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買房能同時擁有土地使用權嗎
房屋所有權(即房產權)是永久的,沒有期限限制,只要房產沒有完全毀損滅回失就能一直享答有;土地使用權是有期限的。國家通過土地有期出讓方式,授予用地人40年、50年、70年不等的使用權。到期後,如國家需要收回土地,且必須連同地上建築物一並收回時,這時會出現一個問題,由於房子在開發時有先有後,但土地使用權的終止日期是以土地出讓合同上的終止時間為准,即土地使用權到期,而房產還未到報廢的年限。這時收回土地使用權則要給予地上建築物所有人相應補償;如果不收回,地上建築物所有權人可以在屆滿前一年向國家申請續期,並重新繳納土地出讓金。
兩者的區別:兩者的權屬不同, 根據《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規定,房地產的買賣是指房屋的所有權和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作用權同時轉讓,也就是說,購房者享有的是完全的房屋所有權;但我國實行的土地全民所有制,即土地只有國家和集體所有,個人只有使用權。因此,土地證上載明的使用終止日期一到,國家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
⑵ 土地性質分哪幾種,他們的區別在哪裡,對買房有什麼影響
分2種,土地出讓和土地劃撥。
簡單來講,
土地出讓是個人有土地的使用權;
土地劃撥是國家劃撥給集體使用的,個人無土地使用權。
正常商品房都是土地出讓。
土地劃撥的基本是現在所說的小產權房,不建議購買。
⑶ 在購房時,購房者實際擁有的土地使用權問題
商品房需要五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版施工許可證》、《權國有土地使用證》和《商品房銷售(預售)許可證》,這是開放商要拿的手續,和買方沒關系
沒有國有土地使用證就是小產權,沒有政策保護
⑷ 商在建樓盤的土地使用權已抵押,對購房者是否有風險
用土地使用權抵押是開發商通常的辦法。但在商品房正式預售前,他內必須要去銀行撤銷容抵押,否則無法辦理預售許可證。所以,購買已經辦理了預售許可證的樓房,一般是不會有抵押的。而且,就算再辦理抵押,只要你已支付50%以上的購房款,這樓房還是不會被查封,你有優先權。
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預售人已取得房地產開發資質證書、營業執照;
(二)按照土地管理部門有關規定交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已取得土地使用權證書;
(三)持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並已辦理建設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督手續;
(四)已確定施工進度和竣工交付使用時間;
(五)七層以下(含本數)的商品房項目,已完成結構工程並封頂;七層以上(不含本數)的商品房預售項目,已完成三分之二結構工程;
(六)已在項目所在地商業銀行開設商品房預售款專用賬戶;
(七)預售商品房項目及其土地使用權未設定他項權;
⑸ 買房等於土地使用權
看你買的是什麼房,開發商是否合法取得刻宗地的土地使用權,是否繳納了土地出讓金。
如果按居工程或者是經濟適用房是肯定是沒交出讓金的。如果是合法開發的商品房肯定是繳納了土地出讓金。
⑹ 買房子的產權和土地使用權是怎麼回事。
房屋產抄權和土地使用權?
1、房屋產權是指住宅用地權屬年限為70年,工業用建築用地和綜合類用地為50年,商用建築用地為40年。
房屋產權和土地使用權的區別?
1、房屋產權是產權,土地使用權是國家出讓的。所謂地產的買賣是指房屋的產權和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作用權同時轉讓,也就是說,購房者享有的是完全的房屋產權;但我國實行的土地全民制,即土地只有國家和集體,個人只有使用權。
4、我國實行的土地全民制,即土地只有國家和集體,個人只有使用權。因此,土地證上載明的使用終止日期一到,國家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
⑺ 我要買房子土地使用權是國家的以後有什麼弊端
1,是指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繳納補償、安置等費用後,取得回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答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後無償取得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2,劃拔土地在國家徵用時,沒有土地補償費用。出讓土地上的房屋轉讓時,土地證直接更名即可,只需交納0.5元/平方米的手續費,無需交納土地出讓金。另外劃撥土地證的房屋在二次交易的時候,如果做個人抵押按揭時需要擔保,但出讓的土地證就不需要。
3,劃撥土地性質的房屋最大的弊端就是在轉讓時,需要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轉讓審批手續,補交土地出讓金。國有出讓性質的房子在轉讓時就不需要再交納土地出讓金了。
⑻ 土地使用權是70年 現在蓋得房子是最後一起 ,使用權只有50年了。買新房有什麼影響
新房交房的時候都有一個表 張貼在你屋子裡面 上面寫的是住宅設計使用年限是50年,這和土地使用年限是兩碼事,一個是土地的使用權年限,另一個說白了就是你的房子壽命,現在設計的房子很少能住的了50年,所以不必糾結這一點。
⑼ 土地制度是如何影響房價的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需要土地房屋制度改革】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周天勇
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概括為:擴大土地供應,國有延長年期,賦予近似產權,土地平等入市,徵收以稅代金,規劃調節管理。未來徹底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局面將轉變為:形成競爭性的土地供應市場,降低地價;抑制房屋投機需求,平抑房價;形成未來政府永不枯竭和可持續的地方財政,防止地方政府圈地囤地、浪費使用土地,並防止通過土地財政擴張濫用土地;防止現行土地及房屋等財產、財政制度形成的兩極分化。
未來推進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來自於城市化進程。最近一些學者的改革方案,專注於戶籍制度的改革。雖然這非常重要,但是中國城市化與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相比,存在兩個重要區別:一是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城市化進程中,人民群眾創業活躍、失業率低,而中國大陸創業不活躍,實際失業率高;二是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的產權明晰,農民及其進城的農民從土地財產上分享了發展帶來的利益,成為其創業資本、購買城市中住房和其他消費的能力,而中國大陸農民在城市化進程中沒有從土地財富的再分配中分享發展帶來的利益,形成創業資本缺乏、無法贖買城市住宅和消費能力較低的狀況。土地制度對於經濟增長的內在關系在於:在土地實物不斷再分配過程中,其利益分配的流向,對於經濟良性增長的推動和拉動力如何。從目前的土地制度看,土地強制低價徵用,與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的城市化過程相比,從土地再分配過程中形成的相應利益沒有留給農民創業和消費;推高房價,又剝奪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創業和消費能力;而由於房價上漲形成財富積累的城市房東居民,則是食利階級,並且其收入的邊際消費率很低;行政寡頭壟斷高價賣地,使巨額的國民收入流入和集中在政府手中,形成腐敗叢生、效率低下的投資建設、公務支出,甚至是三公消費。以上情形致使經濟增長過程中,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失調,政府消費和民間消費失衡,增長沒有居民創業小微資本的推動,民間消費拉動增長的力量也就很弱。
具體來說,其問題在於:(1)地方政府將屬於農民的土地,低價強制不平等徵用,高價倒賣,世代以土地為生的農民,沒有從土地的城市化中獲得應有的利益,財富被轉移集中到城市,相比日本、韓國、中國台灣農民富裕起來了的城市化,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城鄉發展和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最重要原因。(2)越來越高的土地出讓金,推高房價,使許多城市居民背上沉重的貸款,成了房奴,或者望房興嘆,只能租房,成為收入40%要由房東盤剝的租客;多套房者由於房價上漲而積累了大量財富,形成新型城市中的房東與租客兩個階級。(3)地方財政越來越依賴於土地倒賣,實際上是從農民和許多剛買房的居民手中積累收入,而大量的具有房產財富的居民卻不交稅,是典型的向窮人收稅,而不向富人征稅;從國民收入分配講,政府通過土地的強制低價徵收和高價倒賣集中了大量的收入,使GDP居民分配獲得的比例下降,居民創業資本來源和消費能力都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4)由於地方政府收入的80%來自於倒賣土地和辦開發區,而不是來自銷售(銷售稅)和居住(房產稅),政府熱衷於擴城賣地招商,空城越來越多,土地浪費日益嚴重。土地成為了地方政府的鴉片,一天不賣土地,地方政府一天難以維持。並且,因征地拆遷而引發的地方政府與群眾的沖突此起彼伏,甚至發生了許多以生命進行的抗爭。可見,土地制度必須進行徹底改革。
那麼,怎樣改革中國的土地和房屋制度呢?
第一,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節水技術、確立農民土地和宅地產權、防止假冒改造的前提和制度安排下,改造鹽鹼沙漠灘塗低丘緩坡等未利用土地,正視人口城市化和村莊衰落的客觀趨勢,整治村莊用地,跳出18億紅線思維來考慮和解決問題,擴大土地供給來源。
第二,廢除政府賣地的格局,取消土地的行政「招拍掛」。所有土地,不管是法人擁有還是自然人擁有的土地使用權,都平等地進入農地、建設用地等各類交易市場,改變土地供應的行政寡頭壟斷格局,平等入市。我們堅決不能走土地私有化這條路,但要創新土地使用權和財產權,實現土地資源的市場配置方式。
第三,為了便於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鑒於農村村委會不是一級經濟實體組織,以及農村大量土地實際上是村長所有並進行租賣,包括縣鄉強制行政收取農村集體土地等問題,應當取消和廢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全部農村土地改為國有制,同時延長土地使用權,林地、耕地、改造過的沙漠鹽鹼灘塗地,其使用權定為1000年;農民宅基地、居民住宅用地為500年;工商金融等企業及社團法人用地為300年,形成近似土地財產權。
第四,對上述土地的長期使用年期進行確權發證,國有土地年期在法律上均視為一種近似財產物權,有繼承、交易、抵押、入股、出租等所有財產的物權屬性。
第五,廢除土地出讓金制度,以及取消在土地開發和商品住宅方面的各種費項,合並一些稅項,改為徵收土地房屋交易增值稅和房地產稅。對因賣地而一夜暴富的,徵收累進的交易稅和對個人所得稅進行調節。
第六,政府宏觀調控和規劃管理,對於土地用途仍然要有嚴格的規劃管理,包括國土利用規劃,以及村鎮建設規劃,以及城市和城鎮內土地的功能用途規劃;對土地供需規模,中央政府用貸款窗口指導、利率和稅收等手段進行調節。
總之,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概括為:擴大土地供應,國有延長年期,賦予近似產權,土地平等入市,徵收以稅代金,規劃調節管理。未來徹底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局面將轉變為:形成競爭性的土地供應市場,降低地價;抑制房屋投機需求,平抑房價;形成未來政府永不枯竭和可持續的地方財政,防止地方政府圈地囤地、浪費使用土地,並防止通過土地財政擴張濫用土地;防止現行土地及房屋等財產、財政制度形成的兩極分化。使農民的土地財產化,能變現為在城市裡創業的資本。避免城市居民無家可歸,流落街頭,防止企業再交出讓金而倒閉引起大規模失業,避免社會矛盾激化。並且,由於城鄉居民能從土地城市化的再配置過程中獲得利益,政府向低收入人群讓出利益,使他們的創業資本、購買能力等增強,形成國民經濟新一輪增長的推動和拉動力。
來源: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6/c40531-23224142-2.html
⑽ 土地使用權抵押與買房人購房沖突嗎
您好,被抵押的房產不一定不能買。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在抵押期間,抵押人(如開發商)在通知或取得抵押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可以轉讓抵押物,但應將轉讓物已經抵押的情況告知受讓人(購房人)。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權人或者未告知受讓人的,轉讓行為無效。在實際操作中,如果開發商將抵押的房產(包括房屋所在的土地使用權被抵押)進行銷售的話,在辦理預售登記、產權過戶時,必須取得抵押權人(一般為銀行)的同意,由抵押權人出具同意辦理的書面信函。需要說明的是,抵押權人同意抵押人辦理預售登記或者產權過戶並不意味著抵押權人放棄了抵押權。因此,有人認為「辦理了預售登記的房屋就不會出現問題」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開發商有義務明確地將房產抵押的有關情況告知購房人,否則會導致合同無效,購房人日後無論因何種原因要求退房的話,都可以以此為由。在通知購房人時,最好是取得購房人的書面確認,以免日後的糾紛。
如果你需要購買此類房產的話,可以參考以下辦法處理:
1.如果付款方式不是按揭貸款的話,你可以要求將與所購房產抵押部分相應的購房款全部或者部分直接交給抵押權人,由抵押權人解除對於該部分房產的抵押。
2.如果付款方式是按揭貸款,而貸款銀行與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不是同一銀行的話,可以約定,由貸款銀行將款項的全部或者部分直接支付給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後者在收到該部分款項後,應當解除對所購房產相應部分的抵押。
3.如果付款方式是按揭貸款,而貸款銀行與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是同一銀行的話,這種情況相對比較簡單,銀行為保護自己的利益會對所貸款項進行適當處理,同時會間接地降低你購房的抵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