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免疫学成果

免疫学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1 12:43:52

❶ 免疫学有什么重大突破

传统疫苗是将病原体(细菌或病毒等)进行弱化、钝化或灭活而制成的,其使用效果不理想并且不安全,而且有不少病原体不能用这些方法制造疫苗。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基因工程的成功应用,人们开辟了以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疫苗的新途径,被称为第二代疫苗。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代疫苗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疫苗是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大体的步骤是将抗原体基因与一定的载体DNA分子重组,然后转入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通过发酵生产疫苗。这种新疫苗产量大,成本低,现在,研制、开发和正在试验的基因工程疫苗不断取得进展。

美联社1981年9月2日报道,伦敦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的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了新的流感疫苗,其方法是,把流感病毒(抗原)基因插入细菌的遗传物质,并使细菌不断复制这种抗原物质,用来作为疫苗。这是较早的成功例子。现在流感疫苗已进行临床试验。

经过10多年的研究,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1984年首先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抗疟疾疫苗,并取得进展。他们在疟原虫孢子周围的物质中辨认出了一种简单的蛋白,用基因工程技术分离了这种孢子周围的基因,并把这个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它便大批生产孢子周围蛋白,用这种蛋白来生产抑制孢子发育的疫苗,预防疟疾。

澳大利亚科学家于1986年也取得了进展。墨尔本沃尔特和伊莱扎·霍尔医学研究所的一个试验小组发现,在被疟原虫感染的细胞表面存在着一种抗原。这种抗原称为里萨(RA—SA),已在实验室分离和复制出来,并作为新疫苗的主要成分。这个试验小组发现,人体免疫系统只对准里萨分子的非常小的区域。因此,这种疫苗能对人体产生强大而集中的免疫反应,从而使人体免受疟原虫感染。1986年9月澳大利亚科学家用这种疫苗在猴子身上试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使猴子免受疟疾感染。目前这种疟疾疫苗正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建立的联合公司,用于对人体进行试验。

20世纪90年代,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热点转向癌症疫苗和艾滋病疫苗,美、日、欧各国均投入人力物务在这些领域竞争,并已取得相当的进展。

第二化疫苗方兴未艾,人们又开始研制第三代疫苗——多价疫苗,即将多种疫苗集中一体,达到一针可预防多种传染病的目的。

美国纽约州卫生部两位科学家于1986年10月研制了一种多价疫苗,即把疱疹、肝炎和流感的病毒引入现有的天花疫苗,试图制造出防疱疹、肝炎和流感的疫苗。一位病毒专家说,这种疫苗制造费用低廉,同时,只要对人注射一次这种疫苗,就能提供对好几种疾病的免疫力,预计多价疫苗将成为免疫技术的发展方向。

总之,尽管有些基因疫苗最终走向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但我们具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基因工程疫苗将成为疫苗大军中的一支主力军。

❷ 免疫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大了。从大的方面回答就是研究抗原和免疫系统方面的学问。细说那就太多了没法说。

❸ 免疫学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公元十一世纪,我国早在宋朝(十一世纪)已有吸入天花痂粉预防天花的传说。到明代,即公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则有正式记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从经验观察,将沾有疱浆的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磨碎成细粉,经鼻给正常儿童吸入,可预防天花.
公元十八世纪后叶,英国乡村医生Jenner观察到牛患有牛痘,局部痘疹酷似人类天花,挤奶姑娘为患有牛痘的病牛挤奶,其手臂部亦得"牛痘",但却不得天花。

于是他意识到种"牛痘"可预防天花。他将牛痘接种于一8岁男孩手臂,两个月后,再接种从天花患者来源的痘液,只引起局部手臂疱疹,未引起全身天花。于1798年公布了他的论文。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病原体被发现,微生物学发展推动了抗感染免疫的发展。十九世纪末,抗体的发现,导致二十世纪初对抗原的研究,以实验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宿主在受抗原刺激后所致的免疫应答,从而使免疫学发展至科学免疫学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 细菌的发现与疫苗使用的推广

十九世纪中叶,显微镜的放大倍率提高,镜下直接观察到细菌,导致病原菌的发现。随后,Pasteur证明实验室培养的炭疽杆菌能使动物感染致病。Pasteur发明了液体培养基,以培养细菌。继而Koch发明了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结核杆菌成功。Koch提出病原菌致病的概念。病原菌致病的概念被确认后,人们进而认识到病原体感染恢复后的患者能获得免疫的现象。为此,Pasteur将病原菌(炭疽杆菌)经高温灭活,制成死菌苗,将鸡霍乱病原培养物在室温长期放置而减毒,以及将当时尚不知的病原体-狂犬病病毒,经兔脑传代,亦能获减毒株,制成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不仅预防了牲畜间的严重传染病,使畜牧业得到发展,且预防了人的多种传染病。病原体致病及病后免疫现象,是人类认识到病原体感染能使动物及人产生免疫力,防止再感染。从而,正式认识到Jenner的接种牛痘苗、预防天花的科学性和重大意义,推动了疫苗的研制和广泛使用,成为以免疫接种方法,使人类主动产生免疫,征服传染病的强有力工具。时至今日,预防接种仍是人类控制并消灭传染病的主要手段。

(2)抗体的发现、应用及抗体性质的研究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研究病原菌的过程中,发现白喉杆菌经其分泌的白喉外毒素致病,进而发现再感染者的血清中有:
"杀菌素"(bactericidins),即为首例发现的抗体。于1890年,von Behring和Kitasato正式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病人。稍后,他们又研制成功将白喉及破伤风外毒素减毒成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鉴于细菌分泌的无生命的蛋白质性毒素亦可致抗体产生,当时的科学家们把能刺激宿主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二十世纪初开始,Landsteiner以芳香族有机化学分子偶联到蛋白质分子上,免疫动物,研究芳香族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基团的部位对产生的抗体特异性的影响,认识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是很小的分子,它们的结构不同,使其抗原性不同。据此,Landsteiner发现了ABO血型,避免了输血导致严重超敏反应的问题。Landsteiner的工作开拓了免疫化学的领域,并使以抗体为中心的体液免疫,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占据免疫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Tiselius和Kabat用电泳鉴定,证明Ab是g-球蛋白。动物在免疫后,血清中g-球蛋白显著增高,此部分有Ab活性,从而可将Ab从血清中分离出来,Ab主要存在于g-球蛋白。1959年,Porter和Edelman对Ab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它是由四肽链组成,籍二硫键连接在一起。

(3)超敏反应

早在本世纪初即发现:应用动物来源的Ab作临床治疗,能引起患者的血清病,严重者致休克。后来von Pirguet证明在结核病患者,进行结核菌素的皮肤划痕试验,能致局部显著的病理改变。他总结这类由免疫应答而致的疾病,称之为变态反应(allergy)。从而,揭示超敏的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对机体有害的一面。

(4)免疫耐受的发现

1945年,Owen观察到异卵双生的小牛,其体内并存有两种血型不同的红细胞,互不排斥。1953年Medawar等进一步用实验证实了此一免疫耐受现象。他们在新生鼠时期,移植以另一品系小鼠的骨髓,至小鼠长至4周后,移植以该骨髓来源品系小鼠的皮肤,此皮肤不被排斥,长期存活。但对移植自无关小鼠的皮肤,仍发生排斥。Medawar等发现了对抗原特异不应答的免疫耐受,并指出在动物胚胎发育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可对之发生免疫耐受,使其到成年期,对该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

(5)Burnet学说及其对免疫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十世纪前半叶,对Ab的分子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非常详尽。免疫化学占主导地位,对Ab的形成,有不少学说。Burnet十分重视当时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的发现,全面总结了免疫学上的发现,于1957年,提出克隆选择(clonal selection)学说。Burnet将以Ab为中心的免疫化学发展至以细胞应答为中心的细胞生物学阶段,全面推动了细胞的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形成及其机制的研究。

(6)细胞免疫学的发展

Burnet学说提出后,T及B淋巴细胞迅速被发现。1957年Glick发现切除鸡的腔上囊(由淋巴细胞组成),则致Ab产生缺陷,提出鸡的腔上囊是Ab生成细胞的中心。1961年Miller及Good等分析发现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均致严重细胞免疫缺陷,且Ab产生亦严重下降,从而发现了执行细胞免疫的细胞,证明胸腺是T细胞发育成熟的器官。1962年及1964年Warner和Szenberg发现切除鸡腔上囊,只影响Ab产生,不影响移植排斥,从而证明T及B细胞分别负责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1967年Claman和Mitchell等证明了T细胞及B细胞的协同作用,诱导B细胞产生IgG类Ab,从而解释了胸腺切除后Ab产生缺陷的原因。1975年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b,mAb)技术的建立,mAb的普遍使用,得以鉴定细胞表面不同的蛋白分子,并以特征性分子为标记,Cantor和Reinherz等分别将小鼠及人的T细胞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不同功能亚群。1976年,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TCGF,即现知的IL-2)的发现,使T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成功。更多种类的细胞因子(cytokine)的发现,揭示了在免疫应答中,细胞因子具有介导和调节T-B细胞间、T细胞各亚群间的相互作用。

综观之,从1960年起至1982年间,是细胞免疫学迅速发展时期,对T及B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应答过程及对此过程的免疫调节,积聚了丰富的知识。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1975年后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从基因水平,揭示了B细胞及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T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从分子水平阐明信号转导通路,信号类型与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及效应机制;揭示出细胞毒性T细胞致靶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信号转导途径。这些研究不仅开创了分子免疫学,更使免疫学进展到以基因活化及分子作用为基础,理解免疫细胞的生命活动与功能,理解细胞与细胞间及免疫系统与机体整体间的功能。经免疫学的研究,阐明并揭示出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如信号转导、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分化发育等等),促进了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

(1)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diversity)的产生:

1978年Tonegawa应用基因重排技术,发现了免疫球蛋白编码基因的重排。重排后,形成由不同基因节段组成的功能基因,编码不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从而产生了不同特异性的抗体,抗体的膜结合形式即为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1984年M. Davis及T. Mak实验室分别克隆出小鼠及人的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的编码基因,证明其与Ig基因相似,亦经基因重排,编码不同特异性的受体。

(2)信号转导途径的发现

在研究T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作用(即:TCR与抗原肽:MHC分子结合,产生信号1;CD28等协同刺激分子及其配基B7等结合后,产生的信号2)的机制,发现了信号转导途径,即系激酶间的级联活化,致转录因子活化,转位至核内,结合于基因的调控区,使基因活化,其编码产物,如细胞因子,促使细胞增殖及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3)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的发现

在研究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中,发现CTL表达FasL(为配体),靶细胞表达其Fas,当CTL与靶细胞结合,Fas结合FasL,活化一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Caspase呈级联活化,致DNA断裂,靶细胞死亡。这种细胞死亡的程序在正常细胞内已经存在,此程序被活化后,则致细胞死亡。正常时,当细胞进入衰老,亦活化此过程,细胞死亡,迅速被吞噬细胞清除,不致炎症,故又称凋亡(apoptosis)。病理条件下,细胞凋亡可加剧。

(4)造血与免疫细胞的发育

对人类细胞生成研究最为清楚的是免疫细胞,鉴定出多能造血干细胞(HSC),证明它能分化为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及免疫细胞。这项研究的推广,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发现,并证明它能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和免疫细胞。

(5)应用免疫学的发展 :

应用基因工程开发免疫学制品,使之得以大规模廉价生产。新型细胞因子的发现及应用,使多种免疫细胞在体外扩增培养成功,用于临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人源抗体问世;对免疫途径及效应识别的了解,提供了预防自身免疫病的新途径。免疫学应用已在更广阔、更高水平上开拓。

A. DNA疫苗

在鉴定出病原体的引起免疫应答的蛋白抗原及其编码基因后,已发展起DNA疫苗,如乙型病毒性肝炎(HBV)DNA疫苗,在使用中效果显著。DNA疫苗造价低,活性稳定,运输容易。甚至用基因转染食物细胞,如西红柿细胞,口服长成的西红柿即可,不须纯化。DNA疫苗亦可用于治疗基因缺陷所致的免疫缺陷病,如转染腺苷脱氨酶(ADA)基因,治疗联合免疫缺陷症,是当今基因治疗中效果最为显著的典型。当今不少肿瘤特异抗原编码基因已被克隆,其DNA疫苗治疗亦指日可待。

B. 基因工程制备重组细胞因子

应用大肠杆菌、酵母及昆虫细胞等等生产人类基因重组细胞因子,已广泛开展,并已发展成为高生物科技的新型药物工业。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临床使用,效果显著,经济效应巨大。更多的重组细胞因子正在临床试用中。

C. 免疫细胞治疗

造血干细胞及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在适宜细胞因子的提供下,已能体外培养扩增,用于临床治疗。DC细胞的体外分化成熟,用以提呈抗原,使T细胞活化效果显著提高。已用于肿瘤治疗。

D. 完全人源抗体

抗体(Ab)的动物来源,在应用中有致过敏危险,且多次使用会失效。现已能用小鼠制备人的Ab,即将小鼠免疫球蛋白(Ig)基因全部敲除,转入人Ig基因,培育成的小鼠,在Ag刺激下,能产生完全人源的Ab,其效果提高,且因无小鼠成分不会被排斥。

E. 口服自身抗原,预防自身免疫病

口服抗原,会致肠道局部免疫,但致全身免疫耐受。在动物试验中,已证明能预防一些自身免疫病;在人,正进行临床试用中。 现代免疫学综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各项成就,深入理解细胞及整体的生命活动的规律及机制,征服人类疾病,不仅在预防传染病中,已消灭了天花,不久将消灭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及麻疹,且用预防接种方法,为攻克艾滋病给予新的希望。

现代免疫学综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各项成就,深入理解细胞及整体的生命活动的规律及机制,征服人类疾病,不仅在预防传染病中,已消灭了天花,不久将消灭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及麻疹,且用预防接种方法,为攻克艾滋病给予新的希望。

❹ 臧敬五领导免疫学联合实验室,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果

他领导免疫学联合实验室在自身免疫病的机制、药物、疫苗和临床与基础的合作研究,特别是关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发展多肽免疫治疗有重大意义。

❺ 学完免疫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学完免疫学最大的收获如下:

通过免疫学的学习,了解到了很多疾病的机制,对人体免疫系统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对免疫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即机体的免疫功能是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而免疫应答又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的能力。

通过对免疫学的学习了解到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以下三种:

1.免疫防御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免疫自稳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3、免疫监视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5)免疫学成果扩展阅读:

写对免疫学的学习最大收获的注意事项:

1、需要结合自己学习免疫学过程中学习到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想。

2、收获需要抓住重点,写得简略一些,不要事无巨细。

3、收获的重点是要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思考。

4、除了课程本身的内容,还可以结合现实与免疫学之间的联系,来写对免疫学的学习的最大收获。

❻ 试述抗体产生后的免疫学功能有哪些

18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牛痘苗的发明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❼ 免疫学上有哪些重大事件获得诺奖

免疫学领域获诺贝尔医学奖的项目

1. 1901年 Emil Von Behring (1854-1917) 发现抗体及建立血清疗法

2. 1905年 Robert Koch (1843-1910) 对结核病及结核杆菌的研究

3. 1908年 Paul Ehrlich (1854-1915) 抗体形成侧链学说

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 免疫细胞学说-吞噬细胞的作用

4. 1913年 Charles Richet (1850-1935) 过敏反应的研究

5. 1919年 Jules Bordet (1870-1961) 补体及补体结合反应

6. 1930年 Karl Landsteiner (1868-1943) 人血型抗原

7. 1951年 Max Theiler (1899-1972) 发明抗黄热病疫苗

8. 1957年 Daniel Bordet (1907- ) 用组织胺药物治疗变态反应

9. 1960年 F.M.Burnet (1899-1985) 克隆选择学说与获得性免疫耐受

Peter.B.Medawar (1915-1987) 获得性免疫耐受

10. 1972年 Rodney.R,Porter (1917-1985) 抗体结构的研究

Gerald.M.Edelman (1929- ) 抗体结构的研究

11. 1977年 Rosalyn Yallow (1921- )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12. 1980年 Baruj Benacerraf (1920- ) 免疫应答基因

Jean Dausset (1916- ) 人HLA结构

George Snell (1903- ) 小鼠 H-2结构

13. 1984年 Cesar Milstein (1927- ) 单克隆抗体技术及Ig遗传学研究

Georges.F.Kohler (1946-1995) 单克隆抗体技术

Niels.jerne (1912-1995) 天然选择学说,免疫网络学说

14. 1987年 Susumn Tonegawa (1939- ) 抗体基因及抗体多样性遗传基础

15. 1990年 joseph E.Murray (1921- ) 抗移植免疫排斥开展肾移植

E.Donnall Thomas (1920- ) 抗移植免疫排斥开展骨髓移植

16. 1996年 Peter.Doherty (1941- ) MHC 生物学功能

Rolf.Zinkernagel (1944- ) MHC 生物学功能

17,2011年 Bruce A. Beutler(1957-) 天然免疫功能的研究

Jules A. Hoffmann(1941-) 天然免疫功能的研究

Ralph M. Steinman(1943-2011) 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

❽ 什么叫免疫学现象

免疫学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免疫学是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免疫学的发展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阅读全文

与免疫学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