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八大”的成果是什么
十八复大的召开是中国制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步,将带领中国走上新的台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为中国今后的繁荣与发展开辟新的前景。
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后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共十八大将规划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❷ 改革攻坚是什么意思
进一步改革遇到很大的阻力,不容易!
❸ 一年多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在过去的一年,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进行的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社会事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领域的改革都在有序推进。其中,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最为瞩目,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涉企收费清单管理制度改革、自贸区试点扩容等,向市场放权、激励创新创业的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大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去年6月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从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体系、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关系”三大方面全面推进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而新的《预算法》在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控制方式、地方债务风险、转移支付制度、预算支出约束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支出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和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等社会领域改革也在过去一年全面铺开,充分体现了改革的公平正义取向。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表明中国也将进入“法治新常态”,不仅将政府权力放进法治这个笼子,政府的政策乃至改革的推进也纳入法治的轨道。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具体改革领域推进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既得利益或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体的阻挠,而且已经出台的重大改革方案,也需要上下联动,不少领域的改革甚至还要跨区域跨部门协调配合,并需要更具体细化的方案来支撑才能得到贯彻实施。因此,要“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当前尤其要避免来自基层或具体部门对改革的“应付了事”。由于改革的范围广、任务重,一些领域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匆忙出台缺乏调研基础和基本共识的改革方案,不仅影响改革的质量,而且会促使社会公众对改革产生误读,对改革形成新的阻滞。因此,新形势下的改革仍然要借鉴此前改革的经验,尊重来自民间与地方的探索、实践和创造,注意在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中吸取“地方性知识”,并不断完善改革方案。要增强改革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加强对改革效果的跟踪和评估,防止“为改革而改革”。
❹ 改革攻坚的“坚”指的是什么
改革攻坚的目标不是全面私有化,不是封建官僚资本主义,而是集体主义的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攻坚应攻的是贪污腐败和造成这些弊端的政治制度
❺ “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
改革怎么样,群众说了算。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如何?
有关部门对网上100多万条信息的大数据分析显示,今年网民对此项改革的满意度上升到89.9%,大家集中点赞就业创业方便、便民服务有效、营商环境优化等三个方面。
群众点赞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简政放权做“减法”,加强监管做“加法”,优化服务做“乘法”,近5年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推进,为企业群众减负担,为经济社会增活力。
给创业、就业者“松绑”,引来源头活水
“放管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项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更需要强有力的监管“护法”。既有统一部署、又有各地创新,“放管服”改革的监管体系越织越密。
监管更加智能化。“证件存在异常发放行为。”在贵州省贵阳市,运管局信息中心主任陆宇不在现场就立马得到了执法信息。原来,通过手机上一个名为“数据铁笼移动管理”的APP就能监测执法情况,发生问题就会发出“红色警报”,相当于将执法权力关进智能铁笼。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各地政务监管、服务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上云,透明执法,“人在做,云在看”,违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监管逐步清单化。权力清单亮出政府权力家底,目前已有57个国务院部门公布了权力清单,31个省份全部公布省级部门权力清单;60个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国务院部门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中央及各省(区、市)公布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以及政府定价的涉企经营服务收费和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收费清单;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公示,拟列入职业资格目录清单151项……清单之外不可为,哪些事项需要审批、哪些费不该收、哪些证不该有,都有本明白账。
监管日益常态化。督查机制已成为监管利器。2014年以来,国务院每年都开展了全国性的大督查,实地督查,奖惩分明,成为各部委、各地方一次年度大考,今年还开展了“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专项督查。目前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完善企业和群众评判“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工作机制。
升级版监管为“更简审批更优服务”保驾护航,也以包容审慎的原则助力新动能健康成长,让市场活而不乱。
北京市做过一项统计,通过整合税务、工商等36个政府部门的800多个审批和服务事项,建立法人一证通信息平台,这项创新年均减少法人用户交通出行3000万次,真正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❻ “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吗
不久前,《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甫一公开,立即收获无数点赞。36项改革任务,全部列出路线图、时间表,明确了谁牵头、谁负责,充分显示出“放管服”改革攻坚深水区的责任担当。
从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实现削减1/3的目标,到中央和省级政府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1100多项,再到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放管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力带动价格、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其他领域改革。哪里“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里营商环境就改善得快,哪里的市场活力就强、发展势头就好,改革溢出效应日益显现。
❼ 脱贫攻坚成果是什么
脱贫攻坚成果是: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察制度,加强督察问责。
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
(7)改革攻坚的成果扩展阅读:
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
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要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要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❽ 深化机构改革保障机构改革成果的需要是什么
深化机构改革保障机构改革成果的需要是法治化
注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治安之本,唯在得人。”这次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最大亮点之一就是要一改以往行政体制中的种种积弊,解决平时工作中职责缺位、效能不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突出问题,变“冗官冗政”为“廉政勤政”,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时间表与路线图的确定,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干部队伍不仅关系着党的形象,更关系着改革能否按照既定时间表与路线图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一支适应中国新时代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的新要求,这表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德才兼备、廉洁高效”干部队伍的建设,深化机构改革就是要立足于激发体制的内生动力,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高效地把“宽肩膀与真本领并重、高素质与专业化相统一”的人才队伍培养起来,选拔一批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机构改革作为一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和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协调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同各领域改革的关系,既要通过机构改革推进各领域的改革,又要在深化各领域改革中优化机构职责配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一批改革任务和分工的调整,要把同机构改革相关联的改革事项理清楚,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责任明确、协同推进。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内容可以看出,本轮机构改革坚持了鲜明的“问题导向”,从“顶层设计”层面对体制机制内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难杂症”开出了“对症下药”的“良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坚持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科学、职能更优化、权责更协同、监管更有力、运行更高效。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在改职责上出硬招,不光改头换面,更要脱胎换骨,切实解决多头分散、条块分割、下改上不改、上推下不动的问题,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在宏观管理、市场监管、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生态环保、应急管理、退役军人服务、移民管理服务、综合执法等诸多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领域,做到重点攻坚,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巩固改革成果,切实保障机构改革扎实有序推进。
本次机构改革,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触及利益关系之复杂,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伟大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机构改革要达到预期目标,真正造福于民,就必须以雷霆万钧、势如破竹之态,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改革不是做简单的部门“加减法”,而是一次深刻的重塑和优化,任务艰巨复杂,组织实施难度巨大,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巩固改革成果,就是要通过法定化把改革成果固化、制度化,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的法定化,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法,增强“三定”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实现权责清单同“三定”规定有机衔接,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约束力,强化党对机构改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加大部门间、地区间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严格执行机构限额、领导职数、编制种类和总量的规定,严格控制编外聘用人员,加大机构改革中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追责问责。机构改革的具体实施富有挑战性,需要我们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改革过程中思想不乱、队伍不散、运转正常,确保深化改革各项事业平稳有序有效推进。
❾ 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后面是什么
后面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有以下9点进步:
1、经济实力大幅跃升。
2、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3、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4、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5、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
6、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7、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8、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
9、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
(9)改革攻坚的成果扩展阅读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
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实践再次证明,有习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