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處房屋多人共有在法律上如何解釋
共有分二種形式:按份共有;共同共有。房屋按份共有與共同共有又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物權法》第九十三條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一、房屋的共同共有
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民或法人對同一房屋平等的,不分份額的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物權法》第95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
共同共有的產生基於一定的共同關系,這種共同關系,或是由法律直接規定,如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合夥合同關系。在共同共有中,各個共有人對共同共有的房屋是平等地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同時共同承擔相應的義務。每個共有人在使用房屋時都不能排斥其他共有人的使用權利。
二、房屋的按份共有
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民或法人按照各自佔有的份額,分別對共同所有的房屋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物權法》第94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按照其份額享有所有權。」
就是說,各個共有人對共有房屋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所有權,這種份額並不是指把共有房屋分為若干份,各共有人各自享有所有權,而是共有人對共有的房屋整體按各自的份額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各共有人雖然擁有一定的份額,但是共有人的權利並不僅限於共有房屋的某一部分上,而是基於共有房屋的全部。例如,甲乙二人共有四間房屋,雙方各佔二分之一,這並不是指甲乙二人分別各佔有兩間房屋,甲占東面兩間,乙佔西面兩間,而是指兩個人對這四間房屋都享有權利和義務,該權利和義務的份額由共有人所佔的份額進行分配。
三、共同共有與按份共有的聯系與區別
按份共有與共同共有的相同點:兩者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對一項財產享有所有權和共同承擔相應的義務,共有人的權利都基於共有物的全部。
但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產生的依據不同。
房屋的共同共有根據共同關系產生,以某種共同關系的存在作為發生的必要條例。例如,以夫妻關系存在為必要條件,以家庭關系存在為必要條件,以合夥關系存在為必要條件。而按份共有則不需要這個前提條件,只需要共有人的共同意志而發生。
2、享有權利的范圍不同。
在共同共有中,共有的房屋是不分份額的,共有人對共有的房屋平等地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只要有共同關系存在,就不能劃分各共有人的房產份額。只有在共同共有關系終止時,才可以對共有房產進行分額,確定自己的份額。例如,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購買的一套四房兩廳商品房,就不能劃分哪間房是丈夫的,哪間房是妻子的。假如夫妻離婚,即可依法進行分割。而按份共有,是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
3、對共有房屋的處分方式不同。
(1)在按份共有中各共有權人可以自由處分共有房產中屬於自己的份額,而無需徵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其他共有人只能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
《民法通則》第七十八條的規定:「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物權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2)共同共有的房屋,共有人要對共有房產進行處分時,必須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或者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同意,否則,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的共有房產,一般情況下都認定為無效。
《物權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因此,對共有財產的處分,如轉讓、贈與、設定抵押等,都必須取得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是,如果某個或某幾個共有人處分共有財產,其他共有人明知而不提出異議,則視為同意。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的意思有書面同意的、口頭同意或默示的方式。如果共有人就共有物的處分達不成一致的協議,可以按照多數共有人或擁有半數以上份額的共有人的意見處理。但是多數人在處分共有財產時,不得損害少數人的利益,否則,受害的共有人可通過司法途徑解決。
綜上所述,無論是共同共有或者按份共有的房屋,房屋的權利人在向房地產登記機關申請權屬登記時,應根據建設部《城市房屋權屬登記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的規定:「房屋權屬登記由權利人(申請人)申請,共有的房屋,由共有人共同申請。」登記行為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當事人的申請。因此,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時,切勿放棄自己對其房屋享有的權利,必須提出申請並親自到房地產登記機關辦理房地產權屬登記手續。
2. 房屋產權可否登記在有限合夥名下
那就看房屋買賣合同的購房人是誰,房屋產權就登記到誰的名下。
關於房屋登記申請人,一般來說,只有與房屋物權變動有關聯的當事人才有資格提出申請。依照我國《民法通則》,可以享有物權的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以及其他組織。
3. 以下哪些是歸屬關系(物權法小問題)
A,張某所擁有的股份,只是基於債券,只享受紅利等股東權利。B,不解答了,太無聊。C,經營所系合夥出資,所以經營所購買的房屋,經營所有王某的出資,所以享有該房屋的所有權。D屬於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屋頂屬於本棟樓業主的共有物,所以屬於歸屬關系。E、著作權與物權根本是兩個法律關系。F,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承包土地用於農業經營,不屬於歸屬關系
4. 房屋未辦理產權登記,對房屋享有的是物權還是債權
不動產物權的轉移以不動產登記部門的登記為准,未辦理產權登記的房屋買賣,享有的是基於房屋買賣合同的債權。
5. 合夥買的房子 房產證是我的名字 最終歸屬權是誰的 不是夫妻關系
作為證書之一種,房產證具有以下顯著特點:(1)房產證只能由房地產主管機關發放。(2)房
產證是對特定房屋所有權歸屬的書面證明,並可記載特定房屋共有狀況以及是否設定擔保物權等狀況。基於一物一權主義,房產證以一房屋一房產證為原則,即一個具有獨立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的房屋(包括區分所有的房屋)只有一個所有權,在不動產登記上只能有一項所有權登記,並且據此只能發放一個房產證。(3)房產證只能向特定房屋的所有權人發放,如房屋系共有,在房屋所有權證之外,還可向共有權人發放共有權證。(4)房產證是登記機關在對特定房屋權屬情況進行登記之後,向特定權利人發放的權屬證明,房產證的內容應與登記簿的內容相一致。
6. 物權法中的合有是什麼意思
也是叫「共有」。
這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物權法》中關於共同共有的規定,在適用中,必須要結合作為共同共有的產生基礎的共同關系的具體類型才具有實際意義。例如,《物權法》第101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不動產或動產份額。」如果對該規定做反面推論,似乎共同共有人沒有這樣做的權利。但是,《合夥企業法》第22條、第23條明確規定合夥人可以轉讓其在合夥中的全部或部分財產份額。應該說這二者並不矛盾。前者所指的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共有物的份額,後者所指的則是針對作為一個整體的合夥財產的份額。
三、共有類型的推定規則的解釋和適用
《物權法》第103條規定:「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該條規則試圖處理的是,在存在疑問的情況下,推定存在於當事人之間的共有關系的類型。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規定中採用的推定規則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88條所確立的規則並不相同。後者規定「對於共有財產,部分共有人主張按份共有,部分共有人主張共同共有,如果不能證明財產是按份共有的,應當認定為共同共有」。
這一條規定在解釋上以及在適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我們對共同共有關系的理解密切相關。關於共同共有,就其產生而言,學界已經普遍認識到,它與共有人之間存在的法律上的共同關系密不可分。關於這一點,《物權法》關於共有的規定中也有跡象可尋。例如第99條提到,「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礎喪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時,可以請求分割??」。這里所提到的「共有的基礎」,應該就是指作為共同共有產生之基礎的,存在於共有人之間的共同關系。但是該條的規范目的,並不是簡單地建立這樣一個推定規則:如果共有人之間存在共同關系,那麼其共有的性質就是共同共有;如果不存在共同關系,那麼其共有的性質就是按份共有。問題並非如此簡單。事實上,如果把該條看作是一個強調共同共有基於共同關系而成立,除此之外,都屬於按份共有的規則。這樣的規定就根本沒有必要存在。並且如果這樣來理解的話,共有人之間就共有的性質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發生爭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即使發生爭議,爭議的關鍵也會轉換到判斷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共同關系的問題上去,因為解決了這一點,也就解決了當事人之間的共有關系的性質。從另外的角度看,僅僅依據共有人之間是否存在共同關系這一個簡單的標准,也未必能夠准確界定在他們之間形成的共有關系的性質問題。對此,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甲與乙組建一個合夥,進行經營活動。在該合夥存續期間,甲與乙合資購買汽車一輛,這時甲與乙之間對該汽車形成共同共有還是按份共有關系? 要回答這個問題,恐怕不能簡單地依據甲乙之間是否存在共同關系(在這里就是合夥關系)來判斷。因為很顯然,雖然甲與乙之間存在合夥關系,但是這種共同關系並不一概地影響甲與乙嗣後共同獲取某物行為的法律效果。
基於同樣的道理,存在夫妻關系的A、B二人一起出資購買房屋,這並不必然導致他們就房屋形成共同共有關系,特別是考慮到A、B可能分別是用各自的父母基於《婚姻法》第18條第3款所規定的指定受益人的贈與的方式獲得的錢款(因此屬於夫妻個人財產)來一起購買房屋的時候。
因此,解釋和適用第103條的關鍵並不在於去辨別共有人之間是否存在一種共同關系,而是需要去界定,共有人所共有的物,是否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歸屬於共同關系人之間形成的共同財產之中。在這一問題上,具有重要法律意義的是,當事人在建構其共同關系的時候,對共同財產所包括的范圍是如何確定的。[11]在當事人組建一個合夥的情況下,合夥人以什麼樣的財產向合夥進行出資的意圖,合夥人在嗣後共同購買某物的時候,是否以合夥企業的名義購買,是否有將該物納入合夥財產的意圖,都應該成為重要的考慮對象。《合夥企業法》第20條規定:「合夥人的出資,以合夥企業名義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財產,均為合夥企業的財產。」根據該條的規定,出資、以合夥企業名義取得的收益屬於法定的合夥企業財產,由合夥人共同享有(但每個合夥人仍然對合夥財產的抽象的份額享有權利) .對依據這樣的方式認定的,處於合夥財產中的物權,毫無疑問,在合夥人之間成立共同共有關系。但是,對於除此之外的,存在合夥關系的當事人共同取得的物權,除非當事人明確約定將其歸屬於合夥財產,否則對該物權,合夥人之間成立按份共有關系,並且適用《物權法》第104條確立的規則來確定各自對物權所享有的份額。
對於涉及夫妻財產的情況,根據《婚姻法》第19條的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享有、共同享有或部分各自享有、部分共同享有。夫妻雙方就其財產的享有方式的特別約定,在其有效成立的范圍內,排除適用規定在《婚姻法》第17條,第18條之中的法定的夫妻財產制。這樣,在採用分別財產制的時候,存在夫妻關系的當事人共同取得物權時,如果沒有具體對該物權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做出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應該推定為按份共有。如果採用的是共同財產制,那麼存在夫妻關系的當事人共同取得物權的時候,如果沒有約定對該物權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那麼則應該推定為共同共有。比較復雜的情況是,夫妻採取了部分共同財產,部分分別財產制。這時,就有必要根據當事人就哪些財產是共同財產,哪些財產是分別財產的約定,作為進行推定的依據。例如當事人約定婚後雙方各自的工資收入是共同財產,但是各自獲得繼承的收入是分別財產。那麼當事人對於用雙方工資購買的房屋,究竟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就推定為共同共有。當事人雙方如果以各自獲得的繼承收入購買房屋,並且沒有特別約定對該房屋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那麼應該推定為按份共有。
7. 關於合夥買房的權益問題
用幾句通俗點的話,從法律的角度幫你分析幾點:
1.合同和房證的關系
不得不說的第一點是,合同的約定和房證的登記是不一樣的
你應當知道合同行為有個法律叫合同法吧,同理你也應當知道產權的歸屬有個法律叫物權法吧。既然用兩個法律分別處理,那你覺得這倆行為能一樣嗎
所以,你想單純用一紙合同就解決所有問題,是不太現實的
2.合同和公證的關系
合同在法律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把雙方意思表示形成的合意用文本形式固定下來,用大白話說就是空口無憑必須白紙黑字立下憑證以後才好說話
那麼合同怎麼才算有效,合同法寫得清楚了,就是雙方真實自願不違法就有效了,在形式上最大的表現就是雙方簽字蓋章或者捺印等表明資源達成一致即可。滿足這些條件就是有效的,至於公證也只是起個證明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有可無的
所以不必一談簽合同就想到去做公證,真的沒必要
3.如果實現你上述的目的
前面說了,產權的歸屬才是最要緊最關鍵的。你就想,產權歸你的話,你的東西是不是只要不違法的話你想咋整就咋整別人管不著,肯定是的,對不
同理如果產權是歸你們,那不違法的情況下你們想咋整就咋整。所以產權歸屬是最重要的
產權的歸屬一般用房屋所有權證和土地使用權證等登記,在房屋不是個人所有的情況下,除了房證還會有個共有證,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房證和共有證做好,在上面約定好雙方的佔有比例即可
然後你會問,在房子共有的情況下,如果賣了房子或者出租房子是不是就按出資比例分配。回答是除非你們協商同意不按比例分配,否則一般就是按房證和共有證上的比例分配
最後你應該會問【雖然你在問題中沒問,但我覺得這個問題不能不問】你說要是你想買他不願意賣或者你想賣他不願意買或者你想出租他不願意出租或者其他你們協商不下的事情出現的時候按照法律如何處理
回答是按照物權法97條處理: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也就是說如果你們之間有人份額佔到三分之二的就可以直接下決定,不然的話就得雙方協商同意才行。這一處的協商就要用合同來約定了,簽個合同約定要是協商不成怎麼處理吧,這個約定只要是不違法就行,隨便你們愛咋整就咋整
總之一句話,要想解決你的問題首先把房證共有證的比例約定好,其次把處分房屋的規則約定好,基本就沒有問題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祝順利!
8. 在處理房屋共同共有關系時,要掌握怎樣的原則
所謂房屋共有,是指兩個單位以上,或者兩個以上共有的房屋。共有的房屋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物權法》第九十三條對此作出了明確規定「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房屋的共同共有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民或法人對同一房屋平等的,不分份額的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物權法》第九十五條規定「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共同共有的產生基於一定的共同關系,這種共同關系,或是由法律直接規定,如夫妻關系、家庭關系、合夥合同關系。在共同共有中,各個共有人對共同共有的房屋是平等地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同時共同承擔相應的義務。每個共有人在使用房屋時都不能排斥其他共有人的使用權利。
按份共有是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公民或法人按照各自佔有的份額,分別對共同所有的房屋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物權法》第九十四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按照其份額享有所有權。」就是說,各個共有人對共有房屋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所有權,這種份額並不是指把共有房屋分為若干份,各共有人各自享有所有權,而是共有人對共有的房屋整體按各自的份額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各共有人雖然擁有一定的份額,但是共有人的權利並不僅限於共有房屋的某一部分上,而是基於共有房屋的全部。例如,甲乙二人共有四間房屋,雙方各佔二分之一,這並不是指甲乙二人分別各佔有兩間房屋,甲占東面兩間,乙佔西面兩間,而是指兩個人對這四間房屋都享有權利和義務,該權利和義務的份額由共有人所佔的份額進行分配。
作為共有關系的兩種形式,按份共有與共同共有具有一些相同點:兩者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對同一項財產享有所有權和共同承擔相應的義務,共有人的權利都基於共有物的全部。但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產生的依據不同。房屋的共同共有根據共同關系產生,以某種共同關系的存在作為發生的必要條例。例如,以夫妻關系存在為必要條件,以家庭關系存在為必要條件,以合夥關系存在為必要條件。而按份共有則不需要這個前提條件,只需要共有人的共同意志而發生。
2、享有權利的范圍不同。在共同共有中,共有的房屋是不分份額的,共有人對共有的房屋平等地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只要有共同關系存在,就不能劃分各共有人的房產份額。只有在共同共有關系終止時,才可以對共有房產進行分額,確定自己的份額。例如,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購買的一套四房兩廳商品房,就不能劃分哪間房是丈夫的,哪間房是妻子的。假如夫妻離婚,即可依法進行分割。而按份共有,是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
3、對共有房屋的處分方式不同。根據《民法通則》第七十八條的規定:「按份共有財產的每個共有人有權要求將自己的份額分出或者轉讓,但在出售時,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有優先購買的權利。」《物權法》第一百零一條規定:「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可見,在按份共有中各共有權人可以自由處分共有房產中屬於自己的份額,而無需徵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其他共有人只能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權。而共同共有的房屋,共有人要對共有房產進行處分時,必須取得全體共有人的同意或者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同意,否則,部分共有人擅自處分的共有房產,一般情況下都認定為無效。《物權法》第九十七條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可見,共有人有權對整個財產作出處分權利,但由於共有財產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因此,對共有財產的處分,如轉讓、贈與、設定抵押等,都必須取得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是,如果某個或某幾個共有人處分共有財產,其他共有人明知而不提出異議,則視為同意。共有人同意處分共有財產的意思有書面同意的、口頭同意或默示的方式。如果共有人就共有物的處分達不成一致的協議,可以按照多數共有人或擁有半數以上份額的共有人的意見處理。但是多數人在處分共有財產時,不得損害少數人的利益,否則,受害的共有人可通過司法途徑解決。
綜上所述,無論是共同共有或者按份共有的房屋,房屋的權利人在向房地產登記機關申請權屬登記時,應根據建設部《城市房屋權屬登記管理辦法》第十一條的規定:「房屋權屬登記由權利人(申請人)申請,共有的房屋,由共有人共同申請。」登記行為的前提條件必須是當事人的申請。因此,當事人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時,切勿放棄自己對其房屋享有的權利,必須提出申請並親自到房地產登記機關辦理房地產權屬登記手續。
9. 甲、乙和丙於2012年3月簽訂了散夥協議,約定登記在丙名下的合夥房屋歸甲、乙共有。後丙未履行協議。
本題考查非依法律行為所發生的物權變動與依法律行為所發生的物權變動。《物權法》第28條 「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徵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具體來說,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的法律文書包括:(1)形成判決和裁決,如關於共有物分割的判決,但不包括給付判決或裁決、確認判決。另外,調解書與和解書一般也不包括;(2)法院執行部門作出的拍賣和以物抵債裁定。 本題中甲、乙和丙於2012年3月簽訂了散夥協議,約定登記在丙名下的合夥房屋歸甲、乙共有,該散夥協議不能產生物權效力。A錯誤。 後丙未履行協議,同年8月,法院判決丙辦理該房屋過戶手續,此屬於給付判決而不屬於形成判決,不屬於第28條所謂「法律文書」,不能產生物權變動效力。只有在丙辦理了法院判決中指定的過戶手續,物權才會發生變動。B錯誤。 丙未履行法院給付判決,涉案房屋仍屬於其所有,在其死亡後該房屋所有權由其子丁繼承。《物權法》第29條規定,「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在丙死亡時繼承開始,丁即取得涉案房屋所有權。C正確。 D選項,《物權法》第31條規定,「依照本法第二十八條至第三十條規定享有不動產物權的,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12月,丁將房屋贈給女友戊,並對贈與合同作了公證,但贈與合同屬於法律行為,應當採納依法律行為所發生的物權的規則,必須辦理登記手續,先由丙過戶到丁名下,再由丁過戶到戊名下,方能發生物權變動效力。D錯誤
總之,物權變動公式要記得,不動產要公示登記才取得所有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