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兰娟的科研成果
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肠道微生态变化规律,阐明了肠道微生态变化与重型肝炎发生、发展的关系,丰富了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理论;
提出B/E值为肠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标,为肠道微生态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成功培育出无菌大鼠(已通过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建立了无菌动物实验研究平台;
注重细菌耐药研究,引领细菌耐药研究小组发现六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研究成果分别于2001、200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编了我国首部《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态学的基础。
率领课题组成功培养分离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测序,系中国大陆第二株登录GenBank;首次发现PBMC中有复制型SARS-CoV存在,对揭示“非典”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
主编专著11部,其中《传染病学》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均为中国该领域的首部专著;
承担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20余篇。
主编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8部。
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和浙江省人工肝中心主任以及《感染病杂志》主编、《中华传染病杂志》和《国际流行病感染病学杂志》副主编等职。
2013.10.26下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外通报,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研制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也就是说,我国科学家已经做出了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种子”,一旦出现老百姓最担心的H7N9禽流感暴发流行,可迅速生产出疫苗,为老人儿童等重点人群接种,防止禽流感大流行。
这项研究表明,我国已经具备自主研发流感病毒疫苗株的技术和能力,首次打破和改变了我国流感疫苗株需由国外提供的历史。
这项研究,是在国家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由浙大一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兰娟院士领衔,并作为研究主体,联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协同攻关完成。
❷ 陈剑平的主要成果
1.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其禾谷多黏菌介体内的发现和增殖的研究”1992全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然一等奖,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成灾原因和持续控制技术”2003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3. “禾谷多黏菌及其传播的小麦病毒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应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4. “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基因组(RNA2)遗传不稳定性和分子变异的研究”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5.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种类、发病规律、抗源筛选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6. “禾谷多黏菌生态学、超微结构及其传播的燕麦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研究”2004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7. “我国50种植物病毒分子鉴定及其基因组研究”2007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8. “水稻条纹叶枯病与介体灰飞虱发生规律、监测预警与持续控制技术”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9. “真菌传麦类棒状病毒新种类、血清学特性及其基因组全序列研究”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0. “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构建及外源基因表达研究”200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1.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病原、发生规律及其持续控制技术”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2. “水稻抗真菌(稻瘟病)的基因工程”200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13. “小麦黄花叶病的研究”198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14. “三种真菌传大小麦病毒血清学生物化学和传毒介体的研究”199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
15. “主要粮食作物病毒理化特性、抗源鉴定和防治”1993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九完成人);
16. “禾谷多黏菌传小麦线状病毒种类、发病规律、抗源筛选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7.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病原、发生规律及其持续控制技术”获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8. “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系鉴定、抗源筛选、抗病品种应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200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19. “大麦和性花叶病毒在禾谷多黏菌介体内发现和增殖的证明”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❸ 黄立文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主要从事了航运安全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水域通航环境安全评估、航海仿真与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等研究工作,在水上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东部海域中尺度海-气耦合模式研究”、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我国南方致洪暴雨预测预警系统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军工项目10多项;主持了“长洲水利枢纽工程通航安全技术论证研究”、“天津港4#锚地通航环境和锚泊安全评估研究”、“万向石油储运舟山岙山油库码头水域通航环境安全评估研究”、“鑫亚东浪咀20万吨级修船基地工程通航环境安全评估研究”、“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大型顶推船队下水安全过桥实船试验及通航条件评估研究”“长江水上交通安全指标体系研究”、“长江三峡过闸船舶安全管理对策研究”、“中石化巴陵分公司煤代油配套原料码头改造工程通航环境安全评估”、“中山市桥梁工程通航环境安全评估”、“舟山辖区溢油监测综合信息系统研究”和“桥巩水电站工程通航安全技术论证”等30项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船用防避台风决策系统”、“溢油模拟信息系统”、“环境动力预报系统”、“中国南方致洪暴雨预测预警系统”、“中国海海-气-浪耦合模式系统”以及“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等,多项成果在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先后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气象局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青岛海洋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甲)、舟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10篇。指导并培养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生30多人。指导论文在2003-2005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湖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并获得“华为奖”。
❹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综述
汪庆华 董岩翔 郑文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萧山311203)
摘要: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以调查为基础、评价为该心、研究为纽带,对浙江农业地质环境开展了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调查、研究与评价,获得了一大批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示范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大大丰富了我省农业基础资料,增加了农业地质的技术储备。这些成果既可为浙江农业区划、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浙江“生态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性服务。
关键词: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成果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浙江省也是全国第一个以省部合作形式开展农业地质工作的省份。该项目联合了省内外18个单位(部门),集聚了多学科、多专业的180余位专家,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获得了126万多个高精度的实测数据,编制了上千张各类图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查明了我省主要农业经济区土地质量的新情况,基本掌握了某些土地资源的新优势,初步揭示了农业地质环境变化的新趋势,首次建立了全省农业地质环境技术支撑的新平台,拓展了浅海滩涂地质环境质量调查的新领域。
1 成果概况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实际完成的调查总面积为43613km2,其中陆域调查面积为
37737km2,沿海滩涂和近岸浅海调查面积为5876km2。
本次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实物工作量。测制土壤地质柱状剖面408个,土壤地球化学剖面1354km,采集土壤、浅海沉积物、浅层地下水、农作物等各类样品66554件,进行了土壤元素全量、有效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70多个指标、浅层地下水24项指标、农产品20余项指标的分析测试;获取了各类测试分析数据约126万个,编制了450余张基础性图件。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形成的调查及研究报告共29份,其中,总项目综合性成果报告5份、基础性调查报告4份、专项研究报告7份、专题研究报告6份、示范区调查报告7份。图集5套:浙北、浙中、浙东3个地区的《地球化学图集》各一套,《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浙江省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图集》。
2 调查成果
2.1 获得了海量多介质、多元素、多指标的高质量实测数据,编制了系列基础性地球化学图件,全面更新和充实了浙江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多部门、多学科的应用,构件了基础信息平台
通过对浙北平原区、浙中丘陵盆地区及浙东沿海地区3个重点农业种植区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126万余项多介质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主要包括:
(1)浙江省主要土壤及土壤母质Cd、Hg、Cr、Pb等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2)浙江省主要土壤Fe、Mn、Cu、Zn等12种元素的有效量分析数据;
(3)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氯(六六六、DDT)农药残留量分析数据;
(4)浙江省主要土壤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分析数据;
(5)浙江省主要农田土壤浅层地下水NO3、NO2、NH4等24项水质分析数据;
(6)浙江省近岸浅海和滩涂沉积物的52种元素及有机碳、pH值分析数据。
利用区域调查所获得的实测数据,按技术规范要求,编制了5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11种元素有效态(可浸提量)分布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图等一大批基础性图件;为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和综合研究提供了依据。在区域评价和综合研究基础上,首次编制了《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图集》和《浙江省生态地球化学图集》;这些成果是自第二次农业普查和全国第二次地球化学扫面以来所获得的最系统、最可靠、最新的基础性成果,海量的基础资料,是“数字浙江”的重要数据源,具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长远应用价值。
2.2 查明了浙江省主要农业经济自然区的地质环境现状,“摸清了家底”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2.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和浙中盆地3个主要农业种植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好。功能类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3个区约3.7万km2的范围内,一类土壤占21.14%,二类土壤占61.04%,三类和超三类土壤分别占16.63%和1.19%。
依据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全省1999年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种植适宜性评价表明,在浙北、浙东和浙中3个调查区236.5万公顷农用地之中,能满足安全农产品生产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农用地面积为179.8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76.0%,其中,水田147.9万公顷,占三地区水田的74.9%;旱地25.7万公顷,占三地区旱地总面积的86.7%;园地面积7.3万公顷,占三地区园地总面积的78.6%。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非绿色农用地面积为47.2万公顷,占三地区农用地面积的20.0%。
2.2.2 土壤污染程度评价
受来自工业、农业及城市等多方面的影响,我省土壤已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元素的污染。调查评价成果统计,浙北、浙中、浙东沿海3个区中,轻度污染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8.1%,中度污染占9.0%,重度污染占1.61%。
研究表明,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大大超过了自然作用的变化,在短短的12年间,Cd、Cu、As、S等元素平均相对累积率达15%以上,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表层土壤中均出现Hg、Cd、Pb、Zn、Cu、As等元素的富集。调查显示,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以及其他人为的作用下,通过如大气降尘、灌溉、施肥、渗透等形式广泛进入到土壤环境。
2.2.3 土壤有机污染现状评价
调查表明,六六六、滴滴涕这类有机氯农药在停用近30年后仍在土壤中广泛残留,但总体上未超过国家环境质量的标准。
2.2.4 农田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显示,3个重点调查区的农田浅层地下水水质主要为Ⅳ类和Ⅴ类,其中Ⅳ类水占42.0%,Ⅴ类水占49.2%;浙东沿海地区的Ⅴ类水达65.7%。
浅层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不突出,主要集中在铁、锰及亚硝酸盐等指标上,其中铁超标比例为61.8%,锰为73.3%,亚硝酸盐为25.2%。
2.2.5 农田土壤营养微量元素丰缺评价
浙北、浙东、浙中三地区土壤肥力和微量营养元素丰缺评价结果表明,土壤养分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土壤肥力与养分丰富水平或平衡状况较差的土壤面积接近50%,浙中地区问题最为突出;平衡性较佳的土壤面积比例较小。沿江临海的垦区,土壤普遍缺Zn、Mo、Cu等元素;B不足具有广泛性、区域性,有92.2%的土壤存在缺B问题。
2.2.6 滩涂及近岸浅海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
调查表明,除Ni元素在乐清湾一带超标较高外,沿海滩涂尚未发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2.3 通过调查,首次发现并评价了浙江富硒土壤。该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也具有资源开发价值
2.3.1 富硒土壤及评价
通过研究,首次提出了根据土壤的含硒水平和硒反应性、富硒土壤的面积、土壤中硒的富集程度、硒的有效性、土壤环境质量和生物效应等指标的富硒土壤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将富硒土壤分为较高富集(Ⅰ级)、中等富集(Ⅱ级)、一般富集(Ⅲ级)3个等级。经评价,在浙北平原、浙东沿海平原和浙中盆地3个区圈出了29处约7654km2的富硒土壤区;其中,Ⅰ级区5处,Ⅱ级区15处,Ⅲ级区9处。
2.3.2 富硒农产品调查
通过富硒区农产品的实地调查验证,新发现海宁、平湖、诸暨的水稻,金华的葡萄,衢州、开化、慈溪的茶叶,龙游志棠白莲,瑞安马蹄笋、天目山竹笋等农产品的硒含量已达到标注富硒农产品标准。
3 评价成果
3.1 土壤地质研究
以地学为基础,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观念,系统划分了浙江成土母质类型,实现了地学与土壤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土壤地质研究水平。
以“母岩—母质—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相关性研究为切入点、以土壤地质剖面研究和土壤母质地学分类为基本方法,通过对农业地质背景的系统研究,提出了“土壤地质单位”的新概念。由于地质工作能准确厘定各类岩石、地层的空间展布、详细描述其生成地质环境、地球化学等特征,建立在地学基础上的土壤母质分类将更具准确性。依据分类原则,建立了36个土壤母质类型,划分了118个土壤地质单位,编制了新的浙江土壤母质图;并对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土壤矿物学、土壤磁性等方面的研究,从成土母岩、土壤母质及不同成壤环境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浙江省土壤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丰富了农业环境的基础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2 特色农产品适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主要特色农产品的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为科学指导特色农产品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规划,提供了地学支持。
本次工作分别对浙江名茶、竹笋、临安山核桃、诸暨香榧、常山胡柚、玉环柚、长兴银杏等7种特色农产品的立地地质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除地形地貌、坡向和小气候条件之外,特色农产品的分布及其品质明显受到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制约与影响。研究揭示了这类农产品的适生规律,建立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并依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了种植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浙江省优质名茶种植的最适宜区面积为10803km2(图1),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2%;次适宜区面积51621km2,占49%;毛竹、竹笋的适种面积为适宜区18814.28km2,占全省面积的18.47%,次适宜区55330.96km2,占54.32%;临安市山核桃的适种面积占全县面积的17.2%;常山县适宜和较适宜种植胡柚的面积约400km2;长兴县银杏的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154km2;诸暨香榧适宜和较适宜种植区面积约306km2;玉环柚种植的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约188km2。这一成果,为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布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6 浙江省绿色(无公害)、富硒粮油产业综合区划图
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农业地质环境和农业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为基础,以农作物种植适应性评价和发展潜力评价为核心,以优势比较为原则,提出的“农业综合区划方法”充分考虑了农产品产地安全性、特色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农产品种植适宜性和区域经济社会特点等4方面因素,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先进性,也是对传统农业区划工作的一大突破。应用这一方法提出的全省粮油(图6)、茶叶、蔬菜、果品等4大类主要农作物的产业布局区划,有利于保证农产品的安全性(绿色、无公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农业产业布局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4.4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建设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信息系统”首次在真正意义上把调查获得的有关土壤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农产品安全、非点源污染、特色农产立地环境、遥感、农业资源环境、海岸带环境地球化学等海量数据以及项目文档数据、DEM及基础地理信息、解译评价成果等纳入农业地质数据库。建成不同时段、不同结构、多源、多比例尺的海量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采用海量地形与影像管理技术、快速三维显示技术、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以及组件式GIS(COMGIS)技术等关键技术,应用先进的金字塔模型来管理数据,基本实现了与农业地质环境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使用、动态更新、统计分析及查询、输出等功能,构建的农业地质环境专业信息和社会公用信息的共享平台,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由于坚持了多系统多部门的联合,坚持以地学为主导的多学科多专业结合、产学研结合、基础调查与专题研究相结合、调查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获得了一批全新的填补空白的调查和研究成果,为浙江“十一五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以市县(区)为对象开展的示范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作为公益性的大型基础应用研究项目,其成果的作用已逐渐显现,部分成果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用,部分战略调整决策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我省的部分县市级政府和农民开始认识到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所具有的潜力,纷纷要求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社会经济对农业地质工作的认同与需求正日益显现。“浙江省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评价”项目已经省政府批准,项目实施的总体方案正在紧张编制中。
参考文献
[1]陈怀满.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行为与环境质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黄昌勇.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陆景岗.土壤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4]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5]牟树森.青长乐.环境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毛祖法.浙江名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7]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8]杨忠芳,朱立,陈岳龙.现代环境地球化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9]朱大奎、王颖等.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章明奎,魏孝孚,厉仁安.浙江省土系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1]潘根兴.地球表层系统土壤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12]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3]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浙江土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4]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浙江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15]纪国成.硒的生理作用及开发富硒稻米的实践.浙江农业科学,2003年增刊
[16]唐根年,陆景冈,王援高等.浙江省及邻近地区名茶形成的土壤地质环境分析.茶叶科学,2001,21(2)
[17]翁甫金、朱云杰、楼云台.浙江省竹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竹子研究汇刊,2004,23(1)
[18]袁建新,王云.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现存问题与建议.中国环境监测,2000,16(5)
[19]周俊,姚君津.农业资源的地质背景及其开发利用.农业技术经济,2002(1)
[20]朱立新,周国华,任天祥等.浙江杭嘉湖平原区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物探与化探,1996,20(4)
Review of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Wang Qinghua, Dong Yanxiang, Zheng Wen
(Zhejia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Xiaoshan 3112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considering survey as base, evaluation as kernel and study as tache,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aspects, degrees and scales, consequently obtaining som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t enriches our agricultural basic data and increases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technological reserve. They will supply the agricultural programm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highly effec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basic service for building ecological provi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agem.
Key words: Zhe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chievements
❺ 张明方的主要成果
主要从事蔬菜作物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为蔬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蔬菜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研究方向负责人,园艺植物遗传资源与功能改良实验室负责人,浙江大学985工程“农业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平台“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方向的PI。农业部《现代西瓜甜瓜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岗位科学家。
长期从事葫芦科瓜类、十字花科芥菜类等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新品种选育与分子育种工作。先后在Physiologia Plantrum,FoodChemistry,Molecular Breeding,PlantScience,PlantGrowthRegulation,MolecularBiologyReports,Journal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Biotechnology,,Journalof IntegrativePlantBiology,PlantCellTissue& OrganCulture、BMC Plant Biology、《遗传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遗传》、《园艺学报》、《果树学报》、《农业与生物技术学报》、《北京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育种科学》(日本)等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影响的研究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多项,曾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5年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作为第一选育人已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的西瓜品种4个--‘浙蜜5号’、‘秀芳’、‘小芳’和‘丽芳’等优质西瓜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开设研究生课程《科技英语写作》、《高级蔬菜育种学》、《植物细胞工程》等,本科生《园艺与人类》、《农业与现代文明》等课程。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榨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及体细胞转移技术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设施(可控)环境下蔬菜生育障碍的克服机制与配套产品)、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设施(可控)环境下蔬菜生育障碍的克服机制与配套产品)等奖励。
❻ 于平的科研经历及荣誉获得
曾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项,浙江省教育厅项目2项,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杭州市科技局项目1项和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1项,参与中-澳和中-英2项国际合作课题和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各1项,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3项,中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参与编写著作2本,多篇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01年下半年到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访问并进行了合作研究。指导学生参加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作品竞赛获特等奖和全国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作品竞赛获二等奖。
❼ 21世纪伟大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2019年1月14日,天宫二号完成了伽马射线暴瞬时辐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测,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2、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
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3、细胞核重新编程
所谓细胞核重新编程,是将成熟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发育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应用于临床医学,将细胞内的基因表达由一种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
通过这一技术,可将一个体上较容易获得的细胞(如皮肤细胞)类型培育成另一种较难获得的细胞类型(如脑细胞)。
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30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因为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生命体的理解。
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山中伸弥,获得这一奖项。
4、神光二号
神光二号是我国2002年成功研制的大型激光装置,目前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由成百台光学设备集成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
可十亿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间内可发射出相当于全球电网电力总和数倍的强大功率,从而释放出极端压力和高温。
“神光二号”可用作科学实验,释放的巨大能量在实验中产生的极端物理条件,对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应用和确保国家安全的新技术的推出,均有重大意义。
“神光”的未来前景诱人。据专家介绍,核聚变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计到本世纪中叶,科学家可利用激光聚变技术。
把海水中丰富的同位素氘、氚转化为巨大的、取之不尽的能源。“神光二号”的建成,为我国科学家从海水中获得能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5、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
❽ 陈集双的代表成果
1. 江苏省劳动模范 (2011年)。
2. 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6年)。
3.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技术应用(2011年),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4. 新型果实生物防腐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1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5. 抗病毒番茄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200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完成人。
6. 浙江省外来有害生物控制现状与对策研究(2005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第1完成人。
7. 天南星科植物病毒检测和特色芋头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2005年),浙江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浙江省教育厅,第1完成人。
8. 有机磷降解菌的构建与新型微生物肥料的开发(2007年),浙江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浙江省教育厅,第2完成人。
❾ 谢鸣的主要成果
1. “浙江省主要优势水果新品种选育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 “猕猴桃产业化配套技术”2001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3. “猕猴桃“布鲁诺””2001年通过省品审委认定(第一完成人);
4. “葡萄新品种选育及其无核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获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五完成人);
5. “毛花猕猴桃“华特””2008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第一完成人);
6. “中国樱桃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0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七完成人);
7. “南方欧亚种葡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8. “草莓‘章姬’”通过2006年通过省品审委认定(主要完成人);
9. “一种杨梅矮化中间砧及利用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排名第4);
10. “一种彩色马蹄莲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方法”发明专利(4);
11. ““华特”猕猴桃”省审定(第一完成人);
12. ““夏普蓝”蓝莓”省审定(第二育成人);
13. “一种解决彩色马蹄莲种球休眠促进开花的方法”发明专利(5);
14. “一种适宜蓝莓试管苗增殖的培养基组合物及其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第二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