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鄰權屬於用益物權么
相鄰權不屬於用益物權。
「相鄰」意味著只要他人不動產的使用對自己不動產的使用產生影響,或者說對本人不動產的使用影響到他人不動產使用的整個輻射面積和空間,都可稱作「相鄰」。如建物區分所有中,一樓產生噪音,六樓被感知,仍可謂一樓與六樓相鄰,可徑直基於相鄰關系行使相鄰權。如溫豐文先生在論述區分所有中對他人專有部分之使用請求權時說:「使用請求權行使之對象,不以物理上前後左右或上下相鄰接之專有部分為限,在物理上縱未鄰接,只要是建物維護或修繕之必要范圍內,亦得對之行使。」
原則
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應當以不損害其他相鄰人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如果因權利的行使,給相鄰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危害的,相鄰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危險和賠償損失。在處理相鄰關系時,相鄰各方應該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互諒互讓,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解決。
行使權利
相鄰關系中較常行使的權利包括:
土地或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相鄰各方享有通行的權利,土地或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鋪路架線必須臨時佔用他方土地的,他方應予以方便,但施工方應合理使用,完工後恢復原狀,造成損失要給予補償。
對自然流水,相鄰各方都有權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相鄰一方必須通過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應當允許,但使用者應採取措施減少損失,並給予對方損失補償。
在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人房屋等不動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鄰人房基,不得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相鄰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房屋的通風、採光、建築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權責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
法律特徵
用益物權,是指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范圍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八條「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單位、個人依法可以佔有、使用和收益」。
保護
《物權法》第一百二十條「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
《物權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
《物權法》第一百二十三條「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九條「國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被徵收、徵用補償
《物權法》第一百二十一條「因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收、徵用致使用益物權消滅或者影響用益物權行使的,用益物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四條的規定獲得相應補償」。
特徵
具體特性
用益物權作為物權之一種,著眼於財產的使用價值。在現代民法上,各國物權法貫徹效益原則,已經逐漸放棄了傳統民法注重對物的實際支配、財產歸屬的做法,轉而注重財產價值形態的支配和利用。這種立法趨勢反映到理論研究上即是學者越來越注重對用益物權的研究,然而,對用益物權的法律性質則有不同的闡述。筆者認為,用益物權除了具備物權的一般屬性和他物權的基本屬性之外,它與擔保物權相比,具有以下特徵:
1.目的的用益性。用益物權是他物權,是對所有物的利用。從物權的分類來看,他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與擔保物權相對應,設立用益物權的目的就是對他人所有的財產進行使用、收益,即為了追求物的使用價值而對他人的物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支配。與此相應,用益物權的內容也主要是行使使用、收益的權能。
2.地位的獨立性。用益物權為獨立物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用益物權是非所有人對所有人的物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獨立支配的排他性權利,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某種權利的具體支配范圍內,可以對抗一切人,包括所有權人,從而形成對所有權的限制。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享有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自主利用該土地建造並經營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3.客體的限制性。用益物權客體的限制性有三個方面:一是用益物權的客體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客體的存在形態或使用形態發生變化,會對用益物權人的利益產生直接影響,甚至喪失。例如:設定土地承包經營權,必須是可耕種、種植、養殖的土地,如該土已經成為沙漠,無法耕種,則不能設定土地承包經營權。而擔保物權則要求擔保物具有交換價值;二是用益物權的客體以不動產作為主導,在法制史上,用益物權的范圍一般較為廣泛,可以擴及一切法律上的物,法國、瑞士法上的用益物權至今仍然可以在動產和不動產上設立,但德國、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的用益物權主要以不動產為標的物而不適用於動產,一些國家法律甚至直接規定,在動產上不能設定用益物權,只能設定債權關系,如租賃權。中國物權法把用益物權的客體限制在動產和不動產之上。而擔保物權則既可以在動產上設立,也可以在不動產上設立;三是用益物權的享有和行使必須以對客體的實際佔有為前提,否則使用和收益無從談起。而擔保物權則不必要求權利人一定要直接佔有標的物,如在抵押權中,抵押權人就不直接佔有抵押物。
比較特性
與所有權、擔保物權相比,用益物權具有以下特徵:
1.用益物權以對標的物的使用、收益為主要內容,即注重對物的使用價值,並以對物的佔有為前提。這區別於擔保物權注重物的交換價值的特點。
2.用益物權除地役權外,均為主物權;擔保物權為從物權。
3.用益物權雖然也可以在動產上設立,但是從用益物權的具體類型來看,用益物權主要以不動產為客體,這主要是便於通過登記公示。
4.用益物權是直接支配他人的物的權利。用益物權人可以直接支配標的物,不需要他人行為的介入。
2. 《物權法》中與相鄰權有關的法條都有哪些
《物權法》中與相鄰權有關的法條:
根據《物權法》第七章相鄰關系規定如下:
1、根據第八十四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2、根據第八十五條規定,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3、根據第八十六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
4、根據第八十七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5、根據第八十八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築物的,該土地、建築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6、根據第八十九條規定,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
7、根據第九十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
8、根據第九十一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
9、根據第九十二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2)相鄰權不是物權擴展閱讀
其他相關法律:
《物權法》第七章第八十四條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五條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第八十六條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七條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風、通行、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3. 物權法的相鄰權是什麼意思
相鄰權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
「相鄰」意味著只要他人不動產的使用對自己不動產的使用產生影響,或者說對本人不動產的使用影響到他人不動產使用的整個輻射面積和空間,都可稱作「相鄰」。如建物區分所有中,一樓產生噪音,六樓被感知,仍可謂一樓與六樓相鄰,可徑直基於相鄰關系行使相鄰權。如溫豐文先生在論述區分所有中對他人專有部分之使用請求權時說:「使用請求權行使之對象,不以物理上前後左右或上下相鄰接之專有部分為限,在物理上縱未鄰接,只要是建物維護或修繕之必要范圍內,亦得對之行使。」
4. 相鄰權的本質定性
在相鄰權中財產利益屬性表現為以下幾點:
1、它為不動產利用的實現提供方便,可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
2、它本身有時則涉及到對相鄰不動產的使用如利用相鄰土地通行,或限制相鄰不動產的特定使用如禁止鄰人在院里堆放危險物品等,這些不管從積極意義還是從消極意義上講都涉及到相鄰不動產的經濟價值的發揮
3、從它對相鄰利益的實現手段上看,不管是經濟價值受損還是人格利益受損,又多通過物質性損害賠償而實現。這是因為相鄰權中的人格利益不涉及對名譽、榮譽等社會性人格的評價,而只表現出對人的身體、生活健康帶來的影響。這種影響也只能通過財產性手段進行補救,所以相鄰權是兼具財產利益和人格利益而最終又歸結為通過物質性手段來實現該利益的權利。這種物質性手段是相鄰權在法律中地位的體現,故相鄰權在法律中主要為物權性或者說是財產性權利,盡管它保護的有時是財產利益或者是人格利益。這樣把相鄰權定性為從屬性物權也就不難理解了。
5. 相鄰權法律規定
相鄰權法律規定,主要是《物權法》、《民法通則》、《民通意見》。
《民通意見》
第九十七條
相鄰一方因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第九十八條
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
第九十九條
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准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相鄰一方可以採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採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毀損或者可能毀損他方財產,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應當予以支持。
第一百條
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零一條
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第一百零二條
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一百零三條
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窖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拓展內容:
相鄰權的界定更有其深刻的道德價值。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的利益自由行事的想法,也都想過舒適、享樂、寧靜、合諧的家庭生活。
社會生活中的人都會意識到自己有隨心所欲生活的權利,只是不要給他人造成麻煩,否則他人也會有給自己生活造成麻煩的權利,哪怕他開始並沒有意識到,最終也會接受該生活規則。人的權利觀念並不是一開始就由法律賦予的,而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
只要人們都能和平地行使一定權利,對他人權利的尊重逐漸就會為人們所意識到。相鄰權觀念也有這樣一個過程。法律並不是在人們的意志之外課以權利、義務,而是在人們自覺的意識中將其法制化。
很少有人意識不到相鄰關系的重要性,相鄰權義的法定化,是在尊重、信任人的基礎上通過對權利義務的充分明確,來協調相鄰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生活的合諧,實現鄰人之間進而人類之間互幫、互讓的人類本性生活。
相鄰權是為自己不動產便宜而對他人不動產進行使用或限制的權利。對他人不動產的使用,較明顯地體現了相鄰權的物權性,即對他人之物的直接支配。
而限制他人對己物的特定使用,主要是通過禁止相鄰不動產的使用人為特定行為來實現的。如果說這也體現出了相鄰權的物權性的話,至少是間接的,對他人行為的約束則是直接的。
6. 相鄰權糾紛屬於鄰里糾紛嗎
鄰里糾紛應該包括相鄰權糾紛!
鄰里糾紛,可以是一般民事權利義務糾紛,也是可以是由回此產生的行政治答安糾紛或刑事糾紛;
相鄰權糾紛,在物權法上是相鄰關系糾紛,其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毗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利時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其僅指雙方在不動產上所發生的糾紛!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遵守相應的容忍義務!
7. 《物權法》的相鄰關系是怎樣的
)《物權法》中的相鄰環境關系
《物權法》對相鄰環境關系有明文規定,這反映了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在《物權法》的「所有權篇」中,設立了相鄰關系制度。其主要功能,是平衡協調不動產相鄰各方的利益關系,防止出現一方不正當行使不動產權利,損害相鄰權利人利益的現象,以實現相鄰各方共同生存、共同發展。例如,建造一座大樓,應當注意到周圍居民的採光、通風等權利;工程施工時,應當盡量減少排放雜訊。
相鄰關系表現在許多方面,相鄰環境關系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包括因用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產生的相鄰環境關系。《物權法》第89條,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物權法》第90條,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這兩條規定不僅吸收了傳統民法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而且反映了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落實這些規定,有利於發展生產、方便生活,也為解決相鄰權利人之間的環境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物權法》對《民法通則》在相鄰環境關繫上的繼承和發展
(一)《物權法》對《民法通則》的繼承
《物權法》第84條繼承了《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的要求,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為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上列原則要求,處理不動產相鄰關系中,應當注意充分發揮不動產的經濟價值,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相鄰各方關系和諧,同時還應當注意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物權法以私人自治為基本原則,以誠實信用為補充。不動產相鄰關系主要內容是容忍,即不動產權利人因相鄰關系而在行使其權利時受到某些限制,此即本條所謂的「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相鄰關系以不動產權利人的容忍義務為主要內容,從另一方的角度而言是一種權利,因此也稱為「相鄰權」。
在相鄰關系的種類上,《物權法》繼承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的種類,具體包括:因土地、山嶺、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或所有而產生的相鄰關系;因宅基地的使用而產生的相鄰關系;因用水、排水產生的相鄰關系;因修建施工、防險發生的相鄰關系。
(二)《物權法》對《民法通則》的發展
1、相鄰關系法律淵源
《物權法》第85條規定,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本條規定了兩類相鄰關系的法律淵源:制定法和習慣。
制定法包含法律和法規。涉及相鄰關系的法律,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污水排放問題。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例如,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2條第2款規定,在承包地內種植林木等給相鄰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應依法予以補償。又如,《天津市物業管理條例》第34條規定,業主使用物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在供水、排水、通風、採光、通行、維修、裝飾裝修、環境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按照有利於物業安全使用、外觀整潔以及公平合理、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原則,處理相鄰關系。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或者經過行政機關許可而實施的行為,如果損害相鄰不動產權利人,該權利人同樣可以基於相鄰關系主張採取相關措施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賠償損失等。
習慣是指不動產所在地的習慣。不動產所在地的習慣作為法律淵源,其前提是制定法對於相關法律問題沒有明確規定。例如,對於屋檐滴水,究竟如何處理妥當,各地習慣不同。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既可參照各地習慣處理。對於習慣,應當注意其區域限制,同時還應當注意其時間限制,注意習慣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對於習慣內容,由主張該習慣之人負舉證責任。
2、通風、採光和日照相鄰關系
《物權法》第89條規定,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該條的通風,是指天然通風,不包括空氣交換機等設施進行的通風。採光是指自然採光,不包括人工採光。日照,是指太陽照射。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速度加快,住宅建設用地供應趨緊,加之一些城市在對新建住宅樓規劃審批環節中存在漏洞,有些開發商違規施工,超規劃建設,導致新建住宅樓層數過高,密度過大;有些人甚至為求便利,私搭亂建,影響相鄰建築的通風、採光,使基於「陽光權」引發的糾紛日益增多。《物權法》對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作出明確規定,為公民維護「陽光權」提供了法律依據,既為重新界定和審視和諧的鄰里關系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標准,也將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諸多擾鄰問題從道德層面上升到了法制層面。
3、排污相鄰關系
《物權法》第90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該條是關於有害物質的規定,所謂有害物質就是固體廢氣物、污染物以及不可量物。固體廢氣物、污染物以及不可量物的排放,關系公共環境,其排放應當符合國家規定。
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大到全球的環境污染危機,小到相鄰關系之間的排污糾紛,而且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因此,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有利於制止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4、《物權法》為環境資源立法留有空間
總體上看,《物權法》作為一部財產法,對明晰產權關系、發揮物的效用、激發廣大人民創造財富的熱情將發揮巨大作用。對強化物權後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立法機關予以高度重視,在《物權法》中做了諸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規定。 但是,必須清醒認識到,《物權法》畢竟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以產權為中心的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它不可能承載更多的使命和責任,也代替不了環境資源立法。盡管《物權法》中做了一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規定,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推進環境和資源保護事業,今後必須進一步強化環境法治,而《物權法》第8條「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的規定,為今後環境資源法的制度創新留下了空間。
總之,在《物權法》中相鄰環境關系的提出及其發展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既是相鄰關系制度適應時代要求的產物,又是實現公民環境權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還是規范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保障。
《物權法》第84條和第85條分別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8. 物權法關於相鄰權
相鄰權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物權法》第七章 相鄰關系[2] 第八十四條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第八十五條 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第八十六條 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 第八十七條 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八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築物的,該土地、建築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八十九條 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 第九十條 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 第九十一條 不動產權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第九十二條 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
9. 相鄰關系是一種法定物權嗎
相鄰權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屬於《物權法》里規定的一種法定物權。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比如地役權
10. 物權法是不是包括相鄰權
相鄰權是物權的一部分。
相鄰權是指相互毗鄰的不動產所有權人或使用權人在行使所有權或使用權時,因相互間給予便利或接受限制所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相鄰權所解決的問題不是不動產的歸屬問題,而是所有者或使用者在行使權利時的利益沖突問題。
相鄰權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編所有權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