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社会革命成果

社会革命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3 10:15:13

㈠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

三大改造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大庆油田的建成
1965年研制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杂交水稻
两弹一星
计算机等等

㈡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是什么

斯大林大清洗时,乌共总书记柯秀尔受尽严刑拷打,但不认罪,肃反人员就当着他的面把他女儿强奸了!柯精神终于崩溃,签字交代"罪行",他女儿回去以后就卧轨自杀了。普京说:这样的悲剧在人类历史上曾反复上演,其原因是那些看似吸引人的空洞理想被置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珍视生命、人权和自由之上。

㈢ 十月革命的成果是什么

十月革命的成果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4 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㈣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一)提出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㈤ 如何看待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和经验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就和经验

1、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阐述了人类社会关系发展中的根本性规律,说明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历史以及社会制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总体纲领,它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原则,也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本身教给我们的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让我们凭借这些方法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政治活动中,与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以后,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政治影响力。

3、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式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指导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体系,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4、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它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5、个别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受挫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有些是人类实践本身难以避免的曲折,有些则是偏离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的恶果。我们坚信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可以预言,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依然是21世纪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苏东巨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面对一些人的恐慌和倒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他大声向全世界宣称:“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㈥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革命是新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2、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社会生产力。

3、革命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革命热情和创造才能,鼓舞他们投身于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

(6)社会革命成果扩展阅读:

当生产关系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成束缚生产力的桎梏时,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革命的到来。革命解决新生产力和旧生产关系间的矛盾,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代表生产关系的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所以社会革命必然要集中地表现为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它将消灭任何形式的剥削制度,消灭一切阶级。

㈦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1、开创性地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体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及其政权组织系统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了全新的国家制度。

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础。

2、重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任何一场剧烈的社会革命运动,要实现其预定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结构,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与法律秩序。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实现国家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

这一时期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司法改革运动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开较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注重运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与社会,借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到1956年间,新中国的法律创制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的法律创制,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立法亦开始启动。

4、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社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进入了一个革命性变革的历史新时期。

这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在法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历史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持续推进了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5、把依法治国确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密切联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权威高于任何个人的权威,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的历史性任务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6、把依法执政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且长期执政的党。随着这一巨大而深刻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面临新的重大课题。

7、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五大在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历史性任务。

设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具体时间表,这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觉。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的不懈努力,当代中国的立法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㈧ 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

一)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道路和理论指导。 (四)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独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五)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3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七)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新中国的国家形象逐步形成。八)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崇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意请采纳

㈨ 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是什么

社会主义革命成果: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国家政权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取得了民族独立 摆脱了殖民统治

㈩ 1956年至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和探索成果

1、培育了良好社会风气,社会进步举世瞩目。

人民共和国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涤荡了旧社会遗留下的污泥浊水,培育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在惩治贪腐、反对封建迷信、扫除文盲、发扬社会主义新道德、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一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这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65岁。而印度1952年人均预期寿命41岁,直到2011年人均预期寿命才达到65岁,比中国晚了整整35年。

2、在外交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区别不同国家对我国的不同态度,同世界各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极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1964年中法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链条。

1971年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促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到1976年,在当时世界上独立的130多个国家中,同我国建交的达到110个。在国际上树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尊严形象,赢得了朋友,赢得了声誉。

3、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66年,建成并投产的限额以上大中型项目1198项,初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兴建了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我国的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等,大多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填补了我国工业的许多空白。

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内地和边疆地区都建起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业,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畸形发展的局面。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初见规模,效果明显。

农业技术改造的积极开展,为农业生产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在粮食、棉花增长幅度较大的同时,经济作物也获得一定的增长。这期间依靠农村集体力量修建了8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灌溉、发电、拦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重建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秩序。

任何一场剧烈的社会革命运动,要实现其预定目标,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政治与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结构,而且要建立一种新的政治与法律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稳定的社会与法律秩序。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实现国家制度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与法律秩序。

这一时期先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司法改革运动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众运动方式推进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展开较大规模的法律创制活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建设,注重运用法律与政策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与社会,借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1949年到1956年间,新中国的法律创制工作大致经历了两个前后相继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的法律创制,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阶段则是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立法亦开始启动。

阅读全文

与社会革命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