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专利知识 > 紫砂瓶的年限

紫砂瓶的年限

发布时间:2021-06-26 06:58:29

① 紫砂壶从什么朝代开始流行

宜兴手工紫砂陶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此项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艺林。并以其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手工技艺,古朴的自然色泽和百态千姿的造型艺术,在工艺美术苑林中独树一帜,异纷存彩、经久不衰。 由于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其产品畅销国内外,日本也以紫砂为珍品而来华学习造壶技术。此外,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溯源宜兴陶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五千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开始在这个土地上制陶。我们宜兴陶瓷的特点是在历史上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五千多年来,不管什么朝代,宜兴陶瓷一直制,一直有。在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在二千四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当然,这仅仅是个传说。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最为知名的是它的紫砂陶。可以说宜兴的紫砂陶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宜兴紫砂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自宋代延至明正德(约十世纪至十六世纪),为紫砂陶初创时期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2、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宜兴紫砂的成熟时期 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3、明末至清代,为紫砂工艺的繁荣时期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现存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可谓砂器瑰宝。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清道光,咸丰年间,杰出的紫砂名手邵大亨,作品选泥精练,造型深邃,技艺高超,开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赢得盛誉。 4、近代和现代,宜兴紫砂到达鼎盛时期 从泥料质地到工艺流程,从紫砂科研到流派创新都有新的发展,名手有黄玉麟、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其中顾景舟的作品线条流畅温顺,气势浑厚磅礴,勘称"壶艺泰斗"。历代紫砂名人,利用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赋之予艺术和灵感,创作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生命的紫砂陶艺珍品。近年来,著名书画艺术家刘海粟、李可染、唐云、程十发、韩美林等也都为紫砂作品自撰铭文,题诗作画,并自创新款,使紫砂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层次有了新的升华。 艺术特色1、种类特点 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具体有紫泥、朱泥、本山绿泥等多种)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品类众多,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为代表之作。宜兴紫砂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因表里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隽永,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越宿不易馊;泡茶沏以开水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赏用日久,越安放细润,光洁古雅,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提高,使宜兴紫砂越出国境,饮誉世界。早在1962和1930年宜兴紫砂就分别在美国费城和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得金、银质奖,而今,宜兴紫砂世界更是人才济济,名家迭出,成绩卓著。 紫砂茶具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紫砂壶泡茶,不失茶的原味。因为紫砂陶壶气孔较大,吸水率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从而推迟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 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紫砂泥的材质特点,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可塑性好;干燥收缩率小;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和方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2、烧制特点 宜兴紫砂陶的烧制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烧制紫砂陶器的窑炉在早期大多是龙窑。因为它的形状像一条龙卧在山坡上。在龙窑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开一个能往里放燃料的小洞,烧窑用的燃料都是松柴。 现在普遍采用的是倒焰窑和隧道窑。以煤、柴油、汽油和液化气为燃料。烧制紫砂陶器所需要的温度在摄氏一千度以上,就是所谓"千度成陶",温度高一点,烧出的陶器颜色就深一点,温度低一点,陶器的颜色就浅一点。只有靠较好的技术才能烧制出上等的紫砂陶器来。以前的龙窑是凭经验看。它的成品率低。现在科学发展了,用电炉,用煤气,它有控温的设备,它的温度掌握相差四五度吧。除了泥巴的问题之外,还有你做的之外,烧没问题。所以现代科学对烧的茶壶相对来说,比以前要好,温度掌握得均匀。你要什么温度,就有什么温度。 3、装饰特点 宜兴紫砂陶的艺术价值除了自身的色彩之外,还在于它的装饰艺术。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明清时候文人画的兴起以后,带动了中国紫砂的文化内涵。那个时候任伯年,吴昌硕,还有陈曼生,大家都知道的曼生壶。现在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壶在字贵,字以壶传"意思就是说一把好的壶,通过雕刻装饰以后,身价百倍。 紫砂陶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还有捏塑、彩绘、镶嵌、贴花、调砂、泥绘、印板等等。比如镶嵌就有色泥镶嵌、瓷珠、釉珠镶嵌、螺钿、玉石镶嵌、金银丝镶嵌等等。泥绘是用紫砂泥浆堆绘于壶坯上,有仙鹤、鱼以及人物等多种形状。印板是把所需要的装饰图案刻在以木、石、陶等为材质的一块平板上,把泥片放在上面拍打,这样所需要的装饰图案的就印在泥片上,然后再用泥片制作壶坯。在紫砂陶的装饰上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装饰就是为了使我们的原来的造型,原来的器皿更美观,所以说这个装饰就要在美术上,艺术上要下一点工夫,你搞得不好的话,就不是美化而是丑化。有水平的人画龙点睛,一点哪,这个味道就出来了。像这一把壶,你就把竹叶搞得好多。就感觉乱了。三言两笔的看起来很精巧。 传承意义作为上品茶具,紫砂陶以其良好的透气性能使人尽享茶之色香味,由是紫砂器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相契合,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陶刻、镶嵌(镶嵌金、银、玉石、色泥、螺钿、红木、瓷花等)、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一系列装饰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深符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尤与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相吻合。因此,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但是,由于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种稀缺矿产资源,目前已被过度开发和滥用。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杰出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② 一把好的紫砂壶,到底需要养多长时间

养壶要养多久才能看出效果?

陈壶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标准。陈腐老紫泥制成的紫砂茶壶养成的时间就很短,而段泥就明显难养,但一旦养成色泽是非常好看。有的泥料,出窑时很不起眼,几泡之后立马就有变化了,整个色泽都会很明显。

一般紫砂壶每天一泡,一个月左右壶的表面都会出现细微的变化,那是一种更润的感觉;养到一年时间,壶身的光泽会暗下去,是那种暗而有神的光,与新壶已经有明显区别了;养到三年五载,茶壶则出落的越发沉稳,内外色调一致;时间再长俺就不知道了,或许整个茶壶会透露一种不一样的精神吧。。

紫砂茶壶的乐趣在过程,结果只是一种呈现。慢慢养,耐心养,用一辈子来养,体会一把紫砂茶壶不同时期不同的味道。

养壶养多久能看到效果,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原矿的紫砂壶,时间久了总会养出来,倒是化工壶,既没有养的必要,也养不出来。

③ 紫砂壶和紫砂杯有什么区别啊

紫砂壶泡茶更好!

紫砂壶泡茶,可以掌握泡茶时间的长短!

想喝浓一点,泡时间长一点!

想和淡一点,泡时间短一点!

紫砂杯的泡茶时间,一直要等你把杯子里的茶水喝完!!

④ 关于紫砂壶

1 除了紫砂壶之外,紫砂还有哪些? 还有很多比如雕塑;香炉;壁挂;水洗;花瓶;茶海;茶杯,文房雅玩,紫砂挂件等等; 2 请问绿砂可以泡茶吗!有人说绿砂不能泡茶!紫砂才是泡茶的! 其实紫砂只是统称,它有五种天然颜色,紫泥量最多所以统称紫砂。(紫、红、黄、绿、白、)它可以配出丰富多彩的各种颜色,这就是它与其他陶瓷的不同之处。绿砂不但可以泡茶而且养好的壶温润如玉,令您爱不释手。 3 如何鉴别紫砂的真假?有人说只要用火柴在壶的表面能够划着就是真的紫砂,请问有这种说法吗? 千万不要相信这种极不道德的商业说法,紫砂工艺师的茶壶几乎火柴都划不着,难道他们的紫砂壶都是假的? 4 问砂壶友会提供的茶壶产品,都是紫砂的吗? 问砂壶友会提供的不仅仅是紫砂还有文化。而且都确保原矿真品。 5 我最近买了一个紫砂壶,每次泡茶后都用开水清洗,但几天没泡茶,壶盖内就会有发霉的现象。我想请教下这是什么原因? 一、是您的紫砂壶不透气或打过蜡,也许是您没等它完全干透就把壶盖盖上。二、可能您的壶并不是紫砂做的,或是普通的沾浆壶。因为正常情况下,好的紫砂壶用过清洗干净,并干透后。是不会出现发霉现象的。 6.网孔出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好像徐秀棠,韩其楼等人的著作没有提及? 网孔是从民国开始才在小壶出现的,在这之前只有在大壶出现过。文革时由于日本人大量定购网孔紫砂壶,才开始(优点出水好、不塞孔)被广泛采纳、推广。 7 红拼的意思是不是在壶的外面图上红色? 红拼是红泥拼调了其他泥料,并不是在壶的外面图上红色。 8 敲击茶壶听声音的目的是什么?敲把、敲壶身、敲壶嘴等不同部位的效果是否一样? 其实真正的紫砂壶表面是一种淡淡的润光,而不是发“亮”(注:是润而不腻)仔细看,我相信您一定能够看出来,敲击茶壶听声音的目的是,一、听是否有裂痕的声音;二、听火侯到不到位,声音较清脆的其火候“到位”,声音较沉闷火候“欠火”。当然,就是这个听的工夫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琢磨。 9 紫砂壶的“网孔出水”是怎么一回事,何为紫砂壶的“包浆”? 紫砂壶有分单孔和网孔两种,单孔有时泡一些小叶种的茶叶,较容易堵塞。网孔筛茶出水就好多多了。一般是指,紫砂壶用的时间久了(注:要经常用养壶巾擦拭)。壶的表面上会有一层温润的包浆。 10 听说紫砂壶盖和壶把的撞击声,是越清脆越好。他除了和火候有关,和紫泥的纯度有关吗?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只能在同一种泥料、容量、体型的壶。还有火候过老的壶敲起来越发清脆、明亮。特别是有些粘浆的和注浆低劣壶种。 11 清水泥和底槽青泥在分类时,应分别属于(紫泥、本山绿泥、朱泥)的哪一个类别。底槽青是否还有其他的名称? 清水泥和底槽青都属于紫泥系。底槽青都是产自黄龙山四号井,原矿由PICC提供质量保险。现在,黄龙山四号井的底槽青确实很少了,因为四号井已经塌了多年。市面上假冒的朱泥壶简直多不胜数,而且花样也是层出不穷。纯朱泥制壶是不需要搀杂什么材料的,原矿直接制作、烧制,成品就是红色的。 12 大致相同的壶形,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壶形,包括壶嘴底部开孔数目都相似的情况下,为何有的壶出水甚好,而有的壶却很不理想? 出水的好坏与否与壶的价格没有直接的关系,价格应该由泥料,做工和造型以及作者来决定。 13 在养朱泥壶的时候,平时要注意什么特别之处吗? 一般来说,朱泥壶的养壶方法和养别的泥料的壶的方法差不多。但是,要切忌油污以及带异味的东西的接触。 14 认为“无朱不皱”正确吗?是否只要是原矿纯朱泥的作品都应该会皱的? 这句话是正确的。皱是相对于而言的。一般来说,壶身是最皱的地方,而壶嘴、壶把则次之 15 如何正确理解半手工与全手工这个问题? 对于泡茶而言,全手工壶和半手工壶并无差别。全手工壶只是在收藏价值、升值空间上要高于半手工壶 16 用放大镜观察壶身时,有什么鉴别技巧及怎样分辨泥料好坏及工艺水平? 泥料的好坏,一般来说,好的泥料看上去“柔”、养出来“润”。出浆速度快,包浆“珠圆玉润”。至于工艺水平,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成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的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是清清楚楚,按照紫砂壶特殊的工艺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绝对在一条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否则,就不能算是把好壶。 17 请问名家作品从明代至今壶嘴和壶盖的最上端是标准平行的成一条直线这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正确的。关键是要看什么壶型而言的。很多时候,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或者是为了诠释自己对壶的理解会对壶型做出相应的修改。 18 紫泥调砂和拼紫是一回事吗? 紫泥调砂和拼紫不是一回事。简单说来,“紫泥调砂”就是紫泥中调入砂粒(缎砂居多)。“拼紫”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矿泥拼凑起来的。 19 请问纯朱泥跟红芯朱泥那种好? 红芯朱泥是属于纯朱泥的一种。所以,两者都适合泡乌龙。红芯朱泥是纯朱泥中的极品。具有纯朱泥的一切特性。两者最只要的区别就是:红芯朱泥质感强烈(颗粒分布无规律、粗犷、手感极佳)。 20 拼紫泥做的壶适合喝什么茶? 拼紫泥的壶泡乌龙、普洱等茶都不错。另:壶的口盖大小、容量大小等原因也是衡量泡何种茶的标准。 21 紫砂泥料的透气性如何进行评价和比较? 紫砂壶泡茶时候,既不奇香又无熟汤气,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砂质茶壶能吸收茶汁,使用长久能增积“茶锈”,所以空壶中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便于洗涤。茶壶日久不用,难免异味。但内积茶锈无需除去,可用开水泡烫几遍,浸没在冷水中,然后取出卸出冷水,泡茶原味不变。 *.冷热急变性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膨胀,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提握抚拿不会炙手。 *紫砂耐烧。冬天置于温火炉炖茶,壶也不易爆裂。由于紫砂的物理性能好,它不仅适宜于泡茶,而且紫砂花盆栽培花木有成活率高,不易烂根,长势茂盛和落叶较迟的优点。 22 评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条件是不是只看他做壶的功力而不看其他方面(比如在壶身上刻字的好坏)所具备的条件呢? 评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条件是越来越高的。要求工艺师不仅掌握各项技能,相应的外语能力也要过关。而且还要有其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3 紫砂有多种颜色多种泥质。为什么还会有由多种泥相互混合而成的另一种泥料呢?比如拼紫泥等等。拿拼紫来说,它是由几种泥调制成的,那它是不是会比原矿在透气性、泥料特性上要差一些 正是由于紫砂的五颜六色,所以直到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对它如痴如醉。如果,紫砂只有一种颜色的话,还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它吗? 一般来说,泥料的透气性只能相对于而言。调和泥也是通过原矿调配出来的,只是颜色上要比原矿泥丰富多了。 24 请问喝铁观音、乌龙茶用什么壶合适? 喝铁观音、乌龙茶一般是用朱泥壶最合适。 25 请问宜兴的名人紫砂壶从壶嘴往里吹气后壶盖都能跳动吗?如过不都是的话请问哪些能哪些不能? 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通常情况下,口盖密封度较好的壶,往里面吹气,盖子都会跳起来;反之则不会。 26 一人喝壶的大小应选多大?适合绿茶的是什么泥?适合乌龙的是什么泥? 一人喝壶的大小应选150cc~250cc左右的都适宜,或者更大一些也无妨。因为各人的饮茶习惯有所差异。 适合一个人使用的,一般认为100~130cc较为合适。适合四个人使用的,认为180cc~250cc较为合适。关键还是看各人的饮茶习惯而定。 缎泥壶、底槽青壶泡绿茶较为合适;泡乌龙的话,最好用朱泥壶。 27 半手工的壶一般情况下是不是壶身借助模具而其他象嘴、的、把都用手工制作呢? .一般圆壶还是要先打身筒,然后再借用模型来整理、调整;而方壶则是将泥片直接放在模型里面进行裁减、整合。所以,一般半手工壶看起来都比全手工更为工整 28 紫砂壶表面微微起泡是由于是原因造成的? 陈腐期久的泥料“纯”,可塑性要高一点。感觉没有那么“暴”。泥料的陈腐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越久越好,但是制壶前需要回炼一下,不然就会造成您上述的情况。另:壶如遇水后,回窑重烧也会出现您上述情况。 29 普通泥与最好的泥价差是多少呢?最好的泥是哪种? 只能相对而言, 每种泥料都有好坏等级之差。而且好坏的价格差是很大的, 30 泥的差别对壶的价格影响有多大?出品人对价格的影响有多大?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属功用标准。泥、制壶者对壶的价格都有很大的影响,级别越高的工艺师选用的泥料相对来说也是档次高的泥料。 31 拼紫泥是低档泥料吗? 每种泥料都有好坏之分,就看制壶者怎么对待了。拼紫泥应该是属于中高档的泥料。 32 何种壶型适合何种茶叶?包括绿茶、红茶、普洱、乌龙? 一般来说,口盖较宽的壶型适合泡绿茶之类的茶,而壶身较扁的壶型较适合泡乌龙、普洱之类的茶。但是,如果不是特别讲究的人,壶型上的选择可以忽略,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33 小的壶泡茶,对茶色及茶香有没有大的影响? 茶色及茶香没有大的影响。另:这样小容量的壶和其它的壶在使用上面是没有分别的。 34 紫泥、红泥等都有清水泥之说? 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只要是原矿泥都可以叫清水泥。 35 用紫砂壶泡什么茶最好呢?有人说泡乌龙茶及铁观音最好,而泡绿茶和花茶就不合适了,是这样吗? 紫砂壶泡什么茶为好,关键是由所选的泥料决定的。泡乌龙茶当然朱泥壶最好,泡绿茶、花茶,推荐缎泥壶。而泡普洱、红茶等,认为底槽青较为适宜。

⑤ 紫砂壶有保存的期限

本人认为:如果是原矿泥,首先收藏者,买来不用或买来用,好好养壶,让壶永远干净;其次杜绝和一些有杂气的物品与壶接触。最后,让壶尽量完整。就没有保存期

⑥ 紫砂壶是用的时间越长越好吗一把好的紫砂壶能用几年

紫砂壶的使用没有年数限制,只要不磕碎,如果保养的好,可以一直用下去。

⑦ 紫砂壶长时间不用如何放置

1.使用过的紫砂壶一定要让它完全阴干,不能够壶内有湿气存在。如何检验茶壶是否已干,可以放块纸巾,盖上盖子,第二天打开壶盖看看纸巾就知道。
2.若还有湿气的茶壶则不能够包裹起来或者放到盒子里,否则壶内茶垢容易出现霉变。
3.茶具应该放在通风透气、避免阳光可长时间直射的地方。不能够放在闷燥之处。最好家里有一个专门放置壶的博古架。
4.茶壶长期不用还需要在壶里放一把干燥的茶叶,此茶叶一定是这个壶一直泡的这种茶。不定期看看壶内茶叶是否出现了潮湿,如何发现潮湿了应马上倒掉此茶叶,打开盖子重新把壶彻底阴干。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壶内的茶垢出现霉变,我们都知道茶叶最容易吸潮吸味,空气中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水汽,这些水汽会通过壶口、壶嘴进入紫砂壶的壶内,如果壶内有一把干燥的茶叶,这些茶叶就第一时间吸收这些水汽,我们就可以保持此壶内的干燥度了。

⑧ 贞的元年是哪一年那时期的紫砂花瓶估价大概在多少

635到700年 有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可见世人对宜兴紫砂之珍爱。宜兴丁蜀镇羊角山的紫砂古窑址以及出土的紫砂茶具残片证实,宜兴紫砂器的生产,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千年陶都数宜兴 陶都宜兴东临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沪、宁、杭的中心,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新兴城市。宜兴古称阳羡、荆溪,自秦始皇设阳羡郡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在该地曾先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窑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残片。 唐代,宜兴郡以好茶闻名全国;从唐肃宗到明太祖的600年间,常州阳羡茶均为上等好茶;并且设立了“贡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间废除团茶政策,遂带来了制茶方法的改革。宜兴独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其制品通称“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生产、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当时,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此后经久不衰。宜兴紫砂从明、清开始就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宜兴也得以成为与景德镇瓷都相并列的陶都。20世纪初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十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仍高达220多万件。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砂锅、人物雕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产品畅销世界。宜兴紫砂茶壶更与中国茶同销欧洲,成为欧洲制壶的蓝本,足见宜兴紫砂的珍贵。 紫砂茶具领风骚 紫砂陶主要品种有壶、杯、瓶、鼎、碗、盘、碟等等,造型丰富多彩,尤以紫砂茶壶最为出色。其独有的实用性能与艺术鉴赏价值的高度和谐统一。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已经兴起。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据专家介绍,紫砂茶具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从万历到明末,紫砂茶具发展迅速,名家辈出,前后出现“四名家”、“壶家三大”。明朝的时大彬是“壶家三大”之一。他最初仿供春,喜欢做大壶。后来在游娄东时与名士陈继儒交往甚密,共同研究品茗之道,根据文人士大夫雅致的品位把砂壶缩小。点缀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饮茶品茗的趣味。他制作的大壶古朴雄浑,传世作品有菱花八角壶、提梁大壶、朱砂六方壶等。他制作的小壶令人叫绝,因此当时就有“千奇万状信手出”、“宫中艳说大彬壶”的赞誉,被誉为“千载一时”。时大彬也因为被后人公认为,为紫砂器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重要人物。 享誉世界收藏热 新中国成立后,宜兴紫砂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 27万多元。自1957年起,紫砂产品恢复出口,年产量达106万件,产值28.1万元。 1984年3月,紫砂名师李昌鸿,应邀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这是紫砂艺人第一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博览会。同时还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了紫砂工艺示范表演。此后不久,紫砂名师李昌鸿、沈蘧华制作、陶刻高手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紫砂名师顾绍培制作、陶刻高手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为中国紫砂赢得了世界声誉。 随着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制造技术的提高,宜兴紫砂陶艺已臻愈益精妙之境。上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东南亚各地对于紫砂的狂热支持,也为紫砂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紫砂收藏热一度有所降温,但近来又呈现出反弹之势,对宜兴紫砂挚爱者仍趋之若鹜。

⑨ 问一下用过的紫砂壶长时间不用该如何保存

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燥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勿放近多油或多尘埃的地方。
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封。
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每次用完后,用纱布吸干壶外面的水分,接着倒出壶内的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焗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所有的茶叶,将冲过的水浇匀壶上,最后用布轻轻擦干。

⑩ 紫砂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紫砂壶的历史

唐宋两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明代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又一高峰。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曾有记载紫砂壶的诗句。有关紫砂壶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居诗。梅尧臣的《一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陶登上了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居宜兴时,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

元代时,紫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元朝时已有用紫砂壶沏茶的风气。

到了明代,紫砂壶才开始真正兴盛起来,尤以宜兴的紫砂壶为名。紫砂壶也已由日用品进入到工艺美术品的境地。明代时,宜兴的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也是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明代壶艺最高的是时大彬,他的作品淳朴古雅,有“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

明末清初,壶艺的风格日益倾向于精工巧妍一途。清代,紫砂壶的式样变化多端,新品种不断增加。其中有借鉴花果造型和仿古铜器式样的茶壶,还有用各种粉彩山水装饰的紫砂壶,以及各式紫砂象形果品。由于壶艺精进,紫砂壶常被宫廷皇室选为贡品,并远销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各国。清代的紫砂壶壶形日渐缩小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实用器具。紫砂壶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古朴而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目前收藏品中一种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在显微镜下的紫砂壶既是周身布满气孔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大多数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团聚体内部的为闭口气孔,而包在起周围的为气孔群,即开口气孔。紫砂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就因这种特殊结构的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而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开口气孔群。据测试,紫砂陶器的气孔率约为5%。紫砂壶的气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正因其这种独特的质地,使紫砂壶极适于沏茶。紫砂壶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使品茶达到完美的境界。
据《阳羡瓷壶赋

阅读全文

与紫砂瓶的年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是哪个省的 浏览:447
马鞍山市保安 浏览:253
股权转让样本 浏览:716
工程管理保证书 浏览:198
社区矛盾纠纷排查汇报 浏览:352
新疆公共就业服务网登陆 浏览:316
侵权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上海 浏览:145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