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中师范大学的应用语言学专业怎么样考研好考吗
华中师范大学的应用语言学专业
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成立语言研究所;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批准按“211工程”重点学科的要求立项建设;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以母语汉语为教学和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系。
语言学系建立之后,发展更为迅速,连续上了四大台阶:一、建成了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11月);二、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0年12月);三、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3月);四、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1月)。此外,还建立了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2000年4月)。
本学科点有自己的学术风貌。学术研究,旗帜鲜明。基本主张:“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基本理论:“小句中枢说”;基本方法:“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普-方-古”大三角)。
本学科点有强健的学术群体。以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为领队,以汪国胜、储泽祥、周光庆、李向农、吴振国、范新干等知名中青年学者为中坚,再以冒尖前景看好的十多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为后续,形成了一支既有高度凝聚力又有连锁递进性的团队。
本学科点有浓厚的学术空气。学术活动多,研究课题多,出版著作多,发表论文多,获奖项目多。国际会议,小型研讨,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学术讲演,从不间断。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书数十部,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获得高级别奖项20多个,特别是连续获得第一、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人人做研究,人人谈研究,蔚然成风。
本学科点有良好的学术条件。已建立内容丰富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方言语料库和汉语资料信息库;已配置数十台电脑和语音实验设备;已形成两大成果发表阵地,一为大型学术刊物《汉语学报》,二为学术书系“华中语学论库”。资料室书刊齐备,研究和资料用房达400余平方米。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这是本学科点的第一信条。本学科点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力求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能够跟国外语言学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汉语语言学。
研究生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01.中文信息处理
02.应用语言学
03.语言理论
04.对外汉语教学
初试科目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12理论语言学
④829汉语语言学
复试科目复试科目:
汉语及语言学
参考书目初试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复试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语言学概论》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同等学力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科目:
①语言学概论
②现代汉语
2.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研究生中文系文字学专业哪个好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已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它以其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居于全国高校中文院系前列。文学院现有在岗职工120余人,其中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8人),副教授51人,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者。文学院建有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
文学院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10个博士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外语言比较、中文信息处理)和12个硕士点(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新闻学 、传播学、戏剧影视文学)。
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文学院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
文学院现下设系所和专业如下:三个系:中文系、语言学系和新闻传播学系;三个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五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文学院现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由邢福义教授主持的《现代汉语》;由黄曼君教授主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由王先霈教授主持的《文艺学系列课程》。
文学院主编的三种学术杂志面向海内外发行:《外国文学研究》、《汉语学报》和《语文教学与研究》(其中教师版、学生版和综合版各1种)。
文学院下设有院资料室,拥有10余万册文学类专业书刊;还设有现代化的信息与传播实验室,拥有计算机80余台,为院内各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文学院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自1953年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约2万名专门人才(含博士、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生,成人函授、夜大本专科生)。文学院现有各类在册学生4000多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800多人,全日制本专科生1800多人,成人函授、夜大本、专科生2000余人。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指示,学校行文批准,文学院从1995年开始创建中文本科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班。目前已有6届基地班学生毕业,其中大部分学生被推荐或考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批学生硕士毕业后,不少人还考上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文学院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近5年来,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部委、省级和横向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0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400余万元。数十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育部和省级各类奖励。
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文学院与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有50余人次赴上述国家和地区访学、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研究,并在校内多次成功举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汉语言文字学:
本学科点的形成和发展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8年,成立语言研究所;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批准按“211工程”重点学科的要求立项建设;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以母语汉语为教学和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系。
语言学系建立之后,发展更为迅速,连续上了四大台阶:一、建成了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2000年11月);二、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0年12月);三、以本学科为主要支点,中国语言文学建成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3月);四、建成了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1月)。此外,还建立了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华文教育基地(2000年4月)。
本学科点有自己的学术风貌。学术研究,旗帜鲜明。基本主张:“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基本理论:“小句中枢说”;基本方法:“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普-方-古”大三角)。
本学科点有强健的学术群体。以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教授为领队,以汪国胜、储泽祥、周光庆、李向农、吴振国、范新干等知名中青年学者为中坚,再以冒尖前景看好的十多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为后续,形成了一支既有高度凝聚力又有连锁递进性的团队。
本学科点有浓厚的学术空气。学术活动多,研究课题多,出版著作多,发表论文多,获奖项目多。国际会议,小型研讨,国内外著名专家的学术讲演,从不间断。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出书数十部,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获得高级别奖项20多个,特别是连续获得第一、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人人做研究,人人谈研究,蔚然成风。
本学科点有良好的学术条件。已建立内容丰富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汉语方言语料库和汉语资料信息库;已配置数十台电脑和语音实验设备;已形成两大成果发表阵地,一为大型学术刊物《汉语学报》,二为学术书系“华中语学论库”。资料室书刊齐备,研究和资料用房达400余平方米。
“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这是本学科点的第一信条。本学科点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力求建立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能够跟国外语言学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汉语语言学。
3. 徐慧的学术贡献
1983年《益阳师专学报》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山乡巨变”中益阳方言的词汇特点》,算是其“学术生涯”的开始,之后她就走上了语言学、方言学研究的“不归路”。接着在《益阳师专学报》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山乡巨变”中益阳方言的语法特点》、《试谈“山乡巨变”中方言俗语的表达效果》、《“山那面人家”语言风格初探》等关于周立波《山乡巨变》等文学作品中益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语言风格研究的系列论文。她还发表了《试论现代汉语象声词的语法地位》、《试论演讲语言的特征》、《边音声母字多是益阳方言的主要特点》、《委婉语成因分析》、《人际交往中女性语言的魅力特征》(1995年在中国修辞学会中南分会第四届年会宣读并获论文评比一等奖)、《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上、下)》、《男女幽默有别》等学术论文。近年来,她在国际国内方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多篇,均被全国核心学术期刊《方言》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网站(方言编辑部)发布目录:①益阳方言的结构助词“的”,②益阳方言的状态形容词,③益阳方言的指示代词, ④益阳方言的“了”,⑤益阳方言的方位词, ⑥益阳方言的“子”尾等。
学术专著《益阳方言语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博士论丛,2001年2月,31万字)出版发行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等语言学界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全国核心刊物《方言》2002年第1期为此书刊登了书讯。“它不仅是湖南方言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突破,对于推动湘方言语法的全面深入研究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也为全国方言语法界这一类型的研究增加了份量,对于各大方言的语法比较很有参考价值。” (摘自湖南师大博士生导师鲍厚星教授为此书写的序言)。2004年被万方学位论文全文库收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陈晖博士在《20世纪以来湘语研究述评》中说,徐慧博士的“《益阳方言语法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湘语某一单点方言语法的专著。作者以普通话为参照系,从词类、句法等方面对益阳方言语法做了较详细的共时描写,还运用多角验证的分析方法,对方言语法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尽可能给予了充分的描写和解释。”(见蒋冀骋、储泽祥主编《现代汉语研究》湖南师大出版社,2004,P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