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他物權的立法現狀
中國現行的他物權制度,是通過民法通則的規定和司法解釋這兩部分建立的,主要為三個部分:
⑴以」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概念,設立用益物權制度。民法通則第五章第一節從第80條至第83條,分別規定了土地使用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國有資源使用權(含采礦權)、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權和相鄰權。
⑵以債務擔保方式,設立擔保物權制度。民法通則在第五章第二節債權中,規定抵押權和留置權,其中抵押權包含質權在內,因而實際上的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
⑶通過大量的司法解釋,詳細規定在中國現實民事流轉中存在的典權制度。這種典權制度目前只限於房屋一種不動產適用,對於房屋以外的土地等不動產,不適用典權制度。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還確認了地上權制度。 從中國現行的他物權立法現狀看,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他物權體系,且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具有相當的特色。但是,實事求是地研究、分析這一立法體系,還存在相當多的局限性。這些局限表現在:
⑴他物權體系設置不科學
他物權是民法的一個完整、嚴密、科學的法律制度。從《德國民法典》開始,他物權立法就改變了分散規定的體例,完全納入到物權法體系之中,分成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大系列,並為後世立法所遵循。在中國民法通則之中,人為地將他物權分割開來,將用益物權編入財產權之中,將擔保物權編入債權之中。這種立法例雖有《法國民法典》可循,但事實證明,《法國民法典》對他物權的規定是不盡科學的。擔保物權具有嚴格的物權性,它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債權法的組成部分。強行將擔保物權納入債權法的體系,割裂了他物權的科學體系,破壞了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以至他物權與整個物權體系的內在邏輯聯系。
⑵他物權的基本概念稱謂不明確、不準確
表現在:
其一,在立法上沒有使用他物權的概念,僅使用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的概念。後一個概念不能概括他物權的全部內涵和外延,實際上指的是用益物權的某些內容。這樣,在立法上就沒有與財產所有權即自物權相對應的概念。
其二,用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的概念稱謂用益物權,既不準確,也不嚴謹。它不能反映用益物權的法律特徵,不能概括用益物權的全部內容,且表述累贅、拗口,不符合法律概念的表述習慣。
其三,在立法上沒有使用擔保物權的概念,抵押權(含質權)和留置權缺少其上屬的概念,無法與用益物權相對應。
⑶現行的用益物權體系既不合理,亦不完整
最典型的用益物權體系,應當包括地上權、地役權、水佃權、德國瑞士法上規定的用益權和中國法固有的典權。在中國現行用益物權體系中,沒有設立地役權、永佃權,地上權和典權雖然在司法實務上予以適用,但立法未明文規定。已設立的土地使用權、國有資源使用權,有的屬於地上權,有的與用益權相類似。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實際上相當於永佃權。國營企業經營權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用益物權,但依作者所見,這種權利具有過渡的性質,待國營企業完全實行股份化以後,這種權利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不無疑問。按其性質,與用益權接近。
⑷現行司法解釋規定的典權適用范圍過窄
典權原則上適用於一般不動產,包括土地、房屋,以及在他人不動產上設置的用益物權。中國目前只准許房屋可以出典,范圍很窄。在中國,集體所有的土地可應准許出典;取得土地使用權(包括地上權和用益權)和農村土地承包權(永佃權)者,也應當准許其出典。民法通則第80條、第81條規定的土地,國有或集體所有的林地、草原、荒地、灘塗不得設置抵押的規定,均因《憲法修正案》關於准許土地使用權等有償轉讓的規定失去其效力,依此,對土地及土地使用權設典,當無問題。 中國現行他物權立法之所以出現上述局限,其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⑴過於輕視法律的繼承性
社會主義的法律代替舊的資產階級的法律,無疑意味著新法對舊法的否定。新中國建立自己的法制,也必須摧毀舊的法制體系。但是這種否定和摧毀,並不否認新法與舊法之間存在著歷史的聯系性和繼承性。新的法制一方面否定舊法的歷史類型,體現法在本質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又批判地吸收舊法中的積極因素,使之成為新法的組成部分。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夠從低級向高級發展。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法國,革命同過去的傳統完全決裂;它掃清了封建制度的最後遺跡,並且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羅馬法——它差不多完滿地表現了馬克思稱為商品生產的那個經濟發展階段的法律關系——巧妙地運用於現代的資中主義條件;它運用得如此巧妙,以致這部法國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現在還是包括英國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家在財產法方面實行改革時所依據的範本。斯大林對此說得更為明確,他說:如果舊制度的某些法律可以被利用來為爭取新秩序而斗爭,那就應當也利用舊法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上述論述,充分說明了法律繼承的必要性,同時也證明,在各個法律部門中,最具有繼承性的,就是民法,其中包括他物權立法。
新中國的法制建設,顯然沒有充分認識到法的繼承性特點,始則徹底廢除舊中國的民法傳統,繼之在民事立法上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以民事政策代替民事立法。在他物權問題上,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沒有從舊法關於他物權的規定中吸收其合理的、進步的因素。在制定民法通則的過程中,對他物權立法採取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態度,不敢借鑒、繼承民國民法及外國民法中的合理因素。對此,不能不說是他物權立法局限的一個重要原因。
⑵不能徹底破除原蘇聯民事立法思想的影響
新中國在建國初期既然全盤廢除舊法體系,那麼只能借鑒當時蘇聯的立法,把蘇聯的法律當成社會主義法律的典範加以仿效,盲目照搬。原蘇聯民事立法只承認所有權,不承認他物權。基於此,中國的民事政策、法律亦只承認所有權,否認他物權,民法理論同樣如此。
至民法通則之前的民法草稿中,每一部草稿均未設他物權的條文。改革開放以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認識到他物極對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對於他物權立法已經有了足夠的認識,但在立法上還是不能徹底破除蘇聯立法的影響,既不敢提他物權的概念,又不敢採用他物權立法的格局,而是造出令人費解的法律概念和雜亂的各種權利來。
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左的思潮沒有徹底根除的結果。在中國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論中,左的思想可謂根深蒂固,尤以物權領域為甚。在其影響下,認為物權制度不僅僅是體現於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之中,更重要的是保護和鞏固不同社會的經濟基礎,為不同階級的利益服務。而他物權,有的原是為維護封建剝削制度服務,而資產階級學者強調他物權中的人對物的關系。是迴避和抹殺了體現在物權中的階級關系。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對他物權乃至物權本身均採取小心翼翼的態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制定民法通則之時,左的束縛狀態有所改變,但並未徹底肅清,其中的局限性,則正是舊思想、舊體制所遺留的痕跡。
⑶中國他物權立法局限的根本原因
在於對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認識的局限。
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制度究竟是什麼性質,在認識上經歷了一個痛苦的探索過程。依照馬克思主義原理,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至壟斷階段,再也無法繼續發展的社會矛盾中產生。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卻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生產力發展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社會。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經濟不可能突然發生飛躍,達到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計劃經濟。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里,人們誤認為中國的經濟是計劃經濟,因而也就沒有必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包括他物權在內的物權法律制度。
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人們逐步認識到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客觀基礎,初步認識到了中國的經濟性質不是計劃經濟,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基本屬性的論斷,使對中國社會經濟性質的認識比較地接近於客觀真實。在這樣的認識指導下,《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社會主義的實踐,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可以適當分開的。這種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開的法律形式,就是民法的他物權制度。基於對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認識而建立的中國他物權立法,一方面實現了他物權立法從無到有的歷史轉折,另一方面也導致了他物權立法的不科學、不完備。只有真正認識中國社會經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才能夠真正創建完善的、科學的他物權制度。
㈡ 物權法的特點是什麼
正面的觀點:
物權法,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繼續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的決心和信心。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歸屬和利用關系的法律規范,物權法在總結中國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動長期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整套體系完備的物權法律規則,在立法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等各個方面,達到了相當完善和成熟的程度。我國物權法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立法指導思想明確。物權法在堅持中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之下,對進入民事活動領域的各種財產實行平等保護,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地位平等以及財產平等,是保證商品交換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語)。物權法規定的有關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確認和保護規則,原則上均同等適用於各種民事主體所擁有的一切合法財產,這有利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有利於鼓勵外商投資和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
二是規定的利益平衡得當。法律是利益沖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當今中國,協調和平衡各種不同財產利益之間的沖突,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物權法明確界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的界限,明確規定了各種所有權和他物權的客體、內容、權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強調對國家財產的法律保護的同時,就農民的集體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設置了一系列完整、具體的法律救濟制度,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恰當地確定了相互沖突的平衡點,既可防止國有資產被非法損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濫用公權力侵害集體和私人的合法利益。與此同時,物權法具體、詳盡地規定了財產共有、不動產相鄰關系以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法律准則,為預防和妥善解決家庭財產糾紛、鄰里糾紛、住宅小區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以及業主之間的糾紛,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依據。
三是立法針對性強。物權法就當前中國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其有關農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保護,政府征地拆遷的法律限制及補償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區車位、車庫和共用設施的權利歸屬以及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的自動延長等規定,在充分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正當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極大地增強了個人合法財產的安全感,有利於遏制權力腐敗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於社會和諧。
四是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物權法採用了邏輯嚴密的「總—分」結構形式,在其總則部分,詳細規定了立法指導思想、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以及不動產登記制度和物權救濟方法等一般規則;在其分則部分,就財產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以及佔有制度設計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強的具體規則,並力求各種規則的相互協調,為司法機關正確處理各種財產紛爭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據。
學術探討的觀點:
中國物權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權法。
一、公私兼涉的物權法
1、在我國物權法立法當中,物權的主體到底是什麼?
根據我國物權法,主體被定義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拋開了「自然人」「法人」的稱呼,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乃至國有企業,從私法角度說,到底是公法人還是私法人?充分體現了公觀念與私觀念的沖突與妥協。
2、中國物權法的客體定義亦有問題。
這主要表現在對於「動產」與「不動產」的概念上。公物和私物是什麼關系?我國並沒有加以區分,這與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是分不開的。
中國物權法在制定過程中的雙重結構問題,物權法的目的是要完成對中國社會財富的分配,而這些問題需要政治解決,不是立法就能解決的。
二、城鄉二元的物權法
不動產的核心在於土地問題。
從實踐角度來說,中國城市化和房地產的發展很迅猛,但是農村土地卻無法進入市場,這是與城市土地不一樣的地方。農村土地的不能流轉帶來了很多問題,全國人民都知道發生在北京通縣宋庄畫家村的案例,實在令人糾結、無奈!
三、為什麼中國物權法能把公和私跟城鄉二元放在一起?
因為中國的財產概念具有太大彈性,含義太多。我國用『財產』的概念,把公私都給容納了。
這樣物權法,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才有!所以中國物權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物權法。
㈢ 什麼是物權其法律特徵和分類是什麼
物權: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
特徵:1、對世回權,就是義答務客體不特定
2、支配權,物權體現在對客體的支配上
3、客體的特定性,物權客體必須是特定的物
4、效力上的排他性,一物一權,並且直接排除他人的不法使用
5、絕對權,義務人的義務是不作為的義務,無需義務人的積極行為
分類:1、自物權——完全物權(所有權)
2、他物權
⑴用益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 地役權)
⑵擔保物權(抵押權、擔保權、留置權)
㈣ 物權法上物內涵.特徵及物權的概念
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也包括法律規定作為物權客體的權利。版依法律規定理權解,物權法所說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財產」,即看得見、摸得著的財產,如土地、房屋、汽車等。而無形財產,如專利技術、商業秘密、商標、著作權等,則由其他相應的法律調整。
有形財產,以是否可以移動為標准,分為不動產和動產。土地、建築物等,屬於不動產;機動車、電視機、桌椅等,屬於動產。概括而言,物權法就是關於動產、不動產的歸屬和利用的法律規則。動產和不動產上所體現的物權,具體講,就是物權法所規定的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㈤ 物權的概念和特徵是什麼
概念: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和他物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或者說,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特徵:
1、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的權利,即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權。
2、物權的構成體系: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的行為的介入。
3、物權是絕對權(對世權):物權的權利主體只有一個,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即只要不侵犯物權人行使權利就履行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
4、物權是財產權:物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財產利益包括對物的利用、物的歸屬和就物的價值設立的擔保,與人身權相對。
5、物權的客體是物:物權的客體是物,且主要是有體物。
6、物權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的權利人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最典型的就是一個物上不可以有兩個所有權,但可以同時有一個所有權和幾個抵押權並存),即「一物一權」。
(5)他物權特點擴展閱讀:
依物權的這種性質,它當然具有優先的效力和物上請求權。除此之外還有追及權,即認為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歸於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礙物權的行使,物權人可以向任何佔有其物的人主張其權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後賣給了丙,丙再轉讓給了丁,甲仍然不喪失其所有權,有權向現在佔有其物的丁請求返還。但是多數學者認為,追及權應當包括在優先效力和物上請求權之中,而不必另列。
關於物權之間依性質可否並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佔有為內容的物權的排他性較強,這類物權大多不可以並存。具體的各類物權依性質是否可以並存,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用益物權與擔保物權:原則上這兩種物權可以同時存在於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佔有為要件的質權、留置權與用益物權不能並存。
(2)用益物權與用益物權:不管其種類是否相同,一般都難以並存。但是地役權有時可以與其他用益物權並存。例如消極地役權以某種不作為,如不得興建高層建築,為其內容,可附存於已經設立地上權的土地上。再如,兩個通行權可共存於同一供役地上等。
(3)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一般都能夠並存:例外的是當事人有特別約定時不能並存,以佔有為要件的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之間不能並存。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等途徑解決,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物權的保護應當採取如下方式:
1、因物權的歸屬和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2、被無權佔有人佔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不能返還原物或者返還原物後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3、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損毀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恢復原狀;不能恢復原狀或恢復原狀仍有損失的,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4、妨礙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消除危險。
6、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
上述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並適用。
㈥ 物權法的性質和特徵
物權法的性質
一、物權法的私法性
自羅馬法以來,法律有公法與私法的區分。調整國家公權力的法律為公法,憲法、行政法、訴訟法屬之;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為私法,民法、商法屬之。物權法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旨在規范私人間關於財產上的權利義務,因此屬於私法范疇。由於物權法恆涉及國家、社會及第三人利益,與社會公益有重大關系,故物權法中通常存在不少有關公益的規定,如我國台灣地區民法第765條規定:「所有人,於法令限制之范圍內,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其所有物,並排除他人之干涉。」物權法中的公法規定,並不影響物權法作為私法的本質。
二、物權法的強行性
物權法是民法的組成部分,是調整民事主體對物的直接支配和利用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內容包括物權的種類及其權能、效力、物權的行使、變動和保護等具體制度。物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涉及第三人和社會公益,故物權法的規定多具強行性,當事人必須遵行,不得以合意加以排除,強行性是物權法的最主要特徵。如謝在全先生認為,「物權法因所規定之物權,有對世之效力,恆涉及第三人之利益,力求內容之統一,以確保物權之享有,與交易之安全,其規定多具強行性質,非當事人所得任意變更。」 物權法的這種強行性,是物權法區別於債權法的首要特徵。債權法由其性質所決定,通常允許當事人以特約甚至交易習慣排除其適用,原則上屬於任意性規范。
物權法上的強行性規定多涉及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物權法通過強行性規范,直接給當事人設定權利義務,劃清權利邊界,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促成當事人合作,促進物的效用的發揮。」
三、物權法的固有法性
物權法因國家、民族、歷史傳統的不同而帶有土著法色彩,稱為物權法的固有法性。這一屬性使物權法與債權法之間具有明顯的區別。債權法,是關於市場交易的基本法律制度,因之世界各國的債權法大多具有普遍的、共通的性質,極易演化為世界性的國際間通用的法律制度。例如,1980年4月11日訂於維也納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便在締約國間普遍適用,在國際貿易關系領域發揮著極為廣泛的作用。物權法則與此不同,因各國步入近現代化文明的時期與過程不盡相同,由此致各國物權法在內容與構成上具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在物權公示的效力問題上,同是資本主義國家,法國采公示對抗要件主義,依此主義,當事人一旦形成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即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只是在未依法進行公示前,不具有社會公信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德國則採取公示成立要件主義,在此主義之下,物權的變動不僅需要當事人之間存在一個獨立於其原因行為的物權合意,尚需以登記或交付進行公示,否則不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謝在全先生指出,如果只從一國的經濟環境、社會需求及有關配套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性上加以解釋,將很難決定孰優孰劣。法、德物權變動之采對抗要件主義和成立要件主義,決非是某種單純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當時各國特有的經濟、文化與社會背景所使然。此外,由於物權法與各國人民的生存與發展,以及國家的經濟體制息息相關,故各國物權法的內容,尤其是其中關於土地及其他重要生產資料的規定,往往具有天壤之別。
我國於清末改制,參考歐陸法制起草民法典,關於物權法的規定特別注意尊重自己的民族習慣,如設專章(第八章)規定典權(我國特有之制度),即是尊重國有習慣之適例。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實行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度,在土地歸屬問題上實行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本身不得買賣。這就使我國的物權制度與私有制(尤其是土地私有制)下的物權制度相比,具有更多的特殊性。
四、物權法的公共性
近代民法,以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為原則。依所有權絕對原則,當事人可對自己的所有物為自由的使用、收益及處分,這一原則雖然對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起過推動作用,但它過分強調個人利益而忽視了社會整體利益,加劇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沖突,阻礙了生產的社會化和大規模的經濟發展,甚至導致了個人濫用所有權而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現象。因此,19世紀末期以來,因社會情勢變遷,個人主義的所有權觀念日漸式微,各國立法不得不對所有權絕對原則加以修正,使所有權負有社會義務,其行使應當顧及社會公共利益,是為所有權的社會化。所有權的社會化,歸根結蒂,即要求所有人行使所有權時必須嚴格恪守公共福利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及權利不得濫用原則,尤其當事人行使所有權時,必須合於公共目的,否則其行為將被判定為非法而受到禁止。 此發展之結果,使物權法呈現公共性色彩,此與債權法原則上僅限於雙方當事人之間利益關系的所謂私人性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
物權法的特徵
物權法定主義,是現代各國物權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所謂物權法定,是指物權的種類和各種物權的內容有法律統一規定,不允許以當事人的意思自由創設物權。
物權的定義:是權利主體依法直接支配特定的物並享有其權益的權利。
特徵:1,在權利性質上,物權為支配權,權利人無需藉助於他人的行為就能行使其權利;2,在權利效力范圍上,物權為絕對權;3,在權利客體上,物權的客體為物;4,在權利效力上,物權具有優先力和追及力;5,在權利的發生上,物權的設定採取法定主義,當事人不得任意創設新的物權,也不得任意變更物權的內容;6,在權利的保護方法上,物權的保護以回復權利人對於物的支配為主要目的,偏重於「物上請求權」的方法。
㈦ 民法物權的法律特點有哪些
物權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物權是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
所謂直接支配物,是指物權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標的物直接行使其權利,無須他人的意思或義務人行為的介入。權利人的支配可以通過民事行為來實現,如房屋所有人出賣、出租自己的房屋或者在自己的房屋上設定抵押權;也可以通過事實行為來實現,如房屋所有人自行居住。
物權的權利人是特定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義務內容是不作為,只要不特定的第三人沒有非法干涉其行使權利,即為履行了義務,所以,物權是一種絕對權。債權在這一點上與其顯著不同,債權的實現必須依賴於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不能直接支配標的物。例如租賃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並生效,但是在出租人交付出租物之前,承租人不能使用租賃物。
物權人直接支配標的物,是物權的基本內容;任何種類的物權都以權利人對於物的直接支配為特徵。但是,支配范圍的大小依物權的種類而定。例如,所有權是所有人對於自己所有之物的一種總括的、全面的支配,而他物權則總是在某一個方面對他人所有的物進行的支配。另外,物權中對於物的支配不一定都是有形的。對物的使用價值的支配往往是有形的,如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對其承包經營的耕地的佔有、使用和收益;對物的交換價值的支配往往就是無形的,如就抵押權而言,不動產抵押權人對於抵押物無佔有的事實,自然不可對於抵押物的實體進行有形的支配。
物權的客體是物。這里的物,首先原則上是指有體物。有體物包括不動產、動產以及雖然不佔據一定空間或具備一定形狀,但是能夠為人力所控制的電、氣、光波、磁波等物。權利成為物權的客體,僅限於法律有明確的規定情況,如權利質權。再如,土地等資源性財產的公有制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法律允許在國有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上設定擔保物權。其次,對物的直接支配權性質決定了,如果物權的標的物不特定化,物權人就無從對其進行直接的支配。因而,物權的客體必須為特定物,即以物單獨所具有的特徵加以確定的物。它可以是某個獨一無二的物,也可以是特定化了的種類物。最後,物權的客體一般應是獨立物,即能夠單獨、個別地存在的物。只有是獨立物,物權人才可以對之進行直接的支配,也才能用交付、登記等形式公示物上的權利狀態。對於獨立性的認定,只要一般的社會觀念認為具有獨立性即可,例如區分所有建築物的專有部分,可以成為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客體。
2.物權是權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權利。物權作為財產權,是一種具有物質內容的、直接體現為財產利益的權利。因此,物權的目的在於享受物之利益,自不待言。物的利益,以權利人對於標的物的直接支配與享受為特點。這里的利益,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物的歸屬;二是物的利用;三是就物的價值而設立的債務的擔保。物的歸屬,明確了物在法律上的所有人,它規定著所有人對於物進行總括的、全面的支配的范圍和方法。物的利用,是取得物上的使用利益,以滿足權利人生產或生活的需要。隨著現代社會信用制度的發達,標的物的擔保利益取得日益重要的地位。物權的內容,就因對標的物之利益的不同,而有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3.物權是排他性的權利。
物權為權利人直接支配物的權利,故必然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對物上權利之行使的干涉,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權是一種對世權;其次,同一物上不許有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並存。例如一間房屋上不能同時有兩個所有權,一塊耕地上不能同時設定兩個土地承包經營權。物權的排他性,說明了物權不僅是人對於物的關系,而且還具有人與人的關系。但是,在共有關繫上,只是幾個共有人共同享有一個所有權,並非一物之上有幾個所有權。在擔保物權中,一物之上可以設定兩個以上的抵押權,先設立的抵押權優先於後設立的抵押權:有先後次序的不同。因此,共有關系和兩個以上抵押權的並存與物權的排他性並不矛盾。
㈧ 他物權的特徵
⑴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物權。
這是他物權與自物權的最本質區別。他物權不能在自己所有之物上設定,因為自己所有之物,是所有權的客體,而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所有人享有最完全的支配權,勿需也不能為自己設定他物權。離開他人所有之物,他物權無從設定。
⑵他物權是派生於所有權而又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物權。
他物權是所有權的派生之權,並非是完全獨立的民事權利。它是根據對所有權所設定的債權而形成的,而且來源於所有權,因而將所有權稱之為母權,而將他物權稱之為子權。他物權雖然與所有權具有如此密切的關系,但它是在所有權權能與所有權發生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民事權利,即指非所有人在所有人的財產上享有佔有、使用或收益權,以及在特殊情況下依法享有一定的處分權。因而,這種物權具有相對獨立的性質。
⑶他物權是受限制的物權。
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不受任何限制。他物權則屬於限制物權。他物權的受限制,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他物權受所有權的限制。在一般情況下,他物權只是以所有權的一定權能為內容,因而仍受所有權的支配,不能完全任意行使;即使是以所有權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權能為內容的他物權,也必須受所有權的支配;
二是,他物權也限制所有權的行使。在所有權的客體物上又設置他物權,其結果是使所有權的行使受到限制,不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自物權。依所有權的權能分離的內容不同,亦即他物權的內容不同,所有權所受限制的程度也不相同。
⑷他物權是依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而發生的物權。
他物權並非自由發生。其發生的途徑或稱方法有兩種:
一是依照法律規定,如留置權等他物權;
二是由合同約定,如抵押權、典權等他物權。
他物權無論是由法律規定還是合同約定,其具體內容均由法律所規定,並為強制性規定,因而他物權是法定物權。
㈨ 新的《物權法》有什麼特點
物權法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立法指導思想明確。物權法在堅持中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之下,對進入民事活動領域的各種財產實行平等保護,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市場主體相互之間的地位平等以及財產平等,是保證商品交換得以正常進行的基本條件。「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語)。物權法規定的有關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確認和保護規則,原則上均同等適用於各種民事主體所擁有的一切合法財產,這有利於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有利於鼓勵外商投資和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繼續深化。
二是規定的利益平衡得當。法律是利益沖突的平衡器。在利益多元化的當今中國,協調和平衡各種不同財產利益之間的沖突,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物權法明確界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的界限,明確規定了各種所有權和他物權的客體、內容、權利取得方式和行使方法,在強調對國家財產的法律保護的同時,就農民的集體土地以及私人合法取得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設置了一系列完整、具體的法律救濟制度,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間,恰當地確定了相互沖突的平衡點,既可防止國有資產被非法損害和侵吞,又可防止政府濫用公權力侵害集體和私人的合法利益。與此同時,物權法具體、詳盡地規定了財產共有、不動產相鄰關系以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法律准則,為預防和妥善解決家庭財產糾紛、鄰里糾紛、住宅小區業主與物業管理公司之間以及業主之間的糾紛,提供了切實的法律依據。
三是立法針對性強。物權法就當前中國老百姓最為關心的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其有關農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保護,政府征地拆遷的法律限制及補償和安置措施,住宅小區車位、車庫和共用設施的權利歸屬以及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限的自動延長等規定,在充分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條件下,對農民和城市居民的正當利益提供了最大化的法律保障,極大地增強了個人合法財產的安全感,有利於遏制權力腐敗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於社會和諧。
四是制度設計科學合理。物權法採用了邏輯嚴密的「總—分」結構形式,在其總則部分,詳細規定了立法指導思想、物權法定原則、物權的公示與公信原則以及不動產登記制度和物權救濟方法等一般規則;在其分則部分,就財產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以及佔有制度設計了全面的、操作性很強的具體規則,並力求各種規則的相互協調,為司法機關正確處理各種財產紛爭提供了充足的裁判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