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二战后苏联经济成果

二战后苏联经济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8 21:41:47

A. 概述二战后苏联经济政策改革历程,并谈谈你的看法

苏联的改革分为列林、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戈尔巴乔夫五个阶段;
1。列宁时期:此时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俄国在一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激化了社会矛盾爆发了革命,所以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此时并没有实际改善农民阶级的现状,实行余粮收集制度,排斥商品交换和市场 在后期1921年爆发了水兵起义,列宁看到了如果不改变政策,政权必然被倾覆,所以制定并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开始用商品和市场来发展经济。结果;苏联红军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成功的驱逐和打败了外国干涉军,成功的镇压了本国反对势力。同时在初期由于列宁的正确抉择,避免了德国的打击,赢得了时间。在此期间内俄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后期用商品交换和市场来发展经济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开始复苏并迅速增长,余粮收集制度随着战争的结束也随之被取消,农民可以用自己剩余的粮食到市场上去交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同时也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提高。客观上为斯大林实行五年计划准备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最重要还是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时期:此时斯大林时期:此时经过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俄国无论从农业产值还是生产力上都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所以政府开始有计划的实行几个五年计划,正巧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1929-193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客观上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一次经济危机(虽然在列宁时期帝国主义以武力扼杀苏维埃政权遭到失败,但他们还是对苏联采取经济封锁,妄图摧毁它)列宁和斯大林都在重用资本家,他们用高薪从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挖掘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工程师,熟练工人等,用他们迅速得建立起苏联第一批工业,并且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一些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都放松了对进出口货物的检查力度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苏联得到了一批非常重要且先进的机器设备,同时,国内也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悬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再加上斯大林经过大清洗运动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直接影响,苏联在1929年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在短期内迅速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国,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实力大幅增加,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当时形结果:苏联顺林度过最危难的时刻,突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在短期内迅速的将苏联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了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在以后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人民公社制度强制的将整村整村的农奴化为人民公社社民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3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斯大林执政后期通过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迅速恢复了经济,赫鲁晓夫的改革只是原地打转并没有解决苏联所面临的问题,一上台就全面否定斯大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盲目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并没有实际的行动。对苏联的现状没有任何帮助。
附: 赫鲁晓夫
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施收购制,增加农民收入;开垦荒地,开展的规模种植玉米运动。2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消极: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2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3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领域)
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场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影响: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又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到八十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全面失败。
戈尔巴乔夫
内容;1经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2加快发展战略重点:重点放在重工业上。3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影响:经济滑坡,苏联解体。

B. 苏联二战后政治经济发展的大概演变过程【会加悬赏分】

这个...你还是看记录片吧,这个我知道

C. 苏联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措施和结果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

其积极作用在于: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其局限性在于: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改革的结果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结果,可以从两方面概括:一是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二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问题及影响: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但是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D. 通过对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过程的了解,谈谈你从中能够得到的启示

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

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拿去吧 这个合适你用 他们的都太长 而且转载别人的也不注明下 一下转那么长 抄都抄死你!

E.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其实二战以后苏联领导人的一系列改革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纠其原因主要有:一、苏联在战时长时间保持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二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导人不愿意放弃这种体制,为什么?因为斯大林模式说穿了就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所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不愿意放弃这种有些近似于独裁的统治方式,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在这种体制的作用下,由于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被极大地限制,所以无法很好的调节导致社会经济的僵化。
二、苏联领导人个人的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注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偏向于重工业。但是他们都不清楚当时苏联的国情。而且这几个领导人的个人性格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赫鲁晓夫在位期间冷战阴云密布世界,可是他却实行温和政策,这应该说是合理的,但是却与苏联当时的领导层发生了矛盾,他的一些列做法引起了各界的不满,比如裁减陆军等,引起了军界的不满,最后招致勃列日涅夫的篡位,另外他的改革也只是表面功夫,并没有触及到根本。勃列日涅夫这个人巨乏味,他一生只崇尚两样东西,勋章和头衔,所以人称“勋章盗窃者”在他死的时候,苏联将军给他捧勋章,一人捧7枚,48个将军给他捧着......另外他对头衔也很热忱,苏联历史上只有两个苏联名族英雄一个事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他是事迹就不用讲了,另一个就是勃列日涅夫.....所以这样的人改革也就没有什么效果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状况已经惨不忍睹了,国内问题尖锐,国外也不安分,他也试着改革,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干脆宣布放弃对苏联的绝对领导。
三、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几个领导人的改革都未从苏联的国情出发由于进行了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确很伟大,反法西斯战争中最重要的战争之一,是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战争时期),苏联将全国的工业力量集中于重工业发展,生产了大量的飞机大炮坦克,而且在战前,由于计划经济(当时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席卷全球,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抵挡不住冲击,这个时候由国家宏观调控为主的计划经济体现了无与伦比的优势)的实行使得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第一是美国),但是仅仅是重工业。苏联的轻工业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一直到90年代甚至是现在的俄罗斯由于苏联长期的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如此一个强大的国家的人民需要一些生活必需品还得凭票供应.....所以苏联的经济体制可以说是畸形发展,事件一长就会暴露出问题。而领导们又没有从根本上去纠正。
四、外部问题,苏联在战后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忙于重建,而是冲动的与美国夺取世界霸权。要知道美国在二战时期本土工业没有收到任何的创伤,战后又有日本和欧洲两个“小弟”作为支援,而苏联拉拢的都是穷国家......所以苏联一般是被美国拖垮的,一个工业发展畸形的国家去和世界资本主义头子比核弹数.....

F. 二战之后的苏联经济并不是很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的一极

苏联的经济从二战结束后长期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以国家行为体计算,其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仅次于美国。以对手美国为参照坐标的话,苏联的经济总量、效率和结构确实远不如美国,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力鼎盛之时,苏联的经济至多仅为美国的40?60%,直到80年代被日本超过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此前的日本只是资本主义世界老二。

国家的强大,经济只是其中一个考量,1898年美国的经济就超过当年的老大英国,直到二次大战后,才被推上世界的老大位子。

没有一个霸主是可以被一次就推翻的。德国也是搞了英国两次才把它彻底掀下去的。

美国继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苏联继承德国成为挑战者。历史不过是重演了一遍。

冷战本来就不公平,苏联满目苍痍的时候欧美开启了冷战,而苏联的盟友不是斯坦就是波兰,你怎么看?

G. 二战后苏联经济结构

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H. 二战后苏联改革的内容与结果

二战后苏联进行了经济改革。三次改革都以失败告终。都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

I.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有哪些重大变化,说明理由。

二战后苏联加强了重工业建设,这对后期的苏美争霸取得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二战后苏联经济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