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历史:春秋战国的纠纷
春秋时期,( 周王室 )衰微,( 诸侯 )争霸,五霸相继,先后称霸的注明霸主有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贰』 关于战国的重大事件
1、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
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2、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
3、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4、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5、秦灭六国之战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序消灭韩,赵,魏,楚,燕,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起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田氏代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商鞅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马陵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灭六国之战
『叁』 材料解析: 战国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合纵与连横之争成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①用简要语言说明“合纵
①战国中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构成严重威胁。齐、楚、燕、韩、赵、魏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为此进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几国出兵联合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秦国要想向东发展,就必须破坏东方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为此,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连横”② 张仪和苏秦。 ③“连横 ”策略。 |
『肆』 关于《商鞅变法》重要内容及事件
内容:经济上以废井田开阡陌为重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上以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奖军功,定秦律,革风俗。分2次改革。重要事件:徙木为信,劓公子虔,
黥公孙贾,最后作法自毙。
『伍』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及文学与史学价值
作者更以浓笔重采刻画了一批以游说为生极尽纵横捭阖之术的策士形象,如朝秦暮楚、能言善辩、为猎取功名利禄不惜一切手段的苏秦(秦策一)、危言耸听、言而无信、翻云覆雨、欺诈狡猾的张仪(楚策一、秦策一、二等),虚伪奸诈、强词夺理、巧舌如簧、色厉内荏的楼缓(赵策三),屈从于暴力主张尊秦为帝的辛垣衍(赵策三)等。书中重点写他们的论辩术或诡辩术,以显示他们的舌辩能力和过人的口才,突出他们的“奇策异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社会效果。
《战国策》除记叙了大量历史人物的活动外,还重点记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田单攻狄,荆轲刺秦王,燕昭王复国求贤,赵韩魏三家灭智伯等。这些人物和事件,成为后代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转述的根据,有些段落几乎是原文照录,可见此书对后世影响之大及在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陆』 在战国时期纷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国”一词最早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战国尽管是主要描写七个国家的征战,而战国时期的国家远远不止七个,战国初期,群雄并起,共有二十多国,依然以周天子为共主。司马迁的《史记》和汉代刘向的《战国策》是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刘向叙录曰:“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命了韩、赵、魏三家列位诸侯,由此战国七雄局面正式形成。从春秋时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六十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此七国最强。史称“战国七雄”。各家的兼并战争使得诸侯变少了,胜出者疆域变大了,人口变多了,财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财富,现在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诸侯手里。天下从成百上千个小国家整合为十多个大实体国家,原本的战略缓冲空间不复存在,各个大国不得不面对直接残酷竞争的格局。资源的集中使得各国间的战争规模,战争烈度也急剧上升。在彼此间不断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谋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且富国强兵成了各国决策层的首要考量目标。在此时代出现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应时展开,战国时代的大幕也随之拉开。
『柒』 合纵与连横之战是春秋纠纷的重要内容吗
不是春秋,是战国的重要内容。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捌』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以及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战国策》所收文章为叙事文,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玖』 战国策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战国策》是战国至秦汉间纵横家说辞和权变故事的汇编,它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创作背景
《战国策》也称《国策》,相传原本由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诸侯、国君的活动和说辞,以及他们相互辩论驳讦时所表现出来的政治军事见解,所提出的各种斗争策略.
关于《战国策》的作者,近人有不少考证.罗根泽、金德建等主张是西汉初年的蒯通.蒯通系秦汉之际纵横家,曾劝说范阳令归降陈胜起义军,又建议韩信(?~前196年)攻取齐地,劝韩信背叛刘邦(公元前210~前188)而自立,汉惠帝(公元前256~前195年)时为丞相曹参宾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对于考证《战国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该书许多部分与《战国策》相同或类似,但体例详略不一,而以记载苏秦一生的言论为主,很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苏子》一书的辑录.但该书的最后一部分,又为各种游说故事的辑录,大都与《战国策》同,而全书的最后年限则为秦国攻楚,似成书于秦汉之际.这样,对于《战国策》成书于蒯通的说法,又增加了一层迷雾.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33篇,分为12国,是为古本.但因其中杂有纵横阴谋之术,为儒家所排斥,所以传诵较少,容易残缺.到了宋代,曾巩校补过,他编订的《战国策》是为今本,凑足了刘向古本的篇数.
作品缩写
今本《战国策》的篇目共有33篇,486章.《西周策》1篇,分为17章;《东周策》1篇,分为22章;《秦策》5篇,分为64章;《齐策》6篇,分为57章;《楚策》4篇,分为52章;《赵策》4篇,分为66章;《魏策》4篇,分为81章;《韩策》3篇,分为69章;《燕策》3篇,分为34章;《宋卫策》1篇,分为14章;《中山策》1篇,分为10章.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东阳人吴师道依据曾巩校补本而订定的.吴师道所著《战国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鲍彪改变原书次序做新注,近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东汉高诱曾为旧本《战国策》做注,今残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战国策》内容相似,可补今本《战国策》之讹误与不足.
《战国策》的绝大多数文章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作为两千多年以前的古籍,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赵威后问齐使》(《齐策四》)中的赵威后,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国君之上.《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一》)中说,由于齐威王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齐国大治,“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冯谖客孟尝君》(《齐策四》)中的策士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赢得“民称万岁”,孟尝君因此能以区区薛地作为避难免死的安乐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缮兵》,则是从反面说明民心的重要性:长平之战,秦军白起大破赵军,可是后来当昭王再次命他攻赵时,他不肯去.他说:“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震惧而灭之,畏而释之,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因此,他断定“兵出无功”,“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对倾慕正义、蔑视王侯、敢于反抗强暴的义侠、高士等英雄人物,《战国策》予以歌颂.例如面对齐宣王不愿进前“趋势”的颜■,他不但敢于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称“士贵耳,王者不贵”,“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齐策四》).又如身为一介布衣之士的鲁仲连,发誓宁愿“赴东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赵策三》).荆轲、聂政等人物,扶植正义,疾恶如仇,为被凌辱者复仇,勇于献身.还有一些“济弱扶困”、反对侵略的人物,如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的孟尝君、谏止魏王与秦攻韩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茧”折服楚王、免除战祸的墨子等.对于这些人物的高志洁行,《战国策》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
《战国策》体现了器重贤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谋和智巧的思想.齐宣王采纳王斗的意见,“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齐策四》);秦孝公以商鞅为相,实行变法,一年时间,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秦策一》).《战国策》不仅对这些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高才奇能给予赞扬,而且对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异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出身尊卑,不问职业贵贱,也同样予以肯定,体现了“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的进步观点.如姚贾原本是梁国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又有偷盗行为,因为他很会外交,秦王就任他为外交官.他为秦国解除了一场被四个国家攻伐的危机.又如《苏子谓楚王》(《楚策三》)、《汗明见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识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妙语背诵
《战国策》的这些思想性与它的艺术性是分不开的.艺术性的主要表现有:
(一)论点明确,方法周密,逻辑性强.例如《庄辛论幸臣》(《楚策四》)一文中,开始叙述襄王沉迷声色,拒绝庄辛的劝诫,终招亡国之祸.这是用事实表明全书的中心论点:只图眼前享乐,丧失警惕,必将导致后患.接着就展开正面的论证,证实这一论点的必然性、普遍性、真理性.论证过程中,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用比喻性的具体形象作为论据说服襄王.从生物界微小的蜻蛉,到较大的黄雀,由黄雀到更大的黄鹘.平时这些虫鸟们自由飞翔,悠游自乐,自以为与人无争,不会有什么灾祸.殊不知,就在它们自鸣得意的时候,身旁却隐伏着杀机,最后终于不免死亡的厄运.无知的生物如此,何况人类,更何况凌驾万乘的一国之主呢!接着又举出人事中的蔡灵侯之事,从而联系到襄王.从生物到人类,由小到大,一层深似一层,一步紧迫一步,深刻有力,使得襄王不得不为之变色,浑身发抖.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严密而自然的逻辑推理,使论据显得分外结实有力,说服力强.像这样典范性的策论文,在《战国策》中很多,如《楼缓虞卿论割地略秦》(《赵策三》)、《苏秦以合纵说赵》(《赵策二》)、《张仪以连横说秦》(《秦策一》)、《司马错论伐楚》(《秦策一》)等,分析形势,了如指掌;权衡得失,则尺寸较计.
(二)形象地描写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有趣,故事性强.打开一部《战国策》,497篇,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故事.《聂政刺韩傀》(《韩策二》)的故事,先写韩臣严遂与宰相韩傀的仇隙,严遂欲求一位可替自己报仇的人,以此交待故事的起因.接着写严遂在齐国“阴交聂政”,但因母亲尚在,聂政不敢以身许人,拒绝了严遂的请求.故事至此为之跌宕.作者又写了聂母去世,聂政感念旧遇,只身仗剑,刺杀了韩傀.故事似要结束,却又由聂政死时“皮面抉眼”的情节引出另一个人物——聂■.韩国统治者不惜悬赏千金以征求认领尸体的人的情节、聂■不惜声明自杀于尸下的情节,与上面“皮面抉眼”的情节,既连贯自然,又呼应合拍.结尾一段,是东方各国听到这个故事的反应及作者的评论,也是对两个英雄人物的赞扬.故事有始有终,有起有伏,事件脉络清楚,彼此配合默契,构成了一个故事性极强的艺术整体.其他像《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吕不韦相秦》(《秦策五》)、《苏秦止孟尝君入秦》(《齐策三》)、《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楚策二》)、《不死之药》(《楚策四》)等,或赞扬美善,或暴露丑恶,或写智巧解患,或写妙语解颐,无不风趣横生,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三)刻画出性格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如苏秦和张仪都是能言善辩的策士,为了追逐“富贵卿相”,诈变反复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然而苏秦的刻苦、自信与张仪的阴毒、无赖,毕竟不同.前者多少让人同情,后者只让人憎恶.荆轲与聂政,同是重义轻生的勇士,但荆轲的沉着机智、倔强又带点冷漠的个性,与聂政的孝顺、忠诚、爽直而又勇于决断的性格,显然又有所区别.其他如头脑冷静敏锐、善于观察分析的邹忌、蔚然排忧解难而无所求的鲁仲连、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的冯谖、机智老练又风趣活泼的触龙等,以及秦宣太后、吕不韦、楚怀王等形象,在《战国策》中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的感觉.
(四)《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关键知识点
《战国策》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尤其是刘向编校成书的古本,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战国策》是继《春秋》之后,迄楚汉之起,共245年的历史记载.如果从楚汉起事之年算起,即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其始.在《左传》、《国语》之后,《楚汉春秋》、《秦楚之际》之前,这中间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战国策》来填补.《战国策》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如西周君、东周君二国的情况,楚幽王为春申君之后,郭开谗李牧,吕不韦立子楚,嫪■乱秦宫等,都是独家占有之史料,是司马迁修《史记》取材的惟一史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