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德育工作具体有哪些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基本内容和要求
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正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三、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我国劳动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新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我国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先进人物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四、热爱集体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五、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 斗的精神。 六、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初步懂得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离不开文化科学知识,从小把自己的学习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联系起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反对迷信,不参加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七、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八、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力,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九、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教育学生要诚实、正直、谦虚、宽厚、有同情心、活泼、开朗、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不任性、惜时守信、认真负责、自尊自爱、积极进取。 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正确看待周围常见的事物;初步学习全面地发展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贰』 《如何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最终预期成果
社会上流行的一条规律:孩子如果品德不好,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那么,在这样一种德育网络下,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真正取得小学生德育的最佳效果呢?我认为:从细节入手,随时关照他们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细节,并通过各种细节,引导他们对道德现象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其行为的优化,应该成为小学生德育的最佳途径。现在摘录学校教育的部分。
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时刻保持一份教育的敏感性,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教育细节,并且随时创设一个个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教育细节,让学生在这样无数个细节的处理中不断修正自已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
其一,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每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渗透可以说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无论你任教什么学科,都应该将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课堂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品德教育。细节悄无声息地隐藏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又随时随地在教学环节中产生与消融,任何正确的教学活动,都能使学生沉浸在教师创造的审美情境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动。教师应积极探索德育渗透的内容和时间,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努力寻求成功的快乐、收获的乐趣。
其二,形成良好的校风,让学生在每一个学校生活细节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形成良好的校风,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个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生活其中,而且心甘情愿地为它服务、为它争光,并与之欢乐与悲伤共存,从而产生一种生机勃勃的愉悦感。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理认同所产生的"爱"的互通,教师的爱,尤其是 班主任老师的爱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鼓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因此,班主任要通过一个一个小小的生活与学习关照,包括学生的吃饭、住宿、困难等方面问题的关照,力争使各种心态、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对他(她)们的“爱”,从而通过一个一个小小的进步来认识到自己的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快乐。班级中同学之间的爱更能使学生产生责任感和自觉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许多为班集体服务的机会,并及时得到集体的认可。哪怕只是一次出色完成的作业,一种礼貌行为,一次集体活动中的突出表现等,都得到及时的集体肯定,久而久之每个人都爱学校、爱同学、爱老师,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同时,每个人也得到了别人的关心、爱护和帮助,这种付出爱也得到爱的精神境界,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
形成良好的校风,还必须建立严格的日常德育规范,让学生在规范的德育环境中学会自律,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过去的德育工作中,有的学校认为只要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告诉给学生,学生就会拥有这些美德,遵守这些规范。然而,他们不知道德育中除了“知不知”外,还有“懂不懂”、“做不做”的问题。如果孩子对此并不能真正领会,就不可能将其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严格而具体的管理制度,如《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将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管理规范,将从严治校具体化、规范化,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上,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叁』 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1、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2、社会公德教育
3、品德和文明行为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劳动教育
6、民主、法制教育
7、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
8、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