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順位在法律上的含義是什麼
順位Sequence,不動產物權在不動產登記簿上依設立的時間先後所排列的順序中占據的位置。任何一項不動產上均可以設立多項他物權,如一項土地所有權之上,可以在設立用益物權性質的土地使用權的同時,設立一項或者數項擔保物權性質的抵押權。此時,這些限制物權的行使順序必須依照一定的原則或方法予以確定。順位的目的在於依其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其行使順序。順位只適用於所有權之外的不動產物權,不適用於動產物權。順位制度的建立,實質上賦予不動產物權兩種權利:一是該實體權利本身,二是該實體權利所享有的順位權利。順位權利是實體權利的程序權,是實現實體權利的程序保障。它貫徹自中世紀以來民法的」優先順位的權利優先實現的原則」,對保護權利人和交易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順位依以下規則進行:(1)因任何不動產均可以負擔多個設定的物權,故一切設定的不動產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均發生順位問題。(2)順位的建立只依據權利納入登記的時間順序,並以登記的時間順序表示。(3)優先順位的權利絕對優先實現。後續順位的權利,只有在優先順位的權利實現後才能實現。如優先順位的權利實現後,後續順位的權利已無法實現,則被視為滌除。(4)後續順位的權利人不得為損害優先順位權利人的利益的行為。順位可以拋棄和保留。優先順位的不動產權利人拋棄其權利時,其順位同時拋棄,後續順位的各權利人的順位也依次前進。順位保留是不動產的所有權人為將來必然產生的不動產的限制物權保留一個優先的順位。當被保留順位的限制物權產生時,經登記而直接進入優先的順位,而不必依其成立的時間被登記在後續順位。順位還可以變更,即性質相同的不動產物權,優先順位與後續順位之間可以交換其位置。順位變更在各變更的順位納入登記後生效。但順位的拋棄或變更涉及第三人利益時,應當事先徵得第三人的同意。第三人同意,應當採取書面形式且不得撤銷。未徵得第三人同意而拋棄順位造成第三人損害的,由拋棄順位者負賠償責任;未徵得第三人同意變更順位造成第三人損害的,由變更順位的各方負連帶賠償責任。此外,在順位保留和順位變更時,均必須登記。否則不發生效力。
⑵ 物權的排他性效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物權的排他效力指物權人對其公示的物權享有對抗一切第三人的絕對性權利,因此又稱版排他權效力。前面講過物權權與債權的性質不同,物權具有排他性,而債權不具有排他性,物權的排他性是物權與債權在性質上的根本區別之一。物權的排他效力的基本含義是在同一物之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性質相互矛盾的物權。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基本含義:
1、同一物之上不能同時設立兩個所有權,無論該物被何人佔有,物之所有權只有一個。
2、同一物之上不能設定兩種互相沖突的他物權。某些他物權彼此相容,可同時存在,如同一物之上可沒定數個抵押權,也可設一抵押權,再設質權。
3、物權人有權排出其他一切人對其物權的干涉妨礙。物權是對世權、絕對權,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都是義務主體,負有尊重他人物權,不幹涉不妨礙物權人自主行使物權的義務。物權人有權禁止和排除他人的任何方式的不當干預和妨礙並可請求法律的救助。
⑶ 所有權的含義及其特性,類型
一、所有權是所有人依法對自己財產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是對生產勞動的目的,對象,手段,方法和結果的支配力量,它是一種財產權,所以又稱財產所有權。所有權是物權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種權利,具有絕對性、排他性、永續性三個特徵,具體內容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置等四項權利。產權和所有權的區別是:產權是一個較大的概念,產權包括所有權。房地產所有權只是房地產產權中主要的一種。
二、所有權具有以下的特性:
第一,所有權是絕對權。所有權不需要他人的積極行為,只要他人不加干預,所有人自己便能實現其權利。所有權關系的義務主體是所有權人以外的一切人,其所負的義務是不得非法干預所有權人行使其權利,是一種特定的不作為義務。
第二,所有權具有排他性。所有權屬於物權,具有排他的性質。所有權人有權排除他人對於其行使權力的干涉,並且同一物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而不能並存兩個以上的所有權。當然,所有權的排他性並不是絕對的,現代各國法律的所有權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第三,所有權是最完全的物權。所有權是所有人對於其所有物進行一般的、全面的支配,內容最全面、最充分的物權,它不僅包括對於物的佔有、使用、收益,還包括了對於物的最終處分權。所有權作為最完全的物權,是他物權的源泉。與之相比較,建設用地使用權、地役權、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他物權,僅僅是就佔有、使用、收益某一方面的對於物的直接支配的權利,只是享有所有權的部分權能。
第四,所有權具有彈力性。所有人在其所有物上為他人設定地役權、抵押權等權利,雖然佔有、適用、收益甚至處分權都能與所有人發生全部或者部分的分離,但只要沒有發生使所有權消滅的法律事實(如轉讓、所有物滅失),所有人仍然保持著對於其財產的支配權,所有權並不消滅。當所有物上設定的其他權利消滅,所有權的負擔除去的時候,所有權仍然恢復其圓滿的狀態,即分離出去的權能仍然復歸於所有權人,這稱為所有權的彈力性。
第五,所有權具有永久性。這是指所有權的存在不能預定其存續期間。例如,當事人不能約定所有權只有5年期限,過此期限則所有權消滅。當事人對所有權存續期間的約定是無效的。
第六,所有權具有觀念性。觀念性,是指近代以來,所有權的存在已具觀念化,即所有人不以對所有物的現實支配為必要,發生了重要的從所有到佔有「所有人支配觀念」的轉化——把所有權行使帶來的利益看得比所有物的控制更為重要的觀念,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屬於「所有人實現利益觀念」的范疇。
第七,所有權具有平等性。所有權作為私權,其法律地位應當無差別給予保護的物權屬性。在我國《物權法》第3條、第4條的規定,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所有權平等原則。
三、所有權的分類:
(一)屬於國家所有的有
1、礦藏、水流、海域;
2、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及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
3、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屬於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
4、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5、無線電頻譜資源;
6、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文物;
7、國防資產、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依照法律規定為國家所有的。
(二)屬於集體所有的有
1、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
2、集體所有的建築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
3、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
4、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
⑷ 什麼叫做」他物權」
1、他物權 :在復他人所有的制物上設定或享有的權利,源於羅馬法,是指權利人根據法律規定或合同的約定,對他人之物享有的進行有限支配的物權,如承包經營權。
2、物權可以分為自物權與他物權。
簡單的說,自物權就是權利人對於自己所有的物所排他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而他物權則是指,權利人對於不屬於自己所有的物,而依據合同的約定或法律的規定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他物權一般不包括處分的權利。因為只有享有所有權的人,才能合法行使處分權。他物權往往不能排他享有。
3、常見的他物權有:地役權、地上權、典權等等,此外,除了這些用益物權以外,所有的擔保物權也是他物權。
⑸ 擔保法解釋第77條是什麼意思抵押權是他物權,債權人不能以自己所有...
老兄「他物權」不是指他人的物權,他物權是相對於自物權來說的,比如說所有權就是自物權,而他物權是指除了所有權以外的「其他」物權,如:用益物權(建設用地使用權 宅基使用權 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等) 以及 擔保物權(抵押權 留置權 質權)。
明白了么
⑹ 主物權和用益物權是什麼意思啊
主物權是指物的所有權,即物的所有人所享有的,對物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物版的其他權利,包括用權益物權都是從主物權中分離出來的。
用益物權是指對他人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圍內使用、收益的權利。包括地上權、地役權、典權等。
⑺ 民法中專屬權和非專屬權的基本含義及其區分意義
依權利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不同權利區分為原權與救濟權原權是指基於法律規定的合法事實而發生的權利是基礎性權利如基於合法事實而取得的所有權他物權基於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等而取得的債權等救濟權是基於原權遭受侵害而發生的為保護原權而產生的權利救濟權的目的在於救濟被侵害的原權是原權的保障如自力救助權訴權等
既得權與期待權
依權利成立條件是否全部具備的不同民事權利可劃分為既得權與期待權既得權是成立要件已全部具備權利主體已經實際取得的權利期待權是成立要件尚未完全具備權利主體雖未實際取得待將來成立要件完全具備才能可能取得的權利如附生效條件或生效期間的合同所約定的權利如甲與乙約定如果我女兒出國那麼我就把房子租給你住/甲與乙約定如果我死了那麼我就把房子送給你住
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以權利有無移轉性為標准可以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專屬權是指依附於特定的權利主體不能移轉於他人的權利如人格權身份權僱傭合同委託合同如約定由某畫家給自己畫自畫像
非專屬權是指可以與權利主體分離移轉於其他主體的權利財產權利凡無專屬性的都屬於非專屬權有專屬性的主要如士兵復員費贍養費傷殘補助等
民事權利的行使
民事權利的行使的概念民事權利的行使是指民事權利主體以民事權利為內容而實施的旨在實現其民事利益的行為民事權利的行使是實現合法民事權益的過程是民事權能的運用過程民事權利的實現是民事權利行使的結果
⑻ 自物權和他物權的區別及其意義
前者是對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即所有權,是完全的物權,權能包括版佔有、使用、收益和權處分。具有永久性、獨占性、彈力性(即將權能分開行使)
後者是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權利,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是限制物權,權能包括佔有、使用、收益、處分中的一部分,是有期限的物權,同一物上可以有兩個他物權。
相同點:客體都是物,包括動產和不動產(但用益物權的客體限於不動產);都是對世權、財產權、支配權;都需要通過交付或登記等公示方式取得;都具有排他性,優先性(他物權優先於所有權),都具有追及效力和法律保護請求權。
⑼ 一物一權的含義
(1)一物一權主義內容界定的分歧 盡管一物一權是物權法上的耳熟能詳的名詞,但關於其要旨如何,並非沒有認識上的分歧。諸種學說觀點可以概括為三類:
其一,物權客體特定論。持此論者認為,所謂一物一權主義,又稱為物權客體特定主義,是關於物權客體的原則或者說是關於物權客體的基本要求。對於一物一權主義的涵義,有的謂:「系指一物上僅能成立一所有權,一所有權之客體,以一物為限而言。推而言之,一物只能有一權,故物之一部分,不能成立一物權,一物就有一權,故數個物不能成立一物權,物權之計算以一物為單位。」「依此原則,一個物權之客體,應以一個物為限,在一個物上只能成立一個所有權。」也有的學者認為:一物一權主義「是指一個物權的客體應以一物為原則,一物之上不能同時並存兩個以上互不相容的物權。」或者表述為「一個物權客體應以一物為原則,一個所有權或他物權不能存在於數個物之上。」以物權客體特定主義來認識一物一權,莫如將其倒置而稱為「一權一物」更為貼切。
其二,物權效力排他論。持此論者認為,一物一權是物權的絕對效力或者排他效力的表現,是對物權排他性的形象表述。其本來要表達的意思,為「一物之上當然不可存在兩個以上的所有權,也不可存在兩個以上種類一致、效力相同的用益物權或者擔保物權。」或者說「意指同一標的物之上不得設立內容和效力互不相容的兩個以上物權,尤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
其三,客體特定與效力排他論,或謂綜合論。不少學者在解釋一物一權原則時,並不單獨強調其是指物權的客體特定性或者是效力上的排他性,而是兩者兼顧,將其表述為「是指一個物權的客體原則上應為一物,在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個所有權,並不能同時設定兩個內容相互抵觸的其他物權。」也有學者明確提出,一物一權原則實際上包括物權的排他性原則與物權客體特定性原則兩個方面的內容,因而以物權的排他性原則或物權的客體特定原則來代替一物一權原則,均有不妥。
(2)對「一物」與「一權」之涵義的不同解釋
具體到一物一權主義中的「一物」與「一權」應如何界定和理解,學者們的見解也存在著差異:
關於「一物」的認識,有「客觀一物論」與「觀念一物論」兩種觀點。恪守羅馬法原有精神的「客觀一物論」者認為,物權的客體應限於特定的、獨立的一物,集合物上不能設定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物的一部分或物的成分一般也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對於集合物上成立一個所有權與設定財團抵押以及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土地的觀念劃分等現象,或者對「一物」進行特殊解釋,或者作為一物一權原則的例外情況來認識。更多的學者則持「觀念一物論」,認為物權客體的特定性和獨立性的衡量標准,與其說是物理上的,莫不如說是社會的一般觀念上的、交易上的、法律上的。就是說,一個物具有物理上的特定性和獨立性,固然為特定性和獨立性之物,能成為物權的客體,即使不具有物理上的特定性和獨立性,但在交易上認為具有特定性獨立性之物,法律即可加以確認,允許它成為物權的客體。也即是說,一物一權中的「一物」,是指法律觀念上的一個標的物,它既可以是單一物,也可以是合成物或集合物,而不是指客觀事實上的一個獨立物。
關於「一權」的意義,也有兩種不同見解。有的堅持羅馬法之傳統,認為一物上之「一權」,僅指一個所有權(可簡稱「一物一主論」);也有的解釋在現代法中,該「一權」並不僅限於指所有權,也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在內,亦即一物之一權,是指一物之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的所有權,也不能並存兩個以上內容、效力相抵觸的物權(可簡稱「相斥物權不得並存論」)。
(3)「寬泛」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之要旨歸納 由以上的考察分析,足見一物一權主義並非其字面意義那樣簡單。依多數學者之見,在以所有權為中心的羅馬法上,一物一權中的「一物」,原則上是指物理上或客觀上獨立、特定的一個有體物:「一權」亦僅指一個所有權(為便於表述,我們姑且將此種界定稱為「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而在現代生活中及法律觀念與法律實踐上,一般認為,「一物」的衡量標准發生了重大變化,指在「法律觀念上」具有特定性與獨立性的一物。客觀上的一個獨立物,自可成為一個物權的客體;客觀上、物理學意義上的一物,可以在法律觀念上被分解為或者說被視為數物(如建築物之區分所有權、土地通過登記的觀念區分等);客觀上或物理上獨立的數物,法律觀念上也可視為一物,而在其上設定一個物權(如集合物所有權、數物的一並抵押、財團抵押等);物之部分或成分,若與物之整體分離或具備獨立之經濟價值而有排他的可能性(如取自土地之砂石、地上及地中之空間),亦可為物權之客體。另外,現代法上作為物權客體的物,已不限於有體物,無體物和權利,也可成為物權的客體。隨著「以物之所有為中心轉向以物之利用為中心」和他物權制度的發達,現代法上所謂一物一權主義中的「一權」,也不再局限於所有權,而應包括所有權與其他物權在內的各種物權,其意義也不再拘泥於一物之上只能有一個物權,而是強調一物之上不得並存兩個以上內容、性質相抵觸的物權。
據此,對現代物權制度上的一物一權主義,依前述綜合論者的所作的內容較為寬泛的解釋(姑且稱為「寬泛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可將其要義概括為兩個方面、四個要點:
第一方面,為「一權一物」,即一項物權的客體原則上須為特定、獨立的一物。其要點之一,是一個物權的客體原則上應為(法律觀念上的)一物;要點之二,尚未與物之整體分離的物之組成部分之上,不能單獨設立物權。
第二方面,為「一物一權」,即一物之上不得並存相抵觸的兩個物權。其要點之一,為「一物一主」,即一物之上絕不得存在兩個所有權(但不排斥所有權的共有);要點之二,為「相斥之物權不得並存」,即一物之上不得同時存在兩個以上性質、內容相抵觸的物權。
(4)「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觀念的重申 近來,有學者針對理論界關於一物一權主義在解釋上的諸多分歧,提出一物一權主義的准確涵義之解釋,應以多數日本及台灣學者的見解為妥當,即:「一物一權是指一物上僅能設定一個所有權,一所有權之客體,以一物為限。」而諸多大陸學者所作的「一物一權是指一物上僅能設定一個物權,而不能設定兩個以上內容不相容的物權」之解釋,並不準確。原因在於,一物一權主義為物權法學說上的歸納,目的僅在表達所有權與其標的之間的關系:其一,物權標的的獨立性決定了一物之組成部分不得成立獨立的所有權,故只有完整的、獨立存在的「一物」才能成立所有權;其二,物權標的的同一性質決定了所有權必須設定於一個獨立物之上,而不能設定於有數個物所構成的一個集合物上。而如果將「一物一權主義」擴張適用於他物權,則明顯缺乏邏輯支撐,因為一物之上顯然不止僅能存在「一權」,而是可以有「數個」物權並存。因有這種限定,則以集合物上得設定「企業擔保」、「財團抵押」等新型擔保物權為由,認為其構成對一物一權主義的挑戰或認為一物一權主義應予修正,理由並不充分。因為集合物之抵押權與集合物之所有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問題,法律承認一個抵押權得設定於集合物,不等於承認集合物上得設定一個單獨的所有權。基於交易的方便或經濟價值、整體效用上的需要,數個不同種類的物得被「捆綁」起來作為集合物而成為「一項交易的標的」,但並不等於集合物必須被視為一個獨立物,更不等於集合物上必須設定一個單獨的所有權。將集合物作為一個獨立物並成立單獨的所有權,即無必要,也不可能。因為,在以集合物為標的交易中,構成集合物之組成部分的各獨立物,其所有權的變動並不因其為集合物的構成部分而與其他同類物有所不同:集合物中不同之不動產的物權變動仍須個別進行,集合物中的動產,如無特別約定,其所有權變動也只能依每一單獨動產的交付而完成。尤其是,如果非要在集合物上設定一個「所有權」,則還必須圓滿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將集合物作為一個整體而單獨設定了一個所有權,那麼,構成集合物的各獨立物上的所有權到哪裡去了?
重申原本或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原則的學者,還對一些學者借論證集合物上得單獨設定一個統一的所有權而為雙重所有權理論或者變形的雙重所有權理論尋找某種新的依據的傾向,以及所謂的「法人財產雙重所有權理論」提出了深刻的批評,並表明「一物一權,不可動搖」的態度。
我們認為,以上論述中關於一物一權的應有涵義及集合物上不能成立單獨所有權等觀點的論證頗為深刻、精到,值得重視。不過,此「嚴格意義上的一物一權主義」雖值肯定,但其是否就一定應居物權法基本原則之「高位」,仍有探討的餘地。
⑽ 物權法定原則 定義判斷題
正確!
物權法是規范財產關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回的民事關系,包答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
他是規定財產所有制的法律,所以物權法禁止除法律以外任何「人」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