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1

成果1

发布时间:2021-08-18 19:40:15

A.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阶段性,是证明你做这是是有分阶段分步骤的,
阶段性成果,你这阶段的成果专或发现,
然后简述出来属。简述:简单的叙述。你可以这样说:xxx事情,的第几阶段(或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发现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
写论文,计划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这个阶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么数据
2。什么问题完成3.~~~
简述最好分点说明~

B. 主要成果

1.杨柳湾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分布大致吻合,解体为多个子异常,以不规则带状为主,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总面积约3.5km2,主体异常面积约2km2,Pt最高值11.05×10-9,平均值9.96×10-9,Pd最高值13.4×10-9,平均值10.78×10-9

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主体呈NW 向转EW 向带状,位于古元古界通安组,零星异常位于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Au异常与Pt、Pd异常不套合,浓集趋势明显,分带性好,具外、中、内异常分带,峰值突出,最高值92×10-9,异常平均值较高,达32.9×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按单号提取Ⅱ号剖面土壤样品32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最高值分别为15.3×10-9、33.0×10-9、16.7×10-9,平均值分别为9.1×10-9、15.8×10-9、5.7×10-9;②Pt、Pd、Au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Pt最高值15.3×10-9,Pd最高33.0×10-9;③各类岩性段土壤中Pt、Pd含量的平均值见表9-4。显然,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3)异常区地质简况: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E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角度不整合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之上,地层出露狭窄。

侏罗系中统盆门组(J2y)及新村组(J2x)紫色泥岩、砂岩夹页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表9-4 杨柳湾土壤Pt、Pd、Au平均含量(wB/10-9

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

)紫红色粉砂岩、泥岩、底部为砂岩、砾岩,出露于测区北东角。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测区内见—SN向转NW向压性断层F2,地表出露差,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延伸大于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大于5m,破碎带内蚀变辉长岩片理发育,见碎裂灰岩发生了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蛇纹石化热液蚀变作用,片理化蚀变辉长岩与碎裂灰岩接触处有20cm厚的褐铁矿化石英脉穿插,脉体碎裂。另外,测区NE角近EW向断层错断NNW向断层。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有蚀变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石橄榄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有一定的分异性,从西向东由辉长岩向橄榄辉长岩再向辉长橄榄岩逐渐过渡。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野外对发生了矿化蚀变的F2断层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5)可见,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部位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铂钯金矿化,Pt 95.0×10-9,Pd 99.0×10-9。值得注意的是,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与铂钯矿化无明显相关性,Au含量高达11700×10-9(11.7g/t),石英脉厚20cm,由于浮土掩盖,地表延伸不详。

表9-5 杨柳湾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Au异常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面通安组地层,有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分布的趋势,浓集趋势明显,峰值突出,异常强度较高;②在土壤剖面中Pt最高值为15.3×10-9,Pd最高33.0×10-9,分布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③在蚀变灰岩、辉长岩、蚀变橄榄辉长岩出露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明显高于攀西地区含量平均值。

在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F2断层中的矽卡岩化灰岩构造透镜体铂钯金矿化较弱,碎裂褐铁矿化石英脉具有强烈的金矿化。

因此可见:①杨柳湾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及辉长岩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灰岩接触带弱矽卡岩化作用引起,在接触带断裂发育处局部有一定的铂钯矿化;②Au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的断裂带中石英脉较强的金矿化引起,在测区北面有较强的Au异常,延伸方向与发现的含金矿化石英脉断裂方向其本一致,推断北面异常有找金的远景,可沿NW向和近EW向断层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2.冉家沟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作为异常下限圈定Pt、Pd异常,异常分解为多处子异常,以椭圆状为主,主要位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总面积约1km2,Pt最高值14.6×10-9,平均值12.48×10-9,Pd最高值15.88×10-9,平均值11.41×10-9

2)1: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Ⅰ、Ⅲ号剖面土壤样品53件,分析了Pt、Pd、Au等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①Pt、Pd、Au在千枚岩、砂质板岩、灰岩地层含量较低,而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Pt、Pd、Au的最高值分别为22.6×10-9、29.3×10-9、22.6×10-9;②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6。显然,在辉长岩、斜长岩中,Pt、Pd含量相对较高。

表9-6 冉家沟土壤Pt、Pd平均含量(wB/10-9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40%,岩层总体近NE向展布。白垩系下统小坝组下段(K1x1)紫红色粉砂岩、页岩、泥岩近SN向出露于测区西缘,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断层接触。

测区西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1,切割古元古界和白垩系下统小坝组。测区南缘为近SN向性质不明断层F2,产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测区内见—NE向张性断层F3,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板岩、千枚岩接触部位,延伸约1500m,断层破碎带宽度约30m,破碎带内见角砾灰岩发生了较弱的矽卡岩化,并伴随有较弱的皮壳状、细脉状的磁铁矿化。

由于岩浆和断裂括动,地层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有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6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铜矿化带位于测区西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呈带状近SN向延伸300m以上,宽数米至数十厘米不等,铜矿石为条带状构造,可见少量被膜状孔雀石,矿化不稳定,最高达4.89%。

对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7)可以看出,测区除有明显的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外,未发生明显的铂钯矿化。

表9-7 冉家沟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冉家沟异常可解释为:①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②土壤剖面中Pt、Pd在辉长岩体及其与灰岩接触带处含量略高,局部有微弱的Pd异常,在辉长岩、斜长岩处土壤Pt、Pd平均含量相对较高;③磁铁矿化带位于靠测区东部的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的NE向断层内,矿化不均,最高可达39.2%,延伸不稳定,多呈透镜状。在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带等各类蚀变矿化岩石中无明显的铂钯矿化。因此认为:冉家沟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高背景引起,无较大规模的铂钯矿化存在。

3.白龙山异常

1)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特征:按平均值+1.65倍方差为异常下限圈定异常。Pt、Pd异常大致套合,主体呈近椭圆状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面积约2km2,Pt异常最高值16.91×10-9,平均值13.03×10-9,Pd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最高值20.08×10-9,平均值14.53×10-9;Au在测区北缘有一定规模的异常存在,异常主要分布在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灰黄色、灰绿色页岩中,面积较小,最高值50.00×10-9

2)1 :1万地质化探综合剖面测量土壤异常特征:提取Ⅱ、Ⅳ号剖面土壤样品67件,分析Pt、Pd、Au 3个元素含量。主要特征有:①Pt、Pd在辉长岩体局部以及岩体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地层接触带附近有一定强度的异常存在,最高值分别为34×10-9、82×10-9;②Pt、Pd在各类岩性段土壤含量平均值如表9-8。显然,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在千枚岩、板岩、灰岩、页岩、砂岩等地层含量较低;③Pt、Pd含量相关性较好,而与Au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表9-8 白龙山土壤Pt、Pd平均含量统计

3)异常区地质简况:异常区从老到新主要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Pt1t3)灰黄色绢云母千枚岩夹板岩、灰色中层至块状灰岩、大理岩,在测区分布广泛,约占测区面积的50%,岩层总体近NW向展布。

三叠系上统至侏罗系下统白果湾群(T3—J1bg)灰绿色、灰黄色、页岩、粉砂岩、砾岩近EW 向出露于测区北缘,在测区中部有零星出露,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为角度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测区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W向、NE向及近EW向断裂。NW向断裂产于通安组地层与辉长岩体接触部位,NE向断裂错断NW向断裂及通安组上段地层,近EW向断裂切割通安组及白果湾群。由于岩浆和断裂活动,局部存在规模较小的背、向斜构造,其核部往往为岩体贯入。

测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蚀变辉长岩,不整合侵入于古元古界通安组第三段千枚岩、板岩及灰岩之中,出露面积约占测区的50%。岩体与灰岩接触部位或在灰岩层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岩体均遭受了较强的蚀变作用,地表多呈松散土状,主要有黝帘石化、绿帘石化、钠长石化、高岭土化、蛇纹石化、阳起石化。

4)矿化情况:测区主要有接触交代型铜矿化和磁铁矿化。其中见铜矿化点2处,位于测区东缘的蚀变辉长岩与厚层至块状灰岩接触带上,矿化不稳定,主要为透镜状,宽数米不等,岩石为块状构造,可见少量细晶黄铁矿和被膜状孔雀石。磁铁矿化带主要有5条,位于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上,多呈透镜状,厚度可达数米,总体呈NW向展布,矿化带延伸不稳定,磁铁矿呈块状,矿化不均。

对上述矿化岩石和其他各类发生了矿化蚀变的特殊地质体进行了岩石取样,从其分析结果(表9-9)可见,测区主要是发生了铜镍矿化,铂钯矿化不强(Pt+Pd为0.31×10-6)。另外,在极个别含磁铁矿矽卡岩化灰岩中偶尔有较弱的铂钯矿化,Pt+Pd为0.199×10-6

表9-9 白龙山岩石样品分析结果表

5)异常的解释推断:综上所述:①白龙山地区水系沉积物Pt、Pd异常主要分布于蚀变辉长岩体及其附近,异常有一定浓集趋势和浓集中心;②土壤剖面中有明显的Pt、Pd异常,且Pt、Pd在辉长岩体处含量明显较高;③在蚀变辉长岩与灰岩接触带处的铜镍矿化体和个别磁铁矿化体中有一定的铂钯矿化。由此可见,白龙山Pt、Pd异常主要为辉长岩体与灰岩接触带处的矽卡岩化作用产生的矿化引起,属接触交代型矿化异常。

C. 成果的下一部影片是什么

成果的下一部电影是什么?这个具体我不太了解他有什么样的动作?

D. 填量词一( )成果

一项(个)成果
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这两个都可以使用。像这一类的量词填空没有绝对的答案,我觉得。呵呵

E. 施旭升的学术成果1代表性著作 :

《戏曲文化学》,台北:秀威资讯出版公司,2015 《艺术即意象》,人民出版社,2013 《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中艺术关键词》(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戏剧艺术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现代戏剧重大现象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艺术创造动力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艺术之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F. 一什么成果填量词

是:一项成果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量词,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的词或词素,常用来指示某一类别,为名词所指派的物体可按其形状或功用而被归入这一类别(如汉语“三本书”中的“本”)。
名量词分类
(1)专用名量词
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例如“条、根、枝、张、颗、粒、个、双、对、斗、公斤、公里、亩”等。以上所举的都是专用量词。有些名量词是从名词借来的,例如“缸(一缸水)、碟儿(一碟儿花生米)、箱子(一箱子书)”等,这种量词叫“借用量词”。
(2)临时名量词
指的是某些名词临时处在量词的位置上,被用作数量单位。例如:a. 端来两盘饺子,拿来一瓶酱油。b. 坐了一屋子人,摆了一床东西。这种形式一般表示某处容纳某物的数量。a组和b组的区别有两点:1、a组的数词可以是任何的数词,b组的数词一般只能是“一”。2、b组有强调数量多的意味,a组没有。
(3)计量名量词
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公斤、尺、亩、度等。
(4)通用名量词
主要指多数名词都适用的量词。包括:种、类、些、点等四个。“个”这个量词有了通用化的倾向,能够和它组合的名词越来越多。但是仍然有很多名词只能用其专用的量词,而不能用“个”替代。例如“电影”可以不说“一部电影”,而说“一个电影”。但“纸”无论如何不能说“一个纸”。
“去一趟、看一遍、做一次、哭一场”中的“趟、遍、次、场”,表示动作的数量单位,叫做动量词。

G. 成果和结果有什么区别

成果和结果的区别:

成果是褒义词,一般是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回;结果是中性词答,可能是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坏的结果。

1、成果

【拼音】chéng guǒ

【释义】

①成全,成立。

②收获到的果实。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

③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造句】张老师在工作中付出了百倍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结果

【拼音】jié guǒ

【释义】

①在一定阶段,人或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优良的成绩,是长期刻苦学习的~。

②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经过一番争论,~他还是让步了。

H. 成就跟成果有什么区别

二者在含以、适复用范围和出制处上不同。

一、含义不同

成就:事业上的成绩,完成(某项事业)。

成果:成全,成立。是收获到的果实,

二、适用范围不同

成就:多用于指再某项研究上获得了成就。

成果:常用于指工作或事业方面的成就。也可指指学习、工作、劳动上的成效和成绩。

三、出处不同

成就:冰心 《庄鸿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成果: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连接不断地取得了一百多项。”

I.  成果表达

一、参数图

(一)区域磁异常剖面平面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依据原始数据绘制(不允许依据网格化数据绘制);

(3)正异常为红色,负异常为蓝色;

(4)绘图比例尺依据原始资料数据密度确定,尽量保留更多的信息,测线距0.5~1cm。

(二)磁异常平面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依据网格化数据绘制;

(3)正异常为红色,负异常为蓝色;

(4)绘图比例尺同剖面平面图。

(三)重力异常平面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依据网格化数据绘制;

(3)色阶从暖色到冷色对应异常从高到低;

(4)绘图比例尺依据原始资料数据密度确定,尽量保留更多的信息。

当收集到其他区域性物探资料时,也应绘制相应图件。

二、推断成果图

定性、定量解释和异常查证结果,应绘制成推断地质图和找矿远景区分布图。在该图上,只图示依据物探资料新发现的、修改的、补充的和印证的地质、找矿信息。

(一)推断地质构造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图中内容包括:

a.推断的隐伏、半隐伏断裂和印证的断裂;

b.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岩体和印证的岩体;

c.推断的隐伏、半隐伏地层和印证的地层;

d.推断的火山机构;

e.其他推断成果,例如依据重力资料和有电测深资料时,可提供基岩或基底埋藏深度图等;

f.推断隐伏地质体应标注其埋藏深度。

若进行了二维、三维反演,应采用二维、三维显示方法绘制综合剖面图、组合断面图或不同深度平面地质图等。

(二)推断找矿远景区分布图

(1)以简化地理图为底图;

(2)图中内容包括:

a.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断裂和印证断裂;

b.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岩体和印证岩体;

c.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地层和印证地层;

d.认为与成矿有关的推断火山机构和印证火山机构;

e.推断有找矿意义的异常;

f.已经查证过的异常及查证结果;

g.推断的找矿远景区范围。

三、图件说明书

每一种图件都应编写图件说明书,简要说明资料来源与精度(含测点密度和数据质量)、数据处理方法;重点逐一交待每一个异常的定性和定量反演方法、定性和定量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

图件说明书不同于传统的工作报告,不必交待工作过程,不必求全,务必简明扼要,主要便于使用者了解相关情况,防止误解、误用。

图3-2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磁△T剖面平面图

图3-3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磁△T等值线平面图

图3-4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空伽玛能谱总量剖面平面图

图3-5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空伽玛能谱总量等值线平面图

图3-6甘肃北山西段(大一明镇)地区航空物探推断岩性构造图

图3-7赣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图

图3-8赣东北地区重力综合信息及岩体、构造推断图

J. 成果分析

4.4.3.1 应力与变形特征

图4-6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单位:Pa)

按实际静荷载(1×105N/m2)施加在洞顶上,得到的垂向应力分布如图4-6所示。从图中可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2.8×105~2.6×105Pa之间。而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6.0)×104Pa范围内,这显然已经超过了土层的抗张强度,说明有拉张破坏发生,这与实际破坏分布是相吻合的。在位于斜坡后缘的地表也表现出拉应力较大的特征,这是地形效应的结果。1×105N/m2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如图4-7所示,图中用矢量表示了局部位移的方向及大小。从等值线上可以看出,土洞上部土层中的位移较大,约1cm左右。而其他地方的位移大多在毫米级的范围内。

图4-7 1×105N/m2荷载下的垂向位移分布(单位:m)

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情况下大洞、小洞均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发生小洞塌陷现象;张裂的分布范围也很窄。这说明小洞的塌陷并非正常情况下的重力致塌。

4.4.3.2 稳定敏感性分析及致塌机理讨论

通过改变荷载的大小、地形条件、材料性质,可以观察影响土洞稳定的敏感因素,并通过这些模拟试验验证其塌陷机制及影响土洞稳定的因素。

4.4.3.2.1 静荷载的敏感性研究

首先试验了静荷载的大小。试验荷载最大加到了5×105N/m2(实际荷载为1×105N/m2左右)。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是5×105N/m2的荷载,大小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应力集中主要分布在小洞的两侧,应力集中值在–4.5×105~3.5×105Pa之间(图4-8)。与1×105N/m2载荷下的应力集中相比,较为接近。所以在小洞周围的应力集中破坏并不严重。拉应力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其大小在(0~4.0)×105Pa范围内,说明有拉裂破坏发生。与1×105N/m2荷载时相比,5×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分布更宽,且比1×105N/m2荷载下的拉应力大得多。5×105N/m2荷载下的位移见图4-9,图中反映出,此时的位移极值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周围。

图4-8 5×105N/m2下的垂向应力分布图(单位:Pa)

图4-9 5×105N/m2静荷载下的位移分布图(单位:m)

对于两种条件下的破坏分布可通过图4-10、图4-11比较得出结论。图中shear-n、tension-n分别表示剪切破坏(现在)及拉张破坏(现在),p表示计算过程中的状态。两者相比的结果表现出:①两种情况下大小土洞都没有因为“破穿”而发生塌陷;②5×105N/m2荷载下表现出了较大面积的张裂破坏,主要分布在建筑物基础周围;③1×105N/m2荷载下张裂破坏分布很有限。

图4-10 5×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

图4-11 1×105N/m2静荷载下的破坏分布图

应力及破坏分布图分析的结果表明:静荷载对于土洞的力学稳定性是不敏感的,此种情况下尽管荷载增加了4倍,但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因此塌陷不可能是由于静荷载的加压而形成的;但静力荷载因素对土层中拉裂的产生较为敏感。

其次,我们对地形也作了类似分析(图略)。塌陷点位于一斜坡的后缘,对拉裂的形成有利。因此,我们对图中左侧的斜坡进行了试验,通过改变斜坡的倾角,试验土内应力变化及土洞的破坏情况。结果表明,斜坡的倾角效应与静荷载类似,只与张裂的产生有关,但不会造成土洞塌陷。

4.4.3.2.2 地表水下渗的土洞稳定敏感因素及致塌机理讨论

如前所述,塌陷区土层中有裂隙存在及地表水沿表层土的灌入无疑对塌陷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模拟地表水入渗的影响,研究中主要考虑水对土层材料性质的改变,从而在相应的位置对土层的变形模量、泊松比、内聚力、内摩擦角、抗拉强度进行逐级的降低,以达到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的模拟。考虑到土层厚度不大,所以没有考虑水下渗过程中的渗透力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效应模拟分两步进行。首先,针对硬塑粘土层(0~3.5m)进行模拟试验,其结果如图4-12、图4-13所示。试验仅限于地表以下的部位(在模型中相当于土洞上部的一定范围),建筑物下不受水的直接作用,因而不在试验范围。上层的试验材料中土层的力学参数见表4-3。

表4-3 数值模拟试验参数表

图4-12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位移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

图4-13 上层材料试验时的破坏分布图

模拟结果表明:在上层材料模拟中,土洞上的位移较大,达到了4.5cm,比静力下的位移大近4倍,但破坏仅分布在上部土层(图4-13),没有“破穿”现象,土洞仍处于稳定状态。对于第二种情况,即地表水通过裂隙继续下渗到下层。对上、下层进行材料模拟时,通过上、下层材料的同时降低来实现对地表水继续下渗的模拟,下渗深度加到6m。试验结果如图4-14、图4-15所示。从图4-14中可以看出,位移明显加大,达数十厘米,主要分布在土洞顶部。由于已经发生破坏,较大的位移已没有实际意义。图4-15所示为破坏分布图,图中反映出明显的剪切破坏及拉伸破坏,破坏区分布在土洞上的整个土层中。小洞上分布的破坏力主要以剪切破坏为主,在靠近建筑物的地表处有拉伸破坏区,这与实际情况接近。

图4-14 上、下层材料试验时土层中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5 上、下层材料试验破坏分布图

从以上的模拟可以看出,静荷载加大了4倍也没有出现小洞上的失稳,地形因素对土层稳定的影响并不大,而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则对失稳有很大影响。因此,地表水的下渗造成的材料强度降低是影响失稳的最敏感因素。研究区的失稳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析为:由于土洞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斜坡的边缘)形成地表浅处的拉应力区,使得硬塑粘土层中发育了张性裂隙。地表水沿着裂隙的下渗造成土层中材料强度降低(软化),当地表水下渗到小洞上的土层下部时,导致岩溶塌陷现象。这个实例中反映出,地表水的下渗在特定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致塌因素。

4.4.3.3 临界破坏条件的数值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土洞破坏时土层力学性质的临界值,对以上的上、下层(0~6m)材料进行了多次试验,简称临界试验。试验的条件如表4-4所示。

表4-4 临界试验参数取值表

临界试验结果反映出,第一次试验结果(图4-16、图4-17)中土洞上的未破坏部分面积较小,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说明第一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偏小,破坏面过大;第二次试验结果(图4-18、图4-19)中土洞上完整的部分仍较小,与实际情况也不相符,说明第二次材料力学参数取值仍偏小;第三次试验结果(图4-20、图4-21)中土洞上未破坏的部分与实际情况接近,说明第三次土层力学性质为土洞破坏时的临界条件。因此,第三次试验的材料力学性质即为实例中土洞发生破坏时临界材料的力学性质。比较图4-20 与图4-1 可知土洞上的破坏与实际很接近。将第三次临界试验材料的土层力学性质(表4-4)与表4-2 相比较可以看出,地表水的下渗只要使材料力学参数降低不多就可使土洞致塌。试验证明此类塌陷对地表水的下渗具敏感性。

图4-16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7 第一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18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19 第二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图4-20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破坏分布图

图4-21 第三次临界试验土层中垂向位移分布图(单位:m)

阅读全文

与成果1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