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野外成果

野外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22 09:06:40

㈠ 野外数据采集工作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是在预先设计的测网上进行,它分为测地、钻井、激发、接收等4个环节。

2.6.2.1 测线的布置

由测量组完成地震测线的布设,把设计所规定的测线实际布置在工区地面上,确定激发点和检波器组中心的位置和高程,并把测线与基点网联系起来。

通常使用经纬仪定向和测高程,较先进的是使用红外激光测量仪(精确度更高)。用测绳量距离,测绳的长度等于道间距或其倍数。使用该测绳沿测线连续布设检波器组中心,并用小旗作标志。在激发点位置上埋设注明测线号和桩号的小木桩,而在测线的交点、转折点和端点,要埋设大木桩,以便于后来寻找。

测量组应备有数据记录本,在地震勘探施工前要提交测线地物草图,指示测线附近的地物地形,以便引导钻机车、仪器车等最迅速地到达施工位置。工作结束时则应交出测线平面图及计算点的成果

2.6.2.2 钻井工作

使用炸药震源的地震队需要有钻井组,其任务是在测线的每个爆炸点位置上钻井,爆炸井的深度由试验工作确定。

钻井位置应尽可能布置在测线上,如因地表条件限制,可垂测线方向将井位移动10~20m。钻井完毕后必须用水或泥浆把井内岩粉冲出,以保证药包顺利下井,同时在井中灌水以改善激发条件。因此,一般需要配备水车。

使用非炸药震源或坑中、空中、水中爆炸时免除钻炮井的工作。

2.6.2.3 爆炸或激发工作

震源组负责激发地震波的工作,使用炸药震源时,爆炸员在工作前应检查爆炸机和通讯设备是否完好,必须严格根据安全操作规程安放炸药、雷管和爆炸机。爆炸站布置完毕后,爆炸员应立即与地震仪操作员建立联系。其他爆炸工可用爆炸杆通井,根据地震仪操作员的命令用爆炸杆把炸药包下至井内指定的深度。药包下井后,要防止其上浮,并待爆炸工全部离开井口数十米以外,爆炸员方可测量炸药包中雷管的通路,如果雷管电阻值正常,准备工作就完成。爆炸员接到地震仪操作员命令时立即操作爆炸机进行放炮。

当使用非炸药震源时,激发点准备工作完成后,记录车发来信号自动触发震源车进行激发。

2.6.2.4 地震仪器组的工作

野外工作的各个环节由地震仪器组统一指挥、仪器操作员应按操作规程作仪器一致性的检查,并随时注意仪器的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维修。到达测线后,放线组负责铺设电缆,按照桩号埋置和连接检波器;如遇障碍物,可把检波器沿垂直测线方向移动10~20m,或将实际埋置点的位置和高差记录在仪器班报上。

仪器操作员应测试和调节放大器及记录系统的其他单元,并检查外线,排除故障,保证全部检波器接通和仪器正常工作。然后,通知爆炸员起爆,并启动磁带机进行记录。记录完毕,应立即回放并分析监视记录,决定是否补炮或移动排列。

㈡ 野外记录格式及要求

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应将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准确、清楚、系统地记录在专用的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上。野外记录是地质人员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成果,也是地质工作一切结论的基础。野外记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作的质量,反映了地质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因此,要求记录认真、态度严谨、格式通用、术语准确、字迹清楚。野外记录内容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

(一)文字记录

在野外把所观察到的地质内容按一定规格用铅笔(2H)记录在野簿的右页上。野簿记录除自己看以外,还要供他人查阅,是一个地区最原始的地质资料,这完全不同于上课笔记或读书笔记。为便于大家都能看懂记录,除文字清晰外,还要按一定格式记录(图3-8),记录项目有日期、星期、天气情况、地点、观察路线及编号、路线的起讫和经由地点、任务、人员、使用的地形图编号、观察点号、位置、意义、观察内容、各种测量数据、样品编号、照片编号、路线小结等。其中,路线号、点号、样品号、照片号等应做到统一、顺序编录。

对文字记录特作如下要求:

1)文字记录必须在野外当时完成,不能在室内想像或追忆记录。记录内容必须是自己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绝对不允许抄别人野簿的内容。

2)记录要认真,文字清晰,条理清楚,格式正确。

3)只能用铅笔(最好是2H),不能用其他笔记录。

4)记错的地方可用铅笔删掉或改正,不能用橡皮擦掉重写,更不允许撕掉废页。上交野簿时,页码要齐全,不能缺失。

5)野簿是专供记录野外地质现象之用,除记录与地质有关的内容外,不得记录任何其他内容。

图3-8 野簿文字记录格式示意图

6)野簿用毕(工作结束),上交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保管,不能遗失。如果遗失必须马上报告老师或主管单位。

7)记录产状要素,要另起一行,并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如面状地质要素产状表示为:200°∠25°。

(二)图件记录

各种地质信手剖面图、地质素描图等绘在野簿的左页(厘米纸)上,是为了配合文字记录而进行的。在野外,有些现象用文字较难表达清楚,为了更清晰、更形象地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表示出来,可采用图示来表示其内容。图示能起到简洁、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地质内容的作用,使读者能较快地、正确地理解记录者所表示的内容,建立空间概念,这些特点都优于文字记录.有时也优于照片。图件的类型有多种,可根据需要绘制不同的图件。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常用的有:①地质素描剖面图;②平面示意图;③地质信手剖面图 无论何种图件,它们都必须具备以下内容:图名、比例尺、方位、图例及所表示的地质内容等5个部分,它们相对位置的关系见图3-9,图例也可以放在比例尺与图名之间。作图要求图面内容正确、结构合理、线条均匀、清晰,整洁美观等(见图2-4,图4-5,图4-9)。

图3-9 地质图件各项内容相对位置图

1)素描图:是把典型且重要的地质内容形象、真实地描绘出来的图件。地质素描图类似于照相,但又不同于照相,照相是纯直观的反映,不分主次,而地质素描图则可突出重点,去掉一些次要的部分或干扰因素,观察者可以根据需要取舍,使图面简洁、明了、形象,如图2.4。作图的步骤是:①选取地质内容;②确定素描图的方位;③根据要求确定比例尺;④按实际的相对位置勾画地质内容;⑤标出图名、图例等。

2)平面示意图:是把地质现象垂直投影到水平面而绘制的图件。在平面图上表示地质内容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4-5。作法是:①选取图面范围(按要表示的地质内容确定);②选定比例尺;③勾画地质界线;④标出方位、图名、图例、地物名称等。

3)地质信手剖面图:是把在某一条路线上所观察到的地层、构造及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现象实事求是地反映在地形剖面图上的图件,如图4-9。由于地质内容的相对位置是目估或步测的,而不是实测的,故称信手剖面图。但图中所反映的地质现象必须是正确、真实的.不可虚构。可以简化复杂的地质现象,把主体内容表示出来,删去次要的内容,使图面更清晰。作法是:①确定剖面线(基线)方位,一般要求与地层走向线或地质构造线垂直;②确定比例尺,根据实际剖面的长度,选取适当的比例尺,以便绘出的剖面图不至于过长或过短,同时又能满足表示各种地质内容的需要,使图面美观;③按选取的剖面方位和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地形线),可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和剖面线的交点分别按高程及水平距离投影到方格纸(野簿的左页)上,然后把各相邻点按地形实际情况连接起来,即成地形线(地形剖面);④将各项地质内容按要求所划分的单元及产状用量角器量出,投在地形剖面(地形线)上相应点的位置(即地质界线与地形线的交点),画地质界线的产状必须用量角器量,如某一地质界线的产状为270°∠60°;⑤用各种通用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项地质内容;⑥标出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方位及剖面上的地物名称。

(三)室内整理

在野外记录的内容(文字、图件等)回到室内要进行整理。原则上文字不能改动,只是由于下雨等种种原因,未来得及记录的内容,回到室内可以根据当天采回的标本或回忆加以补充,或者一些记错的内容加以改正,但必须加上“补充”或“批注”等字样,以免和野外记录相混淆。野簿上的图件要清绘、上墨,方法是用绘图笔沿着野外用铅笔画好的线条逐一上墨,补充未完成的内容,如图例、图名等。

㈢ 野外记录

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应及时将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准确、清楚、系统地记录在专用的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下同)上。野外记录是地质人员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野外地质工作的成果,也是地质工作一切结论的基础。野外记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地质工作的质量,同时反映了地质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野簿记录除自己使用外,还作为野外调查的基础资料还供他人查阅,是一个地区最原始的地质资料。

因此,野外记录要求记录认真、态度严谨、格式通用、术语准确、字迹清楚。野外记录内容包括文字和图件两部分。

一、文字记录

文字记录是野外记录中最基本的内容。文字记录中一般应包括本次观察的目的、任务、观察路线所经过的主要地点、观察点的位置、观察日期、天气情况、观察者姓名、地质内容、测量的各种产状要素、采集的标本、照片、对本路线的总结等内容。

在长期的野外工作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野外记录的文字记录格式(图2-3)和记录方法。

野外记录一般用铅笔(2H)记录在野簿的右页上。记录项目有日期、星期、天气情况、地点、观察路线及编号、路线的起讫点和主要经由地点、任务、工作人员、使用地形图的编号、观察点号、位置、点的意义、观察内容、各种测量数据、样品编号、照片编号、路线小结等。其中,路线号、点号、样品号、照片号等应做到统一、顺序编录。对文字记录特作如下要求:

1)文字记录必须在野外观察时完成,不能在室内想象或追忆记录。记录内容应与野外地质现象一致,必须是自己观察到的地质现象。

2)记录要认真,文字清晰,条理清楚,格式正确。

3)只能用铅笔(最好是2H),不能用其他笔记录。

4)书写错误的地方可用铅笔删掉或改正,不能用橡皮擦掉重写。上交野簿时,页码要齐全,不允许撕掉废页,不能缺页。

5)野簿是专供记录野外地质现象之用,除记录与地质有关的内容外,不得记录任何其他内容。

6)野簿在用毕或工作结束后,上交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保管,不能遗失。如果遗失必须马上报告老师或主管单位。

7)记录产状要素,要另起一行,并用一定的符号表示,如面状地质要素产状表示为:200°∠25°(倾向∠倾角)。

图2-3 野簿文字记录格式

二、图件记录

野外现场绘制的素描和剖面、平面图件,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述地质现象,尤其是各种地质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野外,有些现象用文字较难表达清楚,为了更清晰、更形象地把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表示出来,可采用图件来表示其内容。使用图件能起到简洁、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地质内容的作用,使读者能较快地、正确地理解记录者所表示的内容,建立空间概念。同时由于在图件绘制中加入野外观察者对一些地质现象分析的内容,故地质图件对地质现象的表达要优于野外照片。

野外地质图件一般绘制在野簿的左页(厘米纸)上。图件的类型有多种,可根据需要绘制不同的图件。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常用的有:①地质剖面素描图;②平面示意图;③地质信手剖面图。

1.素描图

是把典型且重要的地质内容形象、真实地描绘出来的图件。地质素描图类似于照相,但又不同于照相。照相是纯直观的反映,不分主次,而地质素描图则可突出重点,去掉一些次要的部分或干扰因素。观察者可以根据需要取舍,使图面简洁、明了、形象。作图的步骤是:

1)选取地质内容;

2)确定素描图的方位;

3)根据要求确定比例尺;

4)按实际的相对位置勾画地质内容;

5)标出图名、图例等。

2.平面示意图

是把地质现象垂直投影到水平面而绘制的图件。在平面图上表示地质内容的相对位置关系,作法是:

1)选取图面范围(按要表示的地质内容确定);

2)选定比例尺;

3)勾画地质界线;

4)标出方位、图名、图例、地物名称等。

3.地质信手剖面图

是把在一条野外路线(或一条路线的某一段)上所观察到的地层、构造及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现象实事求是地反映在地形剖面图上的图件。由于地质内容的相对位置是目估或步测的,而不是实测的,故称信手剖面图。但图中所反映的地质现象必须是准确、真实的,不可虚构。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适当删除部分次要内容,突出主要现象,使图面简洁清晰。作法是:

1)确定剖面线(基线)方位,一般要求应尽量与地层走向线或地质构造线垂直;

2)确定比例尺,根据实际剖面的长度,选取适当的比例尺,以便绘出的剖面图不至于过长或过短,同时又能满足表示各种地质内容的需要,使图面美观;

3)按选取的剖面方位和比例尺勾绘地形轮廓(地形线),可根据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和剖面线的交点分别按高程及水平距离投影到方格纸(野簿的左页)上,然后把各相邻点按地形实际情况连接起来,即成地形线(地形剖面);

4)将各项地质内容按要求所划分的单位及产状用量角器量出,投在地形剖面(地形线)上相应点的位置(即地质界线与地形线的交点)上。画地质界线的产状必须用量角器量,如某一地质界线的产状为270°∠60;

5)用各种规定的花纹和代号表示各项地质内容;

6)标出图名、图例、比例尺、剖面方位及剖面上主要地名和地物的名称。

无论何种图件,都必须具备以下内容:图名、比例尺、方位、图例及所表示的地质内容5个部分(图2-4)。图例可以放在比例尺与图名之间。作图要求图面内容正确、结构合理、线条均匀、清晰、整洁美观等。

图2-4 地质图件格式

㈣ 如何评价学生野外考察的成绩

1.评价原则
(1)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区域地理分组实习模式不是单一由教师对实习报告打分的传统评价方式,而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各实习小组野外实习的成效。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实习小组讨论的表现、实习计划的可行性、实习小组长的汇报、实习报告的撰写、实习成果的汇报与展览。

(2)互评与自评相结合
在区域地理分组实习模式中,由于学生分成小组深入到实习区域,实习小组成员对整个小组的实习过程了解更准确、详细。因此,实习评价中将实习小组成员的自评与实习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纳入到实习绩效评价体系之中。实习小组长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给组员评定成绩,实习小组成员也给实习小组长考核评分。

(3)强调实习过程的动态评价
区域地理分组实习模式中,绩效评价的时间尺度不局限于野外实习完成之后的某个时间点,而是对实习前的准备阶段、实习中的实施阶段、实习后的整理汇报阶段的动态评价,贯穿于野外实习的整个过程。

2.评价方法
(1)实习小组的评价
区域地理野外实习小组的评价依据是实习小组的实习成果和整体表现[ 4 ] 。具体方法是,实习指导教师和各实习小组根据实习报告和小组的工作表现,将所有实习小组进行评分。各实习小组的成绩中,教师评价和实习小组互评各占50%。其中, G为被评价的实习小组得分, Si 为第i个实习小组给出的评分, Tj为第j位指导教师给出的评分。按照得分高低,分成A、B、C 3等, 90分以上为A, 90~70分为B, 70分以下记作C[ 4 ] 。

(2)实习组内的评价
实习小组成员的评价是由实习小组组长和成员进行自评与互评,评价的依据是每个实习成员在实习小组内的贡献大小和表现好坏。实习小组成员的评定中,适当加大实习小组长评分的权重,小组长的评分占70% ,组员的互评占30%。

(3)个人实习成绩的评定
实习小组成员个人实习成绩的评定由实习小组的等级和实习组内评价等级共同决定。如果整个实习小组在评价中的成绩较高,实习小组成员的实习成绩整体也相对较高。如果整个实习小组在评价中的成绩较低,即使在实习小组内部评定中成绩较高,但个人实习成绩不一定高。这样要求,可以促使实习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协作、高标准地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㈤ 学习任务节理的野外识别与室内成果整理分析

节理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一种构造形迹,所以在野外工作前,就要通过遥感解译,从宏观上初步认识工作区节理的发育状态和特点,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可制订有效的工作方法或实施方案。

一、节理识别、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目前节理分析采用的方法是在野外现场进行大量测定、观察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再在室内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和做图,并辅以模拟实验验证。识别分析的一般程序是:布置选定观察点;现场识别分析并记录;室内统计整理、做图和分析。

(一)观测点的选定

节理是地表分布广泛普遍发育的小型构造,在野外要根据地质情况和节理发育情况布点。选定观察点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露头良好,最好能在三度空间观测,其露头面积一般不小于10m2,便于大量测量。

(2)构造特征清楚,岩层产状稳定。

(3)节理比较发育,节理组、节理系及其相互关系比较明确。

(4)观测点应选在构造上的重要部位,如不同构造层、不同岩系和不同岩性层中褶皱转折端、翼部,断裂两侧地段矿化等都应布点。

观测点的布置应视任务而定。若研究节理与矿化的关系,观测点布置在矿化带及其附近;要了解节理与区域构造的关系,需要在构造的各个主要部位(褶皱转折端,翼部)或在全区较均匀地布点。对了解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可在含水层及其顶、底板中布点,或者加密观测点,凡此种种。观测点布点要求:一个地区若露头好为1点/3cm2,露头差为1点/15cm2。备注:1cm2是指地形地质图的面积,若1∶5 万地形地质图,则1cm2代表0.25km2

(二)节理识别与分析的内容

节理的观测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质背景的观测

在对节理进行观测前,首先应了解观察地段的地质背景,即地层及其产状、岩性及成层性、褶皱和断层的特点以及测点所在的构造部位。

2.节理发育程度的分析

岩性和层厚对节理的发育有明显影响。岩性对节理发育程度的影响表现为:韧性岩层中剪节理较张节理发育;在同一应力状态下,韧性岩层中主要发育剪节理,脆性岩层主要发育张节理,韧性岩层中共轭剪节理的夹角比脆性岩层中的夹角大。

岩层的厚度影响节理发育的间距,岩层越厚节理间距越大。层面的存在会降低岩石的强度,因此岩性相同而层厚不等的岩石,在同样外力作用下,薄层中的节理间距小更密集。

节理发育程度常以密度或频度表示。节理密度或频度是指节理法线方向上单位长度内的节理条数。如果几组节理都很陡,可以选定单位面积测定节理数。对于水工建筑,为了了解岩石的渗透性及影响,除计算节理密度外,还要计算缝隙度(G),即节理密度(U)与节理平均壁距(t)的乘积:

G=Ut

在节理的观测中,还常以节理的平行性和延伸长度作为观测节理发育程度的标志。

3.节理面的识别

在节理的野外识别分析中,应注意节理面的识别。识别内容包括:节理面的形态和结构细节;节理面的平直光滑程度;是否有擦痕;是否被充填以及充填物结晶状态和晶体方位;节理是否含矿以及含矿节理总数的比例等。这些资料的收集有助于分析节理的力学性质,了解节理的形成状态和发育过程,以及利于地质找矿分析。

4.节理分类和节理性质的厘定

对节理进行分类,鉴别节理的力学性质,如是走向节理抑或纵张节理等。对每条发育的变化要鉴别是剪节理,还是张节理。

5.对节理进行分期和配套并划分节理组、节理系

在分析节理的分期与配套时,要划分节理组、节理系。如岩石中的几组节理,常组合成一定型式,将岩石切成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的块体。要注意观察节理组合型式和裁切的块体所表现出的等距性整体特征等。

(三)节理的测量和记录

在节理观察点上,对上述各方面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进行测量和描述。

节理产状测定的方法与测定岩层产状要素一样。如果节理组较清晰,组内各条节理特征和产状一致时,可以按组统一描述节理特征,数清节理密度,测定代表性节理的产状,判明节理性质,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节理要逐条进行识别分析并测量。

观测结果要记录于专用记录节理登记表格中(表5-1)或野外记录簿中,对典型的节理现象一定要进行素描或照相。

表5 -1 节理观测点登记表

二、室内成果整理分析

野外收集了大量资料后,应及时进行室内统计、整理和分析,以查明节理发育特征及其与该区相关构造的关系。节理整理和统计一般采用表格形式(参见实训9中表Ⅸ-2),室内分析要编制各种图件,主要有节理玫瑰花图、极点图和等密图等。现今,人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来处理节理观测结果,并制作相应图件。

(一)节理玫瑰花图

节理玫瑰花图编制简单,反映节理方位趋势比较明显,是统计分析节理的一种常用的图式。它根据节理的产状编绘而成,以其图形形似玫瑰花得名。

走向玫瑰花图反映节理走向的排列趋势和变化趋势;倾向玫瑰花图反映的是节理倾向的排列和变化趋势;而节理倾角玫瑰花图反映的是节理倾角的变化趋势。

节理走向玫瑰花图,是在一个半圆内以线段的方位表示节理走向,以线段长度表示节理数量编绘成的图(图5-30)。图上花瓣的长度方向指示节理组发育的主要走向,花瓣的宽度反映节理组走向变化的幅度。图5-30中清楚地显示出有三组节理发育,其走向分别为10°~20°、302°~320°、70°~80°。这种图制作简单,但不能反映各组节理的倾向和倾角,因此,多用于统计陡倾斜或直立的节理。具体编制步骤与方法,详见实训9。

图5-30 节理走向玫瑰花图

节理倾向玫瑰花图,是在一个圆内以线段的方位表示节理倾向,以线段长度表示节理数量或表示节理倾角编绘而成的图。

为了表示不同性质的节理,可以分别编制不同性质的节理玫瑰花图,亦可在一幅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或花纹表示不同的节理。

(二)节理极点图

节理极点图是用一个点代表一条节理编绘成的节理图。代表某一节理的点是由节理面的法线经赤平投影而来的点,称为极点。若干个节理极点即构成极点图(图5-31)。在图上,圆心至极点的连线方位表示节理的倾向,极点至圆心的距离表示节理的倾角,距离近倾角小,距离远倾角大,在大圆圆周上的极点表示直立的节理。图内极点的疏密程度则反映节理发育程度。这种图可将若干个观测点的节理反映在一幅图上,初步反映节理发育的优势方位。

图5-31 节理极点图(用赖特网)

(三)节理等密图

节理等密图是将做好的节理极点图通过密度计统计节理极点(图5-32),绘出节理等密线而成的图(图5-33)。它能较精确地表示节理的发育程度及优势方位。从图5-33不难看出,在北西及南东两象限的近圆周区,单位面积中的节理数值最高,这表明大多数节理为北东-南西走向,其倾角接近于90°。其做图步骤如下:

图5-32 用边缘密度计(PC)及中心密度计(CC)统计节理极点

(据M.P.Billings,1947)

图5-33 节理等密图

(据M.P.Billings,1947)

(1)用边缘或中心密度计在极点图上统计节理数目,将结果标在图中。

(2)用百分比表示并将相同的数目,用圆滑的曲线连接。

(3)整饰:在相邻的等值线间填上颜色或花纹,写上图名、图例和方位。

(4)分析:节理等密图中密度最大的区域代表节理的优选方位。

目前一般用计算机处理并编程出图,当前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勘查非常重视此图的编制。

编制节理极点图和等密图的步骤与方法详见实训10。

学习指导

节理是地壳表层最广泛发育的构造形迹。在节理的识别与分析时,在野外要鉴别节理的力学性质、节理组、节理系的发育情况,进行节理的分期配套、测量产状。室内主要是整理资料和做图,以便找出分布规律及与其他构造的关系。其中张剪节理的识别为重点,节理分期为难点。

练习与思考

1.解释:构造节理、节理组、节理系、雁列脉。

2.节理分类有哪些?

3.野外如何鉴别张节理与剪节理?有哪些特征?

4.如何进行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5.简述区域性节理的特征。

6.追踪张节理是如何形成的?

7.在不同地质背景下发育哪些节理?其特征如何?

8.利用横张节理产状,如何确定褶皱枢纽的产状?

9.X型节理系为何锐角平分线方向为主压应力σ1方向?

10.选择节理观测点应注意什么?

㈥ 野外调查与采样

水文地球化学法是建立在地质调查基础上的找矿方法。因此,必须对调查区地质与第四系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下水露头、地表植被、油气苗、环境污染以及与地下水作用有关的自然地质现象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野外采样是水文地球化学找油工作的重要内容,采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地质成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选取统一采样层位

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的随机性比较强,一方面它随着地下水的流向,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发生规律性的区域变化;另一方面受地形、地貌、气候、岩性、地表水渗入等诸因素的影响发生局部性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时代的含水层内沿着各自的演变方向进行着,同时地下水的循环系统不尽一致,影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亦不相同,因此,时代不同的含水层,其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水文地球化学找油是根据区域上相对比较而存在的异常进行含油气远景评价的,如果所取水样本身的可比性很差,势必给地质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使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失真。因此,要求所取得的水样必须是区域上可以对比的同一流体系统内的地下水。这就是说,要选取同一地质时代的取样层位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层,获得同一地球化学背景下的样品,使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缩短采样时间

前已述及,地下水化学成分、水位、水量等均随季节变化,为消除气候和季节诸因素的影响,应尽量缩短野外调查时间,选取当地最佳取样季节(一般在地下水的枯水期)集中采取样品,提高样品的可靠程度。如果调查区的面积较大,水文地球化学测量要跨年度进行,采取水样的季节必须前后一致。

3.取样注意事项

在采样现场要认真清洗取样瓶:为防止水中有机组分发生化学变化,应在采样后立即进行萃取;所用萃取试剂,必须预先进行处理;特殊分析项目要填加固定剂;现场分析项目如pH、Eh值等,应尽快测试;要采取经常循环或抽水后地下水位恢复正常的、新鲜水样。

4.野外基地样品分析与处理

为保证分析质量,应在采样的当日将样品送至在野外临时设置的分析基地。水中常量组分(K++Na+,Ca2+,Mg2+,Cl-

)应尽快(在12~72小时内)分析。水中可溶气态烃应在24小时内进行脱气,并保存在盛有饱和盐水的瓶中。其他分析项目的样品(如有机组分、微量元素等)要及时运回化验室进行分析测试。

根据野外调查获得的第一手实际资料和现有分析资料所发现的水化学异常,需要进行检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重复取样或加密取样,进一步验证异常的可靠性、稳定性及重现性。如发现异常不吻合,需要查明和分析原因。

㈦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内发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相斑 (玢) 岩侵入体和赋存于其中的典型矿床-春都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镜下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综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 其次为花岗闪长斑岩, 均属于亚碱岩系中的钙碱性岩类。②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Ba、Th, 高场强元素Ta、Nb、P、Hf、Ti、HREE相对亏损, 具有岛弧火成岩基本特征; 斑 (玢) 岩中成矿金属元素W、Sn、Mo、Bi、Cu、Pb、Zn丰度高。③闪长玢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87.25~255.49之间, 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线右倾, 有轻微的铕正异常; 花岗闪长斑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184.34~294.87之间, 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为轻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线右倾, 有微弱铕负异常和微弱铈负异常。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高, 由早期的闪长玢岩→晚期的花岗闪长斑岩演化, 岩浆中的轻稀土富集程度和碱性程度趋于增强, 闪长玢岩岩浆侵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浆不同演化过程的产物。

(2) 在宏观地质研究基础上, 依据岩浆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对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岩成矿构造构造环境进行了判别, 对物质来源和岩浆演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①研究区侵入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与俯冲造山作用有关的地幔和地壳的混合, 产生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格咱微陆块俯冲的消减带 (俯冲带)构造环境; 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 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②研究区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于-6.54‰~0.14‰之间, 极差为6.40‰, 均值为-2.28‰, 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 成矿物质来源比较单一, 硫主要来自深部岩浆, 具幔源硫的特征 (0±3 ‰), 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地壳沉积物还原硫的混入。 研究区铅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变化于17.863~18.036之间, 极差为0.173; 207Pb/204 Pb值变化于15.448~15.614之间, 极差为0.166; 208Pb/204Pb值变化于37.753~38.188之间, 极差为0.435; 具有单一的成矿物质来源。依据硫化物的铅μ值及铅平均增长曲线图、铅同位素△β-△γ成因分类图解、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的判别, 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下地壳或上地幔。③通过含矿石英脉样品进行氢、氧同位素测试。δD值为-73.1‰~100‰, 变化幅度较大;δ18OSMOW值为13.2‰~13.9‰, 分布较为集中; 研究区成矿流体主要为原始岩浆水为主, 同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④闪长玢岩样品的DI值介于60.43~75.13之间, 平均为67.25; 花岗闪长斑岩样品的DI值介于77.60~90.55之间, 平均为81.16; 花岗闪长斑岩分异和酸性程度均较高于闪长玢岩。研究区闪长玢岩形成明显受结晶分异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岗闪长斑岩同时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关系, 属于同源异相的产物。 闪长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质量百分数与lgSI值的线性关系均不明显。 花岗闪长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质量百分数与lgSI值的线性关系均明显, 春都闪长玢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壳物质的混入; 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也有少量大陆地壳物质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较弱。

(3) 通过研究区侵入岩与埃达克质岩的对比研究, 并结合其宏观地质特征分析, 研究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轻稀土, 无Eu异常或仅有轻微的负Eu异常, 与埃达克质岩特征相似。

(4) 研究区蚀变分带明显, 存在以呈雁列式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 (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 具有与 “二长岩蚀变” 模式相似的蚀变特征, 但蚀变分带的规律性相对较差, 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 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岩体控制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般情况下, 铜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 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

(5) 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展布于烂泥塘—雪鸡坪—刺来—春都一带, 斑岩体由闪长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脉侵入其中的花岗闪长斑岩组成的复式岩体。春都硅化钾化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微区定年分析的年龄为246.1±3.0Ma~260.8±2.5Ma, 与雪鸡坪石英闪长玢岩体的角闪石40Ar-39Ar法年龄 (249.92±4.99Ma) 和刺来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测实际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应晚于246.1±3.0Ma~260.8±2.5Ma, 大约240Ma左右。 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年龄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 无矿闪长玢岩形成比花岗闪长斑岩早约25Ma。 如此之久的岩浆-热液系统是形成具有规模的斑岩铜矿必要条件之一。

(6) 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发现, 研究区花岗闪长斑岩中可见闪长玢岩捕虏和穿插闪长玢岩的关系, 矿化与蚀变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 从花岗闪长斑岩体向外蚀变逐渐变弱;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 春都花岗闪长斑岩体年龄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区成矿母岩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甘孜-理塘洋壳开始向西俯冲, 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 导致板片脱水和部分熔融, 引发地幔物质部分熔融, 从而形成了上侵的钙碱性系列的岩浆,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分异演化, 当演化至安山岩浆时, 于晚三叠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区域深大断裂发生浅成-超浅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无矿闪长玢岩。 晚三叠世中晚期, 研究区底部的安山质岩浆演化为英安质岩浆, 英安质岩浆沿着闪长玢岩底部的构造薄弱带 (NNW向断裂构造系统) 上侵进入玢岩体内, 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 最终形成春都花岗闪长斑岩,同时由于岩浆热液的对流循环, 在斑岩体和围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叠系地层) 中形成了不同矿物组合及蚀变分带。 由于西斑岩带先期侵位的闪长玢岩的阻隔或压制作用, 本阶段岩浆侵入活动主体区域向东迁移至中-东斑岩带, 所以西斑岩带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或侵位较深。 岩体在东斑岩带主要呈岩株或岩枝产出, 而在西斑岩带主要呈岩枝或岩脉产出, 岩体规模相对较小; 本期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本期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 为斑岩型铜 (钼) 矿床的成矿母岩。

(8) 通过总结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 在东西向的洋盆挤压俯冲作用下, 中甸岛弧区西斑岩带的NNW向断裂构造产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张, 形成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 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断裂构造系统侵入早期玢岩体内或围岩, 形成 “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 当含矿热液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分离, 进入闪长玢岩或花岗闪长斑岩顶部的裂隙带, 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矿物质混合, 形成混合流体, 这种富含Cu、Pb、Zn、Fe等成矿物质和H2O、CO2、S2-、Cl-等挥发性组分的成矿流体进入围岩裂隙中, 与围岩发生硅钾化、绢英岩化等交代蚀变作用, 热液中的Cu等金属元素与硫结合,形成浸染状产出的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 或随着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中的金属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脉状的金属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控制作用, 春都铜矿床的矿体也呈现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征, 形成与典型斑岩铜矿床不同的矿化格局。研究表明这种控矿模式在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统分析了春都铜矿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矿地质条件, 总结了找矿标志。 对区内印支期发育的斑岩铜矿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 依据春都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 优选了6个找矿靶区。 同时指出, 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 应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对含矿斑岩和矿体的控制规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点的控制和总体部署, 并加强深部找矿工作。

㈧ 地理野外考察(150字作文)

地学科技活动中的野外考察就是组织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对山、川、湖、海、石、泉、土、林等事物或现象进行的考察活动。它是地学科技活动中的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地学特点的活动形式。
3.1 野外考察活动的基本过程
野外考察是进行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地学科技活动中,可以作为考察的内容非常多,常见的就有地质、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洞穴、土壤、植被、草原、沙漠等,某些特殊的地质,地理现象,如火山、冰川、泥石流、地震灾害等也可以列入考察的范围。此外还有乡土地理考察、环境地学考察;大区域的综合自然地理考察等等。
野外考察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准备工作、野外工作和室内总结等三个阶段。
一、野外考察的准备工作
充分的准备是搞好野外考察活动的前提,野外考察不同于旅游观光,它是要组织青少年有目的地到大自然中去研究和探讨地学问题,去研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书”。所以,没有充分的准备是不行的。
准备工作大体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思想准备
野外考察是在大自然中进行的一项艰苦的学习过程,它不是闲情逸致地游山玩水,而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这一点必须事先向参加考察活动者讲清楚。野外考察,经常要和困难,甚至危险打交道,要走路,要爬山,连续多天的野外工作更会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因此,参加活动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野外考察是一项集体活动,任何地学现象的观察和测量,都需要大家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考察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也是需要集体的努力才能克服,可以说,在野外考察时,离开了集体,则将一事无成。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考察者自觉地树立群体意识,加强集体主义观念,要有为集体的事业做出奉献和牺牲的精神。这一点对于保障考察活动顺利进行,无疑也是非常必要的。
2.业务准备
业务准备是指考察出队前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以及资料文献的收集工作。
为使青少年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除讲课和培训外,还可以组织青少年走访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同志,向他们学习,请他们介绍情况,传授经验。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应包括考察区的地形图、地质图,有关的调查报告、论文和文章,在有条件时,还应收集该区的航空相片、卫星相片等遥感图像资料,以便全面了解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成果。这对于确定考察内容和编制活动计划大有助益,也会使考察实施及其尔后的总结少走弯路。
对于收集到的资料文献,还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和编选,条件允许时,最好能编写出一份适合青少年水平和需要的综合材料,向他们宣讲或印发给他们。
3.物质准备
野外考察用的仪器、设备、文具用品等,一般分为通用和专用两大类。适用于各种内容的野外活动用的通用装备有:罗盘、高度表、望远镜、照相机、放大镜、铁锤、卷尺、标本盒(袋、夹)、以及背包、遮阳帽、厚底鞋、长袖衣裤、饭盒、水壶和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专用装备是指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专门仪器或设备。例如:水文考察用的流速仪、水尺、求积仪、计算纸;土壤考察用的土镐、土锹、土钻、取土刀和用于简单土壤化验的药品;生物考察用的年轮仪、测高器、采集器(筒、袋)、枝剪、解剖器(解剖刀、镊子、剪子)以及制作标本用的酒精、防腐剂、福尔马林、氢氧化钾等。
此外,还应准备一些常用药品,如预防晕车、中暑、治疗伤风、感冒和各种外伤用的药品,到南方和山区还应准备一些蛇药。
4.组织准备
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
具体办法是把全体考察人员编为一个队,设队长一人,负责全队工作。参加人员少时,辅导员可以全面负责,参加人数较多时,应请行政领导任队长。再根据辅导力量和参加人员的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小队,每位辅导员负责15人左右为宜,人数过多势将影响考察质量。小队设队长一人,协助辅导员工作;小队下面再划分小组,每组3~5人,负责小组的野外考察,现场讨论,室内准备、作业检查等组织工作。

㈨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世界最大野外调查

近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以中国数百位科研人员历时5年完成当今世界调查范围最大的野外调查项目为基础,科学家们对调查所采集数据进行多个层面系统研究,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在最新一期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以专辑形式发表。

所获原创性科研成果主要包括:一是阐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一直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2001-2010年间,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二是首次在国家尺度上通过直接证据证明人类有效干预能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例如,揭示了农业政策对中国农田碳汇的贡献,提供了中国农田土壤固碳的直接证据,证明了秸秆还田在中国农田土壤固碳中的贡献;三是在国家尺度首次证实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碳储量之间普遍存在正相关关系;四是首次在国家尺度上开展了群落层次的植物化学计量学研究,验证了生态系统生产力与植物养分储量间的正相关关系。

来源:中国新闻网

㈩ 主要成果

1.杨柳湾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分布大致吻合,解体为多个子异常,以不规则带状为主,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总面积约3.5km2,主体异常面积约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主体呈NW 向转EW 向带状,位于古元古界通安组,零星异常位于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Au异常与Pt、Pd异常不套合,浓集趋势明显,分带性好,具外、中、内异常分带,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异常平均值较高,达32.9×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按单号提取Ⅱ号剖面土壤样品32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最高值分别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别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类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见表9-4。显然,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3)异常区地质简况: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E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角度不整合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之上,地层出露狭窄。

侏罗系中统盆门组(J2y)及新村组(J2x)紫色泥岩、砂岩夹页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表9-4 杨柳湾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

)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底部为砂岩、砾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测区内见—SN向转NW向压性断层F2,地表出露差,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延伸大于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大于5m,破碎带内蚀变辉长岩片理发育,见碎裂灰岩发生了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热液蚀变作用,片理化蚀变辉长岩与碎裂灰岩接触处有20cm厚的褐铁矿化石英脉穿插,脉体碎裂。另外,测区NE角近EW向断层错断NNW向断层。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有蚀变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石橄榄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有一定的分异性,从西向东由辉长岩向橄榄辉长岩再向辉长橄榄岩逐渐过渡。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野外对发生了矿化蚀变的F2断层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5)可见,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铂钯金矿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与铂钯矿化无明显相关性,Au含量高达11700×10-9(11.7g/t),石英脉厚20cm,由于浮土掩盖,地表延伸不详。

表9-5 杨柳湾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通安组地层,有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分布的趋势,浓集趋势明显,峰值突出,异常强度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③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出露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明显高于攀西地区含量平均值。

在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铂钯金矿化较弱,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

因此可见:①杨柳湾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及辉长岩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灰岩接触带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触带断裂发育处局部有一定的铂钯矿化;②Au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的断裂带中石英脉较强的金矿化引起,在测区北面有较强的Au异常,延伸方向与发现的含金矿化石英脉断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断北面异常有找金的远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2.冉家沟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为异常下限圈定Pt、Pd异常,异常分解为多处子异常,以椭圆状为主,主要位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总面积约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Ⅰ、Ⅲ号剖面土壤样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质板岩、灰岩地层含量较低,而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别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显然,在辉长岩、斜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表9-6 冉家沟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NE向展布。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紫红色粉砂岩、页岩、泥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断层接触。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垩系下统小坝组。测区南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2,产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测区内见—NE向张性断层F3,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触部位,延伸约1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约30m,破碎带内见角砾灰岩发生了较弱的矽卡岩化,并伴随有较弱的皮壳状、细脉状的磁铁矿化。

由于岩浆和断裂括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有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铜矿化带位于测区西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呈带状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宽数米至数十厘米不等,铜矿石为条带状构造,可见少量被膜状孔雀石,矿化不稳定,最高达4.89%。

对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7)可以看出,测区除有明显的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外,未发生明显的铂钯矿化。

表9-7 冉家沟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冉家沟异常可解释为: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在辉长岩、斜长岩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③磁铁矿化带位于靠测区东部的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NE向断层内,矿化不均,最高可达39.2%,延伸不稳定,多呈透镜状。在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带等各类蚀变矿化岩石中无明显的铂钯矿化。因此认为:冉家沟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引起,无较大规模的铂钯矿化存在。

3.白龙山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Pt、Pd异常大致套合,主体呈近椭圆状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面积约2km2,Pt异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测区北缘有一定规模的异常存在,异常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灰黄色、灰绿色页岩中,面积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Ⅱ、Ⅳ号剖面土壤样品67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有:①Pt、Pd在辉长岩体局部以及岩体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地层接触带附近有一定强度的异常存在,最高值分别为34×10-9、82×10-9;②Pt、Pd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显然,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含量较低;③Pt、Pd含量相关性较好,而与Au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表9-8 白龙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统计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夹板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大理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50%,岩层总体近N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砾岩近EW 向出露于测区北缘,在测区中部有零星出露,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测区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断裂。NW向断裂产于通安组地层与辉长岩体接触部位,NE向断裂错断NW向断裂及通安组上段地层,近EW向断裂切割通安组及白果湾群。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5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见铜矿化点2处,位于测区东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不稳定,主要为透镜状,宽数米不等,岩石为块状构造,可见少量细晶黄铁矿和被膜状孔雀石。磁铁矿化带主要有5条,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上,多呈透镜状,厚度可达数米,总体呈NW向展布,矿化带延伸不稳定,磁铁矿呈块状,矿化不均。

对上述矿化岩石和其他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9)可见,测区主要是发生了铜镍矿化,铂钯矿化不强(Pt+Pd为0.31×10-6)。另外,在极个别含磁铁矿矽卡岩化灰岩中偶尔有较弱的铂钯矿化,Pt+Pd为0.199×10-6

表9-9 白龙山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白龙山地区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和浓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Pt、Pd异常,且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③在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处的铜镍矿化体和个别磁铁矿化体中有一定的铂钯矿化。由此可见,白龙山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处的矽卡岩化作用产生的矿化引起,属接触交代型矿化异常。

阅读全文

与野外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