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法。這兩句話,應怎麼理解擔保物權和抵押權不是一回事嗎到底應該在什麼期間內行使啊!
你好,抵押權屬於擔保物權,具有物權優先性和物上代位的屬性。首先說明一下,訴訟時效指的是主債權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兩年(一般是兩年)。而行使抵押權的期間應該是除斥期間,不叫訴訟時效。
《物權法》第二百零二條 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物權法》第一百七十八條 擔保法與本法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法。
擔保法和物權法規定的形式質押權的期限不同,因此,適用物權法無疑。這樣的立法也可以促使權利人盡早行使權利,使法律關系早日回歸穩定狀態。
就「我為我的主債權,設了一棟樓房做抵押」,那麼我必須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我的抵押權。也就是自主債權履行期間屆滿之日起兩年內行使。
『貳』 民法的擔保物權問題
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相對於保證和債權來說是在物上的法定擔保權,即只要有抵押、質押和留置的事實存在,債權人便可享有並可依法行使,即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對擔保物進行處分和優先受償。所以,以其內容和法定性,擔保權屬物的支配權的范疇,是物權的重要方面而非債的請求權。依民法原理,擔保物權作為主體對物的可自主、主動支配的權利,不存在請求人民法院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問題。也就是說,從理論上講,擔保物權是永續存在的。我國擔保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經過一定期間不行使擔保物權而致使其權利消滅的後果。物權法定,它的設立、變更和消滅均須由法律規定之,任何人包括當事人不得任意為之。
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擔保物權所擔保的債權的訴訟時效結束後,擔保權人在訴訟時效結束後的2年內行使擔保物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這是用司法解釋間接規定了擔保物權的存續期間,反言之,其2年後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即擔保物權消滅。不過,該條款所說的擔保物權邏輯上包括質權和留置權,而為質權和留置權之物權規定存續期間的很罕見。
正確理解和適用上述有關理論和規定,需說明以下幾點:
一、擔保物權存續期間與擔保之債權訴訟時效期間掛鉤只是計算方法問題,並不意味著擔保物權存續期間是訴訟時效期間。那種認為擔保物權存續期間是訴訟時效期間的觀點是不當的。擔保物權存續期間作為物權之除斥期間,不存在中斷、中止和延長的問題,也不存在存續期間行使擔保物權導致存續期間終止而開始計算訴訟時效問題,這一點又不同於保證期間。
二、所擔保的債權訴訟時效超過後,債權人作為擔保權人仍然可以對擔保物依法行使擔保物權。
三、在擔保物權可行使的存續期間,不論擔保權人是否行使其權利,擔保人均可對擔保物清償之餘額依法主張權利。
四、當事人約定的或者登記部門要求登記的擔保期間,依物權法定原則,對擔保物權的存續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叄』 民法名詞解釋2011145
1.民法: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間發生的受民法調整的具有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3.民事法律事實: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
4.民事權利:權利主體實現其特定利益的法律手段。
5.民事義務:指法律規定或當事人依法約定,義務人為一定行為或不作為,以滿足權利人利益的法律約束手段。
6.民事責任: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7.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8.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9.監護:是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一種民事法律制度。
10.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11.法人的成立:是法人取得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事實。
12.法人機關:是依法律,章程,條例規定,在法人成立時產生,不需要特別委託授權就能以法人的名義對內進行生產經營或業務管理,對外代表法人進行民事活動的集體或個人。
13.非法人組織: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民事活動的組織。
14.普通合夥:指由兩個以上的人根據協議,互約出資,經營共同事業,並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睡會組織。
15.特殊普通合夥:是指在特定情況下,不由全體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普通合夥。
16.有限合夥:是指由對合夥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有限合夥人和合夥債務承擔無限責任的普通合夥人共同組成的合夥。
17.物:存在於人們身體之外,能夠滿足人們社會需要而又能為人所實際控制或者支配的物質客體。
18.孳息:因物或者權益而生的收益。
19.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吧進行某一民事行為的內心效果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達於外部的行為
20.代理:代理人依據代理權,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行為,直接對被代理人發生效力。
21.濫用代理權:代理人在行使代理權時,違背代理權的設立宗旨和代理行為的基本原則有損被代理人利益的行為。
22.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既沒有代理權,也沒有令相對人相信其有代理權的事實或理由,而以被代理人的名義所為的代理。
23.表見代理:指行為人沒有代理權,但使相對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權,法律規定被代理人應負授權責任的無權代理。
24.訴訟時效: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力,義務人便享有抗辯權,從而導致權利人無法勝訴的法律制度。
25.訴訟時效的中止:指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的發生而使權力人無法行使請求權,暫時停止計算訴訟時效時間。
26.訴訟時效的中斷: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法定事由的發生致使已經進行的訴訟時效期間全部歸於無效,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27.除斥期間:指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依法確定的對於某種權利所預定的存續期間,又稱預定期間。
28.物權:指權利人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
29.公示原則:要求物權的產生,變更,消滅,必須以一定的可以從外部查知的方式表現出來。
30.公信原則:物權的變動以登記或者交付為公示方法,當事人如果信賴這種公示而為一定的行為,即使登記或者交付所表現的物權狀態與真實的物權狀態不相符合,也不能影響物權的效力。
31.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權利人即業主對於一棟建築物中自己專有部分的單獨所有權,對共有部分的共有權以及因共有關系而產生的管理權的結合。
32.善意取得:指五處分權人轉讓標的物給善意第三人時,善意第三人一般可取的標的物的所有權,所有權人不得請求善意第三人返還原物。
33.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34.擔保物權:指為確保債權的實現,在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的物上設定的以直接取的或者支配其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
35.抵押權: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佔有而供擔保的物或者財產權利,優先清償其債權的權利。
36.質權:為了擔保債務的履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將其動產或者財產權利移交債權人佔有,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質權的情形時,債權人有就其佔有的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
37.留置權: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在債務人逾期不履行債務時,有權留置該動產以迫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並在債務人仍不履行債務時就該動產優先受償的權利。
『肆』 什麼是擔保物權
擔保物權,「用益物權」的對稱。是指他物權或限制物權的一類。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由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特定的物或者權利作為標的物而設定的限定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不以標的物的實體利用為目的,而是注重於其交換價值,以確保債務的履行,故又被稱為「價值權」,其標的物必須具有交換價值。至於權利客體價值形態的變化,並不影響擔保物權的存在。因而擔保物權具有物上代位性,即當擔保物權的標的物轉化為其他價值形態時,擔保物權以變形物為客體。擔保物權以債權的存在為前提,具有附隨性。
指在、買賣等民事活動中,債務人或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將特定的財產作為履行債務的擔保。債務人未履行到期債務時,債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就該財產優先受償的權利。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
抵押權
抵押權是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提供不動產或動產,作為清償債務的擔保而不轉移佔有所產生的擔保物權。當債務人到期不履行債務時,抵押權人有權就抵押財產的價金優先受償。他可以申請法院變賣抵押財產抵償其債權;如有剩餘應退還抵押人,如有不足仍可向債務人繼續追索。但對不能強制執行的財產不能設定抵押權。
質權
質權是指債務人或第三人將動產或一定的財產權利移交給債權人作為擔保,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發生當事人約定的事由時,債權人可就該動產或財產權利優先受償的權利。其中,以動產出質的為動產質權,以財產權利出質的為權利質權。
留置權
留置權是債權人對已佔有的債務人的動產,在未清償前加以留置作為擔保的權利。
『伍』 緊急求助 名詞解釋擔保物權
擔保抄物權,是與用益物權相對應的他物權,指的是為確保債權的實現而設定的,以直接取得或者支配特定財產的交換價值為內容的權利。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http://ke..com/view/64514.html?wtp=tt
『陸』 我國民法對於擔保物權有哪些規定
您好! 擔保物權是指以擔保債權為目的,即以確保債務的履行為目的的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典當權等。 擔保物權具有以下特徵:1、變價受償性。擔保物權是為主債權的實現而設立的,因此擔保物都應變價受償。2、從屬性。主債權無效,則擔保物權無效;主債權消滅,則擔保物權消滅。擔保物權不能單獨轉讓。3、不可分性。在擔保物權一部分消滅時,其餘部分仍擔保物權的全部。4、物上代位性。擔保物權是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財產上設定的權利。 我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 依照法律的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的約定,可以採用下列
方式擔保債務的履行: (一)保證人向債權人保證債務人履行債務,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
按照約定由保證人履行或者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人履行債務後,有權向債
務人追償。 (二)債務人或者第三人可以提供一定的財產作為抵押物。債務人不
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依照法律的規定以抵押物折價或者以變賣抵押物
的價款優先得到償還。 (三)當事人一方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向對方給付定金。債務人
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
,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 (四)按照合同約定一方佔有對方的財產,對方不按照合同給付應付
款項超過約定期限的,佔有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依照法律的規定以留置財
產折價或者以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得到償還。 還有我國《擔保法》第三十四條 下列財產可以抵押:
(一)抵押人所有的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
(二)抵押人所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
(三)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和其他地上定著物;
(四)抵押人依法有權處分的國有的機器、交通運輸工具和其他財產;
(五)抵押人依法承包並經發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權;
(六)依法可以抵押的其他財產。
抵押人可以將前款所列財產一並抵押。 可具體參看擔保法網址是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msf/200311/20031110211735-2.htm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歡迎追問,謝謝!
『柒』 民法的名詞解釋
民法即規定並調整平等主體的的法律,一般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中國對民事活動中一些共同性問題所作的法律規定,是民法體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修訂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修訂:
1986年4月12日
民法通則制定於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條。
2009年8月27日
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對民法通則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修改如下:
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條修改為:「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刪去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7)民法名詞解釋擔保物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民法關於公民的規定,適用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