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的有
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动态要素:
收入、费用、利润
静态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急速通关计划 ACCA全球私播课 大学生雇主直通车计划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冲刺班 其他课程
2. 论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计价中的运用
一、存货
存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体现了谨慎回性原则。
二、固定答资产
固定资产提折旧(尤其是加速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总和法)、计提减值准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三、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摊销和减值准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特别是: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年终均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四、长期股权投资
达到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而不是权益法),体现了对投资计量的谨慎性原则。
五、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不鼓励企业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六、资产减值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成本模式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商誉等的减值,一经计提不得转回,体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注:国际会计准则是允许转回的)
大概就这么多,你自己也可以再总结一下嘛~!
3. 无形资产摊销符合谨慎性原则要求吗
不符合,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符合谨慎性原则
4. 1、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原则要求的是( )。 A.无形资产摊销 B.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C.存货采用历
B 各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均符合谨慎性原则。
5. 谨慎性原则
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专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当保属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题中:
A。长期投资期末提取减值准备
对长期投资提取减值准备,其原因在于已估计到长期投资发生了减值,出于“谨慎”而提取减值准备;而提取的结果是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减少。
所以,该选项符合题意,应当选择。
B。坏账采用直接转销法
坏账核算采用直接转销法,是在实际发生坏账时才确认坏账损失,并未在发生损失之前对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做出合理的估计,即并不是一种“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
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不应选择。
C。无形资产摊销采用直线法
D。固定资产提取折旧采用使用年限法
该两项均是资产的折旧、摊销方法,且采用的方法均属于“直线法”范畴,属于“正常”的、“一般”的费用摊销,没有体现出“谨慎”性。
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不应选择。
综上所述,则应当选择答案A。
6. 无形资产返销属于谨慎性原则吗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专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属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无形资产返销是为了在核算资产中估算到资产的减值,应该属于谨慎性原则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是为了估算应收账款的风险,属于谨慎性原则
7. 关于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
无形资产摊抄销与谨慎性袭无关
"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对或有收入的会计处理"你可以看一下书上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对或有收入的会计处理的相关内容,你想一般收入都是要记入收入,由于
债务重组中债权人的或有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出于谨慎原则作出暂不记入考虑,到实际收到时再作为收入记入,所以体现了谨慎性要求
8. 用加速摊销法摊销无形资产为什么有利于降低企业无形资产投资风险
因为无形资产也是属于企业资产,根据企业会计信息准则中谨慎性原则,内不应高估资产容价值。
特别是在无形资产处于的领域属计数更新比较快的情况下,无形资产按照加速摊销,较直线摊销方法的多出的费用相当于增加了生产或者经营的成本,这样反映出的利润就会减少,有利于提示经营者,以更加理性的思维进行经营。
说白了,就是多摊费用,增加成本,少算利润,以便经营者在无形资产真的不能为企业获利的时候,账面的金额也趋于很小,从而降低了风险。
9. 无形资产摊销和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那个体现谨慎原则呢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体现谨慎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第六条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第十五条规定“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结果表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具体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存货跌价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生物资产跌价或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交易性证券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建造合同减值准备、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准备、出租人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未探明矿区权益减值准备等。资产减值准备制度的实施,其实质是用价值计量代替成本计量,并将账面金额大于价值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保证了各项资产的真实性,符合谨慎性原则。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而旧准则对不使用、不需用和闲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有些上市公司在经营业绩不佳的情况下,任意调整固定资产的类别,将在用的固定资产列为闲置,降低因计提折旧而增加的费用金额来调整利润,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而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连续性,更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
3.收入的确认。《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二条将收入的定义如下:“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收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
(2)收入的取得可能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两者兼而有之,最终将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因所有者投入资本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不属于收入。
由此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收入确认标准更加稳健。如商品销售交易中,要求企业正确判断是否将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卖方;企业是否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的权利,也没有对已售出商品实施控制;收入的金额是否能够可靠地计量;与企业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是否能够可靠计量。只有企业的销售满足了上述五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否则,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或已发出商品,也不能确认收入。这些规定使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更加谨慎,可防止高估收入。
4.或有事项的确认。新《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作为负债:
(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
(2)该义务的履行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或有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运用“预计负债”科目,合理地预计负债。此规定有效防止虚增资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5.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二条规定:“企业财务报表中应当披露所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相关信息。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对于已经包括在合并范围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予披露,但应当披露与合并范围外各关联方的关系及其交易。”具体要求如下:
①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均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重要信息;
②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
③关联方交易应当分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
④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
该准则的发布与实施限制了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符合谨慎原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客观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的经营业绩。
10. 计提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分录
新旧会计制度不同,你做的是老的,新的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
贷:累计摊销,
这样无形资产原值是不变的,
净额就是原值-累计摊销。
(10)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摊销扩展阅读:
无形资产摊销是对无形资产原价在其有效期限内摊销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摊销时直接计入“无形资产”科目的借方,无需另设摊销科目。无形资产原价减去无形资产的余额即为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数 额。为了提供企业无形资产计提摊销额的有关数据,企业更换旧帐时,要注明每项无形资产的原价。
一、 新旧会计准则摊销期限的比较
2001年的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日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如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或规定的有限年限,该无形资产摊销期限按如下原则确定:
第一,合同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合同规定的收益年限;
第二,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
第三,合同规定了收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则不应超过其中年限较短者;
第四,如果合同没有规定收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小于10年。
这遵循了谨慎性原则,但也限制了无形资产的稳定性。这些规定过于笼统,难以适应无形资产日益复杂的现状。
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于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第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第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企业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应当估计其使用寿命,并按本准则规定处理。
二、新旧会计准则摊销方法的比较
2001年的旧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摊销的规定是直线平均法,按照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一定期限内平均摊销,摊销期为合同与法律规定的最低期限,合同与法律无规定的摊销年限不应小于10年。它对所有的无形资产根据使用时间平均摊销,没有考虑不同无形资产的时间价值。
2006年新会计准则借鉴国外的摊销方法,对采用直线法摊销也没有实行“一刀切”,而是提出“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更具可行性。准则通过将无形资产区分为使用寿命有限和使用寿命无限的无形资产划分,使摊销的对象更明确。新准则对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摊销法。
三、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其他业务成本等)。某项无形资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的,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