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读完《傅雷家书》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这部家书展示的是一位父亲与儿子的亲情,亦是一位大师在倾心雕琢一件艺术精品,塑造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一次,傅聪在练习弹琴时,却奏出自己的曲调,傅雷在楼上听到了,立即悄悄地走下来,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并定名为《春天》。在傅聪孤身海外的数年里,是傅雷绵绵不断地给其写信,指导、鼓励与鞭策傅聪战胜艰难险阻、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在困境中,傅雷开导儿子:“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傅雷先生对古今中外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在这部家书中汩汩地流淌,润泽的不仅仅是他的孩子,而且是万千读者。我时常边读边用卡片摘录其中精华片段,以备细细体味。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自己做了母亲,也真切体会了“心疼”一词的滋味,自以为母爱炽热,读《傅雷家书》而知不足。与一些有“责任心”的家长一样,对待孩子不是溺爱,就是期望值过高或急于求成,我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孩子时常心与心地交流。
天高任鸟飞,读《傅雷家书》懂得了对孩子既要定位高远,又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我们首先根据孩子的特点明确发展目标,让其学习绘画,并在其后的十六年读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报考专业排头的学校,接受名师指导。平时不轻易增加孩子课外作业负担,经常带女儿外出写生、参观,开拓视野,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提高其文学素养。如今女儿已大学毕业,并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但仍告诫她学无止境,任重道远。
《傅雷家书》连同当年摘录卡片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每每翻阅仍有新的启迪。人是为社会之人,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傅雷以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己任,这种走出“小我”的心境值得永远效法。
② 简述巜傅雷家书》一书的艺术成就
这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家书选本,比精选本更多保留日常生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全书以傅雷长子傅聪的留学经历、情感之路为主线,精心选编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家信:既有文化艺术的探讨,也有生活琐事的念叨,更有婚姻家庭的关切。这份两代人双向交流的文字实录厚重不失轻松、深刻不离日常,以小见大,乐在其中,更展示了亲子交流的重要。照片中的形象演绎了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墨迹则从“家书始于墨迹”到“墨迹止于绝笔”,令人怆然泪下,百感交集
③ 傅雷家书收获片段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
傅雷家书给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令人感动。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这部家书展示的是一位父亲与儿子的亲情,亦是一位大师在倾心雕琢一件艺术精品,塑造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一次,傅聪在练习弹琴时,却自己的曲调,傅雷在楼上听到了,立即悄悄地走下来,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并定名为《春天》。在傅聪孤身海外的数年里,是傅雷绵绵不断地给其写信,指导、鼓励与鞭策傅聪战胜艰难险阻、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在困境中,傅雷开导儿子:“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傅雷先生对古今中外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在这部家书中汩汩地流淌,润泽的不仅仅是他的孩子,而且是万千读者。我时常边读边用卡片摘录其中精华片段,以备细细体味。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自己做了母亲,也真切体会了“心疼”一词的滋味,自以为母爱炽热,读《傅雷家书》而知不足。与一些有“责任心”的家长一样,对待孩子不是溺爱,就是期望值过高或急于求成,我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孩子时常心与心地交流。
天高任鸟飞,读《傅雷家书》懂得了对孩子既要定位高远,又要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我们首先根据孩子的特点明确发展目标,让其学习绘画,并在其后的十六年读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报考专业排头的学校,接受名师指导。平时不轻易增加孩子课外作业负担,经常带女儿外出写生、参
观,开拓视野,并向孩子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提高其文学素养。如今女儿已大学毕业,并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但仍告诫她学无止境,任重道远。
《傅雷家书》连同当年摘录卡片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每每翻阅仍有新的启迪。人是为社会之人,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傅雷以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己任,这种走出“小我”的心境值得永远效法。
傅雷家书-家书名言
〈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预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worry)。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网络 匿名用户 mmm宥n1安年
④ 傅雷家书的子女成就
傅雷夫妇育有两子:傅聪为著名钢琴家,傅敏则为英语教师。
傅聪于1934年3月10日上海的花园新村出生,他的父亲是翻译家傅雷。傅聪三、四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份。他七岁半开始学习钢琴,拜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马里奥·帕奇(Mario Paci)为师。帕奇是李斯特(Liszt)的再传弟子。傅聪在其门下受教三年。傅聪于1951年再拜苏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为师。
1952年2月,18岁的傅聪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作了首次的公开表演,引起了国内音乐界的注意。1953年,傅聪被选中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钢琴比赛。同年7月,傅聪首次出国,到罗马尼亚参赛,得到了三等奖。比赛后,傅聪随团访问德国和波兰,在波兰多次演奏萧邦的作品,得到当地音乐家的认同。1955年,傅聪获邀参加在华沙举行的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最后得到第三名和“玛祖卡”奖,成为首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音乐家。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结束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钢琴,直到1958年底提前毕业。这期间,傅聪曾于1956年的8至10月返回中国休假,在北京举行了个人独奏会,在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莫札特(Mozart)协奏曲音乐会。1958年12月傅聪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
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傅聪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梅纽因、巴伦鲍伊姆、郑京和等在内的许许多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录制了约50张唱片;担任过萧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演奏的足迹遍及几乎整个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日本、大洋洲各地。
1976年,傅聪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会。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奏、讲学,已经到过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主讲过萧邦、莫札特、德彪西等专题,演奏过这些作曲家的以及舒伯特等人的作品。他还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的协奏曲;与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生乐队合作,演奏了莫札特的协奏曲,并兼任指挥;还专门指导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小组的训练。
[编辑]
荣誉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奖
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钢琴比赛三等奖
[编辑]
评价
他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博得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的赞扬和尊敬。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评价。时代周刊亦曾誉其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⑤ 傅雷家书中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一、 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从上面语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家长都是这样,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然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
二、 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
这是傅雷老师,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老师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 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阅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
四、 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掺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还是母亲的心细,父亲在儿子前途上,用心良苦,而母亲在最细微的地方——儿子的感情问题着手,给儿子一明确的道路方向。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哪里。
五、 傅雷爱子心切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傅雷老师只是想“严父之下出才子”罢了。
⑥ 《傅雷家书》全文
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傅雷家书》,原文如下: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
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6)傅雷家书成果扩展阅读:
《傅雷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⑦ 傅雷主要成就
傅雷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1924年积极参加“五卅”爱国斗争和反军阀学潮,在《北新周刊》、《小说世界》发表《梦中》、《回忆的一幕》两篇小说。
傅雷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傅雷在“文化大革命”之初,受到巨大迫害,。1966年9月3日凌晨,愤而离世,夫人朱梅馥亦自缢身亡。
傅雷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培养,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做人应该是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的,对于艺术家来说,优秀的道德素质的最根本的,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创作出高尚的艺术作品,在《傅雷家书》中他也在不断强调。
他讲到:“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紧的是先要把一个人尽量发挥好,没成为某某家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否则某某家不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在傅雷的教育观念中,对人道德素质的培养重于对技术与知识的培养,这也是他可以在教育中对傅聪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
⑧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