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著作權的由來
著作權的產生與發展,與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著作權制度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自著作權制度產生後,它依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或者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對著作權制度不斷提出挑戰,而著作權制度也在應戰之中不斷發展完善。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受保護客體,著作權制度逐漸將它們納入了受保護的范圍之中;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對於作品的利用方式,著作權制度逐漸將這些新的利用方式納入了著作權的范圍之內。談及起源,因其與「印刷」、「出版」的密切,我們首先稱其為版權(著作權)。在其權利的演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版權由實物到權利的過渡,由載體到權利的強化,由特權到私權的演化。
1. 中國。至於版權的起源,東西方知識產權法學者無一例外地認為,版權是隨著印刷術的應用而產生的。早先,正如對印刷術的發明的認識一樣,大多數西方的知識產權學者認為,15世紀德國人約翰內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歐洲對活字印刷術的應用是版權保護的開始;直到20世紀中後期,西方版權法相關的著述中,才漸漸對於版權起源於歐洲發生了疑問。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在該組織出版的著作中指出:「有人把版權的起因與15世紀歐洲印刷術的發明聯系在一起。但是,印刷術在更早的很多世紀之前就已在中國和朝鮮存在,只不過歐洲人還不知道而已。」綜觀版權的歷史,更多地體現在物質性產品的特權與私權上,並非簡單起於一種民事權利,更不是起源於財產權,而是更多是一種「行政特權」,而類似於15世紀威尼斯、法國、英國頒布的禁止他人隨便翻印的特許令,在中國的宋代就已出現。晚清的版本、目錄學家葉德輝在他的代表作《書林清話》中就有明確的記載:「書籍翻板,宋以來即有禁例。吾藏五松閣仿宋程舍人宅刻本王偁《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目錄後有長方牌記雲:『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書中還記錄了一項宋代國子監禁止翻板的「公據」。宋國子監屬禮部,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系宋朝最高學府。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所以,國子監有官辦出版社的職能。在古代出版史上,無論官刻、坊刻、私刻,均有牌記表明刻書、藏版之所外,有的還有禁止原刻印出版者之外的其他人翻板的內容。類似的禁例,已經或多或少反映出版權保護中對經濟權利為以保護的因素,雖我國古代並沒有對版權形成制度化的保護機制,但這種低層次的非法律制度規范性的權利狀卻是客觀存在的。
2.歐洲。在歐洲,有人考證,第一個對印刷商無償地佔有並使用作者的精神創作成果謀利提出抗議的是德國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他在1525年出版了一本題為《對印刷商的警告》的小冊子,揭露了某些印刷商盜用他的手稿,指責這些印刷商的行為與攔路搶劫的強盜毫無二致,直到今天,西方國家仍舊把盜印他人作品的圖書版本稱為「海盜版」,這可能也是與我們把盜印的書稱為「盜版書」的暗合吧。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為鼓勵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經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之內享有權利的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由於名字太長,為了方便記憶,就用當時在位的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為《安娜法》。該法注重作者享有的財產權利及出版商對於作品利用的相關權利,這對美國版權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在廢除了原有的各種特許權,包括出版者的特許權後,在新的著作權制度中突出了作者和作者的權利。在18世紀的德國,以康德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作品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經濟利益,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格,是作者精神的外延的觀點,導致了作者精神權利的產生和發展,把版權保護制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隨後,強調作者的精神權利就成了大陸法系著作權制度中的一個基本特點,與強調版權的作者財產權利且兼顧出版者利益的英美法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美國。美國版權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承接了英國的傳統。這可以從美國表述法律的語言、獲得版權的機制,以及美國法庭在定義版權時所做的法律決定中看到。除了特拉華州,美國其他12個州在1783年至1786年之間通過了版權法。這些法案均是以《安娜法》為基礎的。
這些法案立法目的依次為:
(1)保護作者的權利;
(2)促進學習的研究;
(3)為圖書貿易提供秩序;
(4)防止壟斷。所有這些法案都需要作者和出版商在當地的登記處進行版權注冊,其實際並無法成功的實行。1790年5月3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聯邦版權法,此法案依然遵從著英國的先例。在該法案通過後的19世紀初,作者的自然權利漸漸失去了它的潛在意義,從而使得出版商從作者的版權中獲得了大部分的利潤。美國現行的版權法是1976年通過197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隨經數十次修改,卻依然承襲了注意版權的「商業性」和「登記注冊」制度的傳統。
雖然英美法系的代表國家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國,在20世紀中後期將「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這兩項精神權利,增加為版權法的兩項重要內容,但作為英美法系的主要國家的美國的聯邦版權法中,仍沒有保護精神權利的內容。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締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中也沒有對作者的精神權利予以保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主要是知識產權中的經濟權利便不足為怪了。
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知識產權的立法問題,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識產權所有者以專有權,促使知識產權進入商品貿易中,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各項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也已成為某個或某些經濟大國保護本國利益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出現了重大意義的突破和發展。就著作權而言,我國現行的著作權起草於1979年,由於牽涉面較為廣泛,起草時間長達11年之久。直到1990年9月7日,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於1991年6月1日起實施。著作權法實施之前,又頒布了由國務院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隨著我國加入了陸續《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日內瓦公約》等,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締結Trips協議,我國先後於2001年及2010年對著作權法進行了兩次修訂工作,體現了中國對WTO規則的遵守,也表明了對著作權的保護態度更加明確、意識更加強化。
⑵ 美國版權法的規則
在美國,版權包括的范圍廣泛,除書籍以外,音樂、雕刻、美術、攝影作品等等都在其中。美國的版權訴訟通常在聯邦法院受理。美國是判例法國家,法官判決尊事實、重證據,並根據判例裁定。
美國版權法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護:1.防止他人使用未經許可的作品(盜版、抄襲);2.防止未經許可獲取市場贏利;3.保護衍生作品的權利,版權所有者有權將衍生作品交予他人;4.保護首次銷售作品的權利,即由作者決定何時出版,用何形式出版。
此外,美國版權法與歐洲國家的版權法有所不同。在美國,作者有控制衍生作品的權利。比如有這樣一個案例,英國的一個戲劇團體上演了一部戲劇作品,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許可美國ABC公司有權對該作品進行播放,讓美國觀眾欣賞。由於在BBC播放時,表演是無廣告的,而經ABC公司編輯後的作品則加有廣告;隨後,英國戲劇團體以侵權為由將ABC公司訴至美國法院。盡管BBC公司授權了ABC公司使用該作品,但由於ABC公司僅獲得了播放權,並未獲得衍生作品的權利,因此,美國法院判決英國戲劇團體勝訴。
那麼,如何界定侵權?首先,界定抄襲的原則一般就是通過辨認作品的相似性、關聯性。其次,未經許可銷售也屬於侵權行為。因此,未經許可下,不論以何種形式取得內容來源,或者通過何種方式將未經許可的內容進行傳播的行為都是侵權。
對於合理使用問題,美國最高法院有一個著名判例:一家公司狀告一家單位製作的電話簿索引內容擅自使用了自己公司的一部分內容介紹,認為該單位侵犯了公司的版權。但法院認為,由於該內容介紹沒有創作,只是做事實性的表述,屬於合理使用范圍,因此不受版權保護。
在美國,法官判定作品是否屬於合理使用范圍的要件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使用的目的上,是商業行為還是其他目的;第二,使用作品的性質是用於出版還是其他用途,以及作品是否已經出版過;第三,數量上,原創內容所佔的比例;最重要的一點是,該行為給原著作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特別是對其市場造成的影響。比如,日本索尼公司與美國環球唱片之間的一起版權糾紛中,由於索尼公司未經許可通過BETAMAK錄影帶將自己的電視節目重新播放,環球唱片和迪斯尼公司以侵犯版權為由將其告上法庭,案子上訴到最高法院。索尼公司提出,公司提供時段供觀眾選擇的運作方式,屬於合理使用范圍,本質上並未侵權。而法官判案時也是以不損害公眾利益為前提,因此,索尼最終勝訴。
目前,在美國另一個關於合理使用的著名案件就是10家出版商對Google公司提出侵權訴訟。由於有多個大學圖書館藏書引入Google公司數字圖書館計劃,該計劃將圖書掃描變為數字化檔案,讓大眾免費搜索;而作者、出版商認為在未經授權下,全面復制圖書是侵權行為,Google公司沒有權利掃描、展示圖書,因此以侵權為由將其告上法庭;而Google公司則以合理使用為由,認為自己並未侵權。目前,雖然此案仍在訴訟中,但已引發了眾多關於如何判定合理使用問題的爭議。
參考資料 美國版權考察紀行--傳媒--人民網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5855389.html
⑶ 美國版權法的歷史和細節
美國國會發布的第一部版權法是1790年版權法,這部法律保障作者14年出版「地圖、圖表和書籍」的專權,此後假如作者還活著的話他可以繼續延長14年這個專權。這部法律沒有規定其它作品如音樂創作、報紙的版權,它特別註明不禁止拷貝外國作家的作品。當時大多數作品沒有申請版權:從1790年到1799年在美國出版了1.3萬部作品,只有556受版權保護。
在美國,規范版權的法律主要有
1790年版權法
1909年版權法
1976年版權法
1998年版權期間延長法案(Sonny Bono 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
1998年數字千年版權法
2005年家庭娛樂和版權法
此後版權法被多次改變來適應新技術如錄音的出現,也來擴展保護的時間,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的改變。美國法庭對憲法第八款的理解是版權的目的是鼓勵創造對公共有利的作品,因此假如公共利益與作家利益之間產生沖突的話,那麼公共利益比作家利益的地位高。這個理解方法導致了合理使用法律的產生。一些版權擁有者試圖擴展法律為他們提供的版權的應用范圍導致了濫用版權。
美國版權法區分「主意」和「實行」這兩個基本概念,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界線不十分明確。一份描寫一個工業過程的論文受版權保護,任何人未得到作者允許不準拷貝這份論文,但這個工業過程本身不受版權保護,它可以受專利保護。另一個作者可以用他自己的語言來描寫同一工業過程而不侵犯原作者的版權。至於一個故事、一部小說或電影中的人物是否受版權保護不同的法庭意見不同。1976年版權法註明:
原作品的版權絕對不涉及到其中的任何主意、程序、過程、系統、操作技術、規劃、原理或發現,不論原作品如何描述、解釋、圖示或代表這些主意。
事實被看作是「主意」和「發現」的同義詞。不過版權法第103款允許保護「編輯」中的選擇和排列所體現的創造力。但這個保護僅限於選擇和排列,而不限於事實本身,事實本身可以隨便拷貝。美國最高法庭在一次判決中還明確規定一個編輯必須有創造性才受保護,因此電話簿不受保護,不論編輯電話簿需要多少工作,其編輯不需要創造性工作因此不受保護。
有時一部作品的作者是誰不很清楚。比如假如一個公司僱用某人來寫一部作品的話。在這種情況下法庭判決公司,而不是雇員是作者,也擁有版權。
作者可以出售、轉讓或授權版權。比如一個作者可以授權一個外國出版商翻譯他的書。美國版權也允許一個作家(或其繼承人)在轉讓後35到40年中收回其版權或在版權生效56到61年後收回其版權。但作者及其繼承人無法強迫收回這個版權。
在美國,隸屬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版權局管理版權問題。
美國法典第17篇,第105節規定:
這篇中規定的版權不適合於任何美國政府的作品,但美國政府不被禁止通過授權或購買或其它方式獲得和持轉讓的版權。
這一條的目的在於將所有美國政府的工作放入公有領域。所有美國政府職員在執行他們的工作義務時創造的作品都屬於這個范疇。
1988年美國加入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品公約,此公約從1989年3月1日開始在美國生效。美國也簽署了與知識產權有關貿易協定,這個協定本身要求服從伯爾尼公約。為了滿足這個協定版權保護被擴展到建築物。由於美國版權法中的合理使用條例比較強,一些學者懷疑美國法律是否完全符合伯爾尼公約和與知識產權有關貿易協定的要求。
⑷ 美國版權法的來源
美國版權法的歷史和細節
此後版權法被多次改變來適應新技術如錄音的出現,也來擴展保護的時間,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的改變。美國法庭對憲法第八款的理解是版權的目的是鼓勵創造對公共有利的作品,
因此假如公共利益與作家利益之間產生沖突的話,那麼公共利益比作家利益的地位高。這個理解方法導致了合理使用法律的產生。一些版權擁有者試圖擴展法律為他們提供的版權的應用范圍導致了濫用版權。
美國版權法區分「主意」和「實行」這兩個基本概念,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界線不十分明確。一份描寫一個工業過程的論文受版權保護,任何人未得到作者允許不準拷貝這份論文,但這個工業過程本身不受版權保護,它可以受專利保護。另一個作者可以用他自己的語言來描寫同一工業過程而不侵犯原作者的版權。至於一個故事、一部小說或電影中的人物是否受版權保護不同的法庭意見不同。1976年版權法註明:
原作品的版權絕對不涉及到其中的任何主意、程序、過程、系統、操作技術、規劃、原理或發現,不論原作品如何描述、解釋、圖示或代表這些主意。
事實被看作是「主意」和「發現」的同義詞。不過版權法第103款允許保護「編輯」中的選擇和排列所體現的創造力。但這個保護僅限於選擇和排列,而不限於事實本身,事實本身可以隨便拷貝。美國最高法庭在一次判決中還明確規定一個編輯必須有創造性才受保護,因此電話簿不受保護,不論編輯電話簿需要多少工作,其編輯不需要創造性工作因此不受保護。
有時一部作品的作者是誰不很清楚。比如假如一個公司僱用某人來寫一部作品的話。在這種情況下法庭判決公司,而不是雇員是作者,也擁有版權。
作者可以出售、轉讓或授權版權。比如一個作者可以授權一個外國出版商翻譯他的書。美國版權也允許一個作家(或其繼承人)在轉讓後35到40年中收回其版權或在版權生效56到61年後收回其版權。但作者及其繼承人無法強迫收回這個版權。
在美國,隸屬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版權局管理版權問題。
美國法典第17篇,第105節規定:
這篇中規定的版權不適合於任何美國政府的作品,但美國政府不被禁止通過授權或購買或其它方式獲得和持轉讓的版權。
這一條的目的在於將所有美國政府的工作放入公有領域。所有美國政府職員在執行他們的工作義務時創造的作品都屬於這個范疇。
1988年美國加入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品公約,此公約從1989年3月1日開始在美國生效。美國也簽署了與知識產權有關貿易協定,這個協定本身要求服從伯爾尼公約。為了滿足這個協定版權保護被擴展到建築物。由於美國版權法中的合理使用條例比較強,一些學者懷疑美國法律是否完全符合伯爾尼公約和與知識產權有關貿易協定的要求。
參考資料:http://ke..com/item/%E7%BE%8E%E5%9B%BD%E7%89%88%E6%9D%83%E6%B3%95#5
⑸ 美國憲法的理論來源是什麼目的何在
來源於三權分立學說
三權分立,亦稱三權分治,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英語寫法:checks and balances。其核心是,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
三權分立具體到做法上,即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權力分屬三個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機構,由三者互相制衡。是當前世界上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廣泛採用的一種民主政治思想。
最早由17世紀英國著名政治學家洛克提出的兩權分立行政、立法,用以鞏固當時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後來該學說不斷傳播,並被法國著名人物孟德斯鳩詮釋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形式,解決了在該種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行政)、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即使在現代,立法、運用稅款的權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願的議會中,司法權的獨立在於防止執法機構濫權
⑹ 美國版權法的規范版權的法律
美國版權法的規抄范版權的法律
1790年版權法
1909年版權法
1976年版權法
1998年版權期間延長法案(Sonny Bono Copyright Term Extension Act)
1998年數字千年版權法
2005年家庭娛樂和版權法
對美國有效的國際協定主要有:
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品公約
與知識產權有關貿易協定
《WCT公約》
參考資料:http://ke..com/item/%E7%BE%8E%E5%9B%BD%E7%89%88%E6%9D%83%E6%B3%95#2
⑺ 請簡單講解一下美國版權法的發展歷史。謝謝!
第一部美國版復權法是於1790年制定的。制
版權法的制定,來自於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的授權:
「議會有權......為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藝的進步,對作家和發明家的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專利權的保障......」
⑻ 美國憲法的理論基礎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簡稱美國憲法,是美國的根本大法。該憲法於1787年9月17日在費城召開的美國制憲會議上獲得代表的批准,並在此後不久被當時美國擁有的13個州的特別會議所批准。根據這部憲法,美國成為一個由各個擁有主權的州所組成的聯邦國家,同時也有一個聯邦政府來為聯邦的運作而服務。從此聯邦體製取代了基於邦聯條例而存在的較為鬆散的邦聯體制。1789年,美國憲法正式生效。該部憲法為日後許多國家的成文憲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範。
在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13個殖民地地區根據邦聯條例,首次成立了以大陸會議為形式的鬆散的中央政府。在這種體制下,大陸會議沒有徵稅權,同時由於缺乏全國性的行政和司法機構,國會只能依靠各個州的地方政府(各地政府之間往往缺乏協作)來實施其指定的法律。同時,國會對於各州之間的關稅也無權介入。由於條例規定只有所有州的一致同意才能修改《邦聯條例》,而且各州對於中央政府非常不重視,經常不派員參加中央會議,因此國會經常因為表決人數不足而被迫休會。
1786年9月,5個州的行政長官在安那波利斯舉行會議,討論如何修改邦聯條例以促進各州之間的通商往來。會後他們邀請各州的代表來到費城進一步討論發展聯邦政府的事宜。在激烈的辯論之後,邦聯國會在1787年2月21日批准了修訂邦聯條約的方案。除羅德島州之外的12個州都接受了邀請,並派代表參加1787年5月在費城舉行的會議。最初的決議案寫明了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起草邦聯條例的修正案,但是會議最終決定重新起草一部憲法。費城制憲會議代表投票同意採用秘密會議的方式,並且同意新的法案需要獲得13個州中的9個州的批准才能生效。有人批評說這是對會議許可權和現行法律的逾越。但是對於邦聯體制下的政府極度不滿的會議代表全體一致同意將憲法草案交付各州表決。1787年9月17日,憲法在費城正式成立,此後經過數個州的激烈公民投票,終於在1789年3月4日成立了新的聯邦政府。
美國憲法第六條第二款將其本身的地位表述為「國家的最高法律」。法官們通常將之理解為:當國會或者州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與美國憲法有所沖突的話,這些法律將被宣布無效。兩個多世紀以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眾多判例不斷地強化美國憲法的權威性。
美國憲法明確了由選舉產生的政府具有唯一的合法性。人民通過選舉或者指定產生的政府官員和議員來行使權力。議員們也可以修改美國憲法和其他基本法律,甚至還可以重新起草新的憲法。
根據產生方式的不同,各種政府官員在權力上有著不同的限制。通過選舉產生的官員只有通過選舉才能繼續留任其職位。而由政府首長或部門指派的其他官員則根據指派人的意願決定去留,而且隨時可以被罷免。這一規則也存在例外:美國聯邦法院系統法官在接受美國總統的任命之後,該項任命將終身有效。創立這一例外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法官在司法過程中不因為其職位的變動而受到行政權力的不當乾涉和壓力。
盡管美國憲法歷經多次修改,但是1789年憲法的基本原則至今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權分立——美國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部分權力相互之間保持獨立。在理論上,三權是完全平等,並且互相制衡。每種權力都有限制另外兩種權力濫用的職能。這就是現代民主社會著名的三權分立原則。一般認為其思想根源來自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的著作《論法的精神》。
聯邦體制——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採用聯邦制的國體。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而其餘未列明的權利都屬於各州或者人民。(參看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
憲法至上——美國憲法以及國會通過的法律的效力高於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規定。自從1803年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之後,美國聯邦法院系統擁有了違憲審查權。這意味著聯邦各級法院可以審查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是否與憲法相抵觸,並且可以宣布違反憲法的法律無效。同時,法院還可以審查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各級政府頒布的法令的合憲性。但是,法院的這種審查權不能主動行使,只能在某一具體訴訟中被運用。因此,這也被稱作「被動的審查權」。(參看美國聯邦政府訴尼克松案)
人人平等——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獲得法律保護的權利。各州之間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則上任何州都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特殊對待。根據憲法的規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認彼此的法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體制。
根據美國憲法第5章所規定的程序,美國國會可以通過憲法修正案。此外,美國2/3以上的州可以聯合提出修改憲法的議案。一旦修正案獲得通過,將被視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其效力等同於美國憲法主文。
美國憲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話,由52個單詞構成。其中譯文如下: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這篇序言並沒有賦予或者限制任何主體的權力,僅僅闡明了制定美國憲法的理論基礎和目的。盡管如此,這篇序言尤其是最開頭的「我們合眾國人民」(英文為"We the people"三個單詞)卻成為美國憲法中被引用頻率最高的部分。
部分學說認為,由於美國各州的人口差異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國憲法規定的修正程序導致少數人可以否決大多數人的決定。在極端的情況下,擁有僅僅美國4%人口的州可以否決90%以上的美國人的議案。但反對派認為這種極端情況並不會出現。但是,根據憲法規定,任何對於憲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過新的修正案,這將會導致出現與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樣的情況。
除了直接對憲法條文進行的修正之外,美國司法機構也可以通過判例對憲法進行實質上的修正。美國在法律傳統上屬於普通法國家,因此法庭在判決案件時有義務遵循之前的判例。當最高法院在判斷美國憲法的部分條文與現存法律的關系時,事實上就是對憲法行使了解釋權。在美國憲法生效後不久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馬歇爾在馬伯利訴麥迪遜案中,確立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即法院有權判斷國會的立法是否與憲法的精神相違背,從而可以宣布國會的立法合憲或者無效。這一判例也確立了法院在對具體案件進行審判時,可以對憲法進行解釋並運用到實際判決中。這樣的判例往往會反映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因此這也使得美國憲法可以在不進行修改條文的情況下,具有適應歷史發展的柔軟性。多年以來,從政府對廣播電視的管理政策到刑事案件中被告的權利,一系列的著名案例對美國政治和社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美國憲法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憲法之一。此後許多國家以美國憲法為模範而制定本國憲法,例如1791年制定的波蘭五月憲法。此外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也受到了美國憲法的極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通過對日本的佔領和對制定憲法的指導,對日本憲法也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合法性論爭
從美國憲法制定以來,部分學者就開始對其合法性表示懷疑。例如歷史學家約瑟夫•埃里斯就指出:
美國制憲會議的成員們只擁有修改邦聯條例的許可權,而不能制定一部取代它的新法律,因此代表們的行為是超越許可權的。
在憲法表決過程中,制憲會議並沒有執行邦聯條例所規定的「全體一致通過」原則來通過憲法。
然而也有學者反對這種疑問。例如憲法律師邁克爾•法里斯指出:
制憲會議代表在制訂修正案時並沒有任何許可權上的限制。而且,美國憲法在實質上就是邦聯條例的一個修正案。
國會和全部十三個州都按照條例的要求舉行了表決程序。首先,十一個州在1788年7月26日之前通過議會舉行的表決會議批准了憲法草案。其次,另外兩個州(北卡羅來那州和羅德島州)盡管在起初反對憲法草案,但是最終也都舉行了特別會議表決批准了憲法。因此,在表決程序上的修改已經得到了全體州的同意。
美國憲法制定的目的有兩個——限制政府的權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演講者MICHAEL BADNARIK 麥克爾.巴德納里克曾為美國自由黨總統候選人。
====================================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通稱美國聯邦憲法或美國憲法,1787年制定,1789年3月4日生效。後又附加了 26 條修正案,今繼續生效。它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1787 年5月,美國各州 (當時為13個 )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同年9月15日制憲會議通過《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1789 年3月4日,該憲法正式生效。
憲法內容 美國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為原則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憲法原文由序言和7條正文組成 。規定立法權屬於美國國會,並規定了國會的組成;行政權屬於美國總統,以及規定總統產生的辦法;司法權屬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並規定最高法院的組成;各州的相互關系和義務;憲法修正案提出和通過的程序;聯邦憲法和按照憲法制定的法律為全國最高法律;本憲法經9個州制憲會議批准後生效 。這部憲法表明,美國在世界上第一次創造出既不同於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民主共和制,也不同於議會內閣制的總統制,使美國成為一個具有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的聯邦制國家。這種政治體制和國家結構形式後來為許多國家所仿效。
憲法修正案 1787年制定的憲法沒有把《獨立宣言》和當時一些州憲法中所肯定的民主權利包括在內,遭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後來在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壓力下和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美國國會於1789 年9月25日通過10條憲法修正案,作為美國憲法的補充條款,並於1791年12月15日得到當時9個州批准開始生效。這10 條修正案通稱「權利法案」。主要內容是: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自由、生命或財產,以及司法程序上的一些民主權利等。以後又陸續補充了16條憲法修正案,其中主要的有:南北戰爭後生效的廢除奴隸制,保障黑人權利的第13~15條修正案;1920年生效的美國婦女享有選舉權的第19條修正案;1964年生效的關於選舉時取消人頭稅限制的第24條修正案;1971年生效的關於降低公民選舉年齡的第26條修正案等。這26條修正案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
200 多年來,美國憲法的內容除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加以改變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對聯邦憲法作出解釋,以及通過政黨、總統和國會的活動所形成的憲法慣例來改變憲法的內容,以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需要。
⑼ 什麼是美國版權美國版權登記有哪些方式
什麼是美國版權?美國版權登記有哪些方式?亞馬遜新規出台後,美國商標注冊一躍成為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簽單熱榜,但是我們今天暫且不聊美國商標,決定帶著大家了解美國版權!什麼是美國版權?美國版權登記有哪些方式?什麼是美國版權?1. 首先在美國境內出版的作品:在美國享有著作權。2. 在美國境外出版的作品: 根據其所屬國與美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著作權,亦受美國法律保護。美國版權應遞交何處? 目前,美國版權局是美國唯一的版權登記機構,因此,美國版權申請應遞交至美國版權局。美國版權登記有哪些方式?美國版權有兩種登記方式-網上登記和紙質登記,除某些必須通過傳統紙質登記的作品,網上登記為首選!基礎信息分享至此後,接下來就有必要告訴大家申請美國版權的作用啦!版權登記無非在於自身防護和打擊侵權,小編在此將其具體作用羅列如下:1、版權登記證書是對版權權屬、效力及所述事實的初步證據。根據美國版權法第4章第1條的規定,在美國任何司法程序中,在作品發表前或發表後5年內簽發的登記證書,將構成司法上的初步證據。如無相反證據,登記證書中的所述內容一般會被法院推定為真實有效。2、版權登記是某些版權侵權訴訟的前提條件。美國版權法規定,對於美國作品(特指首次發表地是美國以及作者是美國公民的作品)和非《伯爾尼公約》成員國的作品,版權登記是當事人在美國提起訴訟的唯一前提。換言之,對上述作品如果沒有來做登記,即使被侵犯了版權也不能提起訴訟,只能通過其他途徑來尋求保護。3、版權登記是民事訴訟中主張法定賠償和律師費的前提條件。根據美國版權法的規定,法定賠償的主張和律師費的主張必須以版權登記為前提,並且需要在版權侵權行為發生前或發生後3個月內提出登記申請。4、版權登記是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服務局查處境外盜版侵權的前提條件。根據《海關職責》相關規定,只有按照美國版權法進行了有效登記,才可申請海關備案。備案後的作品可以受到海關的保護,包括禁止相似侵權作品入境、扣押銷毀侵權作品等。5、版權登記是保障預登記中所列權益的唯一途徑。在美國,在版權所有人創作完成一部作品之前,如果未完成的作品遭受侵權,可向美國版權局申請預登記,以便提起侵權訴訟。而預登記的作品只有在正式登記後,方可享有獲得訴訟中的賠償權或支付律師費的權利。6、版權登記是進入美國作品資料庫的唯一途徑。美國版權局的登記系統與美國官方的美國作品資料庫是綁定關系,只有進行登記,作品信息才會被錄入美國作品資料庫,既方便公眾檢索,也方便版權交易。
⑽ 美國全球霸權戰略的理論基礎又哪些 並以此解讀美國外交中的霸權主義 !
由我們常從電視和報紙上看到淪落街頭的難民,大多數上的難民是因為戰爭讓他們無家可歸。我們都知道三年前美國為的自己的利益,而對伊拉克進行彈襲,美國的這次行動擾亂的世界秩序,近來美國又對朝鮮進行內政干涉,美國的這種霸權主義政策的不讓世界的人擔憂,為了世界和平,發展,因此我們就來研究這個話題。
課題的現狀:
美國霸權主義政策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焦論,美國霸權主義在當今是很瘋狂的,世界的大都人都對美國霸權主義臭罵,為了控制美國霸權主義的蔓延,世界的一些人也漸漸的建立了世界多極化,來維護世界和平,發展。
課題的方案:
確定研究活動標題,(2006年10月6日)
收集資料,大略了解標題的資料(2006年10月8日)
觀察記錄(2006年10月10日)
進行小組人員一起討論標題方案(2006年10月19日)
預期成果:
希望通過這次的研究活動,能真正的來認識美國霸權主義的有關了解,當然更重要的是希望這次的活動來培養我們的集體精神。
課題確立過程及自我評價:
我們想像中的美國霸權主義和指導老師所講的比較起來,我們所認識的美國霸權太簡單了,我們多少有些失望,但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們的信心和決心漸漸地恢復。課題定後,我們才知道研究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設計課題就花費了老師的大量時間和我們的時間。經過反復的寫稿,我們漸漸明確了研究的思路,體會到了方法的重要性及指導老師的用心良苦
導師評價:
美國霸權主義是現階段人們最關注的熱門話題,它的出現是世界人民不能容忍的。它的由來與表現給國家極其世界造成嚴重威脅,粉碎它是人們的共同願望。符方寧與同學所選的話題很有針對性,恰到好處,同時也符合現世界的國際形勢,寫的很充分很有時事效果。
活動記錄與自我評價(1)
活動時間:2006年10月8日
活動地點:文城創新書店
參加活動人員:楊帆,何啟航,洪滿,
活動內容:
活動主題:美國 霸權主義政策的由來與表現
活動方式:調查資料
活動的過程與結果:我們三人到文昌的創新書店,我們分頭去察找資料。我們三人進行整理書店,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又過了一會兒楊帆在現代史書堆里翻出了一本〈〈美國新霸權主義〉〉的書籍。我們翻讀了在本書,內容主要說的是 美國霸權主義的由來,這次活動讓我們知道美國霸權主義的由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自我評價
感謝學校能給我們這樣的活動,通過了這次實踐活動,我們知道了實踐也是多麼重要的一方面,讓我們懂得不能忽略實踐,實踐才是真正給我們認識的目的。
活動記錄與自我評價⑵
活動時間:2006年10月11日
活動地點:校圖書館
參加活動人員:符方寧,楊帆,符永銳
活動內容:
活動主題:美國霸權主義政策的由來與表現
活動方式:搜索資料
活動過程與結果:我們三人懷著端正的態度到校圖書館找資料。我們到歷史的書堆里,真是讓我們眼花繚亂的歷史資料,我們三人分組去找,在我們反復周旋之下,我們終於找到,〈〈美國霸權主義與中國安全〉〉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我們了解到了美國霸權主義的一些主要表現。
自我評價 :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認識到了堅持到底是成功的重要一關,讓我們學會了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有端正的態度對待。
活動記錄與自我評價⑶
活動時間:2006年10月15日
活動地點:校圖書館
參加活動人員:王和海,周倫旭,符永銳
活動內容:
活動主題:美國霸權主義政策的由來與表現
活動方式:觀察記錄
活動過程與結果:
我們三人進行分組觀看電視,來做有關美國霸權主義的政策表現的記錄。這幾天,有時間我就觀看新聞來做記錄,這次調查真讓我們驚訝,做記錄很辛苦。今天我們都各記錄的資料整理了一下。通過了這次調查得到了一個明確的答案,是美國霸權主義在今天表現還是很突出。
自我評價:
通過了這次活動,讓我們知道世界存在的危機,人民的掙扎,世界一片黑暗,也讓我們懂地了想趕走霸權主義就要懂得團結是多麼偉大的一種力量。
活動記錄與自我評價⑷
活動時間:2006年10月19日
活動地點:教室
參加活動人員:符方寧,楊帆,符永銳,何啟航,洪滿,林琉,周倫旭,王和海,
活動內容:
活動主題:美國霸權主義政策的由來與表現
活動方式:討論會
活動過程與結果:經過了上幾次的搜索資料和調查資料,我們在班裡開小組的討論會,在這個討論會上,本組人員各抒己見。經過了辦個鍾頭的論戰,終於得出了這次研究的論文方案。我們每個人都領到一小分的工作,進行分工實施這個方案。
自我評價:
通過了這次活動,讓我們認識到了,想要把這事做得漂漂亮亮必須聽取大家的意見,大家的意見才是最明確的答案,也讓我們懂得了看事情一定要站到大家的一邊。
課題完成者:符方寧
完成時間:2006年10月19日
指導老師:林師躍
課題報告摘要:
霸權主義是一國為征服他國,稱霸權世界所奉行的一種政策,研究霸權主義,認識霸權主義,特別是研究認識美國的霸權主義的含義,產生的根源,本質的特徵與表現。
探究方式:資料研究法,觀察記錄發,討論
主要參考資料:
周柏林著《美國新霸權》第6頁和第9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閻學通著《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自我評價:
在這次研究活動中,我深深地認識到實踐是我們增長知識的重要一部分,我們不光只是讀課文上的書,還要學會把我們讀到的書怎樣在社會上運用,這才是我們學習的真正目的。
個人鑒定:
符方寧 實踐能讓人開闊眼界。
楊 帆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王和海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何啟航 把思想落實到行動中來。
洪 滿 實踐能讓人學到團結精神的偉大。
林 琉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符永銳 實踐出真知本次研究讓我更近一步了解美霸權主義的危害
周倫旭 實踐是精神的最好證明。
小組鑒定:
本組人員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勤奮努力,克服許多難於想像的困難,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政策由來與表現」進行搜索資料調查,從對資料中發現美國霸權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焦點的話題,用的方法的體,能從調查中體驗和感受,研究態度認真,記錄真實。
美國霸權主義政策的由來與表現初探
幸福和諧的生活是世代人所追求的夢想,從古到今的世界始終沒有閃出一道和平的光線來,這都是因為霸權主義所壓抑世界,因此大部分人都對霸權主義懷恨在心,是它給了我們的未來造成威脅。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霸權一直伴隨著文明的腳步。古代羅馬人以英勇善戰征
服了歐洲大陸,使在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哈布茨堡王朝通過聯姻和武力稱霸歐
陸,英國帝國借著資本主義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東風將日不落帝國的旗幟插遍整個
世界。似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種部霸權史。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強權政治去升級,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想壟斷世界,
這點我們看得很清楚。也許,當時我們對這種升級會達到何種程度,還不可能有
明確了解,但今天,面對觸目驚心的事實,我們終於看清什麼是霸權主義,以及
他在當代的表現和實質。
由於霸權就是對主權的干涉,因此搞霸權主義的國家必然要搞干涉主義。在
某種程度上,霸權主義與干涉主義實際上就是一回事。在國際關系中,干涉是一
國對別國內部事務或另兩個國家的專橫干預。這種干涉狹義的講專指暴力性軍事
干涉,廣義地講是指干涉別國主權的各種行為,包括發表言論,進行煸動性廣播
,就別國另通過決議,實施經濟制裁,支持反對派打內戰,以及進行軍事入侵等
國兩種解釋相比較,還是廣義的界定可取,因為實行干涉的霸權主義國家通常並
不是一開始就採取軍事行動,而是從較低程度的干涉行為不斷升級。
在當今美國霸權主義是最突出的,也是主要給世界帶來的威脅。由於美國以前
是一些列強國的殖民地,霸權主義在美國蔓延,受到統治者的壓迫,美國人民發
奮奮來推翻外來政府。在17世紀時,美國受到了英國制度影響,美國進行統一後,
施行資本主義,給美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暴發,美國保持中
立,歐洲列強國在這次大戰中,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元氣大傷,以是美國
在經濟上乘機而入,美國以成為世界上第一經濟強國。到1914年,美國的國民收
入已位居世界第一,超過了還在其後英法日意德五國總和。二戰後,隨著傳統強
國的衰弱,美國穩步地進入了那些強國留下的真空。這時的美國不但在經濟上是
第一強國,在軍事上也是第一強國,而且成為了國際體系中最活躍的國家。它的
影響和力量的擴張,在也不限於本土上了。美國漸漸的用經濟來對一些國家鎮壓
,從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做為了美國的政權。自從人類社會出現以來,霸權一直伴隨著文明的腳步。古代羅馬人以英勇善戰征
服了歐洲大陸,使在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哈布茨堡王朝通過聯姻和武力稱霸歐
陸,英國帝國借著資本主義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東風將日不落帝國的旗幟插遍整個
世界。似乎人類的歷史就是一種部霸權史。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強權政治去升級,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想壟斷世界,
這點我們看得很清楚。也許,當時我們對這種升級會達到何種程度,還不可能有
明確了解,但今天,面對觸目驚心的事實,我們終於看清什麼是霸權主義,以及
他在當代的表現和實質。
由於霸權就是對主權的干涉,因此搞霸權主義的國家必然要搞干涉主義。在
某種程度上,霸權主義與干涉主義實際上就是一回事。在國際關系中,干涉是一
國對別國內部事務或另兩個國家的專橫干預。這種干涉狹義的講專指暴力性軍事
干涉,廣義地講是指干涉別國主權的各種行為,包括發表言論,進行煽動性廣播
,就別國另通過決議,實施經濟制裁,支持反對派打內戰,以及進行軍事入侵等
國兩種解釋相比較,還是廣義的界定可取,因為實行干涉的霸權主義國家通常並
不是一開始就採取軍事行動,而是從較低程度的干涉行為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