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舉例說明什麼是其他物權。
是指非所有抄人在所有人襲的財產上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以及在特殊情況下依法享有的處分權。
具有如下特徵:
1.其他物權是在所有權權能與所有人發生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
2.權利主體是非所有人,即除所有人以外的其他公民和法人
3.權利的內容是不完全的、受限制的
如租賃房屋後在徵得房主同意下的轉租行為,即為其他物權。
Ⅱ 什麼叫物權
物權,顧名思義就是權利人對物享有的權利。在法律上,物權是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物並排除他人干涉的財產性權利。民法上的物不同於現實生活上的物。民法上的物指在事實上、法律上能供人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物質實體和自然力。雖然是物,但不能為人所支配的就不是法律上的物,例如太陽。同時,人體器官為人體的一部分,也不是法律上的物,但是已經與人體分離的內臟、血液、殘疾人的假肢可作為物。智力成果可以表現在書等物上,但其本身不是物。物權是財產權的一種,因此物的范圍比財產的范圍要小。
物權有下列特徵:
(1)物權是一種對物支配權。物權的作用在於保障權利人對物的支配,從而享受物的利益。其他權利如人身權、知識產權雖然也是一種支配權,但其支配對象不是物。根據對物支配范圍的大小,物權有完全物權和限定物權之分,不同物權有不同的支配力。完全物權指所有權,它有全面的支配力,保障物的所有人能夠依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對自有物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限定物權則只有部分的支配力,保障權利人能在法律或合同所限定的范圍內,對他人的物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中的部分權利。
(2)排他性。這主要是指一物之上不能同時有兩個以上內容互不相容的物權;物權具有直接排除不法妨礙的性能。
(3)對世性,物權的義務人是除權利人之外的所有人,因此其義務主體是不特定的。
(4)絕對權,物權的實現不需要義務人的積極協助,以權利人對標的物進行合法支配為惟一要件。
物權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准分為多類。按照權利人是對自有物享有物權還是對他人之物享有物權,將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所有物是自物權,所有權之外的其他物權就是他物權。根據標的物是動產還是不動產,將物權分為不動產物權和動產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附著於土地的建築物等不能移動或雖可移動但移動就會損害價值的物。不動產之外的物就是動產。因為土地的重要性和有限性,不動產物權的重要性高於動產物權。他物權制度主要就是為不動產設定的。他物權根據設定目的不同,又可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顧名思義就是以實現對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而設立的他物權,如士地承包經營權、國有土地使用權等。擔保物權是指為擔保債務履行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物上設立的他物權。如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等。物權分類中最主要的就是自物權與他物權,本書中除了介紹所有權外,對他物權僅作了簡要介紹。
Ⅲ 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物權包括哪些74
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也就是所有權;他物權包括用益回物權和擔保物權。答
用益物權就是權利人對他人所有物享有的以佔有使用收益為內容的物權。傳統民法上通常包括地上權、地役權、典權、永佃權等。
擔保物權就是依法在他人(債務人或第三人)的所有物(特定財產)上為擔保債的履行而設定的物權。通常有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
Ⅳ 物權分為( )和其他物權
物權分為所有權和他物權。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築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更加重要意義。
(4)其物權擴展閱讀:
物權是民事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並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
「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物權」一詞是由中世紀的注釋法學派首先提出來的。他們在解釋羅馬法時,以「對物之訴」為基礎,創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物權學說。
1811年的《奧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權的概念。1896年《德國民法典》以其為該法第三編的編名。其後,為大陸法系眾多國家接受。
Ⅳ 權利人在其物權受到侵害時,可以通過哪些程
如果物權受到侵害,《物權法》第三十二條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版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權裁、訴訟等途徑解決。本條是關於物權保護爭訟程序的規定。物權受到侵害,物權人有權選擇和解、調解、仲裁、訴訟途徑救濟。和解是當事人之間私了。調解是通過第三人調停解決糾紛。仲裁是當事人協議選擇仲裁機構,由仲裁庭裁決解決爭端。訴訟包括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訴訟,物權保護的訴訟主要指提起民事訴訟。
Ⅵ 物權的效力
物權效力,是指大陸法民法理論對物權法律效力的概括。通常認為包括三方面:
(1)物權具有對世效力和排他效力,它僅憑借權利人的對物支配行為即可實現,並可排除第三人的不法干涉,它對權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具有普遍約束力。
(2)物權具有追及效力和歸一力,其標的物不論輾轉落入何人之手,物權人依法均可向實際佔有人主張權利,追索原物,以回復初始權利狀態。有學說認為,物權的排他力和追及力均應概括為物權的請求權效力。
(3)物權具有優先效力,在同一物上有數種權利並存時,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而行使的效力,有擔保債權具有優先於無擔保債權而行使的效力。
(6)其物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四條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五條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七條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Ⅶ 論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的區別
在物權法的一般原則中,公示原則發揮著核心作用。所謂公示原則,即物權的變動必須以一種客觀可以認定的方式加以展示,從而獲得社會和法律認可的效力的原則。公示的方式,一般為不動產登記和動產佔有的交付。在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之後,不動產的物權會有納入登記的物權與未納入登記而由真正權利人實際享有的物權之間的區分;而動產物權,也會有佔有表示的物權與真正權利人享有的物權之間的區分。已經納入登記的物權,以及由佔有表示的物權,即由法定公示方式表徵的物權,為法律物權;而真正權利人實際享有的物權,為事實物權。
將物權區分為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並非主觀臆猜,而是對客觀事實的總結。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這兩種物權都有依法保護的必要性;但是在它們發生矛盾的時候,法律必須確定保護基準。比如在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的情況下,因當事人自己的原因,或者因為當事人之外的其他原因,經常會發生納入登記的權利人並非真正的權利人、納入登記的權利與事實上的權利不一致的情況發生。動產物權,在佔有表徵與真正權利之間也會有不一致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立法和司法就會遇到如何既客觀地確定物上權利支配秩序、又能夠對正確權利進行保護的問題。本文提出法律物權與事實物權的區分,就是想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法理上的根據。
將物權區分為法律物權與事實物權, 比其他的物權分類方式意義更為重要。因為,傳統的物權分類,大多隻具有學理意義,實踐意義不強。而物權從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的區分,學理上意義明顯,而實踐意義比其他物權分類方式更強烈。因為規范物權的變動和保護第三人是物權法的基本范疇,〔1〕而如何確定物權的正確性,如何在正確物權的基礎上保護權利人以及第三人的利益,不僅涉及到物權變動的基本規律,也是對交易第三人進行保護的法律基礎。因此,將物權區分為法律物權和事實物權,並探討它們的關系,是物權法應解決的重要問題。
Ⅷ 什麼是物權的效力
物權的效力:是指法律賦予物權的作用力和保障立。
1、排他效力。是指在同一標的物內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容上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亦即在同一物上已存在的物權具有排除在該物上再成立與其內容互不相容的物權的效力。
2、優先效力。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優先於債權的效力。(例外:買賣不破租賃原則)
3、追及效力。 又稱物權的追及權,是指物權成立後,其標的物無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物權均得追及其所在而之間支配該物。
4、妨害排除效力。又稱物上請求權或物權的請求權,是指物權人於其物被侵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時,物權人得請求排除侵害或防止侵害,以回復其物權的圓滿狀態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