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與著作權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版權就是著作權,沒有區別.版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版權是作者在自然法上的財產權(所有權)還是社會作為讓步而由法律授予作者的有限的法定壟斷權(調整權)?對這一問題做出正確回答的前提是確定版權的理念:
版權是為了保護作者的權利而設立還是為了知識的進步和公眾的福祉而確立?當然版權法律同時擁有這兩種功能,但是那一項是它的基本理念呢?當作者權利和公眾的福祉發生矛盾的時候誰是第一位的呢?
版權的主要目的是以知識的進步促進公眾的福祉,為了鼓勵新作品的復制和在公眾中的傳播,版權通過賦予作者復制和分發的專有權以激勵創作者的創作活動.為了促進公眾的福祉的目的,作者的這些權利有很多的限制,這些限制主要是通過合理使用制度體現來.版權調整的權利涉及到三個利益群體——作者、發行者和使用者.版權法作為支持知識進步的基礎既要考慮給與創造者和傳播者報酬也要重視支付這些報酬的使用者的合理的權利.從18世紀早期英國開始制定版權法開始,版權一直是為了試圖平衡創作者(和他們的出版者)的權利與使用者的權利的產物,現在是將來也是.三個利益群體都在使用版權作品,使用的目的不同,作者用來穿作新的作品,發行人在市場上分發作品,消費者在家中、學校和辦公室使用作品,作者進行創造性的使用,發行者進行商業使用,消費者進行可能涉及也可不涉及商業問題的個人使用.對版權資料的創造性使用和私人使用會與發行人和企業主控制商業使用的目的發生沖突,這使得平衡各種
競爭利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使事情更復雜的是,不同團體的成員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立場.例如,一個作者會希望可以自由的引用他人的作品,卻不希望別人引用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得不到補償;一個出版商會希望可以出版他人的一本書的一部分,但卻不願給與別人這種優惠;只有消費者的立場是不變的:他們希望可以自由的使用這些資料.
❷ 圖書版權是屬於作者,還是出版社
唱片版權是屬於藝人,圖書版權是屬於作者
❸ 著作權與版權的區別是什麼
著作權與版權的區別是什麼?著作權與版權的區別很多人都不清楚,著作權也稱版權,那麼到底這兩個有什麼區別,如何辨認呢。著作權與版權的區別是什麼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著作財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是基於人類智識所產生之權利,故屬知識產權之一種,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傳輸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散布權、出租權等等。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五條規定:著作權與版權系同義語。知識產權界也有人將版權和著作權等同看待。若要嚴謹區分版權與著作權的不同之處,可以歸納為五點:第一、主體不同。從狹義上看,版權是指出版者權,其主體是出版者。在中國,出版業被當作意識形態的重要領地長期為國家專營,由國有的出版機構(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具體運作。所以,在我國版權的主體只能是國有出版機構,自然人不能成為版權的主體。而著作權的主體是作品的作者。客觀上,只有自然人是作品的唯一事實作者,自然人以外的其他社會組織和民事主體;只能在特定情況下才能被視為法定作者。第二、客體不同。出版者權的客體為書刊及音像出版物。而著作權的客體是作品,著作權法保護的只是作品,而非作品的載體,因為作品載體可以有許多種,而作品本身只能是一個。第三,形成機制不同。版權是一種從屬於著作權的派生權利,出版者版權只能由著作權人授予而產生。而著作權是基於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產生的權利。在我國,作品一經創作產生,只要具備了作品的屬性,即自動依法產生著作權。第四,內容不同。以我國為例,出版者對其出版作品享有的版權,包括專有出版權、版本權、出版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的修改權、刪除權。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人身權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財產權包括復制權(出版權、發行權、復制權、演繹權、翻譯權、演繹權)、傳播權(表演權、播放權、展示權、朗誦權)等權利。第五,期限不同。在我國,出版者對作者授權出版的作品享有一定時限的專有出版權。時限長短由出版人與著作權人協商簽約產生,並規定合同有效期限不超過10年。著作人身權的保護一般不受限制,其中某些內容具有一身專屬性的權利理應受到永久的保護。對於著作財產權,各國都規定了一定的時間界限,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和著作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去世後50年,截止於作者去世後第50年的12月31日止。
❹ 著作權與版權的聯系與區別分別是什麼
版權與著作權有什麼區別
在我國,版權就是著作權,沒有區別。版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在中國,按照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所謂完成,是相對而言的,只要創作的對象已經滿足法定的作品構成條件,既可作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
在學理上,根據性質不同,版權可以分為著作權及鄰接權,簡單來說,著作權是針對原創相關精神產品的人而言的,而鄰接權的概念,是針對表演或者協助傳播作品載體的有關產業的參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廣播電視台、出版社等等。
《著作權法》第十條 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
(一)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於眾的權利;
(二)署名權,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權利;
(三)修改權,即修改或者授權他人修改作品的權利;
(四)保護作品完整權,即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
(五)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
(六)發行權,即以出售或者贈與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七)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的權利,計算機軟體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
(八)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製件的權利;
(九)表演權,即公開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種手段公開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權利;
(十)放映權,即通過放映機、幻燈機等技術設備公開再現美術、攝影、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等的權利;
(十一)廣播權,即以無線方式公開廣播或者傳播作品,以有線傳播或者轉播的方式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
(十二)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十三)攝制權,即以攝制電影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將作品固定在載體上的權利;
(十四)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
(十五)翻譯權,即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的權利;
(十六)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
(十七)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
著作權人可以許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著作權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轉讓本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並依照約定或者本法有關規定獲得報酬。
❺ 什麼類型的圖書屬於盜版
盜版出版物購買率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購買盜版出版物的人數比例為46%,這一比例基本與2001年的45.8%持平,比1999年的43.1%增加了2.9個百分點。以城鄉劃分,城鎮居民中購買過盜版的人數比例與1999年相同,同為56.6%,但低於2001年的58.8%,農村居民中購買過盜版的人數比例則比1999年和2001年都有了增加(見表13-1-1)。
表13-1-1 三次調查中按城鄉劃分的購買盜版出版物的比例(%)
城鎮居民
農村居民
1999年(n=3026)
56.6
38.3
2001年(n=5010)
58.8
39.8
2003年(n=7836)
56.6
42.3
盜版出版物分類購買率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首次詢問了盜版出版物購買者購買的是何種出版物。下面是盜版出版物購買者自述的出版物分類購買率(見表13-2-1)。
表13-2-1 2003年盜版出版物購買者購買的出版物分類情況(%) (N=3605)
盜版出版物分類
總體
城鎮
農村
一般圖書
33.3
38.0
31.0
教材教輔
13.2
14.9
12.4
音像製品
77.7
74.5
79.2
計算機軟體
12.4
22.0
7.9
其他
2.1
1.0
2.6
由表13-2-1可見,盜版音像製品是人們的主要購買對象,其次是一般圖書,教材教輔和計算機軟體排在第三、第四。城鎮與農村相比,除了農村盜版音像製品的購買率比城鎮高以外,在購買盜版計算機軟體、一般圖書和教材教輔方面,城鎮的比例要高於農村。
購買盜版原因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由於盜版「價格便宜」去購買盜版的人數比例仍然占首位。下面是三次調查結果的比較(見表13-3-1)。
表13-3-1 三次調查中盜版出版物購買者購買原因比較(%) (N=3604)
購買原因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價格便宜
79.0
84.2
85.7
品種豐富
21.5
12.5
18.7
購買方便
38.7
34.2
44.1
沒有正版可買
9.5
13.8
6.8
其他
4.1
4.2
0.9
不知道是盜版
1.3
註:2003年我們從「其他」購買原因項中劃分出一個「不知道是盜版」,這屬於被動購買,與前面「知假買假」有本質區別。
由表13-3-1可見,在購買過盜版出版物的人當中,圖「便宜」的人數比例在持續增長,圖「方便」的比例也創了新高。倒是「沒有正版可買」的比例有所下降。這反映了正版出版物還是可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只是絕大部分人圖「便宜」、圖「方便」寧願去買盜版,只有極少數的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盜版出版物。同時我們注意到,在2003年,由於盜版出版物的「品種豐富」而去購買的人數比例比兩年前又有所提高,價格便宜、購買方便,想買什麼有什麼,這三個基本要素使盜版出版物市場得以久盛不衰。
對盜版行為的認識
出版界盜版泛濫現象已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盡管政府部門打擊盜版的行動從沒有停止過,但盜版出版物還是屢禁不止,這與造假者有關,同時也與購買者有關。本次調查專門對盜版出版物購買者進行了認識方面的測試,調查結果表明,盜版出版物購買者在認識觀念上往往非常混亂和矛盾,很多人既認為「盜版對讀者和出版者都不利」,同時從個人既得利益出發,又贊成「盜版對讀者有利,對出版者不利」(見表9)。
表13-4-1 2003年盜版出版物購買者對盜版出版物的認識(%)
語句選擇
同意
不同意
說不清
無回答
盜版對讀者和出版者都不利
53.2
25.3
19.8
1.7
盜版對讀者有利,對出版者不利
31.4
44.0
21.5
3.1
盜版對讀者不利,對出版者有利
13.4
58.8
24.6
3.2
盜版對讀者和出版者都有利
12.1
58.8
25.6
3.5
由表13-4-1可見,2003年盜版出版物購買者認為「盜版對讀者和出版者都不利」的比例為53.2%,佔半數以上,這說明超過一半的人能認識到購買盜版的危害性,這與盜版購買率為46%構成一個對比,說明大多數充分認識到盜版危害性的人都沒有購買盜版。還有31.4%的人認為「盜版對讀者有利,對出版者不利」,說明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盜版有危害性,但更多地從自身利益出發而購買盜版。另有12.1%的人「盜版對讀者和出版者都有利」,說明這些人對盜版的認識在觀念上都非常錯誤,對盜版的危害缺乏基本判斷力。此外,還有13.4%的人認為「盜版對讀者不利,對出版者有利」,他們認為盜版對自己存在壞處,不願購買盜版,但估計他們認為「對出版者有利」是指對製作販賣盜版的人有利。
在調查中,對每一個問項,我們發現都有20%上下的人覺得「說不清」,這說明不少人對盜版的危害性還非常缺乏認識,對盜版行為缺乏價值判斷。
❻ 書刊著作權與論文的區別是什麼
書刊著作權與論文的區別有以下3點
1、出版權:是指出版者對其依法出版的圖書和報刊所享有的權利,權利主體包括圖書出版者和報刊出版者。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出版權包括圖書出版者對著作權人交付出版的作品在合同約定期間內享有的專有出版權和出版者對其出版的圖書、報紙、雜志的版式、裝幀設計享有的專有使用權。而且專有出版權不得轉讓。出版權是著作權的內容之一。
2、著作權:又稱「版權」,是指作者因創作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而在法律規定的有效期內依法享有的一種專有權利。著作權主體是創作作品的自然人或法人,作者以外的人通過法定途徑也可以取得著作權。著作權客體是具有獨創性和某種客觀物質表現形式的作品,但著作權法只保護作品的形式而不保護其思想內容。著作權的內容通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著作權是指作者依法享有的權利,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廣義的著作權還包括鄰接權,主要指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製作者和廣播電視組織的權利。它具有無形性和相對的獨占性和排它性。非經著作權人許可或無法律上的依據,他人不得行使該權利,否則構成侵權。
3、著作權與出版權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是主從關系,它們主要聯系是:同為著作權是聯系作品的創作、使用而產生的權利,通常指公民個人、法人或非法人單位佔有、使用和處分自己創作的作品的專有權利。而出版權僅僅是著作中諸多權利的一種。它們的主要區別是:出版權與著作權不是同一概念,出版權並不等於著作權。著作權是作者的權利,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作者將其作品的出版權轉讓或許可出版者行使罷了。出版者(如出版社、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本身並不具有出版權,只享有出版經營權或出版業務權,即專門經營他人作品的出版業務。但是,出版者可因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授權或轉讓而享有作者某一作品的一定期限的出版權。這就是說,因作者轉讓而使出版者享有了出版權。出版者出版了作者的作品,作品的著作權(包括出版權)仍是作者的權利(作者賣掉著作權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