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文库2016

成果文库2016

发布时间:2021-08-12 10:07:38

A.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三阶教史怎么样,国家

总结抄之作。细地探讨了自北袭朝至隋代三阶教创立与初禁的史实,分析了唐代三阶教屡禁屡起的现象和原因。其间,纠正了一些前人研究中的讹误,补充了许多新发现的史料,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作者的独到见解,有些对当今佛教的发展也具有借鉴的意义。

B. 高鸿钧的学术成果

(一)著作(含编著)
1. 《现代法治的出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修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法治:理念与制度》(合著第一作者),中国政法大学,2002。(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4. 《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2000修订版。
5. 《外国法制史》(合著,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商谈法哲学与民主法治国》(第一作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第一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法理学阅读文献》(第一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比较法学读本》(第一编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0.《英美法原论》(上、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1.《法律全球化:中国与世界》(与鲁楠、余盛峰合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2.《新编外国法制史》(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3.《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两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4.《全球视野的比较法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5.《新寄治邦——法理学论集》,法律出版社,2015。
16.《新编外国法制史》(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7. 《新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两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8.《法律文化读本》(第一编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9.《清华法治论衡》(1~24辑),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016。
(二)译著
1.《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增订版),主编之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合译),清华大学初版社,2002年中文版。
3.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合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
4.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合译),法律出版社,2002。
5.格兰顿等:《比较法律传统》(合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6.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奈尔肯(编):《比较法律文化论》(合译),清华大学出版,2003。
8.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9. 奈尔肯、菲斯特(编):《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0.马修·德夫林(编):《哈贝马斯、现代性与法》(独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1.《欧洲法律之路——欧洲法律社会学视角》(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2.奥斯汀·萨拉特(编):《布莱克维尔法律与社会指南》(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贡塔·托依布纳:《魔阵·剥削·异化—托依布纳法律社会学文集》(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4. 詹姆斯·J.赫克曼等:《全球视野下的法治》(合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三)主要论文
1.“论西方两大法系对伊斯兰法的影响”,《西亚·非洲》,1984年第6期。
2.“伊斯兰法及其当代影响”,《西亚·非洲》,1985年第4期。
3. “伊斯兰法的主要特征及伊斯兰法系的现状与前景”,《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4 期。
4.“当代西方两大法系主要渊源比较研究”(合作),《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3期。
5.“英国法的域外移植——兼论普通法法系形成的特点及原因”,《比较法研究》,1990年第3期。
6.“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一个比较观察”,《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4期。
7.“论法系划分的方法与标准”,《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2期。
8.“论伊斯兰法复兴”,《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1期。
9.“伊斯兰宪政理论与实践”,《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1期。
10.“伊斯兰人权观”,《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11.“发展中国家与基本经济权利”(英文),载赛义德主编《基本经济权利》,巴基斯坦弗伦兹出版社,1995年英文版。
12.“伊斯兰法学及主要流派”,《外国法译评》,1996年第1期。
13.“法治与公共权力制约”,载《清华法律评论》,1999年第2辑。
14. “现代西方法治冲突与整合”,载《清华法治论衡》,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 “市场经济、纠纷解决与理性法律:变化中中国集权社团”(合作),载《公法》第2卷。
16. “21世纪中国法治瞻望”,《清华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7. “冲突与抉择:伊斯兰世界法律现代化”,《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18. “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中外法学》,2002年第6期。
19. “现代法治的困境与出路”,《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0. “先秦和秦朝法治的现代省思》,《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21. “法律成长的精神向度”,《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第6期。
22. “法治背景下的民权”(合作),《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3. “法治与宪政四题”,《美中法律评论》,2005年8月号。
24. “关于传统法研究的几点思考”,《法学家》2007年第5期。
25.“法学研究的大视野——社会理论之法”,载高鸿钧、马剑银编:《社会理论之法:解读与评析》,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6.“无话可说与有话可说之间——评张伟仁先生的《中国传统的司法和法学》,《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27.《中国文化复兴宣言》,《清华法治论衡》第7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8. “通过民主和法治获得解放”,《政法论坛》,2007年第5期。
29. “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中国法学》4期。
30. “法律移植:隐喻、范式与全球化时代的新趋向”,《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31. “走向交往理性的政治哲学与法学理论》((上下),《政法论坛》,2008年第5、6 期。
32. “法律文化与法律移植:中西古今之间”,《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5期。
33.“文化与法律移植:理论之争与范式重构”,《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5期。
34.“权利源于主体间商谈”,《清华法学》2008年第2期。
35. “美国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其限制”,《清华法学》,2009年第1期。
36. “比较法研究的反思:当代挑战与范式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7.“法理学研究:法律的多棱镜”,载高鸿钧等编:《法理学阅读文献》,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8.“美国法全球化:典型例证与法理分析”,《中国法学》,2011年第1期。
39.“英国法的主要特征—与大陆法相比较”(上、中、下), 《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3、4、5期。
40. “比较法律文化视域中的英美法”, 《中外法学》2012.3。
41.“规制与解放之间读《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和解放》”, 《政法论坛》2012.4,《人大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42. “中国与WTO:全球化视野的回顾与展望”(与鲁楠合作,第二作者),《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3.“古代印度法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以《摩奴法论》为视角”,《法律科学》,2013.5。
44.“法律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求是学刊》2014.3(《高校文摘》,2014.4),2014.3.
45.“德沃金法律思想评析”,《清华法学》,2015.2。
46.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中国法律解释”,《政法论坛》2015年第2期。
(四)主要译文
1.[英] 约瑟夫·莎赫:“伊斯兰法的性质”,《比较法研究》,1989.3-4。
2. [美]梅里曼:“‘法律与发展研究’的特征”,《比较法研究》,1990.2。
3. [美]本杰明·史华兹:“论中国的法律观”,《中外法学》1991.3。
4. [英]奥·凯恩-弗伦德:“作为一个学术科目的比较法”,《比较法研究》,1991.3。
5. [美]T. M.本迪特:“论先例原则”,《法学译丛》,1991.3。
6. [美]H. J.伯尔曼:“西方法律传统的主要特征”,《法学译丛》,1991.4。
7. [美]阿兰·沃森:“作为一个学科的比较法”,《法学译丛》,1991.5。
8. ,[美]B. G.拉姆查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权的国际保护战略”,《法学译丛》,1991.6。
9. [美]高道蕴:“中国早期法治比较观”,《法学译丛》,1992.1。
10. [意]D.奈尔肯:“法律适应的社会学探讨”,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 [日]棚濑孝雄:“日本法律话语中的现代性缺位”(与李敬合译),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2. [英]A. 哈丁:“东南亚的比较法与法律移植:“习俗杂音”的意蕴”,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 [英]J.弗拉德:“兀鹫东飞:不良债务市场的创设与全球化”,载《法律移植与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 [德]贡特尔·托依布纳:“‘全球是布科维纳’:世界社会的法律多元主义”,《清华法治论衡》,第12辑。
15. [美]邓肯·肯尼迪:“法律与法律思想的三次全球化:1800-2000”,《清华法治论衡》,第10辑。

C. 中国人民大学世界排名

根据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586位。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世界第601-700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世界第501–600位。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世界第581-590位。

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世界第624名。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位列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科研成果

2016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项;[49]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25项、青年项目12项,立项总数自2003年以来第11次位居中国高校榜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获资助金额(直接经费)为3221.2万元。

自2004至2014年,学校论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数量连续11年保持中国高校第一位。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中国高校第一。

2016年,学校教授撰写的《社会偏好理论与社会合作机制研究》、《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制度金融学导论》、《后乡土中国》等3部学术专著入选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总数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中国人民大学

D. 郭庆旺的学术成果

1990,《税收支出简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2,《税收支出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3,《财政赤字经济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3,《现代西方财政政策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4,《当代西方税收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5,《税收与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5,《现代经济增长模型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6,《公司税制国际比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7,《财政政策导论》,(台湾)五南出版公司
1999,《财政理论与政策:当前若干重大问题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世界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科教兴国的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定位》(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著:
1996,《税收归宿── 一般均衡方法》(凯乐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资本所得课税与资源配置》(斯恩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寻求发展的税收》(小刘易斯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杰克逊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格雷纳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2003,2007,《社会问题经济学》(夏普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经济政策原理》(阿克塞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美国税制改革的经济影响》(艾伦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005,2007,《经济学》(斯罗曼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公共部门经济学》(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世界宏观经济学》(弗兰克尔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货币经济学》(汉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财政学》(罗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宏观经济学》(威廉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政治经济学网络全书》(奥哈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家级教材
2002,《财政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财政理论与政策》(教育部研究生推荐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公共经济学》(普通高教“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1983年至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主要论文有:
1986,《试论我国税制的目标模式问题》,《财经问题研究》第4期
1988,《无偿性仍是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财经问题研究》第1期
1988,《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制的问题及其改革》,《外国经济管理》第2期
1988,《关于外部冲击的财政对策思考》,《经济纵横》第11期
1989,《附加福利及其课税》,《财政研究》第1期
1989,《税收支出及其控制》,《外国经济管理》第4期
1989,《日本财政投融资制度初探》,《现代日本经济》第6期
1990,《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述评》,《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
1990,《日本的预算制度初探》,《现代日本经济》第4期
1991,《论税收支出的特性》,《财经问题研究》第2期
1991,《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分析》,《当代经济科学》第5期
1992,《污染课税问题初探》,《当代经济科学》第5期
1992,《试论财政不平衡的客观性》,《财政研究》第9期
1993,《排挤效应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第2期
1993,《论间接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财经问题研究》第5期
1993,《财政赤字学说述评》,《经济学动态》第8期
199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制改革》,《财贸经济》第10期
1993,《论财政赤字对资本形成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1期
1994,《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论》,《财政研究》第4期
1994,《减税、搞活国有企业与提高财政收入比重》,《财经问题研究》第6 期
1994,《论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经济研究》第10期
1994,《论税收与收入分配公平》,《财经问题研究》第12期
1995,《最适课税论:所得课税与商品课税的比较》,《财经问题研究》第7期
1995,《最适所得课税》,《财经问题研究》第8期
1996,《论公债对总需求的影响》,《财政研究》第4期
1997,《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贸经济》第2期
1997,《最适商品课税》,《财经问题研究》第6期
1997, China:Tax Sharing Reform and Its Impacts,
Asia-Pacific Tax Bulletin(IBFD),No.7.
1998,《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分析》,《财政研究》第5期
1998,《内生增长理论与财政政策》,《财贸经济》第11期
1998,《公共财政论质疑》,《财政研究》第11期
1998,《论财政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财贸经济》第12期
1999,《论我国财政赤字的拉动效应》,《财贸经济》第6期
1999,《政府储蓄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第6期
1999,《促进经济稳定与长期增长的财政政策》,《财政研究》第8期
1999,《公共财政论再质疑》,《财政研究》第12期
2000,《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贸经济》第3期
2000,《现行税制如何应对入世的挑战》,《税务研究》第10期
2000,《论公债管理政策》,《财贸经济》第12期
2001,《世界性税制改革的现实思路》(上、下),《涉外税务》第2、3期
2001,《最适课税理论及对我国税制建设的启示》,《财政研究》第5期
2002,《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与作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2期
2002,《我国的税收收入规模研究》,《税务研究》第3期
2002,《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深层次思考》,《税务研究》第10期
2003,《我国的财政赤字“过大”吗?》,《财贸经济》第8期
2003,《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财政研究》第9期
2003,《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1期
2004,《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经济研究》第5期
2004,《中国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估算》,《财贸经济》第6期
2004,《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管理世界》第7期
2004,《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财政研究》第8期
2004,《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涉外税务》第9期
2004,《十年来税制运行的基本特征分析》,《税务研究》第11期
2005,《论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2005,《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财贸经济》第4期
2005,《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世界经济》第5期
2005,《中国全要素增长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第6期
2005,《积极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的影响》,《中国软科学》第7期
2005,《中国省份经济周期的动态因素分析》,《管理世界》第11期
2006,《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的因素贡献分析》,《财贸经济》第2期
2006,《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2006,《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管理世界》第5期
2006,《稳健财政政策的非凯恩斯效应及其可持续性》,《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2006,《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经济研究》第7期
2006,《资本性支出分权、公共资本投资构成与经济增长》(第二作者),《经济研究》第12期
2007,《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及捌点识别分析》,《财贸经济》第6期
2007,《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情势转换视角》,《管理世界》第5期
2007,《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经济研究》第8期
2007,《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第三作者),《经济研究》第11期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世界经济》第9期
2008,《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安排的地区增长效应》(第二作者),《经济研究》第6期
2009,《公共教育政策、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溢价》,《经济研究》第10期
2009,《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管理世界》第10期
2009,《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12期
2010,《财政分权、政府组织结构与地方政府支出规模》,《经济研究》第11期
2010,《市场权力、财政支出结构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第二作者),《经济研究》第4期
2010,《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效应与地区间财政支出竞争》,《财贸经济》第11期
2011,《中国税收高速增长的源泉:税收能力和税收努力框架下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2011,《论税收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经济研究》第6期
2011,《财政规则、经济增长与政府债务规模》,《世界经济》第1期
2011,《传统文化信念、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8期
2011,《财政分权、政府治理结构和县级地方政府财政解困》,《管理世界》第1期
2011,Mix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inflation Dynamics in China,Journal of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19. No.5. 47-66 .
2012,《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2012,《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的测算》,《经济研究》第10期
2012,《地方政府投资竞争与经济周期波动》,《世界经济》第5期
2012,《财政支出类型、财政政策作用机理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规则》,《世界经济》第11期
2012,《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周期特征及其制度根源》,《管理世界》第2期
2012,《有关税收公平收入分配的几个深层次问题》,《财贸经济》第8期 1994,《财政赤字经济分析》,辽宁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4,《实现最优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论》,辽宁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5,《当代西方税收学》,国家税务总局第一届税收类优秀教材中青年奖
1998,《税收与经济发展》,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1998,《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0,《公共经济学大辞典》,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2,《财政理论与政策》,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2008,《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9,《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及淡出策略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2,《公共教育政策、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溢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论文奖
2012,《中国地方政府规模和结构优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成果文库》
2012,《政府间财政收支责任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中国财政学会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

E. 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哪个好

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三所学校综合实力差不多,下面多角度进行二者对比:

一、学校荣誉对比

1、青岛大学:该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华文教育基地。

2、青岛科技大学:该校入选国家“111计划”,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

曾先后隶属国家轻工业部、国家化学工业部,现为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3、山东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该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培计划”、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111计划”。

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属重点大学。



二、师资力量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3897人。其中,专任教师263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8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

发达国家院士9人,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3人,教育部学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

专职院士:张嗣瀛(中国科学院院士)、谢立信(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祖华(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李长明(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葛树志(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赵春华(欧洲科学院院士)、申有青(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2、青岛科技大学:截至2021年5月,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

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43人。

省级教学名师17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1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

3、山东师范大学:现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

双聘院士:徐至展、郭柏灵、佟振合、朱健康、曹进德、张勇民。

国家“万人计划”:商志晓、万光侠、唐波、张春阳、魏建、徐继存、吕文明。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吴义勤、张文新、刘希玉、冯献忠、董育斌、王敦友、于天龙、胡斌、张磊、马长乐、郑元杰、王传奎、江林昌、何洪彬、徐继存、李平。

三、学术研究对比

1、青岛大学:截至2019年4月,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0余个。

“十三五”以来至2019年4月,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43项。

其中, 2017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列全国高校第74位;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列全国高校第56位。发表SCI收录论文5300余篇,其中2017年发表SCI论文1878篇,列全国高校第69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5位;2018年已发表SCI论文2400篇。

ESI高被引论文120篇。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1项(合作)、省部级以上奖励84项、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授权专利1179件。

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连续五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从入围百强到2018年的第69位,成为山东省上升势头最为显著的一家医院。

2018年,学校获5项2017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有5项成果获得2017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5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2、青岛科技大学:据2016年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科技厅),7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实验室(教育厅),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发改委),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0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据官网2016年8月显示,该校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5年过亿元,累计达到9亿元。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个。

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校于2009年、2011年在山东省产学研工作会议上,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报道。

3、山东师范大学:2018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项目71项,36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

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本科生共发表475篇,其中2017-2018学年有200篇,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SCI期刊和国际顶级期刊。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理论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青岛大学、网络——青岛科技大学、网络——山东师范大学

F. 成都大学在四川的排名

学校印象虽不是名牌大学,却更贴近社会现实。度过了紧张,充实的校园生活。进大一就开始去参加去企业实习,更早的融入,了解中国的实际社会现状。进人社会后,放弃了去国企安稳日子,选择私企打拼,而后自主创业,都是在母校养成的习惯,”逼上梁山”
专业评价算是西南地区较早的市场营销专业,也深人企业管理,实习,了解了中国的实际企业市场竞争状态,及应对方法,是你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毛主席仅是北大的一个图书管理员,那么多北大,黄埔军校等名校毕业生,并出国留洋,但最后在长征中红军生死存亡时力挽狂澜,以弱胜强,改变中国命运的却是他。因为他比那些名校毕业生更懂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的疾苦我觉得我们学校潜力是大大的,我们学校最近新建了很多楼,基本把旧的楼全部翻新了,地面铺装也换了些,重点是新建了图书馆,比以前的图书馆真的豪华很多,越来越有学习的氛围了。
专业评价电子信息工程感觉这个专业的女生好少啊,当然作为女生的我,在我们专业里就成了珍稀动物,希望多点小姐姐来我们专业啊。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非常不错。而且我们学校的寝室分为四人间和六人间,四人间是上床下桌,六人间是上下铺和上床下桌。我们学校所有的寝室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和空调。宿舍条件可以说是比较不错的了。
专业评价这个专业可能有很多人不清楚,其实这个专业是指人们在空闲时间通过休闲体育来增加身心健康的一种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在学校或者是健身馆,体育局这些地方进行工作,不算太好。成都大学是一所综合型大学,重在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积极进取思想,我认为她致力于把我们培养成为革命的一匹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专业评价本专业着重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多方面全方位发展,在本专业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又不局限于本专业,其他相关领域和均有一定了解和接触。同学们善于独立思考又能很快适应相关工作

G. 何宗美的学术成就

明代文学研究多有开拓,特别是明代文人结社研究著力尤夥,填补了学术空白,推动了明代及清初文学的相关研究。公安派研究在前人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将明代这一重要文学流派的研究推上了新阶段。在学术方法上,将以考据为特色的实学方法运用于文学研究,从文人结社的角度切入明代至清初政治、思想、学术和文学等研究,建立了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个性,其中明代文人结社、复社与文学、公安派、清初遗民与流人文学、《四库总目》明代文学批评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著有《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公安派结社考论》(重庆出版社2004)、《古代文学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中华书局2006)、《袁宏道诗文系年考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上下编(人民出版社2011),并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社会科学战线》、《南开学报》、《国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被《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摘报》《文艺理论文摘卡》《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等转载、转摘或收录。学术代表作《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受到学界高度评价,认为“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补充和修正了一些文学史以及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传统观点,很有价值”,“允为一篇学术价值甚高的经意论作”,是“当前文学史乃至文化史研究上的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成果”,“所具有的开创性,对明末清初的文学研究、政治研究和思想研究都具有启示作用和促进作用”,“二十世纪以来还从未有学者作过如此全面系统的研究,更无论著有过这样深入而又富于新意的阐析。这对深化我国社会史、思想史、文学史的研究,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论文在学术上的开拓之功,是不言而喻的”。百余万字的新著《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包括上编《明代文人结社现象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研究》和下编《明代文人结社编年辑考》)入选“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全国首批入选该文库的六十二项成果之一。国内专家高度评价该著是“迄今所见有关明代文人社团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将明代文人结社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以其鲜明的创新思维,丰厚的研究成果和扎实的文献考辨,为这两个领域(文学史与文化史)的研究进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硕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构成一个切实的研究范式,具有典范意义和理论价值”,而且“由于该成果在文献考辨与研究范式两方面的创新”,“便足以破除陈见,独创新意,得出一系列卓有建树的学术见解,推进了明代文学与明代文化的研究”,“其分析认识能触及深刻的社会根源,并非一般考辨事实者可比”,“为后来者铺平了一条客观、科学地研究明代文人结社的道路”,“对于研究明代史乃至中国文化史,都很有参考价值”。

H. 云南大学是985 或者211吗

是211,不是985。

云南大学属中国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是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教育部与云南省“部省合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一省一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云南大学是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Z14)联盟成员、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牵头单位,具有自主招生资格,设有研究生院。是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8)成果文库2016扩展阅读:

截止2020年2月15日,云南大学下设27个学院、14个研究机构、1个公共课教学部及2个独立学院,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

云南大学有本科专业76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6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70%,其中,A类学科2个(民族学为A+,生态学为A-),B类学科14个。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学校形成了以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综合性大学。

I.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资助额度是多少

你好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申请账号方法介绍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会购买中国知网的服务,因此在校园内,使用学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费下载

阅读全文

与成果文库2016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