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版權是從下列哪個時間開始產生的。
您好!
中國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作品,無論是否發表、是否登記,其著專作權,即屬版權,均自創作完成之日產生。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其著作權自在中國境內出版之日起受中國法律保護。
著作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著作財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是基於人類智識所產生之權利,故屬知識產權之一種,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傳輸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散布權、出租權等等。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須兼顧文明之累積與知識之傳播,演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對象。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貳』 中國增值稅什麼時候開始
中國自1979年開始試行增值稅,並且於1984年和1993年進行了兩次重要改革,現行的增值稅制度是以1993年12月13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令第13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為基礎的。 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已經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叄』 版權是從下列哪個時間開始產生的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
在中國,版按照著作權法規定,權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 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即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
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肆』 中國在什麼時候開始收稅
稅收開始於私有制,中國夏代就對平民耕作國家土地徵收的租稅。
史傳為夏禹所制訂《禹貢》記載,大禹治平洪水,別九州,「因田制賦」,這是歷史上田賦制度的開始。
『伍』 中國稅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是稅收是從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諸侯國變法中新的國家賦稅制度,如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促進土地所有制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後出現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相當久遠
『陸』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繳納稅的
中國的稅收制度從古代就有了,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以土地稅(包括依附於土地的戶稅與丁稅)為主,以商稅(包括關稅與市稅)為輔的稅收制度。
你了解了歷史就知道了。
中國自先秦至清鴉片戰爭前歷代的賦稅制度。
『柒』 最早的稅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最早的稅收是2500年前的魯宣公時開始的。
『捌』 中國的稅收制度是什麼時候制定的
中國稅收制度的變遷發展
中國古代稅收制度
中國古代稅收制度(tax system in ancient China)中國自先秦至清鴉片戰爭前歷代的賦稅制度。
中國古代長期實行以土地稅(包括依附於土地的戶稅與丁稅)為主,以商稅(包括關稅與市稅)為輔的稅收制度。這一稅制,初步形成於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已漸趨完備;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在均田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完善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土地兼並之風日盛,在不斷清丈田畝、整理地籍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地、戶、丁稅的合並徵收,並加強商稅和鹽、茶、酒等貨物稅的徵收制度,從而使商稅與貨物課稅成為中國封建末期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先秦
《周禮·大宰》有「以九賦斂財賄」的記載。九賦即指邦中、四郊、邦甸、家削、邦縣、邦都、關市、山澤、幣余等九種賦稅。春秋時期,隨著奴隸制的崩潰,各諸侯國相繼實行「履畝而稅」的田賦制度。如齊國的「相地而衰征」,即根據土地的好壞或遠近分等級徵收田賦;魯國的初稅畝,即不分公田、私田,均按畝繳納租稅;楚國的「量入修賦」,即根據收入的多少徵集軍賦;鄭國的「作丘賦」,即按田畝征發軍賦。公元前5世紀戰國時期,各國為了應付戰爭支出需要,爭相進行賦稅制度的改革。例如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按土地多少徵收田賦,按人丁征戶賦。鼓勵耕織和分戶,對耕織收入多的,免其徭役;一戶有兩個以上成年男丁而不分家的,要加倍徵收其賦稅。這些改革,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增加了財政收入,為以後秦政權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秦漢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頒布「使黔首自實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農民自報所佔有土地的數額,規定每頃土地繳納飼草3石,禾稈2石。如隱報土地,少繳或不繳租稅,要受到懲處。鄉佐已向農民徵收田租而不上報,也以隱匿田畝論處。除田賦外,秦王朝還徵收包括戶賦和口賦在內的人頭稅;並徵用大批勞動力,如服役於郡縣的「更卒」,服役於中都官的「正卒」,以及屯戍邊境的戍卒。人民賦稅徭役負擔沉重。
漢朝初期的賦稅承襲秦制。但鑒於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減低了田賦的稅率,先規定十五稅一,以後又減為三十稅一。除田賦外,還另有「算賦」、「口賦」、「更賦」等人頭稅算賦開始於漢高祖劉邦四年(前203)、民15歲至 56歲每人均出算賦錢, 120錢為一算,賈人及奴婢加倍,出二算。惠帝六年(前189)減輕算賦三分之一。口賦是未成丁的人口稅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0~前87)用兵,國庫匱乏,令民3歲至14歲,出口賦每人23錢。漢代規定民20歲開始服徭役,到55歲免除,不服役的可一個月出錢二千,謂之更賦。此外,漢代還有戶賦,它是在封君食邑區內對民戶徵收的一種稅,每戶二百錢,供封君列侯享用,不直接列為國家財政改入。
這一時期主要稅收是田賦和人頭稅,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產品雜稅。屬於財產稅性質的有對商人手中積存的現金與貨物徵收「算緡錢」,對車船所有者徵收 「算車船」;屬於消費稅性質的有對馬牛羊等牲畜徵收牲畜稅,鹽、鐵、酒稅(或專賣)等;屬於流轉稅性質的有貨物通過稅即關稅和對市肆商品營業額徵收市租。
秦漢時期建立了較完備的稅收法制和管理制度。秦代的成文法典稱《秦律》,其中有關財政稅收的法律有《田律》《廄苑律》《金布律》、《關市律》、《倉律》《工律》《徭律》等。對征稅的對象、品目、稅率、納稅人、處罰等都有明確規定。漢代在秦律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加完備。漢武帝時任用張湯、趙禹等人制定的律令就有 359章,對執法犯法官吏的制裁也更加嚴厲。自秦以後,國家財政收支與皇室收支開始分開管理,分設管理機構。秦代主管中央財政的官吏是治粟內史,負責收取山海池澤的稅以供皇室之用的是少府。漢代主管中央財政的官吏為大司農大司農之下設若干分管收入儲存、調度等工作的職事官。由少府掌管山林、園囿、江湖、海產等征稅事務以專供皇室生活之用。
『玖』 中國從哪一年開始實行稅收制度
1950年。
1950年1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全國稅收實施要則》、《工商業稅暫行條例》、《貨物稅暫行條例》,規定在全國建立統一的稅收制度。
新中國建立前後,新、老解放區實行的稅制不同,計稅價格和徵收方法也不一樣。為了改變這種狀況,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財務部在北京召開了建國第一次全國稅務會議。根據《共同綱領》第四十條的規定,擬定了《全國稅收實施要則》等規定,後經政務院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全國稅收實施要則》指出:必須加強稅收工作,建立統一的稅收,全國實行合理負擔,平衡城鄉,統一稅收,以利於革命戰爭的供給和生產的恢復與發展。全國稅收立法國第一次全國稅務會議。
根據《共同綱領》第四十條的規定,擬定了《全國稅收實施要則》等規定,後經政務院第十七次會議通過。《要則》指出:必須加強稅收工作,建立統一的稅收,全國實行合理負擔,平衡城鄉,統一稅收,以利於革命戰爭的供給和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全國稅收立法權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統一行使,任何地區或部門都不得、變更、自定。《要則》規定,根據5種經濟並存、私營工商業大量存在的情況,決定實行多種稅、多次征的復合稅制。至此,全國稅收開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