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德国创新成果

德国创新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1 20:37:23

1. 德国三位一体的保障制度是指什么

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欧洲各国经济哀鸿遍野,唯有德国一家风景独好。“德国制造”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全球化时代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主要得益于德国“三位一体”的体系保障。
一是科技创新体系。“德国制造”的强大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先的产品技术含量。德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着力建立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知识传播和人力培训为一体的科研创新体系。
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
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高端制造”。德国人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因此,德国企业对研发投入毫不吝啬,研发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3%,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标准化和质量认证体系。第一是建立完善、统一的行业标准,最主要的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第二是建立公正、客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体系,实行独立于政府和行业以外的自主经营,依照ISO和DIN等标准对企业产品和制造流程进行检测,并为合格者颁发认证证书。这样既有效协调了本土企业间的竞争,又确保了“德国制造”的质量,还提升了“德国制造”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制造”的成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高水准的技术工人。在培养技术工人的过程中,德国注重推行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到一线实习和培训。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

2. 21世纪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发现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在火星登陆。两辆火星车的最大成就是共同发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同时,在环火星轨道上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也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

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发现水。 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附近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按照计划,“凤凰”号着陆后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火星地面探测。

同年7月30日,“凤凰”号的机械臂把一份土壤样本递送到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中。在样本加热时,分析仪鉴别出其中有水蒸气产生。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证据。

2009年11月,科学家们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数量可观。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个直径100英尺的坑,并在产生的碎片中测量到25加仑以水蒸气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图,人类基因组计划起始、争论焦点、主要分歧、竞争主战场等都是围绕序列图展开的。在序列图完成之前,其他各图都是序列图的铺垫。也就是说,只有序列图的诞生才标志着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文件,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就,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认为是生物技术世纪诞生的标志。也就是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主宰世界的世纪,正如一个世纪前量子论的诞生被认为揭开了物理学主宰的20世纪一样。

人类基因组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

2007年,科学家首次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DNA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性飞跃,它将影响从医生如何治疗疾病到人类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等各个方面。

3、细胞重新编程技术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细胞重新编程“定制”细胞系方面的进展名列第一位。

《科学》杂志说,这些细胞系以及“定制”它们的有关方法,为科研人员理解甚至未来治愈一些医学上的顽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谓细胞重新编程,是指通过植入新的基因,改变细胞的发育“记忆”,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发育状态,就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进行分化,这样的细胞被称作“诱导式多能干细胞”。

2008年,有两个科研小组从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使其“变身”为干细胞。他们选取的疾病大多数是很难或者不可能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这就使得获取人类细胞系进行研究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科学》杂志认为,这些新的细胞系将成为科研人员理解疾病如何发生、发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对医学领域筛选潜在药物可能也有帮助。如果科学家将来完全掌握细胞重新编程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控制这一技术,使其变得更加有效、安全,那么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将有可能用自体健康细胞来治病。

4、人类最早祖先确定

身高4英尺(约合1.21米)的“阿尔迪”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万年前,直到1992年被发现。经过17年的探寻和研究,科学家将埃塞俄比亚出土的100多块碎片拼接起来,并成功复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成果。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尔迪”却与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尽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却能够直立行走的事实,推翻了此前有关空旷草原地形对于人类两足发展至关重要的理论。

5、证实宇宙暗物质存在

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4%是普通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2006年一个美国天文学家小组通过美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遥远星系的碰撞,发现了宇宙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证据。2007年,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首次为宇宙暗物质绘出的三维图。

3. 全球化对德国的影响

着知识经济的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日益显著。从长远的观点看,R&D投入对于提高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至关重要。进入90年代以来,德国的R&D投入从资金规模和占GNP的比例上都维持有一定的规模。但其中有两个特色:一:政府在研究与开放投资中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二:经济界对应用研究的投资越来越多。

尽管政府在整个研究与开放投资中的比例不断减少,但总量上却仍是增加的。企业界的参与表明,基础研究的成果不可能只对参加基础研究的企业有利。由于与美法英等国相比,德国政府在军用投资上的比例较小,用在民用上的投资更有利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德国在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上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尽管如此,德国政府和企业界仍然需要迎接未来的挑战。

面对的困境

许多德国人把20世纪70年代看成是德国工业发展的高峰。“德国制造”不光只是非常好的产品的标志,而是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业体系的象征。作为一个相当成功的模式,德国工业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德国在制造工程、动力工程和化学工业方面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德国产品的需求是如此之旺盛,以致许多制造商都感到劳工短缺,不得不引入客籍劳工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的需要。

然而,到了80年代,情况就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德国的工业似乎逐渐丧失了竞争力。美国的汽车市场的行情变化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德国汽车逐渐为日本汽车所取代。在其它工业领域,德国人也发现其竞争实力越来越受到挑战。竞争对手在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原料花费、售后服务等方面一点都不输于自己。有些德国学者或外国学者都认为德国的工业失去了竞争力。[1]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德国工业走下陡路的分析各不相同,但在一些基本特征方面,却有相同的见解。归纳出以下几点。现在将我们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相比于其它几个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德国的劳工太贵。如果以当时美元与马克的汇率计算,1996年一个德国工人每小时所得为3l.87美元,日本为20.84美元,而美国仅为l7.70美元,我国的台湾地区为5.82 美元。[2] 雇主付给德国工人小时工资太高,当然,由于高税收和高福利政策是相联在一起的,德国工人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这么高。更重要地是,德国工人的劳动时间在几个发达国家中已降到了最低点。德国企业家抱怨,高小时工资加上超短的周工作时间,使得德国企业在与对手竞争时如同带着两副手铐。难怪最近德国国内有人提出每周工作50小时,以减少失业,增加竞争的倡议。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德国的企业不灵活。德国企业在从发明到应用过程中显得太慢。[3]其理由认为德国的公司结构不够灵活,不适于目前越来越短的产品生命周期。他们的发明周期过长,在将发明推向市场时又不及时,当然没法与快捷的竞争对手相比。比如,目前在移动通信市场方面,德国的西门子从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芬兰的诺基亚和美国的摩托罗拉。

第三,认为德国过于繁琐的法律、法规影响了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当德国企业和商人在国外投资和办厂时,他们受到较少法律上的约束,而在国内却不得不与一个严密的规则网打交道。规则的泥潭使得德国企业家少有新的想法。由德国研究机构发明出和很有希望的创新很少有机会由德国企业商业化。缺乏创新的产品也是德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四,认为德国企业太强调技术层面,因而忽视了雇主的偏好。从文化上讲,德国的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工程取向。他们本人也是在这种氛围和传统中成长起来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设计的过程中,德国的工程师都倾向于追求最完美和最先进的概念。人们认为,在技术开发过程中,这些特性导致了“以技术为中心”的想法,但这并不为消费者所偏好,消费者所喜欢的是实用并易于使用且花费相对较少的产品。与德国企业相反,外国的竞争者把技术仅仅看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第五,认为德国的工会具有过大的权力和影响,按照共同参与的法律权力,它们有对企业发展发表意见的权力。因此,德国的雇主们常常要与工会妥协。而这个结果却是与市场的灵活性规则相违背的。因此认为德国的企业在适应市场的变化方面不够灵活。

第六、德国的创新地点太过于集中。尽管联邦德国是一个非常强调社会性的(soziale)的国度,但它的工地区差异还是相当大。比如,德国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主要分布在下述八个地方:慕尼黑(12%)、斯图加特(12%)、黑森州南部(9%)、莱因-内卡河地区(6%)、柏林(4%)、杜塞尔多夫(4%)、Braunschweig (3%)以及科隆(3%)等。这些地区的R&D费用占全德国的53%。东部德国尽管正在复苏,但在研发方面与西部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然这在发达国家里还不是最糟糕的。比如,仅维也纳就占整个奥地利R&D的52%。但消除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4]

最后,范围广泛的环保主张,也被认为对经济竞争力不利。德国人公众论对环境退化、再循环和自然保护过于关心,企业必须尊重公众的态度和环境规则与要求。据说工业界认为这些压力进一步增加了费用,送减少了德国产品的竞争能力。

德国居高不小的失业率又反过来对其竞争力产生影响。到了90年代后期,德国的失业人口已超过400万,失业率高达11%。尽管与意大利和法国相比,德国的失业率也不算太高,但与美国、日本、英国和荷兰相比,还是高出许多。而且整个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都不高,民众的购买欲望不高。尽管银行利率较低,德国公司还是不太愿意在国内投资。大部分德东地区(原民主德国)经济萧条,原来所谓统一之后,迅速繁荣的诺言成了谎言。德国马克也一再降值。联邦政府当时面临着低效率的平均主义,权利相当集中化,地位分配政治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消除政治性的资格指派的后果,提高纵向流动性,弥补第三产业化的空白,消灭人浮于事,重建有能力的中产阶级,消除迁徙压力成了非常紧迫的结构调整问题。因而,还没的有时间来谈发展。

但是,上述对德国竞争力的解释,并不是完全能站住脚。也有大量相反的证据来反驳上述论点。比如,尽管德国的劳动力非常昂贵,德国的生产力仍然很高,出口产品的单位工资最终花费(final wage costs per unit of output)在国际上仍有竞争力。德国工业产品的出口仍创新高。 人均出口额比美国高两倍。比日本高1/3。不可否认,德国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仍有很强的竞争力[5]。

另外还有证据表明,德国的一些大公司,比如拜尔、Höchst、BASF、达姆勒-奔驰(Daimler-Benz)和大众汽车公司都在结构上做了调整,恢复赢利。一种以赢利为导向的管理态度在大企业中出现。股票市场对这种态度也做出了正面回应,从长远走向看,这种态度带动了德国股市走向新高。

尽管失业人口的比重还没有降下来,而且仇外和排外的事件时有所闻,但德国的整个社会体系还是运转良好。教育和福利体系还保持着。

之所以出现上述相互矛盾的解释,是因为有些研究基于少数的例证,因而很容易找出相反的例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德国的核心制造业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德国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工业结构已经重新开始调整,要么合并,规模增加,要么减少冗员。许多德国企业扩大了在海外的生产。另外,留在德国的制造业也开始采用新技术,新的生产概念来提高生产率、改进质量,增加灵活性。但并不是所有德国的企业都做到了这一点,步调不一致。

未来的挑战

我们今天已处于21世纪的开端。目前有关全球化的讨论正如火如荼。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全球化都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各国政府也都积极地寻找对策,来适应所带来的变化。作为一个国家至关重要的技术政策,也应得到相应的调整。作为工业企业,也要有相应的战略对应。全球化的赢家,只能是那些对此作好准备的国家或地区或公司。它们具有竞争实力,对外开放,成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应用的中心。未来的国家创新政策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不只是鼓励单个企业的创新突破,而且应建立支撑这种突破的创新网络。

前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部长提出了与国际化和全球化有关的五个问题[6]

1. 增加区域竞争力的可视性

2. 融合研究与应用

3. 支持并促进商业启动

鼓励新的商业和支持中小型企业非常重要。OECD发现,在OECD成员国中,5%的中小型企业创造了几乎70%的新的工作。风险资本的投资在1996至1998年间上升了240%。这一趋势还在上升。生物技术公司从1995年到1996年从75家上升到150家,1997年又上升到300家以上。5.65亿德国马克的私人风险投资已投到“生物区”(BioRegio)。

4. 扩展德国的教育和创新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历史的挑战[7]。许多学校已严重超员,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政府必须不断向高校投钱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但这对于国家和地方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高校的结构如不做出结构上的改变,将很难继续生存[8]。许多获得教授资格的人也加入失业大军的行列,这对德国的研究教育体制是一莫大的讽刺。[9] 另外,许多外国学生进入美国的,而不是德国的大学学习深造,就是对德国大学教学和研究质量的反讽。如何提高外国学生的人数在德国大学中的比例也是对全球化的回答。为此,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起了一个领航计划,主要对象是面向外国学生,以英语教学,从97/98冬季学期先开设13门课程。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还与MIT签订了相互交换学生的计划,以及一系列旨在增加德国大学吸收力的措施。

5. 架设国际桥梁

德国国内研究的国际化,比如,马普学会在Njmwegen设立了心理语言研究所。与我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进行合作研究。夫琅和费协会在美国建立了激光技术、产品工程、材料研究、医学技术和计算机制图的研究中心。在马来西亚建立了高级软件开发中心。正是这些在国外的研究基地的建立,使得德国的企业容易地在当地找到合作伙伴。1997年从美国得到的研究合约为一千一百万美元。另外,夫琅和费协会还加强了在亚洲的活动。在中国建立了两个不同性质的办事处[10]。与此同时,德国政府也鼓励外国政府在德国建立研究机构。比如韩国就在萨尔州建立了一个环境技术研究所。为了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还相应地修改了资助规则。

他指出,“我们必须积极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社会的团结这一基本的理念必须保持,而同时整个社会系统必须导向未来。”

我们从经济上讲,究竟有从全球化中得到何种好处?我们是否值得这么做?全球化从未来来说,是否是可行的,可持续的?还是会食品或能源供应的瓶颈的限制?[11] 面对社会结构的加速调整,如何保持社会的凝聚力?穷国是否会被推向国际经济整合的边缘?

国内政策如何与国际政策协调?因为全球经济不只是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也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这类发展也影响了教育与研究。目前对研究的定义也有修改的必要。以前人们区分了纯基础研究、基于应用的基础研究和基于生产的研究这三种研究类型。但这种区分已不适合于今天。 这三种研究类型之间有一个动态的关系,它们形成了动态的研究三角形。当经济全球化,研究三角形之间没有任何限制,那么未来的教育也必须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未来的学术与研究,应该是受问题驱动的跨学科的研究。

创新应该是在所有组织层次和所有商业领域里进行。除了产品创新外,还要在生产环节、管理实践、质量控制等各方面进行。

在德国,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并没有认真对待服务领域里提出的挑战。这个认识上的盲点已给德国的竞争能力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人们正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改进。

德国能保持增长和生产力的成绩表明了德国研究体系作为一个创新模式的重要性。它的创新机制加速了新技术的普及与商业化。合约研究体制表明了在工业界、政府、学术界为了相互利益而互动的潜力。资源根据工业需要被有效地引导。小企业通过合作研究体系得以有机会进行合约研究。技术扩散网帮助私人企业得到各种各样的从技术概念到市场管理的创新信息。教育培训体系推进了技术创新。它把工人培养成能适应创新的技术能手。而且,工业界的声音可以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被直接和有效地体现出来。

尽管德国的研究体制有许多毛病,但它在促进创新方面至今仍被认为是强有力的。然而,它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德国不能再依靠传统制造业来谋求经济发展,除非它能转移相当一部分注意力和资源到新的能应用到工业的方方面面的交叉技术上来。传统的制造业应辅以放在关键技术上的更多注意力,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增长水平。德国必须对研究政策做相应的调整,才能继续保持在工业竞争力方面的领先水平。[12]

近年来,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图对相对僵化的研究体制进行改革。其指导思想是创造竞争氛围,让最具创新性的思想和研究课题得到国家的资助,以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德国人并没有沉浸在自己过去的辉煌之中。作为一个“过份自觉”的民族[13],我们有理由期待它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教育体系在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国外哪些自主创新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

瑞典、德国加强自主创新的主要做法:
瑞典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之一,其研发强度、人均发表论文和专利注册数等均处世界领先。德国在医疗技术、合成材料、电子技术、食品加工等10大研究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主要做法有:
1、构筑完善的创新体系。瑞典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构建国家、地区和部门3个层面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经济体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大企业对国家的研发活动影响巨大,大学与企业合作密切。国家创新系统署是代表瑞典政府构建创新系统的具体执行者,掌握着瑞典5%R&D经费的使用权,起着沟通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瑞典建立了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发展计划,从2003年起确定了3个项目,项目所在地区将在10年内得到1100万欧元的经费支持,地区也以不低于同等数额的资金匹配,用于创新体系建设。瑞典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重点支持信息通信、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与材料技术、交通及办公设备技术等行业建设部门创新体系。德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三足鼎立的研究开发体系,鼓励创新的法律机制,机构资助与项目资助相结合的创新资助方式,全程跟踪的科研质量保障体系,以及精简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等。
2、强化各类创新投入。多年来,瑞典用于R&D的经费一直保持在GDP的3%以上,近几年甚至超过了4%。在R&D经费中,政府及公共基金会占20%左右。2004年以来瑞典政府制定“创新瑞典”战略,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计划在2005—2008年新增政府研发投入23亿瑞典克朗。还有80%的经费来自企业投入。瑞典大企业都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如爱立信研发支出达到销售额的15%~16%。近年来,德国R&D经费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高于欧盟国家1.9%左右的平均水平。与瑞典相比,德国政府的R&D投入占比更高一些,大约占到30%以上。
3、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瑞典、德国已经形成了支持创新活动及保护创新成果的一整套政策。一是实施各种创新计划。如瑞典国家创新系统署的“新一代卓越中心计划”,计划共建设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中25个新的“卓越中心”,总投资约1.6亿欧元,同时要求企业界、大学和有关机构各投入不少于这一数额的资金,从而使项目建设经费总额达到4.3亿至5.4亿欧元。2005年德国推出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计划在2006年至2011年间投入19亿欧元,新建一批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二是创新产品的政府补贴和政府担保。如从2007年4月1日到2009年12月,瑞典对新购买环保汽车给予1万克朗的补贴,环保汽车进城免收拥堵费,以此刺激环保汽车及其相关领域的创新。德国制定了专门“赫尔梅斯”担保,支持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三是税收政策。如在2007年春季预算中,瑞典政府取消对风险资本征收资本税的项目,鼓励风险资本投向创新性中小企业。
4、提供优质的创新服务。瑞典和德国都有比较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以满足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型小企业培育等中介需求,包括有政府背景的公共机构、非盈利性组织,也有完全按商业化运作的纯盈利性中介结构。服务内容主要涉及三大类:一是成果推广服务。如德国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均建有技术转让办公室,专职负责科研成果向工业界传播。二是融资服务。如瑞典国有企业ALMI对新创企业项目前期调研费用给予约2万至4万克朗的无偿补助,企业可以根据项目计划书(仅需要少量的抵押或无抵押)就可从ALMI获得贷款。三是创新性创业服务。瑞典几乎所有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其中最著名的是查尔姆斯理工学院以及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孵化基地。
5、培养大规模的创新人才。瑞典和德国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其科技人才储备方面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瑞典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知名学府,每年都有4所大学进入世界前100大学排行榜,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使瑞典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瑞典特别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企业也重视员工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培训,使企业不但在技术创新方面,而且在设备更新、自动化生产等方面均有较好的智力基础。德国将人力资源建设作为创新的重要环节,积极调整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内容,加大对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年轻科研人员的吸引力。
6、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瑞典创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独特的文化氛围。瑞典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讲究和谐、平等、团队,尽量不突出个人英雄主义,一切任由天性和本能。这种文化培养起来的放松心态,让有创新能力的人不带有功利思想,不急于求成,能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和技术发明。瑞典有一个独特的“工程文化”,这种文化力求将创造发明和生产实践完美结合,创新技术能力与商业化操作同行并进。德意志民族一贯具有思维严谨、办事认真、遵守纪律、尊重个性、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传统文化精神。德国人不仅一直以“思想家的国度”激励自己,而且坚信传统的创新文化就是德国摆脱自然资源贫乏劣势、持续富强的一种基本力量,这成为德国创新文化的核心。

5. 德国文化特点

德国不但是欧洲文化的“浓缩版”,也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德国目前有140家公立剧院、130多家公立歌剧舞剧院以及管弦乐队。


不仅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德国就有38个历史文化古迹入围。每年,来自全球成千上万的游客都慕名到德国观光旅游。


德国对从事文化产业的“文化个体化”提供的社保在世界各国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据德国财政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联邦政府共为18万包括记者、编辑、出版人在内的“文化个体化”提供了养老、医疗在内的各种保险。


对于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自由职业者来说,国家的这一对他们“生老病死”的“兜底”做法让其感到既温暖又贴心。



(5)德国创新成果扩展阅读:


在德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的社会保险的构成是这样的:从业者自筹一半,而剩下的一半中,联邦政府掏20%,从业者所在单位掏30%。这样的话,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就可以像领取工资的雇员那样拥有一份体面的社保。


德国联邦政府还非常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扶持,而BKM在其中则发挥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据BKM提供的一份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德国文化创意产业产生的利润总额为1430亿欧元,为大约100多万人提供了相应的就业岗位,而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业务则高达24.7万个。

6. 徐哲峰的主要成就

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些著名和式的值分布性质研究(SJ08A04), 2009.1-2011.12, 主持;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指数和及其在信号逼近中的应用(20080430202), 2008.9-2010.12, 主持;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特征和、指数和及其应用(200902598), 2009.10-2011.12, 主持;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征和、指数和及其应用(11001218), 2011.1-2013.12, 主持;5、教育部博士点专项科研项目:指数和及其在通信中的应用(20106101120001), 2011.1-2013.12, 主持;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六届全国数论会议(11226024), 2012.6-2013.4, 主持;7、西北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 2013.1-2015.12, 主持;8、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征和及其应用(2014JM1001), 2014.1-2016.12, 主持;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L-函数、大值特征和及相关问题研究(11471258), 2015.1-2018.12, 主持。
1.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算术函数性质研究,2008,第一完成人;
2.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数论方法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研究,2010,第二完成人;
3.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基于数论方法的伪随机二进制序列研究,2010,第二完成人。
4 西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第2完成人)
5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算术函数性质研究 2012,第一完成人;
6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地方综合性大学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3,第二完成人 2012年:西北大学“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
2006年:成为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
2009年:成为德国数学文摘(Zentralblatt MATH)评论员 共有发23篇sci(第一作者20篇)
1、 徐哲峰, 张文鹏. On the order of the high-dimensional Cochrane sum and its mean value.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117(2006), 131-145. (SCI光盘版)2、徐哲峰, 张文鹏. On a problem of D.H.Lehmer over short interval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320(2006), 756-770. (SCI光盘版)3、徐哲峰, 张文鹏. On the 2k-th power mean of the character sums over short intervals. Acta Arithmetica, 121(2006), 149-160. (SCI光盘版)4、张文鹏, 徐哲峰. On the Dirichlet characters of polynomial in several elements. Acta Arithmetica, 121(2006), 117-124. (SCI光盘版)5、徐哲峰. 关于Smarandache幂函数的均值. 数学学报, 49 (2006), 77-80.6、徐哲峰. 关于Smarandache函数的值分布性质. 数学学报, 49(2006), 1009-1012.7、徐哲峰, 张天平, 张文鹏. On the mean value of the two-term exponential sums with Dirichlet character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123(2007), 352-362. (SCI光盘版)8、徐哲峰. On the mean value of the complete trigonometric sums with Dirichlet characters, Acta Matehmetia Sinica, English Series, 23(2007), 1341-1344. (SCI网络版)9、 张文鹏, 徐哲峰. On a conjecture of the Euler number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127(2007), 283-291. (SCI光盘版)10、徐哲峰, 张文鹏. The mean value of Hardy sums in short intervals. The Royal Soci ety of Edingurgh Proceedings A (Mathematics), 137(2007), 885-894. (SCI光盘版)11、徐哲峰, 张文鹏. Some identities involving the Dirichlet L-function. Acta Arithmetica, 130(2007), 157-166. (SCI光盘版)12、徐哲峰, 张文鹏. A problem of D.H.Lehmer and its mean value. Mathematische Nachrichten, 281(2008), 596-606. (SCI光盘版)13、徐哲峰, 张文鹏. Fourth power mean of character sums. Acta Arithmetica, 135(2008), 31-49. (SCI光盘版)14、徐哲峰. A note on the $2k$-th power mean of character sums over quarter intervals.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36(2008), 4175-4184. (SCI光盘版)15、徐哲峰. A mean value of Cochrane sum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125(2009), 223-234. (SCI网络版)16、徐哲峰, 张文鹏. On a hybrid mean value of the character sums over short intervals. Functiones et Approximatio Commentarii Mathematici, 41(2009), 113-128.17、张天平, 徐哲峰, 李战虎. On character sums over a short interval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129(2009), 948-963. (SCI光盘版)18、徐哲峰. On the hyper-Kloosterman sum and its fourth power mean. Studia Scientiarum Mathematicarum Hungarica, 46(2009), 479-492. (SCI网络版)19、徐哲峰, 张文鹏. D.H.Lehmer problems over half intervals. Journal of Korean Mathematical Society, 46(2009), 493-511. (SCI网络版)20、徐哲峰. Mean value of the character sums over interval $left[1,frac{q}{8} ight)$.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3(2009), 169-187. (SCI光盘版)21、徐哲峰, 易媛. 不完整区间上整数及其逆的差. 中国科学:数学, 41(2011), 669-679.22、徐哲峰, 王婷婷. The infinite sum of the cubes of reciprocal Pell numbers. 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 2013, 2013(184), 1-10. (SCI网络版)23、徐哲峰.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integer and its m-th power mod n.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2013, 56(8), 1597-1606. (SCI光盘版)24、徐哲峰, 刘华宁. On the mean value of certain character sums.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2013, 2013: 326597, 1-19. (SCI网络版)25、徐哲峰.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an integer and its m-th power mod n over incomplete intervals.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 2013, 133(12), 4200-4223. (SCI光盘版)26、徐哲峰, 张天平. High-dimensional D. H. Lehmer problem over short interval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2014, 30(2), 213-228. (SCI网络版)27、徐哲峰, 张文鹏. An interesting identity and asymptotic formula related to the Dedekind sums.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2014, 57(3), 659-663. (SCI光盘版)28、徐哲峰, 张文鹏. Dirichlet特征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8.(专著) 1、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 在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2010年7月至8月, 访问美国Iowa大学数学系.3、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11 Spring Central Section Meeting, Iowa City, USA, 18-20, Mar., 2011.4、 “数论及其相关领域”学术会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年6月7日至12日.5、 第六届中日数论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 2011年8月15日至17日.6、2012年6月至9月, 访问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7、第六届全国数论会议, 西北大学, 2012年10月19日至22日.8、第九届国际数论与Smarandache问题会议, 汉中, 2013年3月29日至21日.9、2013年解析数论及其应用研讨会, 商洛, 2013年8月19日至21日.10、2013编码和密码研讨会, 北京, 2013年12月20日至22日.11、第十届国际数论与Smarandache问题会议, 洛阳, 2014年3月28日至30日.12、解析数论与密码研讨会, 北京, 2014年6月至15日.

7. 德国视得乐望远镜的创新成果

德国视得乐——领先科技
■ 德国视得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最现代化的镜片生产设备
■ 镜片涂层技术全球领先
■ 航海望远镜的绝对领导品牌
■ 军用望远镜全球最大制作商和供应商
■ 全球范围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 视得乐技术革新里程碑:
1967年——发明了高科技材料(马克罗龙纤维)
1973年——发明了第一架充氮望远镜
1978年——发明了第一架带指南针望远镜
1985年——引进了氮压的双阀调节系统
1989年——发明了带彩色涂层的望远镜
1990年——成功研制紫外线阻隔涂层
1998年——发明了快速精密聚焦技术
1998年——引进高对比镜片
1999年——开发了野生动物系列望远镜
2001年——发明了夜视望远镜(夜鹰)
2002年——推出特种兵系列
2002年——推出观鸟系列
2006年——发明全球最先进的NANO涂层
2010年——视得乐首台波罗棱镜结构的中心聚焦望远镜问世

8. 二战时,为什么德国这么强大,科技、武器装备在那时怎么这么先进。毕竟人口不算多,国土面积也不大,请...

我来回答吧,教育是德国立国之本,也是后来德意志走向统一和强大源泉。二战前诺贝尔奖得住60%是德国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国,如果不是排斥犹太人,这个数量会更大。
德国是号称欧洲大陆的桥梁,连年战争,有点像咱们国家的中原地区,各国打仗,首先就是在德意志这块土地上。所以德国人,总是看着列强在自己的家园践踏厮杀。而且欧洲列强分裂的德意志,以法律的文件让这块土地分裂成了300多个邦国。所以每个日耳曼民心底都有一个信念,为统一强大而活。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意志,这标志着欧洲又一强国崛起。德意志在四分五裂时期,就开始大力投入教育,并以此作为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就曾经说过,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普鲁士国王规定每个家庭必须送孩子接受教育,上学是免费的,但是不上学则要收到处罚。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而国家则必须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从19实际中期已经开始,而德意志统一前夕,德国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97.5%。年轻的一代一开始就要学会,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整个民族。
早在拿破仑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就指出了德意志的出路。他说:“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因为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这句话我最欣赏,孙中山建国之初也说过:“教育乃立国之本。”)
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时,普鲁士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当普鲁士还在向拿破仑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时,国王拿出了最后一点家底,并把豪华的王子宫捐献出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柏林洪堡大学”。
你看1991年两德统一也能明白,除了德国,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不打一发子弹,完成国家统一。全体国民信仰,知道彼此牺牲是换来的是一个更强大的德意志。
今天的欧债危机也能看出来,在欧洲各国举步维艰的时候,德国确稳步发展。德国经济实力算是欧洲最强之一,但是福利绝对不是欧洲顶级行列,为什么? 在法国工人半年闹罢工,半年要休假的时候。日耳曼民族用无言的行动,一步一步赶超着。人民懂得牺牲和奉献的价值和意义,知道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牺牲自我。

有时间你看看纪录片“德国人”,上面讲德意志自己的历史。 还有中国拍的一步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帝国春秋,讲的也是德意志如何强大起来的。

9. 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

10. 美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 勇于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果请举两例说明

1837年,美国电学家享利发明了电报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1891年斯特罗齐制成了电动交换机,从此电话进入普及阶段,20世纪初美国又引进了无线电技术,1906年德雷福斯发明了三级管,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一美国的“KOKA电台”正式广播电讯。其中还有爱迪生发明的灯泡,尼古拉发明了交流电 1886年德国人奥托研制成功内燃机,1886年本茨发明了第一台汽车。还有1945年掌握了核能,次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总之美国的科技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阅读全文

与德国创新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