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什麼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
一、人法
羅馬私法中所指的人法是對於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人的規定。在羅馬私法中,對「人」作了如下劃分。
1.自然人
(1)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
(2)法律意義上的人, 是具備人格、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奴隸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視為權利客體,因而不列入其中。
羅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
①自由權作為自由實現自己意志的權利,是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的前提。沒有自由權,即為奴隸。
②市民權是羅馬公民享有的特權。212年伽勒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援予羅馬境內所有自由人以公民權,至此,除奴隸外,公民與非公民的界限完全消失。
市民權包括公權和私權兩部分。公權指選舉權、參政權、擔任國家公職權等,私權則指結婚權、財產權、遺囑權、訴權等。
③家族權,也寫作家長權,這是家族團體內的成員在家族關系中享有的權利,是一種對外代表全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對內領導全體家庭成員的權利。 家父為「自權人」, 其他處於家父權力之下的為「他權人」。
羅馬法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也才是具備完整人格的人。上述三種身份權全部或部分喪失,人格即發生變化,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喪失自由權稱人格大減等,喪失市民權和家族權稱人格中減等,喪失家族權為人格小減等。
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已有如下劃分:一是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是完全行為能力人。 二是不滿7歲的幼童和精神病患者是完全無行為能力人。三是行為能力受限制者,包括4類:①未適婚人,即7歲以上、14歲以下的男性和7歲以上、12歲以下的女性, 他們可以為取得行為,其他行為非經監護人同意不發生法律效力。②適婚而未成年人,即14歲以上、25歲以下的男性和12歲以上、25歲以下的女性,他們原則上有行為能力,但可以為他們安排保佐人,以彌補其經驗的不足。③浪費人,指濫用財產、 揮霍無度、 損害本人及家屬利益的人。在法院依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其宣告禁治產期間,其所為行為若未取得保佐人或監護人同意,則不具備法律效力。④成年婦女,羅馬婦女長期處於家父權和夫權的監護之下,行為能力受到限制。直到查士丁尼時期,婦女仍然沒有公權。
2.法人
羅馬法中並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最初,市民法只承認自然人為權利主體。盡管社會上已經出現某些團體,但在法律上它們並不享有獨立的人格。
共和國後期,社會團體大量涌現,法學家對其進行研究,注意到團體與參加團體的個人是不同的。 帝國初期, 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論斷,如「團體具有獨立人格」、「個人財產與團體財產要完全分開,團體債務並非個別人的債務」等。這些論斷已初步涉及法人概念的本質和基本特徵。至帝國時期,羅馬法開始承認某些特殊團體在法律上享有獨立人格。羅馬法的法人分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兩種,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後者以財產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
奧古斯都時期的優利亞法規定了法人成立的三個條件:①必須以幫助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②必須具有物質基礎,社團要達到最低法定人數,財團須具有一定數額的財產;③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或皇帝特許。
3.婚姻家庭法
(1)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
(2)婚姻制度經歷了「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早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也稱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徵是:丈夫享有特權,妻無任何權利。共和國後半期,產生了「無夫權婚姻」,帝國時期則廣泛流行。無夫權婚姻不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的利益為依據。 夫對妻無所謂「夫權」, 夫妻財產各自獨立,彼此無繼承。
二、物法
物法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由物權法、繼承法和債權法三部分組成。
1.物權
(1)物的定義。 物是指凡對人有用並能滿足人所需要的東西,包括無形體的法律關系與權利。
物的分類主要有要式轉移物與略式轉移物、可有物與不可有物、有體物與無體物、動產與不動產、消費物與非消費物、特定物與非特定物、有主物與無主物、原物與孳息、單一物與集合物等。
(2)物權。 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其范圍及種類皆由法律規定。羅馬法沒有將債權從物權中區分出來,但物權中有對物權和對人權之分,二者又與對物權的兩種保護方式(即對物訴訟和對人訴訟)相聯系。
物權的劃分——自物權(所有權)和他物權。
所有權是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最完全的權利,是物權的核心。其內容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禁止他人對其所有物為任何行為。蓋尤斯曾總結出所有權具有以下特性: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最早出現的所有權形式是市民所有權,其主要特徵是:主體只能是羅馬公民;客體十分狹窄;其轉移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的曼兮帕休式、擬訴棄權式等方式進行。共和國後半期開始,逐漸出現新的所有權形式。其中,最高裁判官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轉移方式的嚴格要求;外省土地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客體的限制;外來人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主體的限制。《查士丁尼法典》取消了上述差別,最終形成統一的、無限制的所有權形式,後被資產階級發展成為私有財產權無限制原則。
他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權利,它不能離開所有權而單獨存在,是基於他人的所有權而產生的物權。羅馬法上的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包括役權(又分地役權和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後者包括質權和抵押權。
2.繼承
(1)羅馬法上的繼承指死者人格的延續, 財產繼承是附屬的。這是由羅馬長期實行家長制家庭制度所決定的。繼承權指死者所有權的延伸,而非指繼承人的權利。家父死後,其權利必須延續下去,他的人格就得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早期,繼承對象既包括他的人身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其財產權利和義務,即所謂「概括繼承」。 直至4世紀以後逐步形成, 並於543年才確立了「有限繼承」原則。 公元543年,查士丁尼頒布敕令對繼承製度進行徹底改革,規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的權利義務,僅以已經登記在財產目錄范圍以內的遺產為限, 從而廢除了以往的繼承人無限責任原則, 而代之以有限責任原則。但仍以繼承人在得知其為繼承人的60天內提出遺產目錄者為限,否則仍應負無限責任。
(2)羅馬法上的繼承方式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早期只有法定繼承,從《十二表法》開始有了遺囑繼承的規定。
在羅馬法中,關於法定繼承人的順序、代位繼承、遺囑繼承中的遺囑能力與遺囑方式、繼承人的指定、遺囑的效用和遺囑的限制等均有法可循。
3.債權
在羅馬法中,債權是物權的重要內容。
(1)債是依法得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律聯系。其特徵是
①債是特定當事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②債的標的是給付。
③債權人的請求必須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因為債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債的發生原因
①合法原因,即因契約所生之債。
羅馬早期,訂立契約應符合形式主義要求。後來契約種類開始增多,出現各種契約,分為:要物契約、口頭契約、文書契約和合意契約。要物契約是指要求轉移標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約。屬於這類契約的有借貸和寄託。口頭契約是由當事人以一定語言訂立的契約,由債權人提問、債務人回答而訂立。文書契約是登載於賬簿而發生效力的契約,相當於後世的契據。合意契約既不要求文書,也不需要當事人在場, 雙方當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即可。 屬於這類契約的主要有買賣、租賃、合夥、委託等。合意契約是流行最廣、在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契約。
②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私犯)而引起的債。羅馬法將違法行為分為「公犯」與「私犯」。公犯指危害國家的行為,犯者受刑事懲罰;私犯指侵犯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應負賠償責任。
③准契約,即雙方當事人間雖未簽訂契約,但因其行為而產生與契約相同效果的法律關系,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監護和保佐、海損、共有、遺贈等。
④准私犯,指類似私犯而未被列入私犯的侵權行為。例如奴隸、家畜造成的對他人的侵害。
(3)債的分類
主要分類有:特定之債和種類之債,可分債和不可分債,單一之債和選擇之債等。
此外,關於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羅馬法上均有詳細規定。
三、訴訟法
(1)與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相適應,訴訟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
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則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
(2)私訴程序先後出現了三種不同形式:
①法定訴訟。法定訴訟,也稱舊式訴訟,盛行於共和國前期,只適用於羅馬市民。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場,訴訟應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使用一定的術語進行陳述,配合固定的動作,並且要攜帶爭訟物到庭。案件要經過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由審判官對當事人的要求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可以受理此案;後一階段是承審員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審查,作出判決。
②程式訴訟。程式訴訟是由最高裁判官創立的,適應羅馬對外商業發展的需要,並藉以彌補法定訴訟形式主義缺陷的一種訴訟形式。仍然分為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簡化了訴訟手續。
③特別訴訟。特別訴訟,也稱非常訴訟,在帝國後期成為惟一通行的訴訟制度。在這種訴訟形式當中,最高裁判官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性命令或採取特殊保護的方法,而不是按一般程序進行,以保護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來保護的特殊利益。它廢除了過去兩個階段的劃分,訴訟活動自始至終由一個官吏來擔任。偵查時允許告密。為了取證,對自由人也可以刑訊逼供。審判完全失去公開性質,只許少數有關人員參加,允許代理和辯護。
❷ 論述羅馬法中有關物法的規定
您好!物權,主要分以下幾種1、所有權2、用益物權3、擔保物權4、佔有
所有權的定義在羅馬法上采抽象定義指的是對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權,在現在民法包括我國一般采列舉式定義即指的是對所有物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在物權法中算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權利也叫做本物權,而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則被稱為他物權。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為了提高對財物的利用率而出現了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指保持本權的情況下對他人物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羅馬中主要包括役權地上權以及永租權。擔保物權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以保證債務履行而設定的物權,羅馬法中的擔保物權主要包括信託抵押權和質權。佔有是一種事實還是權利自始以來就有爭論,在羅馬法中佔有則被認為是一種事實而不是權利,乃是對物的一種實際的占據的狀態。但是在羅馬法中佔有也有其法律效果。
我們研究分析古代羅馬法中物權法的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現代人服務或者說是為了制定一部完備的適應現代我國的物權法。在2007年之前我國並沒有一部完整的物權法,只是大略的在民法通則中做關於物權的了規定,並且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對於物權這樣的字眼都比較敏感而在民法通則中將物權換做財產所有權以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的叫法。在民法通則中關於物權法的體系結構也比較零散而不明顯。2007年10月1日我國物權法開始實施,自此我國物權法才算有了比較明朗的體系結構,我國物權法分五編十九章其體系結構如下:第一編總則分三章,基本原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包括不動產登記動產交付和其他規則,第三章物權的保護。第二編所有權,規定了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相鄰關系,共有,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第三編用益物權,創造性的設立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地役權第四編擔保物權設立了抵押權包括一般抵押權最高額抵押權,質權,包括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留置權。第五編佔有,只有一章也是最後一章即佔有。
對於我國物權法首先不管怎麼說,至少從沒有到有這來說就是個進步並且是很大的一步,但也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物權法就很好了,事實上,物權法目前來說還不能算是很完備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提出來。第一個是關於擔保物法是否應該在物權法中規定。提這個問題是因為有觀點認為擔保物法應該規定在債法中,事實上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確實是有這個趨勢,其所持的理由是擔保的目的或者說擔保其實質就是為了債的擔保,為了債的履行,擔保是附屬在債上面的,所以應該規定在債法上面。關於這兩種方式的選擇,應該說德國和法國的選擇正好相反,德國選擇在物權法中規定而法國則更強調擔保物權的債的屬性。在我看來,將擔保物權規定在債法中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擔保物權法從其本質來說畢竟是物權,仍是屬於物權的,在考慮到法律的體系結構的一致性以及法律條文的邏輯歸屬性,我還是認為物權法上面規定擔保物權法還是有他的道理的,因為畢竟不論怎麼說,擔保物權終究還是物權,在二千年前信託制度被發明之後就被決定了。第二個值得提出來的是關於物權法中沒有時效取得的規定,用梁慧星老師的話來說「此為一項重大的立法缺漏」並且「應屬無疑」。時效取得是指無權利人以行使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的意思公然和平的繼續佔有他人的財產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間即依法取得該財產所有權的制度。我國未規定取得時效最開始的原因解放前民國時期據說是有背與我國拾金不昧的傳統美德而今在新中國據說是因為取得時效可以規定在消滅時效中,並不需要在物權法中規定。如果真是這個原因確實只能說是立法委的法學功底不扎實。時效取得制度,在我看來,確實應該在物權法中規定,時效取得最早在羅馬法中有何規定,時效取得制度的作用在於維持因一定的事實狀態繼續達一定期間而形成的財產關系的新秩序。時效取得制度在各國物權法中一般都是有規定的,比如德國民法典第三編物權法中將時效取得制度規定在第三章所有權中,法國民法典則將其設立在專門的一章時效當中。所以時效取得制度也確實應該引起立法機關注意,建議將其規定在佔有中,因為時效取得的首要表現就是對物的佔有,而且對於我國物權法中佔有一編,其內容與前幾編相比確實不相稱內容太過簡單,這實際上也是物權法的一個問題。而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我國國家所有權和個人所有權的規定,因為國家的歷史原因,一直以來是有重國有而輕個人所有的傾向,但是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事實上不可避免的帶來人民思想上的變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國家對個人財產的保護和重視應該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目前的物權法,其語句的差異很是明顯看出仍然有這種現象,物權法的規定給人感覺什麼都是國家所有的,而個人所有仍是有限的,事實上這種規定與現下的社會發展乃是不符的,在以後我認為仍然應該調整。謝謝閱讀!
❸ 羅馬法中物權法所包括的內容有那些
一般來說對於羅馬法中的物權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 物。主要說明物的概內念分類容,其中值得一提是關於動產和不動產的一項分類,因為其實現在的法律規定裡面主要就是按這兩種來制定條文的。
二、 物權。主要分以下幾種1、所有權2、用益物權3、擔保物權4、佔有
所有權的定義在羅馬法上采抽象定義指的是對所有物的完全支配權,在現在民法包括我國一般采列舉式定義即指的是對所有物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所有權在物權法中算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權利也叫做本物權,而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則被稱為他物權。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為了提高對財物的利用率而出現了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指保持本權的情況下對他人物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在羅馬中主要包括役權地上權以及永租權。擔保物權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以保證債務履行而設定的物權,羅馬法中的擔保物權主要包括信託抵押權和質權。佔有是一種事實還是權利自始以來就有爭論,在羅馬法中佔有則被認為是一種事實而不是權利,乃是對物的一種實際的占據的狀態。但是在羅馬法中佔有也有其法律效果。
❹ 他物權有哪些
常見的他物權有:地役權、地上權、典權等等,此外,除了這些用益物權以外,所有的擔保物權也是他物權。
❺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包括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
一、人法
羅馬私法中所指的人法是對於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人的規定。在羅馬私法中,對「人」作了如下劃分。
1.自然人
(1)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
(2)法律意義上的人, 是具備人格、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奴隸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視為權利客體,因而不列入其中。
羅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
①自由權作為自由實現自己意志的權利,是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的前提。沒有自由權,即為奴隸。
②市民權是羅馬公民享有的特權。212年伽勒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援予羅馬境內所有自由人以公民權,至此,除奴隸外,公民與非公民的界限完全消失。
市民權包括公權和私權兩部分。公權指選舉權、參政權、擔任國家公職權等,私權則指結婚權、財產權、遺囑權、訴權等。
③家族權,也寫作家長權,這是家族團體內的成員在家族關系中享有的權利,是一種對外代表全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對內領導全體家庭成員的權利。 家父為「自權人」, 其他處於家父權力之下的為「他權人」。
羅馬法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也才是具備完整人格的人。上述三種身份權全部或部分喪失,人格即發生變化,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喪失自由權稱人格大減等,喪失市民權和家族權稱人格中減等,喪失家族權為人格小減等。
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已有如下劃分:一是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是完全行為能力人。 二是不滿7歲的幼童和精神病患者是完全無行為能力人。三是行為能力受限制者,包括4類:①未適婚人,即7歲以上、14歲以下的男性和7歲以上、12歲以下的女性, 他們可以為取得行為,其他行為非經監護人同意不發生法律效力。②適婚而未成年人,即14歲以上、25歲以下的男性和12歲以上、25歲以下的女性,他們原則上有行為能力,但可以為他們安排保佐人,以彌補其經驗的不足。③浪費人,指濫用財產、 揮霍無度、 損害本人及家屬利益的人。在法院依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其宣告禁治產期間,其所為行為若未取得保佐人或監護人同意,則不具備法律效力。④成年婦女,羅馬婦女長期處於家父權和夫權的監護之下,行為能力受到限制。直到查士丁尼時期,婦女仍然沒有公權。
2.法人
羅馬法中並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最初,市民法只承認自然人為權利主體。盡管社會上已經出現某些團體,但在法律上它們並不享有獨立的人格。
共和國後期,社會團體大量涌現,法學家對其進行研究,注意到團體與參加團體的個人是不同的。 帝國初期, 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論斷,如「團體具有獨立人格」、「個人財產與團體財產要完全分開,團體債務並非個別人的債務」等。這些論斷已初步涉及法人概念的本質和基本特徵。至帝國時期,羅馬法開始承認某些特殊團體在法律上享有獨立人格。羅馬法的法人分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兩種,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後者以財產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
奧古斯都時期的優利亞法規定了法人成立的三個條件:①必須以幫助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②必須具有物質基礎,社團要達到最低法定人數,財團須具有一定數額的財產;③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或皇帝特許。
3.婚姻家庭法
(1)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
(2)婚姻制度經歷了「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早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也稱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徵是:丈夫享有特權,妻無任何權利。共和國後半期,產生了「無夫權婚姻」,帝國時期則廣泛流行。無夫權婚姻不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的利益為依據。 夫對妻無所謂「夫權」, 夫妻財產各自獨立,彼此無繼承。
二、物法
物法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由物權法、繼承法和債權法三部分組成。
1.物權
(1)物的定義。 物是指凡對人有用並能滿足人所需要的東西,包括無形體的法律關系與權利。
物的分類主要有要式轉移物與略式轉移物、可有物與不可有物、有體物與無體物、動產與不動產、消費物與非消費物、特定物與非特定物、有主物與無主物、原物與孳息、單一物與集合物等。
(2)物權。 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其范圍及種類皆由法律規定。羅馬法沒有將債權從物權中區分出來,但物權中有對物權和對人權之分,二者又與對物權的兩種保護方式(即對物訴訟和對人訴訟)相聯系。
物權的劃分——自物權(所有權)和他物權。
所有權是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最完全的權利,是物權的核心。其內容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禁止他人對其所有物為任何行為。蓋尤斯曾總結出所有權具有以下特性: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最早出現的所有權形式是市民所有權,其主要特徵是:主體只能是羅馬公民;客體十分狹窄;其轉移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的曼兮帕休式、擬訴棄權式等方式進行。共和國後半期開始,逐漸出現新的所有權形式。其中,最高裁判官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轉移方式的嚴格要求;外省土地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客體的限制;外來人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主體的限制。《查士丁尼法典》取消了上述差別,最終形成統一的、無限制的所有權形式,後被資產階級發展成為私有財產權無限制原則。
他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權利,它不能離開所有權而單獨存在,是基於他人的所有權而產生的物權。羅馬法上的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包括役權(又分地役權和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後者包括質權和抵押權。
2.繼承
(1)羅馬法上的繼承指死者人格的延續, 財產繼承是附屬的。這是由羅馬長期實行家長制家庭制度所決定的。繼承權指死者所有權的延伸,而非指繼承人的權利。家父死後,其權利必須延續下去,他的人格就得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早期,繼承對象既包括他的人身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其財產權利和義務,即所謂「概括繼承」。 直至4世紀以後逐步形成, 並於543年才確立了「有限繼承」原則。 公元543年,查士丁尼頒布敕令對繼承製度進行徹底改革,規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的權利義務,僅以已經登記在財產目錄范圍以內的遺產為限, 從而廢除了以往的繼承人無限責任原則, 而代之以有限責任原則。但仍以繼承人在得知其為繼承人的60天內提出遺產目錄者為限,否則仍應負無限責任。
(2)羅馬法上的繼承方式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早期只有法定繼承,從《十二表法》開始有了遺囑繼承的規定。
在羅馬法中,關於法定繼承人的順序、代位繼承、遺囑繼承中的遺囑能力與遺囑方式、繼承人的指定、遺囑的效用和遺囑的限制等均有法可循。
3.債權
在羅馬法中,債權是物權的重要內容。
(1)債是依法得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律聯系。其特徵是
①債是特定當事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②債的標的是給付。
③債權人的請求必須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因為債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債的發生原因
①合法原因,即因契約所生之債。
羅馬早期,訂立契約應符合形式主義要求。後來契約種類開始增多,出現各種契約,分為:要物契約、口頭契約、文書契約和合意契約。要物契約是指要求轉移標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約。屬於這類契約的有借貸和寄託。口頭契約是由當事人以一定語言訂立的契約,由債權人提問、債務人回答而訂立。文書契約是登載於賬簿而發生效力的契約,相當於後世的契據。合意契約既不要求文書,也不需要當事人在場, 雙方當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即可。 屬於這類契約的主要有買賣、租賃、合夥、委託等。合意契約是流行最廣、在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契約。
②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私犯)而引起的債。羅馬法將違法行為分為「公犯」與「私犯」。公犯指危害國家的行為,犯者受刑事懲罰;私犯指侵犯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應負賠償責任。
③准契約,即雙方當事人間雖未簽訂契約,但因其行為而產生與契約相同效果的法律關系,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監護和保佐、海損、共有、遺贈等。
④准私犯,指類似私犯而未被列入私犯的侵權行為。例如奴隸、家畜造成的對他人的侵害。
(3)債的分類
主要分類有:特定之債和種類之債,可分債和不可分債,單一之債和選擇之債等。
此外,關於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羅馬法上均有詳細規定。
三、訴訟法
(1)與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相適應,訴訟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
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則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
(2)私訴程序先後出現了三種不同形式:
①法定訴訟。法定訴訟,也稱舊式訴訟,盛行於共和國前期,只適用於羅馬市民。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場,訴訟應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使用一定的術語進行陳述,配合固定的動作,並且要攜帶爭訟物到庭。案件要經過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由審判官對當事人的要求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可以受理此案;後一階段是承審員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審查,作出判決。
②程式訴訟。程式訴訟是由最高裁判官創立的,適應羅馬對外商業發展的需要,並藉以彌補法定訴訟形式主義缺陷的一種訴訟形式。仍然分為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簡化了訴訟手續。
③特別訴訟。特別訴訟,也稱非常訴訟,在帝國後期成為惟一通行的訴訟制度。在這種訴訟形式當中,最高裁判官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性命令或採取特殊保護的方法,而不是按一般程序進行,以保護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來保護的特殊利益。它廢除了過去兩個階段的劃分,訴訟活動自始至終由一個官吏來擔任。偵查時允許告密。為了取證,對自由人也可以刑訊逼供。審判完全失去公開性質,只許少數有關人員參加,允許代理和辯護。
❻ 他物權的內容
按羅馬法理論,他物權即所有權以外的一切物權均可納入他物權范疇,此類權利以他人的版所有權為權前提而存在。通常僅體現為物權某項權能或一部分,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羅馬法上的他物權,一般包括地役權,永佃權,地上權,和質權四種,近代民法承襲了羅馬法的他物權概念及理論,但在其具體表現形式上則有越來越豐富的發展,學理上往往他物權稱為「不完全物權」或「限制物權」並將其具體劃分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❼ 什麼叫做」他物權」
1、他物權 :在復他人所有的制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是指權利人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對他人之物享有的進行有限支配的物權,如承包經營權。
2、物權可以分為自物權與他物權。
簡單的說,自物權就是權利人對於自己所有的物所排他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而他物權則是指,權利人對於不屬於自己所有的物,而依據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物權一般不包括處分的權利。因為只有享有所有權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處分權。他物權往往不能排他享有。
3、常見的他物權有:地役權、地上權、典權等等,此外,除了這些用益物權以外,所有的擔保物權也是他物權。
❽ 什麼是他物權,能否舉個例子,謝謝
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按羅馬法理論,自物回權即所有權以外的一切答物權均可納入他物權范疇。他物權一般不包括處分的權利。因為只有享有所有權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處分權。他物權往往不能排他享有。
常見的他物權有:地役權、地上權、典權等等,此外,除了這些用益物權以外,所有的擔保物權也是他物權。
(8)羅馬法的他物權包括擴展閱讀:
他物權的特徵
1、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設定的物權。
這是他物權與自物權的最本質區別。他物權不能在自己所有之物上設定,因為自己所有之物,是所有權的客體,而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所有人享有最完全的支配權,勿需也不能為自己設定他物權。離開他人所有之物,他物權無從設定。
2、他物權是派生於所有權而又與所有權相分離的物權。
他物權是所有權的派生之權,並非是完全獨立的民事權利。它是根據對所有權所設定的債權而形成的,而且來源於所有權,因而將所有權稱之為母權,而將他物權稱之為子權。
3、他物權是受限制的物權。
所有權是最完備的物權,不受任何限制。他物權則屬於限制物權。他物權的受限制,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物權受所有權的限制。二是,他物權也限制所有權的行使。
❾ 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
一、人法
羅馬私法中所指的人法是對於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主體的人的規定。在羅馬私法中,對「人」作了如下劃分。
1.自然人
(1)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
(2)法律意義上的人, 是具備人格、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奴隸不具有法律人格,被視為權利客體,因而不列入其中。
羅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
①自由權作為自由實現自己意志的權利,是享有市民權和家族權的前提。沒有自由權,即為奴隸。
②市民權是羅馬公民享有的特權。212年伽勒卡拉皇帝頒布敕令,援予羅馬境內所有自由人以公民權,至此,除奴隸外,公民與非公民的界限完全消失。
市民權包括公權和私權兩部分。公權指選舉權、參政權、擔任國家公職權等,私權則指結婚權、財產權、遺囑權、訴權等。
③家族權,也寫作家長權,這是家族團體內的成員在家族關系中享有的權利,是一種對外代表全家獨立行使各種權利、對內領導全體家庭成員的權利。 家父為「自權人」, 其他處於家父權力之下的為「他權人」。
羅馬法規定,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也才是具備完整人格的人。上述三種身份權全部或部分喪失,人格即發生變化,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喪失自由權稱人格大減等,喪失市民權和家族權稱人格中減等,喪失家族權為人格小減等。
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已有如下劃分:一是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是完全行為能力人。 二是不滿7歲的幼童和精神病患者是完全無行為能力人。三是行為能力受限制者,包括4類:①未適婚人,即7歲以上、14歲以下的男性和7歲以上、12歲以下的女性, 他們可以為取得行為,其他行為非經監護人同意不發生法律效力。②適婚而未成年人,即14歲以上、25歲以下的男性和12歲以上、25歲以下的女性,他們原則上有行為能力,但可以為他們安排保佐人,以彌補其經驗的不足。③浪費人,指濫用財產、 揮霍無度、 損害本人及家屬利益的人。在法院依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其宣告禁治產期間,其所為行為若未取得保佐人或監護人同意,則不具備法律效力。④成年婦女,羅馬婦女長期處於家父權和夫權的監護之下,行為能力受到限制。直到查士丁尼時期,婦女仍然沒有公權。
2.法人
羅馬法中並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最初,市民法只承認自然人為權利主體。盡管社會上已經出現某些團體,但在法律上它們並不享有獨立的人格。
共和國後期,社會團體大量涌現,法學家對其進行研究,注意到團體與參加團體的個人是不同的。 帝國初期, 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論斷,如「團體具有獨立人格」、「個人財產與團體財產要完全分開,團體債務並非個別人的債務」等。這些論斷已初步涉及法人概念的本質和基本特徵。至帝國時期,羅馬法開始承認某些特殊團體在法律上享有獨立人格。羅馬法的法人分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兩種,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後者以財產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
奧古斯都時期的優利亞法規定了法人成立的三個條件:①必須以幫助國家或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②必須具有物質基礎,社團要達到最低法定人數,財團須具有一定數額的財產;③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或皇帝特許。
3.婚姻家庭法
(1)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
(2)婚姻制度經歷了「有夫權婚姻」向「無夫權婚姻」的演變。早期實行的是「有夫權婚姻」,也稱要式婚姻。其基本特徵是:丈夫享有特權,妻無任何權利。共和國後半期,產生了「無夫權婚姻」,帝國時期則廣泛流行。無夫權婚姻不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而以男女雙方本人的利益為依據。 夫對妻無所謂「夫權」, 夫妻財產各自獨立,彼此無繼承。
二、物法
物法是羅馬私法的主體、實體法的核心,由物權法、繼承法和債權法三部分組成。
1.物權
(1)物的定義。 物是指凡對人有用並能滿足人所需要的東西,包括無形體的法律關系與權利。
物的分類主要有要式轉移物與略式轉移物、可有物與不可有物、有體物與無體物、動產與不動產、消費物與非消費物、特定物與非特定物、有主物與無主物、原物與孳息、單一物與集合物等。
(2)物權。 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其范圍及種類皆由法律規定。羅馬法沒有將債權從物權中區分出來,但物權中有對物權和對人權之分,二者又與對物權的兩種保護方式(即對物訴訟和對人訴訟)相聯系。
物權的劃分——自物權(所有權)和他物權。
所有權是權利人可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最完全的權利,是物權的核心。其內容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禁止他人對其所有物為任何行為。蓋尤斯曾總結出所有權具有以下特性: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最早出現的所有權形式是市民所有權,其主要特徵是:主體只能是羅馬公民;客體十分狹窄;其轉移必須嚴格遵照法定的曼兮帕休式、擬訴棄權式等方式進行。共和國後半期開始,逐漸出現新的所有權形式。其中,最高裁判官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轉移方式的嚴格要求;外省土地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客體的限制;外來人所有權突破了市民所有權關於主體的限制。《查士丁尼法典》取消了上述差別,最終形成統一的、無限制的所有權形式,後被資產階級發展成為私有財產權無限制原則。
他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物直接享有的權利,它不能離開所有權而單獨存在,是基於他人的所有權而產生的物權。羅馬法上的他物權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兩類,前者包括役權(又分地役權和人役權)、地上權、永佃權,後者包括質權和抵押權。
2.繼承
(1)羅馬法上的繼承指死者人格的延續, 財產繼承是附屬的。這是由羅馬長期實行家長制家庭制度所決定的。繼承權指死者所有權的延伸,而非指繼承人的權利。家父死後,其權利必須延續下去,他的人格就得由其繼承人繼承。在早期,繼承對象既包括他的人身權利和義務,也包括其財產權利和義務,即所謂「概括繼承」。 直至4世紀以後逐步形成, 並於543年才確立了「有限繼承」原則。 公元543年,查士丁尼頒布敕令對繼承製度進行徹底改革,規定繼承人對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的權利義務,僅以已經登記在財產目錄范圍以內的遺產為限, 從而廢除了以往的繼承人無限責任原則, 而代之以有限責任原則。但仍以繼承人在得知其為繼承人的60天內提出遺產目錄者為限,否則仍應負無限責任。
(2)羅馬法上的繼承方式有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 早期只有法定繼承,從《十二表法》開始有了遺囑繼承的規定。
在羅馬法中,關於法定繼承人的順序、代位繼承、遺囑繼承中的遺囑能力與遺囑方式、繼承人的指定、遺囑的效用和遺囑的限制等均有法可循。
3.債權
在羅馬法中,債權是物權的重要內容。
(1)債是依法得使他人為一定給付的法律聯系。其特徵是
①債是特定當事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②債的標的是給付。
③債權人的請求必須以法律的規定為依據,因為債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債的發生原因
①合法原因,即因契約所生之債。
羅馬早期,訂立契約應符合形式主義要求。後來契約種類開始增多,出現各種契約,分為:要物契約、口頭契約、文書契約和合意契約。要物契約是指要求轉移標的物才能成立的契約。屬於這類契約的有借貸和寄託。口頭契約是由當事人以一定語言訂立的契約,由債權人提問、債務人回答而訂立。文書契約是登載於賬簿而發生效力的契約,相當於後世的契據。合意契約既不要求文書,也不需要當事人在場, 雙方當事人只要「意思一致」即可。 屬於這類契約的主要有買賣、租賃、合夥、委託等。合意契約是流行最廣、在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契約。
②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私犯)而引起的債。羅馬法將違法行為分為「公犯」與「私犯」。公犯指危害國家的行為,犯者受刑事懲罰;私犯指侵犯他人人身或財產的行為,應負賠償責任。
③准契約,即雙方當事人間雖未簽訂契約,但因其行為而產生與契約相同效果的法律關系,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監護和保佐、海損、共有、遺贈等。
④准私犯,指類似私犯而未被列入私犯的侵權行為。例如奴隸、家畜造成的對他人的侵害。
(3)債的分類
主要分類有:特定之債和種類之債,可分債和不可分債,單一之債和選擇之債等。
此外,關於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羅馬法上均有詳細規定。
三、訴訟法
(1)與公法和私法的劃分相適應,訴訟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
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則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
(2)私訴程序先後出現了三種不同形式:
①法定訴訟。法定訴訟,也稱舊式訴訟,盛行於共和國前期,只適用於羅馬市民。訴訟時,雙方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場,訴訟應嚴格依照法定的程序,使用一定的術語進行陳述,配合固定的動作,並且要攜帶爭訟物到庭。案件要經過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由審判官對當事人的要求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可以受理此案;後一階段是承審員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審查,作出判決。
②程式訴訟。程式訴訟是由最高裁判官創立的,適應羅馬對外商業發展的需要,並藉以彌補法定訴訟形式主義缺陷的一種訴訟形式。仍然分為法律審理和事實審理兩個階段,但已簡化了訴訟手續。
③特別訴訟。特別訴訟,也稱非常訴訟,在帝國後期成為惟一通行的訴訟制度。在這種訴訟形式當中,最高裁判官憑借其權力發布強制性命令或採取特殊保護的方法,而不是按一般程序進行,以保護不能用一般司法方式來保護的特殊利益。它廢除了過去兩個階段的劃分,訴訟活動自始至終由一個官吏來擔任。偵查時允許告密。為了取證,對自由人也可以刑訊逼供。審判完全失去公開性質,只許少數有關人員參加,允許代理和辯護。
❿ 物權包括哪些權利
包括:佔有、收益、使用、處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