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黄昆成果

黄昆成果

发布时间:2021-08-10 23:11:32

㈠ 黄昆的学术成就

已发表SCI/EI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7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鉴定科研成果10项。2000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获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003年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6年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奖。

㈡ 黄昆的学术思想

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首先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首先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被誉为黄方程)。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㈢ 黄昆的主要成就

40年代首次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 X光漫散射的理论(被誉为黄散射),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的等价性,澄清了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他和学生详细分析了Ⅲ-Ⅴ族化合物的量子阱和超晶格的空穴带的电子状态,发展了一种适用于超晶格结构的简单有效的计算方法,从而对量子阱和超晶格结构中空穴子带的性质、价带杂化和外加电场等对量子阱和超晶格中激子吸收的影响做了理论计算。他和学生系统研究了超晶格中的长波光学振动模式,指出流行的连续介电模型的结果是不对的,基于他在1951年提出的偶极振子晶格模型,他们提出了一个能描述迄今了解的实验事实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在一维和二维的量子系统中纵向光学振动和横向光学振动的类体模的正确描述。他们的这项工作对理解半导体超晶格的光学性质、光散射效应、电子和格波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昆与朱邦芬提出的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被称为“黄—朱模型”。
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从1975年至2001年3月,该书的英文版被引用5254次,俄文版被引用376次,平均每年200多次。
除了撰写《晶格动力学》,这段时间黄昆还连续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A.Rhys,中文名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他与妻子在1950年合写的这篇论文,至今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必引的经典文献。前不久检索发现,从1975年以来,这篇文章被他人在SCI刊物引用734次,其中1994年以后被引用240次,平均每年20多次。 1956年暑期,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五校,在北京大学联合开办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昆任主任、谢希德为副主任。在黄昆、谢希德领导下,五校师生团结协作,先后开设了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晶体管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全面的半导体专业课程,并于1957年和1958年培养出200多名首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成为中国新兴半导体事业的第一批骨干,对中国从无到建立和发展半导体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起了重要作用。随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半导体专业,还建立了研究所和生产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车间,使中国半导体学科和半导体技术独立自主地发展起来。 学生:秦国刚院士。 甘子钊、秦国刚、夏建白等好几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昆把自己的一生科学研究经历归结为: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对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讲,归根结底在于创造知识。而学习知识与创造知识,黄昆从自己的切身经历和观察别人的经验教训,归纳出两句名言:
(1)“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而是要服从于应用,要与自己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
(2)“对于创造知识,就是要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做出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此,要做到三个‘善于’,即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提出在科学上有意义的问题;要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只提出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所提问题就失去实际意义;还要善于作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这两句名言确实是黄昆的经验之谈,我们应当作座右铭而牢记。 提出固体中杂质缺陷导致X射线漫散射的理论,被称为“黄散射”,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M.Born)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力学》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与里斯共同提出了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同期佩卡尔发表了相平行的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提出了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研究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物理。建立超晶格光学振动的理论,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

㈣ 黄昆的论文著作


论文
1:Huang,K,Xray Reflexions from Dilute Solid Solutions,Proc Roy Soc (London),1947,A190:102~117.
2:Huang,K,Quantum Mechanical Calculation of the Heat of Solution and Resial Resistance of Gold in Silver,Proc PhysSoc(London),1948,60:161~175.
3:Huang,K,On the Atomic Theory of Elasticity,ProcPoySoc(London),1950,A203:178~194.
4:Huang,Kand ARhys,Theory of Light Absorption and Nonradiative Transitions in Fcentres,ProcPoySoc(London),1950,A204:406~423.
5:Huang,K,Lattice Vibrations and Optical Waves in Ionic Crystals,Nature,1951,167:779~781.
6:Huang,K,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adiation Field and Ionic Crystals,ProcPoySoc(London),1951,A208:352~365.
7:Huang,Kand ARhys,Deviation of Van der Waals Interaction from Additive Relations,Chinese JourPhys,1951,8:208~221.
8:Huang,K,The Long Wave Modes of the Cu2O Lattice,ZPhysik,1963,171:213~225.
9:Huang,K,Adiabatic Approximation Theory and Static Coupling Theory of Nonradiative Transition,Scientia Sinica,1981,24:27~34.
10:黄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J].中国科学.1980(10)
11:黄昆.多声子复合理论中绝热近似是否失效的问题[J].半导体学报.1980(01)
12:黄昆,晶格弛豫和多声子跃迁理论,物理学进展,1981,1(1):31~85。
13:Huang,K,ZGu,Phonon Analysis in Multiphonon Transitions,Communin TheorPhys(Beijing),1982,1:535~555.
14:黄昆、刘东源,最陡下降法和多声子跃迁的多频模型,物理学报,1985,34:709~714。
15:HuangK,Contributions to Multiphonon Transition Theory,Advances in Science of China:Physics,1985,1:1~18.
16:汤蕙、黄昆,超晶格中空穴子带的理论,半导体学报,1987,8(1):1~10。
17:Zhu,B,KHuang,Effect of Valence Band Hybridization on the Exciton Spectra in GaAsGa1-xAlxAs Quantum Wells,PhysRev,1987,B36:8102~8108.
18:夏建白,黄昆.电场下量子阱的子能带和光跃迁[J].物理学报.1988(01)
19:黄昆.超晶格和量子阱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物理.1988(07)
20:HuangK,BZhu,Dielectric Continuum Model and Frohlich Interaction in Superlattices,PhysRev,1988,B38:13377~13386.
21:黄昆.半导体超晶格的晶格振动[J].自然科学进展.1994(05)
22:夏建白,黄昆.我国半导体物理研究进展[J].物理.1999(09)
著作
1:黄昆、谢希德,半导体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58。
2:黄昆,固体物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
3:黄昆、韩汝琦,半导体物理基础,科学出版社,1979。
4:《半导体和它的应用》 黄昆著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56
5:《半导体物理学》黄昆,谢希德著 科学出版社 1958
6:Born,M,KHuang,Dynamical Theory of Crystal Latti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中译本:M玻恩、黄昆,晶格动力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固体物理学》黄昆著,韩汝琦改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ISBN 7-04-001025-9
8:《晶格动力学理论》玻恩,黄昆著 葛惟锟,贾惟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ISBN 7-301-00836-8《半导体物理进展与教学》黄昆著

㈤ 玻恩有哪些其他成果

玻恩可以说是物理学领域的通才。

1912年,玻恩和冯·卡尔曼一起撰写了一篇有关晶体振动能谱的论文,这是他在固体理论领域比较系统的研究。因为这,他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学科。

1925年玻恩写了一本关于晶体理论的书,开创了晶格动力学。1954年,他和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黄昆合写的《晶格动力学》一书,被国际学术界誉为有关理论的经典著作。

此外,他还研究了流体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等。

1953年退休以后,玻恩还劲头十足地研究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

玻恩还和富兰克(1882~1964)一起把格丁根建成很有名望的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当时,只有玻尔建立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中心可以和它匹敌。

㈥ 黄昆的介绍

黄昆,博士女1978年5月,江西南昌人,主要研究信息检索用户信息行为情感信息处理知识管理。

㈦ 黄昆和“黄散射”研究的是什么

中国物理学家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从“黄散射”、“玻恩和黄”、“黄——里斯理论”、“黄方程”到“黄——朱模型”,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座座丰碑。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有着巨大的贡献和巨大的影响。

1947年黄昆发现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提出了这种漫散射系统理论,预言了与固体中杂质相关的x光漫散射。这种漫散射在近20年后被国际上一些科学家所证实和应用,被国际科技界命名为“黄散射”。“黄散射”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固体中杂质缺陷的重要手段,通过黄散射的研究可以得到溶质原子周围位移场的情况。

“玻恩和黄”(Bom and Huang)是《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的简称。1947年,黄昆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写了《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该书是国际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权威著作,被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研究者推崇备至,奉若“圣经”一般,它哺育了世界上几代科学家的成长。

著称于世的“黄——里斯因子”是由黄昆和A·里斯合作拓展的多声子跃迁理论。1950年他们共同署名发表了《F中心的光吸收和非辐射跃迁理论》,这一开拓性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黄——里斯理论”,是近年来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于复合的奠基性的工作。

1951年,黄昆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后来发现其他物质振动也有类似的与电磁波的耦合模式。”

㈧ 黄昆的人物生平

1919年9月,黄昆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嘉兴,父亲黄徵是中国银行高级职员,母亲贺延祉也是银行职员。母亲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人严肃认真,对黄昆少年时期的成长,有过很大影响。黄昆小学就读于北师大附小、上海光华小学,中学在燕大附中、北京通县潞河中学度过。他从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异,高中三年成绩始终是全班第一。
1937年,黄昆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年毕业。在大学期间,他对世界新兴的量子力学痴迷,完成了《海森堡和薛定锷量子力学理论的等价性》论文,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1942年,黄昆考取西南联大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为物理学家吴大猷。
1944年,黄昆完成了《日冕光谱线的激起》的论文,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昆明天文台任助理研究员。
1945年8月,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做了莫特的博士研究生,两年中黄昆完成了三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后来被称为“黄漫散射”。 同年年10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奖的莫特(N.F.Mott)教授,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几个月后,初出茅庐的黄昆就完成了题为《稀固溶体的X光漫散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X光的散射理论模型。20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界随即称之为X光“黄散射”。
1947年5月,黄昆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与当代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专著。玻恩为该书写的序言中提到“本书之最终形式和撰写应基本上归功于黄昆博士。黄昆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国际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权威著作,哺育了世界上几代科学家的成长。
1948年初,黄昆接受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佛罗利希(Frohich)的聘请,成为该系博士后研究员。在利物浦大学工作期间,他特别关注固体发光中心、半导体深能级等区域电子态、晶格原子的平衡位移和晶格中电子间相互作用。
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物理系、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从事研究工作。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期间,结识了英国女同事A里斯(Rhys),并建立了诚挚深厚的友谊。
1950年,黄昆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即“黄—佩卡尔理论”。
1951年,黄昆回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及有关的基本方程。
1952年4月,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后也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在北京大学,黄昆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他与其他教学人员一起,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普通物理教学体系。他们强调立论要严谨、物理图像要清晰、讲授要深入浅出。直到现在,北大理科基础教学还发扬着他们讲课的传统。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黄昆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期间,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物理专业,为中国信息产业培养了第一批人材。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黄昆还主持本科生教学体系的创建工作,并著有《固体物理学》教材,享有盛誉。
1963年,被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电磁声子,后来发现其他物质振动也有类似的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统称为极化激元。极化激元已经成为分析固体某些光学性质的基础,黄昆当时提出的方程,被称为“黄方程”。
1977年,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他在组织全所科研工作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十分重视全所学术水平的提高。他亲自给研究人员讲课,组织全所学术交流。他还在“晶体中电子非辐射跃迁理论”、“半导体量子阱和超晶格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新成就,发表论文20余篇。在黄昆主持下,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并发展了中国在这一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中的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
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8年,他们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2001年,黄昆与其北大校友王选一同获得了该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㈨ 黄昆的个人简介

(1)1995-1999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理学学士
(2)1999-2002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管理自动化
(3)2002-2005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情报学博士,研究方向计算机信息检索
(4)2005-2010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5)2011.1-2012.1UNC SILS访问学者
(6)2010-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阅读全文

与黄昆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