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potify版權齊全嗎
Spotify曲庫相對比較全,畢竟。。你懂得 而且開premium在國內就可以用,而且premium價格低因為有SpotiCheap
『貳』 spotify免費體驗時間過後怎麼用
Spotify Free,Unlimited和Premium所能使用的功能的對比圖。意思就是,你只能連續在海外使用14天。不管你是用英國還是美國IP注冊,中國都是海外。你在中國用了超過14天後,就鎖定了,你必須「回國」一次。你的Spotify是哪國的就用哪國IP登錄一次,美國的就用美國,英國就用英國,以此類推。「回國」登錄一次之後,你就可以再獲得14天,14天之後在「回國」一次,再獲得14天。以此類推。 你有錢付費的話就沒限制了。
Apple music也有安卓版,最高提供256k的aac,不過國外服務區的下載速度也經常被國人吐槽,建議買港台區的會員。
谷歌和亞馬遜也有自己的音樂APP,但我覺得安裝iheartradio就行了,這個軟體上面的歌手專輯自帶谷歌和亞馬遜購買鏈接,自帶歌詞(右下角按鈕),在線聽歌比Spotify還流暢,我這里晚上聽Spotify每個鍾要卡頓幾次。以上軟體都不像國內能提供無損音樂,真正提供在線無損音樂的是碧昂斯她老公Jay-z收購的tidal,有興趣自己下載試用。
參考文獻連接:www.spotify.com/int/about-us/contact/。
『叄』 為什麼Taylor Swift無法從Spotify上掙到錢
從Pandora到Spotify,為什麼那些代表音樂未來的流媒體音樂服務沒有給歌手帶來真正收益?究其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流媒體音樂版權付費機制的變化。按照目前Pandora的版權核算機制,它按照每首歌的播放次數來付費,看起來這和傳統電台付費機制一樣,但Pandora的每首歌播放次數針對的是一個獨立用戶,屬於一人次收聽,而傳統電台每首歌播放此事面向可能是億萬用戶,屬於億萬人次。從這個角度來看,Pandora對歌手歌曲的推薦意義似乎更大,可歌手為何沒有感恩呢?
其次,就涉及到第二點——復雜、無效率的版權代理體系。不管是Pandora還是Spotify,都需要和唱片公司以及版權代理機構談版權。根據Spotify官方說法,該公司2013年將全部收入的70%用於支付版權費用,據不完全統計,這筆費用高達3億美元。
可現實就是,盡管流媒體音樂付費商付出高昂費用,但在音樂唱片市場,流媒體音樂服務商面臨所謂「音樂人組織」(唱片公司和版權代理機構組成)的挑戰,「音樂人組織」看起來是在為歌手們謀取利益,但真實情況是,由於代理體系龐大、冗長,且沒有真正意義上數據支持,導致所謂的分成成了均分。這便是導致一些看起來被播放幾百萬次的歌曲,其歌手只能收到不足100美元收入的原因所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流媒體音樂服務並未真正意義上撼動守舊的音樂唱片行業。橫亘在流媒體音樂服務商與歌手之間的那些障礙,正在讓流媒體音樂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音樂即服務」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今年以來,蘋果、Google先後發力流媒體音樂,巨頭的介入,或許能讓這個行業走上一條重構之路。
『肆』 快看看國外經驗是怎麼處理音樂版權問題
一般來說,在那個國家或者地區使用音樂,就需要找當地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解決播放音樂涉及的著作權問題。如果是原創作品,且沒有在本國加入本國的音樂著作權協會,需要做好版權登記,證明自己擁有權利。
『伍』 Spotify 是如何解決版權問題
一、版權登記辦理流程
1.查詢作品登記條件:查詢作品是否具備登記條件判定版權登記類型
2.下單提交相關資料:提交訂單及相關作品資料
3.上報版權中心:專業顧問整理用戶申請資料,填寫作品登記申請表
4.版權審查階段:版權中心審查申請資料
5.制證發證:版權中心將證書郵寄給客戶
一般作品普通登記版權整體流程大約時間為20-25個工作日。
二、版權登記所需材料
申請作品登記應當提交的文件包括:身份證明和提供表明作品權利歸屬的證明(如:封面及版權頁的復印件、部分手稿的復印件及照片、樣本等)。
其他著作權人還應出示表明著作權人身份的證明(如繼承人應出示繼承人身份證明;委託作品的委託人應出示委託合同)。
『陸』 Spotify 和 Pandora 有什麼區別
spotify的用戶和pandora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pandora前頭申請IPO時公布的用戶數是8000萬(spotify現在應該接近1500萬),看看美國的總人口,這個佔有率對一個web程序界面至少四年沒變過的服務來說,是非常恐怖的。另外pandora的無疑是移動音樂領域的霸主(請暫無視12530),移動音樂是未來五年數字音樂的大勢。而spotify的特殊模式在移動設備上卻很難達到PC上華麗的體驗(音質,速度:所以spotify沒有免費的手機服務)
誠然spotify媒介和用戶口碑非常高,畢竟一個是新東西,而pandora已經很多年,早過了需要媒介推動的階段,進入了大規模用戶佔有的階段。
純粹的on-demand我個人認為是一種過氣的音樂消費方式;Music2.0時代的Social Music目前依然沒有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更不論spotify這種淺社交。
pandora其實也有一點點點播的意思,比如新建電台一般會播放輸入的歌手或歌曲。 但這么多年他依然不做點播和美國高昂嚴格的版權成本分不開。
spotify是內容驅動性,pandora是技術驅動性;所以spotify攻佔市場受唱片工業的態度牽制非常大,這也是它遲遲無法在美國落地的原因;一個用戶可能會因為spotify沒有他想聽的歌離開,pandora則不然,因為用戶根本不知道pandora是否有他想確切聽的那首歌。
『柒』 「Spotify」不進入中國的原因具體有哪些
若干年前,spotify考慮要不要進中國的最大問題是,非法下載盛行,基本沒有版權保護這一說。那時候明顯大面積侵權的在線音樂試聽網站至少也有50家,非法下載就更肆無忌憚,只有版權方獨自默默維權。那個時候spotify想要進來,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別人都盜用就你傻傻掏錢買,然後還收不上錢來的問題。
這些年zf主導的各種行動,經濟轉型,WTO知識產權保護的要求,版權持有者意識的覺醒,以及流媒體的興起,以及常見的普洱茶式炒作,等等原因,音樂版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內幾個大玩家的強勁需求,尤其QQ音樂簽署了一系列獨家協議,更是把版權價格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個時候spotify再想進來,首先考慮的問題是,跟風以極高的價格囤入大量華語音樂,結果就算免費用大家也還是去QQ、酷狗。那麼歐西音樂呢?音樂版權都有授權區域限制,如果要在中國內地使用這些歐西音樂,依然不得不跟風以極高的價格買入。
假設spotify不在乎跟風高價入場,建設了無比全面的正版曲庫,那麼spotify這產品,會從QQ、酷狗/酷我、天天動聽、多米、網易、蝦米手中搶得多少用戶?對此我比較悲觀。
首先,價格戰,以spotify目前的付費策略肯定沒戲。
然後說產品。spotify即使把價格拉回到國內玩家一個水平線,即:桌面版和手機版完全免費無限量聽,只有在下載時做幾個套餐向C端收費。那麼我們則可以拋開價格因素,考察spotify這產品。不過這產品貌似也沒什麼好說的,又是一個國外很好的產品,到了國內在市場佔有率上絕對拼不過本地化產品的案例而已。簡單說,用戶使用這個服務,就是找歌聽。spotify的所有功能里,中國用戶最常用的那些功能,國內產品也都有;而國內產品沒有的功能,絕大多數中國用戶也不需要。(話說內天打開酷狗,要被強勁的「蝰蛇」音效嚇尿了。這功能spotify打死也想不到吧。)再說UI/UX,這個彷彿對比更明顯,像spotify這么「高冷」的設計,必然只能贏得極小一部分用戶的喜愛。再說內容,spotify當然可以立馬組織一批專家、用戶,來搞歌單,也可以很本地化的推薦最新的專輯和熱門單曲,但這種曲庫型點播式的音樂服務,每個用戶用1個就足夠(頂多因為版權大戰某歌這平台沒有那平台沒有所以無奈過去聽一下),spotify與國內那幾個玩家的產品,完全是替代關系,而用戶遷移成本又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高,既然QQ網易蝦米上收藏了很多歌單,甚至建立了社交關系,何必又跑到spotify上從0開始。
當然了,還有內容審查問題。
所以我覺得spotify這些年來還沒進中國,是因為得不償失,毫無必要。
假如來了,如何跟國內同行競爭?
個人認為有兩條路可以嘗試。
1,與電信運營商深度合作,比如建立合資公司這類,而不是簡單的5元/月免流量試聽。移動、聯通、電信,挑一家,畢竟這些運營商都有自己的音樂服務,雖然產品做得慘不忍睹,但因為強大的群眾和歷史基礎,還是有一定效益,且運營商應該不會放棄在線音樂服務這塊肉,畢竟4G都開始普及,擔任基建的運營商肯定不甘心只做流量管道,看著別人起舞。
2,即使QQ頻繁的跟國內外各種版權持有者簽訂了一系列還不清楚是否獨家的版權分發協議,但是個協議就有時間期限嘛。且國內其他派系玩家肯定也都一肚子氣,不可能就此放手退出流媒體/數字音樂領域。spotify倒是可以以國外老大的身份盤活一系列上游資源,帶著這些資源與生悶氣的國內其他派系玩家抱團。不過,為了進中國這點事,這圈子兜的有點大,已經不是單純流媒體音樂領域的事業了……
『捌』 Spotify 不進入中國的原因具體有哪些
除了眾所周知的版權原因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原因是產品無法找到合適的在中國的定位。Spotify投入最大的幾塊內容,在中國市場並不是很具備競爭力。
首先是桌面免費點播,移動端免費電台這些功能,國內幾個主流音樂app都包括了這些功能,正版與否我們另說,在天朝免費音樂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不足稱道。
其次是內容的多樣性,Spotify有4000萬首歌,這些以每年20億美元版權為代價的歌曲在中國的大部分聽眾來講根本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其實我們聽的歌曲相對來說還是很有局限性的。所謂的華語音樂無論你自詡再多麼曲風變化,無論你是農業重金屬還是抒情小清新,放在全球音樂領域里都是Mandarin Pop。也就是說,國人對於歌曲的消費相對還是在一個比較窄的區域里。而正是因為追求「正版」,很多在國內因為電視節目(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等等)流行起來的華語歌曲,根本無法在Spotify上找到對應的歌曲,因為公司沒有渠道和興趣去買斷那些音樂的獨家版權,或者人家獨立音樂人你壓根就沒法買到版權。所以音樂內容這一塊不但沒有成為優勢,反而成為了短板。
最後就是公司的文化了,盡管李嘉誠是公司的早期投資人之一,公司也有香港辦公室,但是整個公司的文化還是偏向於歐美化,真正「了解」中國的或者有興趣拓展中國市場的也不在公司的大方向上,華人員工不多,中國籍的員工就更少了,且一直在不斷流失。參見: PM成災,小米又來了位「產品經理」。短期內來看,公司還是想在北美市場和Google,Apple,Pandora正面交鋒,應該不會有進軍大陸的准備。
至於說如果真的進軍中國市場要如何競爭,我認為想靠現有的收費模式比較困難。除了現有的這些特點之外,必須要搞清楚中國的游戲規則,這些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軟體做的好」的范疇,搞得不好成了下一個youtube。
『玖』 spotify與國內眾音樂產品相比有哪些優缺點
劣勢所在
Spotify是一個非常好的平台,但是很多方面沒有時候中國消費者,反其道而行之很難的,Spotify 是想成為你管理你全部音樂的一個平台,而這個平台是完完全全構建在雲端的。客戶端也好,下載/離線音樂也好,都只是這個平台的一種擴展。Spotify 是什麼?如果今天來看,這個有著社交屬性的音樂平台在國內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追隨者——網易雲音樂。基本上,Spotify 的音樂社交被完完整整的搬到了中國,只是 Facebook 變成了新浪微博等一眾本地服務。但我認為網易也僅僅實在 Spotify 的方向上邁了一小步,「步子太大, 容易扯著蛋」這句話絕對適用於此:用戶可以覺得音樂社交很不錯,但是你要完完全全挑戰用戶下載音樂,然後播放的使用習慣?拜託,這是在中國。
Spotify 可以說是在走向雲端的道路上走得太快了, PC 平台上可能有機會做到一直在線的狀態, 但是移動平台上確實, 用流量聽 Spotify 讓我很苦惱。但是也是因為在雲端化的道路上的激進帶了 Spotify 的優勢, 相對低廉的版權價格(中國人民又笑了)。中國的用戶目前還是沒有太強的為音樂付費的意願與習慣,Spotify 在版權方面的相對好的案底讓它不可能為了進入中國而涉足盜版(國內聲稱的正版大多是不可信/不嚴謹的,除了豆瓣和哪家公司不大記得了)。如此看來, Spotify 沒有進入中國的意願, 自然也就會存在著中文歌缺乏的問題。但是 Spotify 已經進入了香港, 所以還是會有很多港台歌曲(大陸歌曲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