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和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首先,苏联工业化建设是一种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模式,其工业高速增长是以民众生活水平不增长,甚至负增长为代价的。
其次,苏联工业化建设属于畸形发展,完全倒向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服务业。
第三,政府刻意提高工业产品价格,压低农产品价格,形成剪刀差,通过剥削农民来完成原始积累。
第四,俄罗斯通过剥削其他加盟共和国及非俄罗斯族完成原始积累(欧洲议会投资拍摄的《苏联往事》有详细介绍)。
第五,从政治制度上,苏联早期的确消灭了资产阶级,原先由资产阶级占有的,用于个人奢侈消费的部分剩余价值也同样被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官僚阶级还未发展壮大,内部消耗较少。
第六,工业结构复杂程度较低,计划经济较能发挥作用,此外,工人积极性也较高。
第七,苏联本身国土资源非常丰富,依靠出口矿产和农产品(主要是美国)获取大量外汇。
B. 苏联二十年代工业化建设主要成就
①一五计划:开始时间:1925年12月,标志: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总方针: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②二五计划:
1928年起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到1932年。成就: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第聂伯河水电站;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和车床厂;高尔基汽车厂;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
三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成——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札波罗日钢铁厂。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克拉马托尔斯克、新契尔克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重型机械制造厂。
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
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总共有4500个大企业建成投入生产;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0%,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39%,轻工业增和了100%,农业总产值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负增长,增长了54%;国民收入增长了109%,人民的工资基金增加了1.5倍,集体农庄农民收入增长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的增长,使国民经济各部门获得了技术上的重新装备,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中基本确立。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亿吨,发电量为365亿度。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钢铁、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苏联的工业水平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比一五期间提高许多。在东部地区兴建了乌拉尔—库兹涅茨克钢铁、重型机械、煤炭基地,新库兹涅茨克钢铁基地,伏尔加—乌拉尔石油基地等;在中亚兴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机械化采矿基地;在远东地区的阿穆尔河流域兴建了共青城飞机制造厂。1937年苏联的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0.6%,仅次于美国。超过德国、英国、法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为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占到99.8%。
C.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苏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工业,并用它去装备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使机器大工业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的过程。1925 年12 月俄共(布)“十四大”通过了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确定把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1926—1928 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进行工业建设,另一方面探索工业化的道路,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政策问题上,党内进行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最后确立了斯大林的主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实行高积累、高速度,迅速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1927 年12 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的决议,指出计划应注意消除国民经济中的不平衡现象,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但强调高速发展重工业。根据决议精神,并考虑到某些无法预测的客观条件,国家计委起草了两个“一五”计划(1928—1932)的方案即最高方案(又称最佳方案)和最低方案(又称初步方案)。最高方案比最低方案的指标高20%。在领导机关审查讨论时,布哈林、李可夫等人赞成最低方案,主张工农业的均衡发展,但遭到斯大林的批判。1929 年4 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最高方案,5 月经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计划规定,国民经济总投资为6469500 万卢布。经过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一五”计划提前9 个月完成。1932 年工业总产值比1928 年增长了10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70.7%,但消费资料生产只完成计划的73.5%,农业产量下降到历史上最低水平。从1933 年起开始实施“二五”计划(1933—1937)。计划规定国民经济总投资为1375 亿卢布,并要完成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考虑到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计划把发展轻工业放在重要地位。计划规定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6.5%,其中轻工业为18.5%,重工业为14.5%。“二五”计划也提前9 个月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500 个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 年增加120%。但由于种种原因,轻工业和农业分别只完成计划的85.4%和76.9%,而重工业完成121.3%,因此农轻重比例失调情况没有解决。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消灭了工业中的非社会主义成份,使苏联的工业总产值由原来的世界第五位和欧洲第四位跃居为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
D. 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先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成就
(2019·黄石)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苏制C-2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E.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30年代苏联主要以外国商号和工程师、专家为媒介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七十多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其中美国占55个,为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 78%〔2〕(p.207)。1930年执行的 104个技术援助协议中,约有84个是和美国、德国公司签订的。1929至1945年间,苏联和外国公司之间约有200个技术援助协议在执行中〔1〕(p.16)。可以说,30年代苏联所有的骨干大型企业都是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经告诉美国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1/3是在德国、法国、英国、瑞典、意大利、捷克、丹麦、芬兰和日本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
苏联的三大钢铁厂,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钢铁厂和札波罗热钢铁厂都是美国援建的。其中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而其余20个原有的钢铁厂也在外国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改造。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新厂,而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这两个老厂则是得到了扩充,用新的外国工作母机全部重新装备。这三个厂加上1940年开工的一个较小的莫斯科装配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汽车工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约有80家美国厂商为该厂制造了所有设备,并由美国人及德国人在苏联加以组装。哈尔科夫拖拉机厂也是由外国援建的,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
苏联除了在重工业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外,同时在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例如,苏联的棉织品的生产是在德国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并由美国大通银行提供资金输入美国原棉。后来,苏联产棉集中地区土尔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担任过巴拿马运河建设顾问和美国农垦局局长的著名灌溉工程师戴维斯的帮助。戴维斯早在1913年就已经勘测过灌溉中亚细亚的“饥饿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并建议俄国当局进行更深入的勘测和设计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请到莫斯科并被告知,他的计划已在进行。他留下来,担任苏联棉花总管理局的总顾问,负责中亚细亚灌溉计划的整个工程。
2.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
苏联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亦大量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和专家。“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约有400-500名美藉芬兰人在苏联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国人在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有730名美国工程师和专家于不同时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作过。1933年前英国大都会——维克公司有350名建设人员在苏联工作。
3.引进资金,解决资金困难。
在经济危机发生以前,苏联被排斥、孤立,很难得到西方国家支持的贷款。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0年,意大利提供国家担保对苏2亿里拉的贷款,1937年又增加至3.5亿里拉。德国、瑞典、丹麦、挪威大都提供了这类信贷。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1939年8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又签订了一项贸易协定,贷款给苏联以进口德国的设备。莫洛托夫说:“这种协议对我们有利,因为它的信贷条件(7年期限)使我们能够订购到我们迫切需要的、额外的大量设备。”〔1〕(p.3)这些信贷的获得解决了苏联进口设备的资金问题,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F. 1926~1928年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有何成效
1926年4月,斯大林郑重宣布:苏联“已进入直接工业化时期。”1926~1928年是苏联工业化的开始阶段。3年里工业投资额约为33亿卢布,主要用于原有设施的改建与扩建,同时开工建设了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结果,以1926~1927年度价格计算,苏联工业固定资产从55.8亿卢布增加到了78.4亿卢布,3年中扩大了40%;工业生产增长80%以上,整个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达32%。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为1928年的48%,苏联的工业化已初见成效。
G.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么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所示:
1、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2、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
3、建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
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官僚主义专政的官僚独裁的形成,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因素之一。
(7)苏联工业成果扩展阅读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H. 苏联崛起的重工业成就
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I. 苏联工业化的成就是什么
1926年至1927年投入工业的资金为十亿卢布,三年后达到五十亿卢布。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增长了六倍多,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与20年代末、30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相比,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J.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又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它的出现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苏联真正推进工业化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l.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2.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
3.引进资金,解决资金困难。
4. 苏联政府抓住时机正确决策。
5.苏联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第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领导;第二,自1930年以后,苏联将租借外国企业的方式,改为以技术援助为主,购买成套设备或招请外资包建的方式;第三,在外国建立贸易机构和银行等,以这些机构作为引进技术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第四,请外国公司设计工厂或聘请外国专家作为顾问,进行咨询或现场指导;第五,广泛派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或搜集技术情报;第六,建立情报机关,系统地搜集整理外国的经济和技术资料.
3.西方国家对商品和资本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