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年我国航天事业成就
2012年6月16日下午,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第6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间长达33天。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35秒,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约7天后,天舟一号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
2017年6月15日和9月16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第二次和第三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了这一关键技术的可靠性。
2017年10月9日12时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着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Ⅱ 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中国航天2016年成绩单
【24次】中国航天年发射次数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航天日】2016年是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每年的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绿色生态环保、技术创新跨越的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该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落区安全性好、海运便捷等优势。
【欧洲市场】1月16日,中国成功将白俄罗斯通信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整星在轨交付业务首次打开欧洲市场。
【北斗导航】3月30日、6月12日,中国第22、23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的稳健性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微重力】4月6日,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并于18日顺利返回地球。
【空间实验室】6月25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高分辨率】8月10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高分三号卫星成功发射。高分三号能全天候、全天时对全球海域和陆地信息进行监视监测。
【量子通信】8月16日,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33天】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驻留33天,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等数十项工作,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大型运载火箭】11月3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成为中国起飞质量最大、起飞推力最大、箭体结构最大、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12月11日,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01星成功发射。
【碳卫星】12月22日,中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碳卫星”发射升空。
【0.5米级】12月28日,中国首个自主研制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01组两颗卫星以一箭双星的方式顺利发射升空。
Ⅲ 中国近几年的航天重大科技成就
1·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版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权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开启了我国空间实验室的“处女航”。
Ⅳ 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有哪些成果(2015年-2016年)
神舟飞船1-10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嫦娥探月工程,新型运载火箭,海南发射场建成,昨天又发射的快舟等等。
Ⅳ 最近航天领域上出现了什么成就
2020年以来国内和国外航天领域成就:
国内部分:
1.2020年1月18日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表示,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的成绩再次占据榜首。而202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突破40次,达到历史新高。
2.2019年12月31日电,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的全球首个可移动量子卫星地面站,在济南与“墨子号”卫星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了重要突破。
3.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4.2020年5月12日电,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飞虎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1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物理》。
5.2020年4月6日电,《科学通报》最新一期刊发封面文章称,中国科学家近期在黑龙江省中部依兰县发现一个新的星球撞击遗迹陨石坑——依兰陨石坑。这是继辽宁的岫岩陨石坑之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个陨石坑。
6.2020年4月24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7.2020年3月10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对各类方案、技术状态、软硬件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为任务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8.2020年2月21日电,截至2020年2月19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探测器已在月球背面工作412天,“玉兔二号”月球车累计安全行走378.45米,成为人类历史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
9.2020年1月10日,中国自主建设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宣布正式商用,天上卫星、地上光纤、空中无线组成一张对中国领土、领空、领海全覆盖的网络。
10.2020年1月15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其自主研发的中国首颗亚米级超大幅宽光学遥感卫星——“红旗一号-H9”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国际部分:
1.2020年1月19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成功完成“龙”飞船的无人版安全性测试。2020年4月17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将于5月27日首次用载人版“龙”飞船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入国际空间站。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自2011年来美国首次使用国产火箭从本土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
2.2020年4月28日电,近日,中外科学家绘制出目前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明确银河系是一个具有4条旋臂的棒旋星系。
3.2020年5月1日电,美国航天局日前宣布,将首架火星直升机命名为“机智”号。
4.2020年1月5日电,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2019年共交付863架客机,是自2011年以来首次“击败”老对手美国波音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飞机制造商。
Ⅵ 我国航天事业近五年所得的成就有哪些
五年来,我国已突破掌握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航天员中期驻留等载人航天领域重大技术,载人航天重大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1、2012年6月和2013年6月,“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先后成功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实施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全面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2、2016年9月和10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形成组合体并稳定运行,开展了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突破掌握了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
3、2017年4月,我国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经验。
4、面向未来,我国航天事业还有许多“大动作”。国家航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继续实施现有项目外,一批新的航天重大工程也将陆续启动,包括以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行星穿越探测等为代表的深空探测工程,备受关注的“探月工程”,以及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等。
5、北斗导航系统到“天眼工程”的高分专项,再到实践十三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为大家绘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撑的美好生活画卷:不论身在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帮你知天象;万米高空的飞机里上网、打电话也不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