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要具体)
《蒹葭》主旨含蓄,意境蒙眬.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蒙眬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②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蒹葭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③ 《诗经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蒹 葭
《诗经》
蒹葭苍苍,⑴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⑵
在水一方。⑶
溯洄从之,⑷
道阻且长。⑸
溯游从之,⑹
宛在水中央。⑺
蒹葭凄凄,⑻
白露未晞。⑼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⑽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⑾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⑿
蒹葭采采,⒀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⒁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⒂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⒃
【注释】
⑴蒹:荻也。葭:芦也。苍苍:鲜明之貌。 ⑵“伊人”犹是人,彼人。指诗
人所追寻的人。 ⑶方:边也。“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⑷溯:
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
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也。 ⑸阻:难也。 ⑹“游”通“流”,流是
直流的水道。 ⑺宛:可见貌。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
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象被
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地方,得道路艰难而且遥
远。 ⑻“凄凄”一作“萋萋”,犹苍苍也。 ⑼晞:乾也。 ⑽湄:水草交
接之处。 ⑾跻:升高。 ⑿坻:水中高地。 ⒀采采:犹萋萋。 ⒁涘:水
边。 ⒂右:曲也。 ⒃沚:小渚。
【品评】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在这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
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边。河
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
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
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
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
晨。
④ 《秦风·蒹葭》的主旨
文章我就不写了 你应该知道。 这是一首怀人的诗,咫尺天涯,相思而不得见,可望而不可即
⑤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蒹葭》的主旨,主要有以下2种说法:
1、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
2、这是讽刺诗,写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
现在渐渐只把“伊人”作为一个意象符号,用来代表诗人心目中爱慕追求的对象,至于这一对象是人、是物、有形、无形,就见仁见智了。“伊人”可以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可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可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友人知音,可以是明君渴求的贤臣或贤臣期盼的明君,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微小简单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蒹葭》主旨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这是此诗意蕴深厚、引人遐思之一处
原文如下: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⑥ 《蒹葭》诗歌主旨
《蒹葭》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2种说法:
1、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
2、这是讽刺诗,写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
现在渐渐只把“伊人”作为一个意象符号,用来代表诗人心目中爱慕追求的对象,至于这一对象是人、是物、有形、无形,就见仁见智了.“伊人”可以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可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可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友人知音,可以是明君渴求的贤臣或贤臣期盼的明君,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微小简单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蒹葭》主旨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这是此诗意蕴深厚、引人遐思之一处.
⑦ 蒹葭的主题思想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⑧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啊
或许他想女人了北!这人肯定平常很正经,而且比较老实,有些憨厚。
但可能没有女朋友,而且喜欢接触女人。但他不想表达的太直白,所以用这含蓄的表示一下。他这样既表达了心情,又给自己了一个台阶下。当别人问起时,他便可以推脱说原文就这意思,自己改变不了。和自己的想法无关。
⑨ 蒹葭 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说明您的理由
主题思想是表达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多为单相思,心中纯恋伊人,可望而不可得的心理感受。
可以推荐你看下《最美不过诗经》一书。希望采纳!
⑩ 蒹葭的主旨是什么
这是首爱情诗,写对恋人的思念与追求,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写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同时讽刺了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的社会现象。
现在渐渐只把“伊人”作为一个意象符号,用来代表诗人心目中爱慕追求的对象,至于这一对象是人、是物、有形、无形,就见仁见智了。“伊人”可以是一个美丽纯洁的少女,可以是一个风度翩翩的少男,可以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友人知音,可以是明君渴求的贤臣或贤臣期盼的明君,甚至可以仅仅是一个微小简单的人生目标,或者是一个崇高远大的理想。《蒹葭》主旨的模糊性与多义性,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这是此诗意蕴深厚、引人遐思之一处。
诗意的空泛虚幻给阐释带来麻烦,但也因而扩展了包容的空间。“在水一方”作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在他的《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等也不过是反复追寻与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能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而曹植的《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也是《蒹葭》主题的回应。把它们互相对照着看,可能使读者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理解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拓展资料:
原文: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