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權法區分原則的意義
物權法區分原則的意義的理解:就是債權形式主義與物權形式主義兩種物權變動規回則的差答異闡說。在物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規則下,物權法的區分(分離)原則是指作為物權變動原因的法律行為(債權行為)與直接發生物權變動效果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相區分的原則,祖國大陸及我國台灣地區學者以物權行為獨立性稱之。在物權行為模式下,物權變動效果是物權行為的直接結果,作為其原因的債權行為並不能直接影響物權的變動。物權變動原因的物權行為是債權行為的履行,是真正的法律行為,其本身不殘留任何履行問題。在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規則下,區分(分離)原則是指作為物權變動原因的法律行為(如買賣合同)與履行該法律行為所發生的物權變動效果相區分,原因法律行為的生效(有效)不是物權變動效果的充分條件,有效原因法律行為與為履行該行為而完成法定公示方式共同構成物權變動效果的充分條件。公示方式的完成本身不具有法律行為的意義,而是純粹的事實行為。由此可見,債權形式主義立法模式下,物權變動效果的發生不是作為其原因的法律行為的當然和直接結果,而是以公示方式的完成為標志。公示方式的完成並不需要有特別的「法律行為-物權行為」介入其間。
『貳』 什麼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區分原則的概念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和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這就是《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規定的基本精神。
這一原則來源於德國法,他們認為,買賣合同的成立生效與所有權的轉移之間的區分,並不是人為的擬制,而是客觀的事實。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區分為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並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後果。區分原則的關鍵問題,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權法上的變動,必須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加以變動,才能夠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採用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在物權變動上,區分原則所要區分的,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即處分行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債權行為,它不一定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理由是原因行為發生時,物的處分行為還不存在,將來有可能不成就,但是無論如何債權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第二,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成立,不以物權的變動為必要要件,而是以該債權行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斷,不能以物權的變動是否成立為標准判斷。因此,登記行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權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決於《合同法》的規定,登記並不表明合同生效。
第三,物權的變動以公示為基本表徵,由法律規定的公示方式決定物權變動的效力,即以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基礎關系或者原因關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變動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的公示之時。如果合同生效而未發生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則權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請求交付的權利,即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對物的支配權。
實行區分原則的公示效力 。1.物權公示的一般含義和方式 。公示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物權變動的基本程序必須進行公示;同時也作為物權變動的確認依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均須如此。這樣要求,就是要使物權人對物權達到絕對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樣的,不動產要登記,動產要交付;同時,佔有也是動產的公示之一,具有權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決定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第二是權利正確推定的效力。登記,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的存在。從法律上講,登記的權利與實際權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盡管如此,只要是登記,就確認權利的真實性。第三是善意保護與風險告知,相信物權變動的公示,即使是無權處分,只要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動產的登記簿,也確認其取得所有權,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
『叄』 物權與債權的具體區分
1、債權是請求權,是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回的權利。物權是支配答權,其可以直接支配自己的物,並排除他人的非法干涉。
2、債權是對人權,而物權是對世權。
3、債權是相對權,權利人只能對特定的相對人主張權利。物權是絕對權,其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即物權人以外的所有其他人都負有尊重物權人直接支配物並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義務。
4、債權具有相容性,例如一物二賣,兩個合同都有效,但是物權具有排他性,一個物上只能有一個所有權,對於另一個人,其合同有效,但不能取得所有權,只能請求債務人承擔賠償責任。
5、債權是通過合同設定的,合同就是最典型的債權,所以具有任意性,契約自由、意思自治。物權法定,物權具有法定性。
6、債權的物權化,物權的債權化。農村承包經營權要解決的是農民對集體經濟土地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問題,是物權問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合同是典型的物權債權化,既然其是債權,那麼對其的保護就不如對物權這種絕對權、支配權的保護,所以又把債權用益物權化,這就是債權的物權化。
『肆』 物權和債權的區別
債權是一種民法上的權利,而債務則是一種民法上的義務。和物權專不同的是,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屬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原則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從會計意義看,債權是指單位未來收取款項的權利,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應收股利、應收利息和應收補貼款告等。從會計意義看,債務是指由過去交易、事項形成的,由單位或個人承擔並預期會計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單位或個人的現時義務,包括各種借款、應付及預收款項等。有時也指所欠的債。兩者的區別如下:1、債權債務是不可以單獨存在的。錢是債權人的,他借給債務人。2 、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且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3、 債發生的原因在民法通則中主要可分為契約、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債的滅失則有清償、提存、抵銷、免除等。4、 債權債務中的物權行為客觀存在,它是法律行為的一種,只要承認債權與物權的劃分,就必然要承認債權行為之外還有物權行為。
『伍』 債權與物權的區分
物權復屬於絕對權對世權,債權屬制於相對權對人權。物權與債權的區別,應包含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別。絕對權的義務人是不特定人,相對權的義務人是特定人。據此,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別是明確的。
然而,現代民法確定了債權不可侵理論,即認為第三人也可能侵犯債權。這意味著不特定人對債權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這樣就發生了問題:不特定人是否債權的義務人?債是否特定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債權不可侵理論,基於權利不可侵理論。後者認為;不特定人對任何權利,包括相對權,均負有不侵犯的義務。這樣又發生了問題;不特定人是否任何權利的義務人?如果是,絕對權與相對權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權利不可侵性理論,源自司法實踐,法官基於公正的理念,認為需要保護債權人免受第三人侵犯,法學家提出了權利不可侵性理論,為此類需要提供了法理依據。但法學家沒有回答,權利和債權的不可侵性理論,如何與傳統民法關於絕對權與相對權保持銜接。
『陸』 什麼是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一) 區分原則的概念
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變動的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它們的成立和生效依據不同的法律根據的原則。這就是《物權法》第9條和第23條規定的基本精神。
這一原則來源於德國法,他們認為,買賣合同的成立生效與所有權的轉移之間的區分,並不是人為的擬制,而是客觀的事實。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麼,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區分為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並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後果。區分原則的關鍵問題,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不能引起物權法上的變動,必須按照物權法的規定加以變動,才能夠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
(二)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
採用區分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在物權變動上,區分原則所要區分的,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結果行為(即處分行為),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是債法上的意思表示即債權行為,它不一定引起物權變動的結果,理由是原因行為發生時,物的處分行為還不存在,將來有可能不成就,但是無論如何債權意思表示即合同是成立的。
第二,物權變動原因行為的成立,不以物權的變動為必要要件,而是以該債權行為成立的自身要件予以判斷,不能以物權的變動是否成立為標准判斷。因此,登記行為不是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物權的公示要件。合同生效要件取決於《合同法》的規定,登記並不表明合同生效。
第三,物權的變動以公示為基本表徵,由法律規定的公示方式決定物權變動的效力,即以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為必要條件,而不能認為基礎關系或者原因關系的成立生效就必然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要發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必須進行物權變動的公示。物權變動的成就只能是在物權變動的公示之時。如果合同生效而未發生動產的交付和不動產的登記,則權利人取得的就只是享有請求交付的權利,即債權法上的權利,而沒有取得對物的支配權。
(三)實行區分原則的公示效力
1.物權公示的一般含義和方式
公示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基本原則,首先是物權變動的基本程序必須進行公示;同時也作為物權變動的確認依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消滅均須如此。這樣要求,就是要使物權人對物權達到絕對性的支配效力。公示的方式是一樣的,不動產要登記,動產要交付;同時,佔有也是動產的公示之一,具有權利推定的作用。 2.公示的法律效力
公示有三方面的效力:第一是決定物權變動能否生效。第二是權利正確推定的效力。登記,就推定登記的權利的存在。從法律上講,登記的權利與實際權利是一致的,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存在不一致的情況,盡管如此,只要是登記,就確認權利的真實性。第三是善意保護與風險告知,相信物權變動的公示,即使是無權處分,只要受讓人是善意取得,相信不動產的登記簿,也確認其取得所有權,這樣可以更好地對善意第三人進行保護。
『柒』 物權與債權的主要區別
(一)物權反映靜態的財產支配關系, 債權反映動態的財產流轉關系
(二)主體、客體不同
(三)效力不同
在有無期限性上存在區不同物權的變動采法定主義和公示主義,債權的變動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