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高铁走出去新格局的形成有哪些重大意义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实力外交。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际上开启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今天,“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中国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中国高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备相当实力,高铁的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天权。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实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百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古丝绸之路曾经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和文件昌盛。历史昭示着未来。作为传统陆上贸易强国,中国与西部邻国的贸易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实现。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并不是通过陆地,而是依靠海洋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促进出口,中国经济重心也向沿海地区转移,为中国经济带来了35年的大发展。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Ⅱ 为何说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据报道,近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一项针对20个国家在华留学生的调查评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新四大发明”,高铁力压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成为留学生们最想带回国的中国现代生活方式。
报道称今年4月4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企业合作建设的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总承包(EPC)合同在雅加达签署。这标志着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铁路合作取得重要进展,雅万高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目前,除了已经建成通车的安伊高铁和进入实施阶段的雅万高铁,中国高铁凭借竞争优势还将迎来中巴铁路、沙特麦麦高铁、匈塞铁路、莫斯科—喀山高铁建设等诸多机会,高铁成为中国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Ⅲ 走出国门,中国高铁在世界上是怎样的
曾几何时我们国家铁路技术落后,西方列强无数次嘲笑过我们。而我们华人自古就从不认输,一大批技术人员刻苦钻研,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铁路。
我国高铁发展是从新世纪才开始的,到现在也不过十多年,但是发展速度却是震惊世界。如今我国高铁已经具有世界上领先的核心技术,不仅国内高铁已经非常普遍,还走出了国门。
中国高铁技术从追赶到领先,展现了我们华夏子孙的智慧。有了中国高铁的榜样力量,相信其他领域将来肯定也能再创辉煌!
Ⅳ 中国高铁的背后有哪些科技成果
中国高铁不但抄速度快,也已成袭为全球运力最强大的高铁运输系统。且人脸识别、高铁WiFi、大资料、人工智慧等高科技的应用,更为高铁带来巨大的便捷和舒适,引领全球高铁进入新的世纪。
铁路负责人表示,动车组每天运行时要产生数以兆亿计量的资料。以前,只有在发生故障时,才作为还原真相的线索,但如今,动车载了多少人、哪个车轮的刹车片需要更换,及电路是否正常等全方位图样,全都可从大数据中找出端倪。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资料显示,全国铁路均应用大资料对动车组进行全面系统监控和养护,确保所有动车能够合理安全地使用。大陆高铁在快速运行时,也不断摸索加速前进。
Ⅳ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中国高铁“走出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端产品、产业、技术和劳务输出,也不仅仅是传统高端领域国际技术与产业的合作,而是中国在新时期,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的全球布局和国家战略。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
中国和平崛起,需要务实外交、互利外交、实力外交。2013年10月12日在泰国,2013年11月25日在东欧,李总理亲自推介中国高铁技术输出,为中国高铁“走出去”吹响了号角,实际上也开启了中国外交发展的新时代。今天,“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高铁涉及五大系统的技术,中国掌握了集设计施工、装备制造、车辆控制、系统集成、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按照“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从发展的起步阶段便瞄准世界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技术。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和制天权。美国以航母为支点,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基地群,这是服务于它全球战略的“制海权”、“制空权”。今天的大国竞相发展宇宙航天,是为了掌权“制天权”。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上个月(11月)19日,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将世界经济2013年和2014年增长预期从3,1%和4%下调至2.7%和3.6%,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好。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巨大改革红利,中国的发展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
我们曾经以向东发展的海洋战略,希望加入全球经济循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重大装备的出口。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坚持以上海自贸区为新起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百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奋斗目标,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在中国历史上,通过古丝绸之路曾经创造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和文件昌盛。南宋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75%,唐朝占到58%,即使到了日渐衰微的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仍然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占比从1978年的4.6%到目前的11%。根据趋势外推法则,可以预计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重新回到历史上占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3%。届时,全球财富的三分之一在中国。
历史昭示着未来。作为传统陆上贸易强国,中国与西部邻国的贸易主要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实现。然而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并不是通过陆地,而是依靠海洋加入到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中国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促进出口,中国经济重心也向沿海地区转移,为中国经济带来了35年的大发展。
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Ⅵ 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经济意义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经济意义:
第一,“高铁外交”开启中国外交的3.0时代
“高铁外交”作为国家新名片,它是技术集成、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国际融资、国际贸易、国际关系协调等的综合能力的表现,标志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开启了中国外交的3.0时代。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高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备相当实力,高铁的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标准必将引领世界。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中国是一个陆权大国,铁路修到那里,国家的意志就通达到那里,国家的安全体系就建构在那里。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我们曾经以向东发展的海洋战略,希望加入全球经济循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重大装备的出口。严峻的国际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坚持以上海自贸区为新起点,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又要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Ⅶ 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说明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点是什么
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说明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才能逐步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进而保证国家政治独立。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所以说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我国高铁从最初的引入国际四大高铁品牌的成品列车、设备、线路;到学习仿制,合作研发具有自身特点的列车,接受技术转让;到目前独立自主,创立了自主品牌。正是由于我国高铁有了自主品牌,且在成本上具有优势,性能上经过自主研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够成功走出去。
Ⅷ 十八大期间中国高铁成就有哪些
2012年12月26日,世界里来程最长的源高铁——京广高铁正式全线通车
2014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高铁——兰新高铁全线贯通
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动车行驶在京沪高铁江苏镇江段。
2017年9月21日,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铁——京沪高铁“复兴号”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
2016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位。
(8)中国高铁走出去成果扩展阅读: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基础设施设计速度标准高、可供火车在轨道上安全高速行驶的铁路,列车运营速度在200km/h以上。
高铁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学术领域有不同规定。中国国家铁路局将中国高铁定义为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
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0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所有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统一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
Ⅸ 中国在去年高铁上取得的成就 快
中新网7月28日电 国家铁道部今日举行中国高速铁路成就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此间表示,世界高铁的新实践、新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高速铁路技术水平、功能作用、发展模式、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认识,而中国高铁更是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成功路子,中国高铁在短时间内密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能够在国外未曾预见到的特殊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是在深厚软土地区建设速度最快、运行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在上海、南京之间形成了一条便利快捷的铁路客运通道,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同城化、经济一体化进程。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有关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成就暨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即将召开的信息,这是两个概念,却因为具有因果关系而成为一个主题,鉴于近年来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成果和建设成就在国际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国际铁路联盟(UIC)决定与中国铁道部共同举办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作为首届在欧盟以外国家举办的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已经确定于今年12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具有广泛的议题,世界高铁的新实践、新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高速铁路技术水平、功能作用、发展模式、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认识,而中国高铁更是走出了一条独具魅力的成功路子。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最高运行时速350公里。它的通车运营对促进与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为中国和世界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示范和极为宝贵的经验。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创造了时速350公里隧道内会车、两列重联条件下双弓受流等一系列世界新纪录,昭示着我国能够建设工程类型齐全、大规模、长距离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能够在国外未曾预见到的特殊复杂地质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是在深厚软土地区建设速度最快、运行速度最高的高速铁路,在上海、南京之间形成了一条便利快捷的铁路客运通道,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地区同城化、经济一体化进程。
就在10天前,世界上标准最高、规模最大、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京沪高速铁路,全线路基、桥梁、隧道线下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正式进入铺轨阶段。这条高速铁路的最高运营时速将达到380公里。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密集地取得的这一系列成果,是中国对世界高铁进步和发展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无疑也为这次大会献上了一份厚礼,必将成为大会的最大亮点。(据新华网直播文字整理)
Ⅹ 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的合理化建议
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的合理化建议“
1、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实施国家层面的“高铁外交”
中国修建高速铁路所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其战略意义也十分重要,中国可以通过跨境铁路的修建及管理运营,沟通协调各方,不断增强在世界的影响力。
我们应以战略眼光来看待高铁的出口.设立专门机构,设计总体战略规划指导高铁外交的开展.在国家实施“一路一带”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高铁走向世界。
2、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注重企业公关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在中国高铁的海外推广上.应该重点关注如何不断提升我国高铁的国际声誉.特别是要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尽量减少争议。
同时,企业需要想方设法突破海外标准壁垒.推动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完善、细化自身的技术标准规范。
以实现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为目标,致力于提升高铁品牌效应.优化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国高铁。
3、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中国高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对相关技术人才及理论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我国高铁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性人才十分稀缺。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既需要精通技术的人员,也需要掌握外语.能与海外企业和政府有效沟通和谈判的复合型人才。
4、中国高铁进一步走出去,应该重视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出口对象国国内政治环境和生态.全面分析,把握其走向。东南亚、中东欧以及非洲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点地区。其中许多国家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若我们对其地缘政治风险认识不足,则直接影响在这些地区开展“高铁外交”的效果与持续性。
另一方面,要重视当地媒体、利益集团等民间力量的声音,这可能成为中国高铁能否可持续走进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关键因素。
补充:
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