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字版權保護的介紹
數字版權保護(來Digital Right Management,DRM)是目前對網路中傳源播的數字作品進行版權保護的主要手段。DRM是由美國出版商協會來定義的:「在數字內容交易過程中對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技術,工具和處理過程」。DRM是採取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在內的系統解決方案,在保證合法的、具有許可權的用戶對數字信息(如數字圖像、音頻、視頻等)正常使用的同時,保護數字信息創作者和擁有者的版權,根據版權信息獲得合法收益,並在版權受到侵害時能夠鑒別數字信息的版權歸屬及版權信息的真偽。數字版權保護技術就是對各類數字內容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一系列軟硬體技術,用以保證數字內容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合法使用,平衡數字內容價值鏈中各個角色的利益和需求,促進整個數字化市場的發展和信息的傳播。具體來說,包括對數字資產各種形式的使用進行描述、識別、交易、保護、監控和跟蹤等各個過程。數字版權保護技術貫穿數字內容從產生到分發、從銷售到使用的整個內容流通過程,涉及整個數字內容價值鏈。
㈡ 數字版權管理技術都包括哪些
數字版權管理(drm)就是類似的授權和認證技術,它可以防止視頻內容的非法使用。回drm主要採用數據加密、版權保護、數答字水印和簽名技術。 (1)數據加密:它採用一定的數字模型,對原始信息進行重新加工,使用者必須提供密碼; (2)版權保護:先將可以合法使用作品內容的條款和場所進行編碼,嵌入到文件中,只有當條件滿足時,作品才可以被允許使用; (3)數字水印:把代表著作權人身份的特定信息、發行商的信息和使用條款嵌入到數據中。即使數據被破壞,只要破壞不嚴重,水印都有效,它能給作品打上水印記,防止使用者非法傳播。
㈢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
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被廣泛應用前,對版權保護對象:圖書、音像製品等傳統作品的保護基本上通過相關法律和一定的機構來實行。新的環境下,傳統的版權保護方式已難以解決上述問題,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應運而生。
1.數字版權管理
DRM是指採用信息安全技術手段在內的系統解決方案,在保證合法的、具有許可權的用戶對數字媒體內容(如數字圖像、音頻、視頻等)正常使用的同時,保護數字媒體創作者和擁有者的版權,並根據版權信息獲得合法收益,而且在版權受到侵害時能夠鑒別數字信息的版權歸屬及版權信息的真偽。
目前,市場上存在眾多的DRM系統。根據保護的對象,可以分為針對軟體的DRM系統和針對電子書、流媒體等一般數字內容的DRM系統;根據有無特殊的硬體,可以分為基於硬體的DRM系統和純軟體的DRM系統;根據採用的安全技術,可以分為基於密碼技術的DRM系統、基於數字水印技術的DRM系統以及兩者結合的DRM系統。
2.數字版權管理技術
(1)密碼技術。
密碼技術旨在實現對數字內容的訪問控制。具體做法是對需要進行版權保護的數字內容進行一定強度演算法的加密,擁有密鑰或許可權的用戶才能使用。
密碼技術主要用於數字內容的保密性和可認證性的應用,主要為數字內容秘密性服務、身份認證、不可否認性認證、數據完整性認證等。
1)加密技術:加密技術應用於對數字內容進行保密。
2)數字摘要技術:內容提供者使用一定演算法(如單向散列函數)對需要保護的內容生成一段數字摘要,並將這段內容安全存放。使用者在獲取內容時首先使用相同的演算法生成一段摘要,然後將其與獲取的原摘要進行對比以驗證數字內容是否完整准確。
如果兩段數字摘要相同則證明內容完整准確,如果不同則證明內容被篡改。
數字摘要技術應用於驗證數字內容的准確完整性,用於驗證購買的內容是否完整准確。
3)數字簽名技術:數字簽名技術主要採用公鑰密碼體制,簽名者利用自己的私鑰對信息進行簽名,驗證者利用簽名者的公鑰進行驗證。
採用數字簽名的技術可以保護簽名者對數字內容的版權,也可以保證簽名者無法抵賴簽署過的信息,同時也保證驗證者也無法偽造他人的簽名。
(2)數字水印。
基於密碼技術的版權保護,許可權、簽名與受保護的數字內容通常相互分離,無法抵抗不良用戶對數字內容版權的破壞,往往需要在用戶端添加安全模塊,如智能卡、DRM代理等,提高了用戶成本,使得其實際安全性依賴於終端的安全性。而在基於數字水印技術的版權保護中,版權信息、許可權、簽名等都被作為水印嵌入到了數字內容中,與內容融為一體,如果要破壞他們的聯系,就必須破壞內容的可用性,從而有效防止了不良用戶對版權的破壞。
3.圖書館數字版權管理技術應用
(1)訪問控制。
資源的知識產權問題是構成數字圖書館中對內容和服務進行訪問控制的主要原因。訪問控制服務提供了一種將多個系統進行統一管理的機制。訪問控制主要包括授權、認證、實施訪問許可權。認證的主要手段包括Password/ID,restricted IP和CA(Certifying Authority)三種。當主體對課題訪問時必須考慮:訪問是有限的,不宜在任何場合下永遠保留主題對課題的訪問權;遵循最小授權原則,不能進行額外的訪問;訪問方式應該予以檢查,也就是說不僅要檢查是否可以訪問,還要檢查允許何種訪問。
(2)版權管理和計費。
第一代數字版權管理(DRM)主要通過安全和加密方法來解決未授權的非法拷貝,即鎖定內容並限定它的發布許可權於付過費用的用戶。第二代DRM已經貫串了描述、識別、交易、保護、監測和跟蹤的數字版權全部過程。在知識產權管理的三個重要模塊中:產權創建、管理和使用,DRM定義了協作和交互操作模塊的角色和行為規范,理想情況下這些模塊將全部構件化。
參考文獻
呂淑萍.2013.圖書館數字資源版權管理實踐與案例[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馬海群.2011.面向數字圖書館的著作權制度[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秦珂,豆敏,李姝娟.2011.圖書館著作權管理問題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任寧寧.2013.數字圖書館版權利益平衡機制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王玉林,馮晶.2011.數字媒體的版權管理與控制[M].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茹,楊榆,張嘯.2008.數字版權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張志勇,范科峰.2013.數字版權管理與安全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㈣ 誰能告訴我版權具體保護那些東西,版權里的技術 方法受不受到保護
1 版權 保護 文學、藝術、科學 作品。
2 版權中的技術 包括兩種類型
其一 在我國 版權人 為了防止別人侵害自己的版權 而設置的一些技術手段,比如,對文件加密,防止別人瀏覽或者復制自己的文件,那麼 這種技術手段 是受版權保護的,具體條款 可以參見 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3 如果圖紙 或者 科技文獻中 介紹了或者描述了某種技術方案,那麼 版權法是不保護的 因為 版權法布保護思想,只保護表達。
4 但是 這些技術方案可以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 獲得其他形式的知識產權保護。比如 專利 商業秘密等……
㈤ 版權保護技術有哪些
包含著作權、計算機軟體、文學作品,美術作品。電影作品等
㈥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的介紹
數字版權保護技術(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即DRM)就是以一定的計算方法,實現對數字內容的保回護,其具體的應用可以包括答eBook、視頻、音頻、圖片、安全文檔等數字內容的保護。 在數字版權保護技術方面,網路傳播事業部的研究內容主要有:DRM體系結構研究、數字內容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數字內容傳輸過程的安全性、數字內容的可計數性、數字版權的權利描述及控制、用戶身份的唯一性及其適應用等。
㈦ 數字版權保護的新技術
數字版權管理是針對網路環境下的數字版權保護而提出的一種新技術內,一般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容:
(1)數字媒體加密:打包加密原始數字媒體,以便於進行安全可靠的網路傳輸。
(2)阻止非法內容注冊:防止非法數字媒體獲得合法注冊從而進入網路流通領域。
(3)用戶環境檢測:檢測用戶主機硬體信息等行為環境,從而進入用戶合法性認證。
(4)用戶行為監控:對用戶的操作行為進行實時跟蹤監控,防止非法操作。
(5)認證機制:對合法用戶的鑒別並授權對數字媒體的行為許可權。
(6)付費機制和存儲管理:包括數字媒體本身及打包文件、元數據(密鑰、許可證)和其他數據信息(例如數字水印和指紋信息)的存儲管理。
DRM技術無疑可以為數字媒體的版權提供足夠的安全保障。
l 安全
計算機信息系統、資料庫的安全等級達到國家要求標准
l 高效
完善的審計功能及備份機制,隨時響應的技術後勤保障團隊
l 公正
時間源是國家標准時間,由國家權威部門發布
㈧ 目前我國涉及到數字版權方面的法律都有哪些
加入曲投投共享歌抄曲收益
維護音樂版權的難度也日益增加。盡管目前我國數字音樂版權保護方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但由於當前網路虛擬市場尚不規范,網民的守法意識還未完全形成,執法力度、執法環境都還有待改善,在數字化技術的巨大沖擊下,部分消費者淡忘了知識產權規則,從而產生一系列的侵權行為。
㈨ 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社會,網路上的資源大多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這也使得互聯網版權保護難度大大的增加。但我們也不能因為難度大就不保護自己的版權了,那麼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互聯網版權保護包括了哪些方式?一、技術措施技術是網路著作權保護的關鍵。網路作品的權利保護源於技術,發展於技術,也受制於技術。數據技術所產生的利潤空間和驅動力使得網路作品的非法復制與盜用有了經濟學的合理性。充分發揮技術措施的保護功能,首要的是加快技術創新並予以發展性應用。用技術來控制網路作品的使用與傳播成為數字領域中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通過開發防火牆技術、信息加密技術、水印載入技術、ca認證技術等,有效地阻止、限制或禁止不正當接觸或復制網路作品的行為,保護著作權人的權益和網路文獻信息安全。二、法律手段法律是著作權保護的核心。通過法律手段來加強網路著作權保護,一方面,要強化法律意識,完善網路信息的法律體系。既要對現有著作權法等進行修改完善,又要制定新的法律來規范作品網上傳輸行為;既可以通過對傳統著作權保護作出網路視角的解釋和延伸,又可以進行互聯網作品保護的專門立法。另一方面,要加強網路執法,提升法律地位,維護法律權威。加強對網路傳播和經營活動中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採取審查准人制度,實施跟蹤監督,制止侵權行為的發生。法律在保護著作權人對其作品享有正當的財產權利及其基於這種權利帶來的財產性利益的同時,也要為權利的行使設置邊界,為權利人的行為劃定籬笆,調節網路主體之間的利益矛盾,保證網路作品得到合理使用。三、道德調控網路是自由與責任相統一的新領域。法律的共性不能完全涵蓋網路著作權保護中的特殊性,技術的受動本質要求人類對其予以理性的應用,道德作為人類一種主體的自律機制,能克服技術與法律的弊端與不足,時刻約束和監督網路主體的行為。最後,完善網路道德原則。1、堅持誠實信用原則。網路作品使用中產生的道德危機要求網路各方彼此相互尊重,恪守網路誠信。2、堅持公平正義原則。明確著作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信息共享和信息獨有之間尋找一個度的考量。3、堅持主體性原則。網路不同於現實生活環境,其道德約束力完全來自於主體具有的道德意識和判斷,不單是要求網路主體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選擇權和決定權,更重要的是要承擔相應的行為責任。
㈩ 保護數字化的知識產權的方法有哪些
您好,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相關法律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歐盟和日本就先後推出了關於數字化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例如:世界知識產權組織1996年12月主持締結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製品條約》;美國1998年10月通過了《數字化千年之際版權法案》;歐盟1991年至2002年先後通過了8個涉及數字化問題的知識產權指令(Directives),其中1996年的《資料庫指令》和2001年5月的《協調歐盟信息社會版權與相關權指令》都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傳統知識產權的法律框架,主張用「特別權」對達不到版權保護要求的數據給予特別保護;日本從1998年開始每年都對其《著作權法》等法律、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以強化對日本數字化產品和數字內容產品的保護。
二、開發數字化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技術
國外還從技術角度開展了大量研究。例如,數字版權管理(DRM)技術,通過數字內容加密、用戶身份認證、數字內容解析三個步驟完成全套加密、解析工作。目前,數字版權管理技術已形成了一個潛在的龐大市場,世界上許多科研機構和公司都開展了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如基於數字水印標記的Intertrust公司DigiBox技術,可以藉助技術手段取得法律證據;IBM公司的Cryptolope技術依靠安全加密方法封裝要保護的數字媒體信息的內容,以便限制非授權用戶使用,保證授權用戶的正常使用。不過,在技術措施的研究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障礙,如技術措施與合理使用制度的沖突,以及技術措施本身的兼容問題。如今,許多國家仍在研究與此相關的法律和技術標准問題。
三、發揮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功效
目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都已建立了功能完備、管理科學、運轉良好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體系。這些國家的集體管理組織一般都按照相關國際組織制定的標准,建立了自己的作品資料庫,有些組織還實現了在線詢問、在線許可,以及在線收費的系統。例如,日本音樂著作權協會(JASRC)的管理系統就可以辦理在線許可、徵收版稅、分配版稅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