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农业科技成果潜力

农业科技成果潜力

发布时间:2021-08-13 15:50:22

① 如何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的角度,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不高可从科专技本身的角度;三.所以我国必属须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的角度、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村的角度等来分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农业整体素质;二。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比过去有较大提高,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 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10月26日国家科委第19号令发布《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对鉴定范围、鉴定组织、鉴定程序及鉴定管理等都作出规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还规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我国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是十分重视的。1993年7月2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就提出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问题,“第十四条 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示范推广机构有权自主管理和使用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行有偿服务或者无偿服务。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的发展,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服务。”

③ 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有什么重要性举例说明

1、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根本的推动作用。

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尤其是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科学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机械设备更加具有智能技术,可有效提高劳作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或通过科技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如畜牧饲养业中,特别是养鸡业已进入工厂化连续生产的阶段,自动控制小气候的密闭鸡舍是畜牧机械的新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养殖业的规模化。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可以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进程。开展畜牧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饲料开发、生产设施设备研制、疫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加快畜牧水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推动畜牧水产业全面发展,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4、高科技灌溉设备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浪费和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与设备,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正在广泛使用,如自动化喷灌设备。

5、科技的发展可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④ 农业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我国农业科研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大批新成果并加快示范应用。以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杂交大豆和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⑤ 新技术对未来农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21世纪的前30年,我国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将面临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的双重挑战。2030年,中国粮食年总产6.4—6.9亿吨才能基本实现自给。近几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稳定在4.9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30年内,粮食产量必须提高30%~40%。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将面对国际竞争的市场环境,国内目前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3成,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因此,从保护农民利益和国家稳定的大局着想,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和提高粮食产量同等重要的事情。靠扩大种植面积和大幅度增加物质投入,实现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的双重目标,从国情和农业生产现状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唯一可行的选择是依靠科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199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42%,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可见,我国在这方面农业生产的潜力还很大。

“八五”和“九五”期间,国内农业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作物栽培、薄膜覆盖、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研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我国在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一些农业科研领域已经或即将取得重大突破。基于对国内农业现状和未来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下列10项农业新技术,将在未来10年内对我国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实现高产高效产生重大影响。

1、转基因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可利用的种质资源有限,开展远缘杂交又经常遇到种间不亲和的障碍,农作物品种改良的速度大大减慢。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品种,更加直接有效地改良农作物的丰产性、抗病性、抗虫性、抗旱耐盐碱性等,已成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一个新途径。90年代初,发达国家已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几年,我国的农业科学家在抗虫棉花、抗虫玉米、抗旱抗盐碱玉米、抗除草剂水稻、抗稻飞虱水稻、抗蚜虫油菜、抗衰老番茄、抗黄矮病小麦等诸多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抗虫棉花、抗虫玉米、抗除草剂水稻、抗衰老番茄等已经或正在进入推广应用阶段。这些品种的不断推广应用,可有效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2、农作物内生工程菌

这项技术是利用转基因技术重组农作物的内生微生物,使其产生诸如Bt毒蛋白、RYSV核壳蛋白等杀虫、杀菌、耐盐碱、抗旱的物质,并在植物体内传导,以达到防治病虫害、增强农作物抗逆能力的目的。该技术使用农作物的内生微生物做载体,不改变农作物的遗传结构,在食物安全性和品种、区域的适应性方面比使用转基因农作物品种有更大优势。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快,微生物转基因技术较高等植物简单,所以在外源基因特别是微生物基因的利用上比培育转基因农作物更加简便、快捷,成本也较为低廉。再者,在植保方面,它和转基因农作物一样有效地克服了生物类农药有效期短、使用要求严格、受环境影响大的缺点,有着比生物类农药更好的防治效果。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在此领域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以改善作物体内微生态为目的的“益微”菌已进入推广阶段,以防治棉花害虫为目的的“棉花抗虫疫苗”也已进入中试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同功能的作物内生工程微生物的开发应用,一个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新兴农业生产资料产业将在中国迅速形成。

3、农作物抗性诱导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植物体内存在一个对恶劣环境和外来侵袭的自我保护和抵抗系统,这一系统可以通过某些生化制剂的诱导而高效表达。有研究表明,植物受坏死型病原物侵染后,在未侵染部位将产生对随后病原物侵染的抗性。这种抗性还可以通过一些生化制剂来诱发,如水杨酸(SA)、2,6-二氯异烟酸(INA)、苯丙噻唑类制剂(BTH)等。诱发的抗性具有系统性(可以表现在植株的非诱导因子处理部位)、持久性(抗性可以维持几周甚至几个月)、广谱性(同时对真菌、细菌、病毒所致病害产生抑制作用)。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还表明,切断棉花的胚轴也可以诱导棉花产生抗性。河北邢台地区农科所用常规方法选育的抗三虫(玉米螟、蚜虫、棉铃虫)、六病(大斑病、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毒病)、抗旱、抗盐碱的邢抗2号玉米杂交种,也从另一角度证明了植物抗性系统的存在。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移栽灵”产品,在水稻旱育秧过程中使用,明显地增强了水稻的抗盐碱能力和对立枯病等病害的抗性,且不用调酸。试验表明,将“移栽灵”直接作用于立枯病病原菌,对其没有任何抑制作用。由此可以推论,“移栽灵”是一种可以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的物质。国内许多单位都在致力于将抗性诱导物质作为农药的替代品用干农作物保护的研究。不久的将来,抗性诱导物质—真正的植物疫苗将在中国种植业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农作物化控技术

使用特殊的化学物质调整改善植物的代谢活动,人为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和生育进程,达到获得更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目的。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化控技术的物化产品。20世纪80年代初,“乙烯利”、“缩节胺”等产品在棉花上大量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花的徒长,减少了棉花后期的青桃,成为大幅度提高棉花产量的重要配套技术。近周年来,化控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不同目的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果树、蔬菜和小麦、水稻等大田作物,如壮丰安、喷施宝、芸薹素等,解决了许多诸如小麦倒伏、苹果大小年等农业技术难题。特别是壮丰安在控制小麦倒伏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仅此一项,每年可挽回小麦损失5%~20%。1994-1998年,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累计使用1300万公顷,专家预测,今后每年的需求将以10%的速度递增。同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广泛应用于小麦杂交种选育的化学杀雄剂等。

5、转基因植物反应器

传统的种植业是以生产粮、棉、油产品为目的的,转基因技术使通过种植植物低成本生产药物、疫苗和一些饲料添加剂成为现实,而这些产品传统上只能从非常昂贵的原料(如血液)中提取。这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种植业的效益,对调整中国种植业结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农科院利用转基因马铃薯生产乙肝疫苗的技术已经成熟,动物和临床试验证明,只须将转基因马铃薯制成胶囊口服,即可获得与注射传统乙肝疫苗同样的效果。上海农科院利用转基因植物反应器生产植酸酶、水蛭素、抗龋齿疫苗和畜禽联苗的技术已趋成熟。以植酸酶为例;据报道,用此技术生产的产品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生产成本的1%。转基因植物反应器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形成一个新的农业产业链条,在中国城郊农村得到快速发展。

6、高浓度控释专用复合肥

化肥投入费用大是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据调查,农民用于化肥的支出已占农业总支出的50%左右。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化肥使用国和第二大化肥生产国。由于农民素质较低,不能掌握平衡施肥技术,加之肥料品种单一,导致了中国化肥使用效率低(肥粮比2.4)、化肥利用率低(较世界一般水平低15个百分点)、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使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国际竞争力。仅N肥利用率一项,如能达到世界一般水平,就可节约价值近百亿元的尿素。因此,依靠高新技术解决我国的化肥问题,是实现降低粮食成本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的许多农业和涉农科研机构都在致力于研制一种包容平衡施肥理论、其养分释放速度吻合农作物生长需求的新型肥料。湖南农业大学。浙江农科院、郑州工业大学、沈阳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在这一领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没有实现控制养分释放使之符合作物生育期需求的目标。据了解,目前有几家科研单位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望在2~3年内将真正的高浓度控释肥投入市场。这种肥料将有效解决化肥利用率、养分平衡、生育期平衡等问题,且作物全生育期只需一次使用。对提高化肥使用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7、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草等对农作物的危害,是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2000年生物农药要占总用药量的60%,而中国目前还不到1%。近几年,众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在进行生物类农药的研制开发,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一大批活菌制剂、抗生素制剂、毒蛋白晶体制剂将陆续投放市场。同时,还有一些单位在从事植物类农药的研究,筛选出了许多防病治虫的有效成分,将成为生物农药家族的新成员。另外以破坏害虫代谢、神经系统来杀灭害虫的无毒信息素类农药研究也已取得较大进展。

8、节水保水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节水保水技术是农业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2/3的耕地在缺水的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如能解决水的问题,将建成我国的又一大粮仓。根本解决农业用水问题,一方面要靠“南水北调”来进一步发展灌溉面积,另一方面要大大研究节水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灌溉方法和先进设施实现节约用水。同时,我们要密切注意一项新的、更简便、更少投入的农业节水措施,即使用土壤保水剂。它能帮助土壤有效的储存降水,在干旱时供农作物使用。目前已有许多此类产品投放市场,但普遍存在价高、保水效果差的问题。一般吸水能力为自身重量的300~500倍。用这种产品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用水问题,成本太高,亩投资约须600元左右。最近有报道说,发现了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具有吸收自身重量3000借水分的能力,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种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并大量在农田使用,将使我国众多的处在年降水200-500毫米地区的中低产田摆脱干旱困扰,成为中高产田。原来的灌溉区使用高效保水剂后,也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中的灌溉费用,使水稻种植区将大幅度北扩,甚至用其改造年降水100毫米左右的沙漠化地区也将成为可能。

9、两系法杂交稻

该技术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和普通水稻品种两系法杂交生产水稻杂交种的新方法。用两系法培育水稻杂交种,不需要三系法中的保持系和特定的恢复系,使杂交种的亲本来源更加广泛,有利于丰富杂交种的种质资源,更容易获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杂交组合。同时,两系法还能大幅度降低制种成本,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以培矮64S系列为主导的两系法杂交稻的推广应用面积已达1000万亩以上,一般比三系杂交种增产15%~20%,且品质也有较大的改善。两系法杂交稻的推广,将在杂交稻占水稻面积50%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杂交稻的比例,使南方稻区的水稻产量和质量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将对中国粮食生产产生深刻的影响。

10、小麦杂种优势利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众多的中国农业科学家运用三系法进行小麦杂交种的选育,受种质资源的限制和其它因素的制约,20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化学杀雄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用两系法培育小麦杂交种成为现实,一些强优势组合不断被选育出来,并进入生产示范。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杂交小麦的种植面积将达到300-500万公顷,按增产15%计算,每年将增产小麦20.25-33.75亿公斤。目前,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很重视小麦品质育种,一大批优质高产的小麦杂交组合即将进入试验示范阶段,未来3-5年将进入生产领域,对中国广大麦区的农业生产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⑥ 中国现代农业技术走出去潜力如何

中国杂交小麦的在巴基斯坦的优异表现增强了团队信心,但是要真正推向市场、造福当地人民,关键是实现商业化。

佳德公司种子部门总裁沙鲁克·马立克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公司看到了两国在农业领域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决心加大投入,将中国优质的杂交小麦带到巴基斯坦。

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期间,中种公司与佳德公司签订为期10年的合作协议,启动商业化运营。佳德公司总经理穆罕默德·里兹万·尤尼斯对于未来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杂交小麦的试种表现超出预期,我们相信中国技术,争取在2020年前将中国杂交小麦品种推向巴基斯坦市场,早日造福当地人民。”

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副总裁、中国种子集团公司总经理宋维波说,中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既是发挥“国家队”作用的使命,也是满足市场需求、拓展发展空间的诉求。未来,农业国际合作市场广阔,中化集团将继续发挥优势,培育一批适合中亚、南亚等“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应用的高产、优质、抗逆农作物新品种,加快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率先实现产业化,构建亚非欧杂交小麦示范应用网络,加速中国农业先进技术走出去。

⑦ 如何挖掘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潜力和经济潜力

首先要有个平台让大多数人知道农业科技成果都有啥,并且有什么价值,然后才能进行推广应用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⑧ 如何挖掘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潜力和经济潜力

柠檬给你问题解决的畅快感觉!

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最好。

感觉畅快?别忘了点击采纳哦!

⑨ 农业科技成就的资料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农业发展与成就
从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每5年制定一中短期发展计划。可以说,每一个发展计划的实施都使中国国民经济的实力,也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重大发展。2001年是中国实施第10个五年发展计划(即"十五"计划)的第一年。
1、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1999年,中国粮食产量 5.08亿吨,比 1978年增加两亿多吨,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1978年以来;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1999年,肉类产量5953万吨,蛋类产量2080万吨,奶类产量790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5倍、7倍和8倍;水产品产量4100万吨,是1978年的8倍多。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1978-1999年;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由30.5%上升到75%。1999年,乡镇企业有2000多万家,从业人员I.3亿人,增加值25000亿元,是1978年的110多倍;实现利润5580亿元,上交税金1750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63倍和80多倍。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I/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3、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78-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374%;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贫困发生率26%下降到不足3%;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68下降到0.55。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截止到1999年,已有2/3的村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8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4、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还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是1980年的6.5倍。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
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突破了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突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农村经济。三是突破了统购统销制度,市场调节农产品供求、配置资源的作用显著增强。四是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五是突破了农业生产上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改变了政府调控农业的方式,初步形成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的农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
二、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分析
1、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
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五是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六是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七是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如下机遇:(1)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日益宽松的环境,农业即将进入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新阶段。(2)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给农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3)加入WTO后,将有利于中国农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利于利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加速改造国内的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经济效益。(4)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同时,也应看到,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尤其是加入WTD后,中国农业将面临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的冲击,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边际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农业科技的成就与展望
1、中国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一系列成果。其中,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强了通过推广良种实现农业增产的潜力;光、热、水、士等资源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生物病虫害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损失;农业综合、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农业科技信息的研究,为中国的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信息服务。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科技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十项重大科技进展最为突出,它们是强化生物技术和常规技合,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多抗农作物新品种,筛选出一批种质资源,整体育种水平得到提升;中国超级稻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在试验田亩产近800公斤;(3)单,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及应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4)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构筑了中国面向21世纪的"五大作物"生产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储备;(5)日光温室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冬季设施蔬菜、果树和花卉生产,完善了周年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体系;(6)棉铃虫、褐飞虱迁飞规律研究为提高主要稻棉害虫的预测预报和虫害控制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7)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主要畜禽疫病的诊断与监测方法取得丰硕成果;(8)新型饲料及添加剂的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社会生态效益显著;(9)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10)农业持续发展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确定了农业用水的战略目标和节水的技术重点,肥料高效施用调节技术大面积应用。
2、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
--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
--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整重点
对农业科技重点领域进行重大调整,要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要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的原则,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或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组织实施"十大科技行动":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实施优质高效畜牧水产科技行动,加速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节水农业科技行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防沙治沙科技行动,遏止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
--实施农业科技能力建设行动,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实力和后劲;
--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四、以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藏和加工为突破口,快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产品和品种结构,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品质和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业和水产业,积极发展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深加工。要转变观念,推动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要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制造业形态的转变,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最终必须通过科技进步加以解决。应通过内引外联的形式,研究和开发出各种成熟适用的保鲜新技术,并因地制宜地通过农业产业化扩散科技成果,推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要根据世界农产品保鲜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农产品保鲜市场需求,站在行业的高度,确定保鲜产业的重点开发方向,提高其科技含量。解决农产品产后加工诸多环节的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国家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与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检验和测定标准化、科学化等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科技队伍的建设,以便能够及时引进、采用、组装和配套各种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应强调市场对研究与开发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良性循环,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

阅读全文

与农业科技成果潜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