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法律中规定:有期徒刑的最长时间是多少年
有期徒刑期限一般是在15年以下。数罪并罚总和刑期在35年以上的,最高刑期不能超过25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十五条【有期徒刑的期限】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第六十九条【判决宣告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执行有期徒刑。数罪中有判处有期徒刑和管制,或者拘役和管制的,有期徒刑、拘役执行完毕后,管制仍须执行。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1)法律上的期限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十三条【主刑种类】主刑的种类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无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与执行机关】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二条【拘役的期限】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第五十条【死缓变更】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死刑;对于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重新计算,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Ⅱ 为什么法律中会规定对犯罪追究的有效年限啊
明确规定追诉时效,为司法机关正确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依法惩治犯罪、教育改造罪犯,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能够使一些企图逃避刑罚处罚的犯罪分子,在没有超过追诉时效期限内及时受到刑事制裁。
2、对已经超过追诉时效规定期限的犯罪分子不再追究刑事责任,体现了我国刑罚改造罪犯和警戒他人的目的。
3、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现行犯罪活动,提高办案效率,有效地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同时也避免因陈年旧案难以查清,给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带来困难,浪费诉讼资源。
4、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使已改过自新的罪犯放下包袱,安心生活和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2)法律上的期限扩展阅读: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5、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6、如果案发时公安机关已立案,犯罪嫌疑人为躲避侦查、抓捕而逃匿,则不受上述追诉期限的限制。也就是说这个案件如果公安机关立案侦察后嫌疑人逃跑,是不能享受到“优惠政策”,而且,在追诉的有效期内,如果再犯新罪的,要重新计算追诉期限。
Ⅲ 法律上为什么要定追诉期限
基本上的法律上设置诉讼时效和追诉时效的法理基点是从“禁止权利人在其权利上沉睡”,这样的角度出发的。因为无论是民事的诉讼时效还是刑事的追诉时效都会涉及到对于利益损害方的利益的补偿请求的权利和对于加害方的法律制裁。民事案件的利益被损害者就是民法等私法意图保护的对象,而刑法中的利益损害方不单单包括了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还有刑法背后隐藏的国家的统治秩序的维护利益以及共同体中公民和行政者交换的安全利益的保护利益。而权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去督促被损害人的自觉去为了自己的权利抗争与奋斗,法治与权利的神圣性才可能得到维护与升华。如果你的权利可以无限的想何时实现就何时实现,,那现行社会上一切你认为很稳定的现象都会被打破,因为权利的人懒惰,,权利的被维护的可能性也会锐减,比如,刑事案件,,司法机关认为何时想追诉都没有问题,那证据的获取和案件真实的可呈现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案件的公正性也会遭受不利的影响。而作为刑事案件的被害者如果觉得我的损害只要公安机关在,法院在,我何时去举报告诉都不会影响对犯罪人的追诉,那情况也会最后导致不公正。“禁止在权利之上沉睡”虽然是个古老的司法的法谚。但是在理解刑事案件的追诉期限也是可以适用的。
从反面向,,这个也是督促司法机关对犯罪的及时查证追究,,,总之,,,拖延会导致有利变成不利,,也会模糊了正义本来的面目。。
Ⅳ 借条的法律有效期限是多少
借条的诉讼时效期限是2年,从借条上注明的还款期限之日起算。
超过2年出借人未向内人民法院主容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将不再保护。
对没有注明还款日期的借条,出借人可以随时向借款人要求还款,诉讼时效应从出借人主张权利的次日起计算。
你的借条是已经注明还款期限的借条,诉讼时效应当从2007年3月开始起算到2009年3月止,已经超过诉讼时效了。
建议你把借条拿去请他在借条上重新签个名,并写上现在的年月日。
这样此借条的诉讼时效又从现在重新起算了。
(4)法律上的期限扩展阅读:
借条
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
借条是指借个人或公家的现金或物品时写给对方的条子,就是借条。
钱物归还后,打条人收回条子,即作废或撕毁。
它是一种凭证性文书。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商业管理方面。
从法律的角度看,借条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一般由债务人书写并签章,表明债务人已经欠下债权人借条注明金额的债务。
Ⅳ 法律中的程序时限性是指什么
程序时限性是指
程序的运行必须有合理的期限,符合时间成本和效率原则的要求,内不得无故拖延或容没有终结。
程序具有的其他性质还包括:
合法性:合乎法律的规定,有关机关或个人不得违反或变相违反。
中立性:程序设计和运行应平等对待双方当事人,不得偏向任何一方。
参与性:案件或纠纷的利害关系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办案程序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意见主张,为解决纠纷发挥作用。
公开性:程序运行的过程和结果应当像当事人和社会公开,以接受各方监督,防止办案不公和暗箱操作,使正义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参考资料:法制概论
Ⅵ 法律上的期限包括双休日吗
包括。如果最后一天正好是法定节假日,那么顺延到节假日最后一天的后一天。
Ⅶ 请问法律中对应收帐款的期限规定
法律中没有对应复收帐款的期限有规定制,但在产生应收帐款的同时可以用法律约定好期限。
收到债务人清偿债务的现金金额大于该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重组债权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借记“坏账准备”科目,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7)法律上的期限扩展阅读:
现金折扣情况下的应收账款:现金折扣又称销售折扣,是企业为敦促顾客尽早付清货款而提供的一种价格优惠。
现金折扣的表示方式一般为“a/A,b/B,n/C,a,b为折扣百分比;A,B为折扣期限。例如,A公司向B公司出售商品30000元,付款条件为“2/10,n/60”即如果公司B在10日内付款,只需付29400元,如果在11-60天内付款,则需付全款30000元”。
Ⅷ 法律条文中的时间及期限如何计算
(1)期间以时计算的,开始的时不计算在内,而应从下一个小时算起。比如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接受当事人诉讼保全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在计算期间时,接受当事人申请的那一个小时不计算在48小时之内,即如果提出申请是在8点,应从9点开始期间的计算。
(2)期间以日计算的,开始的日不计算在内,应从第二日开始算起。比如根据民事诉讼法,对判决提起上诉的期间为15日,那么宣判的当天或者判决书送达的当天不计算在15日内,即如果5月10日送达判决书,应当从11日开始期间的计算,5月25日上诉期间届满。
Ⅸ 合同中的有效期限有什么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6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满时失效。"
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满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满时终止。
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附期限,即附期限的合同。所谓附期限的合同,是指附有将来确定到来的期限作为合同的条款,并在该期限到来时合同的效力发生或者终止的合同。所附的期限就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将来确定到来的某个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七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第四十八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