆,雖然這些收費計劃還遠遠沒有實施,但這些老闆心裡早已盤算起如何利用這次機會好好地賺一把。在這一游戲開始的時候,全國各大娛樂公司都紛紛表示不會因為此收費政策漲價。管理協會也表示,即使漲價也只不過是幾毛錢的玩意,根本談不上飛漲。不過,這些只是煙霧彈而已。北京錢櫃已暗渡陳倉,價格悄悄地上漲了50%,細心的讀者一定能發現:歌廳此時漲價是最為輕松的,所有的輿論都已經被吸引到政府管理部門和那些看似「含冤受屈」的歌星身上。稍早時候,各大銀行的跨行查詢收費就因為公眾的強大輿論壓力而舉棋不定,但此時歌廳漲價的公眾輿論壓力恰好被政府職能機構的標准之爭化解。歌廳老闆心中自然竊笑,暗暗為接下去的漲價做著准備。
「幾家歡樂,幾家愁」。一場游戲註定是要有輸有贏的。有了卡拉OK歌廳的「偷笑」、管理協會的「冷笑」,也自然會有最大的輸家。最哭笑不得的還是那些處於相對弱勢的消費者。盡管他們是這場游戲數量最龐大的群體,但因為沒有共同的利益,也沒有訴苦的渠道,只能忍受圈錢的切膚之痛。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如果在這種博弈過程中形成一種共識性目標,那麼這一分散性的利益集團可能會形成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直接影響政策決定。我總覺得,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在長期社會博弈過程中形成的共識性目標和經驗格外稀缺。或許這回收費圈錢正是形成共識性目標和經驗的良好契機。最讓人擔心的還是強勢集團有可能在共識性目標和經驗形成之前將其扼殺。
如今,誰也不會否認轉型中的中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深水區,很多的社會經濟政策在此時此刻都需要重新的調整和發展,從國有企業改革的微觀領域,到收入分配製度的宏觀領域都是如此。政府的這些改革初衷是希望能在和諧的社會結構中得到深度的發展,但我們卻常常看到這些政策不僅沒有得到原有的效果,反而偏向了相反的方向。卡拉OK收費就是一個顯例。它本意是試圖利用日益完善的現代管理技術來彌補改革初期對音像製品的知識產權規范管理,從而進一步促進中國的知識技術創新,也想通過這一政策來調整社會日益尖銳的財富分配水平。不料,偷笑的恰恰是當初希望管制的歌廳老闆,他們通過不同的市場轉嫁方式將得到比原先更多的財富。(陳宇峰 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卡拉OK收費又起波瀾 滬娛樂業協會提議每天1元
「一個包房一天2毛錢,難道他們是在施捨乞丐?他們把權利人當成了什麼?」9月2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舉行的「卡拉OK版權問題研討會」上,一家唱片公司的人士情緒非常激動。
當天是國家版權局公告的KTV(卡拉OK)版權收費標准「徵求意見期」的最後一天。一個月前,國家版權局公布了12元/天/包房的KTV收費標准,並確定8月21日-9月20日為徵求意見期。
該標准公布之後,國內KTV產業的利益各方進行了激烈的博弈。上述唱片公司人士說,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各地方一些KTV從業者針對國家版權局公布的標准,提出了大相徑庭的意見,有些價格簡直低得像賣白菜,令他匪夷所思。
「雙方的差距太大了。」中國唱片總公司總編室副主任程瑞麟表示,「對於唱片公司來說,收費是有益的進步,但是KTV使用者認為這個標准還是太高了,我們不是很理解。」
「權利人覺得收費標准太低,KTV從業者覺得太高,有爭議、有討論都是正常的。」出席研討會的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司長王自強說,「國家版權局並非標準的制定者,收多少合適,由大家來共同商定,各方都應該講出自己的道理。」
他表示,「最後的標准還需要產業各方來共同制定,但是有一條原則——合理性。」
據悉,國家版權局將在9月21日召開包括各地娛樂業協會在內的徵求意見會議,至於具體的標准實施日期,王表示還沒有最終的結果。
12元還是1元?
王自強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版權局收到有關KTV收費標準的意見共500多條。目前收到的15家省級娛樂業協會意見中,有8家沒有提出異議,2家明確對12元/天/包房的收費標准表示反對,而有兩家表示贊同,3家表示可以適當降低。
上海文化娛樂業協會是12元標準的堅決反對者。從8月21日起,上海文化娛樂業協會卡拉OK專業委員會代表大約1000家KTV從業者,向國家版權局提出了自己的收費建議,即「每間包房每天1元」。
9月1日,南京市歌舞廳聯合南京17家規模較大的KTV商家,召開第二次內部聽證會,提出了「南京KTV僅能承受0.2元/天/包房」的收費意見,並已經上報國家版權局。
9月15日,100多位深圳卡拉OK歌廳負責人在MTV版權收費座談會上提出了MTV版權費「深圳方案」——0.086元/平方米·天,即1-2元/包房·天。9月21日,作為深圳KTV行業代表的羅湖區歌舞娛樂業協會秘書長張效坤,將攜帶由卡拉OK經營者簽名的這份文件上京,與國家版權局有關領導面談。
而廈門KTV行業的從業者認為,國家版權局公布的收費過高,最好按照歌曲的點擊率收取版權費;杭州文化娛樂業協會也在9月中旬起草了「0.5元/間/天」的建議書;重慶當地的娛樂業協會9月中旬也表示,同意上海文化娛樂業協會提出的KTV收費1元每天每包房的標准。
「國家版權局對於這個標准慎之又慎。」王自強表示,國家版權局確定徵求意見期,目的也是更多地聽取各方的意見。現在看來,各方意見的不統一必將影響收費標準的制定和實施。
一些KTV業者表示,由於KTV目前管理屬於娛樂經營范疇,國家對其收取的稅收收入高達25%,如果以12元為標准,每年上交的版權使用費幾乎讓他們難以承受。
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籌)負責人王化鵬認為,KTV娛樂業是暴利行業,收取一定比例的版權使用費,並不會影響這些營業場所的正常營業,「要看到,12元究竟在KTV的總營業中佔多大的比例?」
王自強認為,卡拉OK廳不是交不交的問題,是應該交多少的問題,但是交多少,卡拉OK廳和權利人要達成一個共識。「我個人認為,收費的多少,應該看版權費用在整個收入中的比例是多少,而不應該看絕對數字。」他說。
「12元是上限,並不是一刀切,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會變化,如不同地區標准會不一樣,即使同一個地區,不同的規模也不是一個標准。在公布標準的時候,這些理念和原則肯定會加進去。」王自強表示。
實施期未定
按照國家版權局關於KTV收費標准公告的程序,在徵求意見期結束之後,會由制定機構對各方面意見進行協調,在統一意見之後正式向社會公告。
王自強表示,國家版權局在21日將召開KTV各方會議,這個會議將是正式標准公告之前,國家版權局為產業利益各方提供的再一次公開交流和發表意見的機會。但是,王表示,這次會議的結果還不好說,「沒有具體的實施日期,結果還需要等會議結束才能做出」。
這意味著,此前盛傳9月底將正式實施12元的KTV收費標准,將無法確定具體的實施日期。
「是否實施,還得看各方達成意見的程度。」王自強表示。按照程序,國家版權局在收到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對於KTV收費的正式標准之後,面向全社會正式公告,並且正式實施。
他示,「KTV應當交費,這是各方都毫無異議的,如果各方沒有統一的意見,對於卡拉OK的版權保護實施時間就會有影響,對於權利人來說這是個損失。」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兵表示,「如何平衡權利人、消費者、經營者三方面的利益要花許多時間。」許多法學界專家也表示,能夠盡快地實施KTV的收費標准,對於今後的司法實踐和對權利人的保護都有意義。
「政府、協會、權利人應該在這其中發揮協調的作用,價格是高還是低,應該還是要考慮到中國國情。」知識產權專家程永順表示。
「我們不能因為兩邊有爭議,這個事情(KTV收取版權費)就停下來。因為使用作品和權利人之間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支付報酬是使用者承擔的法律義務,不能不支付,但如果有爭議的話,可以先執行然後再談標准。」王自強表示。
目前,一些KTV業者在明確反對這個「過高」的標准同時,表示如果強制執行這個標准,意味著KTV必須漲價。王自強認為,收費不應該轉嫁給消費者,這是KTV必須履行的責任)
❺ 請問文化產業如何轉變發展成實體產業。又都有什麼發展的方向多謝。
授權產業的發展,版權轉讓之後,實體公司生產商品。比如迪斯尼的產品,米琪的產品等等。
還有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信息產業等等,生產一些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軟體、設備等等。
還有就是與旅遊業、會展業等相關的那些大酒店、旅館等等,都是文化產業發展為實體產業的模式。
❻ 著作權保護制度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要性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兩個方面:
1,錢,著作權保護和專利權保護一樣,都可以對作者或回者專利答人帶來利潤,這一點就會使得更多人湧入文化產業。同樣,也有利於文化產業的規范化。
2、面子,文化人好面子,著作保護制度意味著尊重,不會使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覺得嗷嗷郁悶。
3,就是從市場規范上面來講了,一個健全的制度才能保證相關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4.。。。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創作,著作保護就是涉及文化產業圈一個比較重要的領域,這個保護的本身有作用,它帶來的影響就是使人可以重新關注文化領域,根據注意力經濟學,關注的人多了,就開始快速發展了
❼ 文化行業現狀和前景
行業現狀
——行業同比營收實現正增長
從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情況來看,2017-2020年中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波動變化,到2020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有6.0萬家。
其中,互聯網其他信息服務、其他文化數字內容服務、互聯網廣告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製造等5個行業小類的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20%。反映出國內「互聯網+文化」新業態行業發展增長態勢強勁。
2021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文化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文化產業規模將繼續擴大,文化市場復甦態勢將不斷鞏固。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
❽ 什麼是版權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與版權保護
在現代知識經濟社會中,文化創意產業漸漸成為主導產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及地區間經濟競爭的一個重要戰略規劃。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版權保護,文化創意產業自始就與版權制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和基礎。版權保護的完善與否將直接決定了該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成敗。
一、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
版權保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作用,首先就體現在了「創意產業」的定義與界定上。我們今天所說的「創意產業」這個概念起源於英國,1997年該國政府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並於1998年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但是還有不少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把「創意產業」就直接稱之為「版權產業」,而且在時間的起源上也更早。1990年,美國國際知識產權聯盟就已經利用「版權產業」的概念來計算其對美國整體經濟的貢獻。現今更是以與版權制度的關系將「版權產業」劃分為「核心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和邊緣支撐產業」等四個部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是採用的這種劃分方法。無論是美國的「版權產業」還是英國的「創意產業」,其所包含行業部門都是相同的。所以有人就認為無論是「版權產業」,還是「創意產業」,都是「殊途同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版權保護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基礎作用。
其次,版權保護是文化創意產業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基礎。被譽為「創意產業之父」的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認為,知識產權法的每一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相應,加在一起「這四種工業就組成了創造性產業和創造性經濟」。實際上目前各國和地區劃分的「創意產業」絕大多數都對應的是知識產權法中的版權制度,其核心產品和服務的保護都是以版權制度來保護的。而且這種基礎作用要遠超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對產業創新的保護與促進,版權制度直接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版權成為了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版權收入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大收入,甚至有以「版權」作為直接交易對象的行業部門,比如說「版權貿易」。
再次,版權保護決定文化創意產業競爭的走勢。各個國家與地區的版權制度的不同,對版權保護力度的差別,使得版權人及其投資流向版權制度完善、版權保護力度大的國家與地區,從而決定了各國家與地區間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格局。諸如我國近來在加強計算機軟體版權保護的行動,要求所有品牌計算機要預裝正版操作系統,促成了微軟從聯想、方正、TCL等三家PC廠商處連獲大單,但旋即換來了微軟對我國打擊軟體盜版的認可和信心,已經與國家發改委達成了37億美元的投資協議。
二、當前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的不足與建議
基於版權保護的核心與基礎作用,傳統的版權保護在當前文化創意產業中具有不足之處。這種不足不是指版權制度對於版權人權益保護上存在重大漏洞,2001年我國修改了著作權法,目前來看,內容還是相當完善的,沒有太大的欠缺,版權人利益能夠得到切實保障。但是對於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角度來說,我國版權保護的尺度還有加強的空間。因為版權保護能夠決定文化創意產業競爭的走勢,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扶持手段就是加強版權保護,包括從制度和實踐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版權制度一些方面的保護尺度與國外一些國家還存在有差距。我國著作權法在一些領域,諸如「錄音錄像製作者」、「表演者」等權利,給予了保護,但是范圍過窄,難以更大地促進其積極性。諸如影視節目製作和交易行業所涉及到的「錄音錄像」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將其列為領接權保護的客體,給予了保護。但是權利范圍較窄,錄音錄像製作者只有「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權」等四項經濟權利。像德國卻有更為廣泛的保護,錄制者可以與表演者一起分享播放錄音錄像所帶來的有關收益,還可以從錄音錄像製品的出租、出借中分享一定的報酬,從空白磁帶和錄像帶所徵收的費用中分享一定的份額。這樣看來,德國著作權法給予錄音錄像製作者的權利要比我國著作權法廣泛,相對來說對於這一產業就有著更大的吸引力。
在新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頒布實施之初,在計算機軟體的合理使用和最終用戶使用盜版軟體所應負擔的法律責任等相關規定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不少人認為這是「超世界水平」的保護。如今,將其放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來看,意味著軟體行業在我國受到了更為嚴格的保護,能夠提高我國在與印度等國在軟體產業發展中的競爭力,這種保護尺度未嘗不可。
其次,網路出版、網路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版權保護制度還不夠完善。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路出版、網路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日益成熟,可網路版權保護還處於相對滯後狀態。目前著作權法僅僅是籠統規定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其中具體的權利內容還有待用行政法規的形式加以規定,而且網路技術的發展,隨時都有可能提出新的版權問題。這一領域不僅目前而且會持久地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版權保護的問題之所在。據悉,《信息網路傳播權規定》即將出台,在這一領域內的相關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得到解決。
第三,版權的「事後救濟」保護不能適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上採用行政與司法雙軌制,司法保護是一種被動的「救濟」手段,行政保護是主動的、經常的管理方式。可是因為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響,行政保護的這些功效並沒有完全發揮,更多的還是提供事後的行政救濟,與司法保護無異,只是相對來說處理時間較快、效率較高,可一旦被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就連效率上的優勢也盪然無存。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風險性,需求不確定,促使了該產業從一開始就必須擁有完善的版權保護,機會稍縱即逝,否則在市場丟失之後,事後的救濟於事無補。這里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版權行政保護仍然處於「行政救濟」領域的局面,更多更主動地去發揮行政管理職能。北京市版權局聯合華旗資訊等一些高新企業開發的「數字作品版權登記平台」來對數字作品進行版權登記和數字水印加密等,就是一個全新的嘗試。這樣在數字作品的版權保護上變「被動」為「主動」,化解了長期困擾在數字作品版權保護中的權利認定問題,必定能夠極大地促進數字作品的相關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在圍繞數字作品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它的文化創意產業一樣需要版權行政管理機關主動採取措施來保護其核心價值,產業才會健康快速發展。
(作者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科學技術教學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希望採納
❾ 何為著作權對文化產業有何影響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解答,著作權過去稱為版權。版權最初的涵義是right(版回和權),也就答是復制權。此乃因過去印刷術的不普及,當時社會認為附隨於著作物最重要之權利莫過於將之印刷出版之權,故有此稱呼。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及科技的進步,著作的種類逐漸增加。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英國《安娜法令》開始保護作者的權利,而不僅僅是出版者的權利。1791年,法國頒布了《表演權法》,開始重視保護作者的表演權利。1793年又頒布了《作者權法》,作者的精神權利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
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生存發展的一大核心就是通過建立完整的版權機制和版權產業鏈保護作者的作品,並激勵作者繼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❿ 盜版泛濫,版權問題不被重視是不是制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當然不抄是,是很多人對盜版襲司空見慣,有時候連作者被抄襲甚至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有部分作者表示被抄襲作品很憤怒要去起訴,而且以前的時候都有相關規定。版權問題不被重視不是制約,而是大多數人想法不夠理想上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