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刑事案件起诉期限多长时间
刑事案件起诉期限:一般刑事案件,检察院在接到公安机关移交的案件资料后回,会在一个月内作出起诉或不予起答诉的决定,案件重大、复杂的,可以在一个半月内作出决定。
案件情况不同的,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时间也会有很大不同:
1.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2.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后,认为证据不足的,可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时间为一个月,以两次为限,但中间检查院审查起诉的时间,通通重新计算。那么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时间,至少多了两个月,至多是五个月。
我国的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活动。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应当在1个月以内补充侦查完毕,补充侦查以2次为限。
㈡ 民事案件起诉期限
法律规定,诉讼时效一般为还款期限届满后2年内,但是也有其他特别规定,我国回民法通则第140条确认了诉讼时答效中断的情况和事由,“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你公司有没有在还款期限也就是07年11月之后向对方提出还款的要求,如果能有催款单据之类的东西加以证明就更好了,然后你根据催款的时间重新开始算2年,只要这个2年的时间不超过今天,你们就还可以去起诉。
㈢ 如何把握行政案件的起诉期限
一、《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对不须以申请复议为前提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起诉期限的规定。如果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不足三个月的(如十五日、三十日),可按其规定办理。但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起诉期限不足三个月的,因其与行政诉讼法的该条规定相抵触而无效。 如果行政机关规避法律,向当事人告知的起诉期限少于法律的规定,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告知的期限外,相关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仍有权提起诉讼。如果当事人超过相关法律规定的期限,但在三个月以内起诉的,人民法院仍不能认为其超过了起诉期限。因为当事人可能会因行政机关的告知错误而失去在相关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起诉讼的机会,所以有必要对其起诉期限予以适当延长,但不能超过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三个月的期限。如果行政机关因失误向行政相对人告知的起诉期限长于相关法律规定的期限,相对人起诉时即使超过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只要未超过行政机关告知的期限,人民法院也应认为其起诉有效。因为相对人超过了相关法律规定的期限,是行政机关告知错误造成的,其责任不在相对人。 二、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复议法》第十九条规定,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不作答复的,复议申请人可以在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之日起或行政复议期满之日十五日内,提起诉讼。 需要注意的有两点:①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必须先申请复议,应当是法律、法规的规定。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对当事人和人民法院不具约束力,当事人可直接起诉;②复议期限为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从及时解决纠纷,提高复议效率角度出发,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复议期少于六十日的,应当认定其有效;如果超过六十日的,因其与复议法第三十一条相冲突,应为无效。 三、《最高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行诉法解释》)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诉权或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应当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其期限为三个月或该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时间。但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两年。这里的两年是绝对期限,超过两年起诉的应为无效。 行政机关作出的事实行为和复议决定书未告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也适用该规定。 四、《行诉法解释》第四十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其起诉期限应按相关法律规定执行,不能一概按三个月计算;并且此种情况下不再适用上条有关起诉期限的规定。 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是有关行政案件最长诉讼时效的规定,无论何种理由,当事人超过这个期限起诉的,人民法院不再受理。该条规定不仅适用于《行诉法解释》施行后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且适用于该解释和行政诉讼法施行前的具体行政行为。因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有关利害关系人决定是否提起诉讼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具体行政行为是在该解释或行政诉讼法施行前作出的,但有关当事人在其施行后才得知,其原因在于行政机关未向有关利害关系人履行告知义务。为充分保护有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应当允许其对该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五、《行政法解释》第三十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期限内拒不履行、拖延履行或不予答复的,申请人可以在期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法律及规范性文件未规定履行有关职责的期限的,行政机关应当在该条规定的六十日的期限内履行。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应遵从上述期限。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的,申请人当即就可起诉。 六、《行诉法解释》第四十三条规定,由于不属于起诉人自身的原因超过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而不能提起诉讼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间内。不属于起诉人的原因不仅包括被告的行为,而且还包括自然灾害、战争及其他人的行为。同样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不仅指被告实施的,而且还包括其他机关。 《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第三款规定,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法定期限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所以对原告超过起诉期限的起诉,人民法院也应受理,庭审查证无法定理由的,裁定驳回起诉。
㈣ 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案件起诉期限是好久
你指的应当是诉讼时效。
自公司知道之日起2年,可中断可中止。
就你所述的情况,诉讼时效可以从报公安机关后开始算2年。
所以10个月显然没有过期。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要是对方没钱还了,即使提起诉讼也是没用的。
㈤ 起诉期限~~~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专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向人民属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起诉可由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法定期限。行政诉讼起诉期限是法律设定的起诉条件之一,解决的是行政起诉能否进入司法实体审查的问题。
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由法律规定。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行政诉讼只有起诉期限的耽误,没有起诉期限的中断。只有在起诉期限内提起诉讼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才有权对其进行司法审查。超过起诉期限起诉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只能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在立案受理时没有查明,但在审理过程中查明已超过起诉期限的,人民法院应该裁定驳回起诉。
㈥ 刑事案件一般在多少天之内起诉算有效期
这个需要具体分
其实这个属于追诉时效的问题
追诉时效是刑法规定的司法机关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过法定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起诉,或者宣告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
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刑法》第88条第1款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追诉时效的延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已经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已受理案件。这是此种追诉时效延长的前提条件。
第二,行为人实施了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行为。我们应当将其解释为逃跑或者藏匿,使侦查或者审判无法进行的行为。对于行为人在立案诊查或者案件受理后,仅仅实施了串供、毁灭犯罪证据等行为,但没有逃跑或者藏匿的,不能使用追诉时效的延长。虽然这些行为也具有妨碍侦查或者审判的性质,但它们不能使诊查或者审判无法进行,因此,它们不属于我国《刑法》第88条第1款中所说的“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行为。
㈦ 取保候审案件的审查起诉期限是多久
取保候审的最长时限为一年,在一年内如果办案单位收集到了新的证据,可以随时提请检察院起诉,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在一年内办案单位没有取得新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就要撤销案件,或者转为监视居住继续侦查。
通常,司法实践中,大多复杂的数刑事案件都取证困难,耗费司法资源,取保候审时间长。再者,检查院是否起诉取决于证据与案情,并非取保候审时间长短,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检查院决定不起诉分为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证据不足不起诉,以下供参考:
第一,法定不起诉是这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二,酌定不起诉是指符合下列情形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1)犯罪嫌疑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照中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2)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
(3)犯罪嫌疑人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过当而犯罪的;
(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5)在犯罪过程中自动中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没有造成损害的;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
(7)被胁迫参加犯罪的;
(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有重大立功表现
最后,是证据不足不起诉,是符合指以下情形,可以作出:
(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
(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
(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的;
㈧ 民事诉讼的有效期是多长时间超过时长是不就不能提起诉讼了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时效过期,有起诉权,但丧失胜诉权,等于没起诉
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一条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第一百九十二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义务人已自愿履行的,不得请求返还。
第一百九十三条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百九十四条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下列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丧失代理权;
(三)继承开始后未确定继承人或者遗产管理人;
(四)权利人被义务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导致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的障碍。
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第一百九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第一百九十六条下列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
(二)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
(三)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
(四)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的其他请求权。
第一百九十七条诉讼时效的期间、计算方法以及中止、中断的事由由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无效。
当事人对诉讼时效利益的预先放弃无效。
第一百九十八条法律对仲裁时效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第一百九十九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的存续期间,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产生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规定。存续期间届满,撤销权、解除权等权利消灭。
(8)案件起诉期限扩展阅读:
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九条的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1月26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第六部分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中,
第169条规定,权利人由于客观的障碍在法定诉讼时效期间不能行使请求权的,属于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的“特殊情况”。
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者法定代理人本人丧失行为能力的,可以认定为因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