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举证期限届满后,还可以再提交证据吗
根据民事诉讼法证据规定第41条的说明可以看出,第一审程序中举证期限届版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可权以作为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使用。第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法院取证未被允许,而二审法院认为应当允许的证据。所以举证期限届满后发现的证据根据情况是可以作为新证据来使用的。不知道还有高人予以补充的没,或有不对请指正。
2. 举证期限过了有对本案重要关系的证据交由法院法院该怎么看
两个途径:
1、用辅助证明材料证明你的“新证据”是在举证期限过后才“发现”或“获得”的,法院会直接采纳。比如有位关键证人刚刚回国,或者此前你并不知道有这个证人;在开庭后你才知道对方曾去过某某地方,你在举证期后才获得某个监控录像记录,并且其有关键证明作用等等。只要辅助证材料能证明你是新发现或新获得的就可以被采纳,但要有补充证据申请,并写明原因。
2、有些“新证据”是对举证期限内已有证据的“补充证据”。如举证期内你提交了债务纠纷的欠条,但法庭调查时,对方认为签字或公章系伪造而不予认可。这时,你可以在举证期外再次提交补充证据,如:对方曾认可欠条签章的谈话录音、笔迹鉴定报告、证人证言或申请新的证人出庭作证,以证明欠条的真伪性。这种证据属于在庭审中对方新的观点的补充证据,并不违反“证据固定与证据失效”的法律原则,法院一般都会予以采纳。但在证据和证据目录前必须写一份补充证据申请,按照诉讼材料的标准格式:申请人;申请事项;案由;事实和理由;附本xxx份。直接交给法官或书记员就可以了,对方即使有辩驳也不会影响证据效力。
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你此前未重视或因自己原因未提交的证据。这就要看法官和对方的态度了。有些法官直接就不接收材料,即使接收了,只要对方辩称,证据并非新发现或新产生的,因此不予质证,那就没办法了。
法律规定,未予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判案依据……
关于二审出示相关证据,如果上诉方并未提出新的诉讼请求,那就没有补充证据的程序,一切和刚刚说的新证据的要求相同。如果对方有新的诉讼请求,也仅对新的诉求提供双方证据,和一审诉求相关的证据同样不会被采纳。
所以等到二审再出示关键证据是非常消极的做法,常常导致一审败诉后二审也无法挽回!
记住:法官的判决被上诉是不会影响其“业绩”的,但如果上诉的结果是“发回重审”或“直接改判”,那一审法官的业绩也就毁了,所以他们在判决时是非常小心的。或者提前询问上一级法院“关键法官”对此案的看法和意见,或者严格按照已有证据做出判决。到了上诉法院,上诉主审法官也会多少顾及下级法官的颜面,只要没有特别出格的问题,上诉只是个过场,可能连庭都不开就直接判决或裁决了。什么到二审再出示一审诉求的关键证据,被采纳的几率微乎其微。除非你弄成全国舆论关注的大案要案热点案件,否则,老老实实给自己找个理由,在一审中想办法弄成补充证据(对已有证据的补充证明)是最理想和稳妥的。
愿你能判如所求……
3. 第三人在举证届满后出具的证据有效吗
第三人的举证是书证、录音、录像的法定证据的,只要在庭审期间是有效的证据。
4. 请问超过了举证时间的证据有效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法发〔2008〕42号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指导和规范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提高诉讼当事人的证据意识,促进民事审判活动公正有序地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一些地方对《证据规定》中的个别条款,特别是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理解不统一。为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充分行使,保障人民法院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现将适用《证据规定》中举证时限规定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举证期限问题。《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举证期限是指在适用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基础事实的期限,该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但是人民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指定的举证期限可以少于三十日。前述规定的举证期限届满后,针对某一特定事实或特定证据或者基于特定原因,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酌情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或者反证的期限,该期限不受“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 二、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举证期限问题。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受《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限制,可以少于三十日。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少于三十日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当事人补足不少于三十日的举证期限。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可以少于三十日。 三、关于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后的举证期限问题。当事人在一审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驳回当事人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生效后,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重新指定不少于三十日的举证期限。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于三十日的举证期限。 四、关于对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提出相反证据的举证期限问题。人民法院依照《证据规定》第十五条调查收集的证据在庭审中出示后,当事人要求提供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确定相应的举证期限。 五、关于增加当事人时的举证期限问题。人民法院在追加当事人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情况下,应当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为新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指定举证期限。该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 六、关于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问题。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经人民法院准许的,为平等保护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延长的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 七、关于增加、变更诉讼请求以及提出反诉时的举证期限问题。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内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或者人民法院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后,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当事人对举证期限有约定的,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八、关于二审新的证据举证期限的问题。在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中,当事人申请提供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受“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 九、关于发回重审案件举证期限问题。发回重审的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在重新审理时,可以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发回重审的原因等情况,酌情确定举证期限。如果案件是因违反法定程序被发回重审的,人民法院在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后,可以不再指定举证期限或者酌情指定举证期限。但案件因遗漏当事人被发回重审的,按照本通知第五条处理。如果案件是因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协商确定举证期限,或者酌情指定举证期限。上述举证期限不受“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 十、关于新的证据的认定问题。人民法院对于“新的证据”,应当依照《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的规定,结合以下因素综合认定: (一)证据是否在举证期限或者《证据规定》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其他期限内已经客观存在; (二)当事人未在举证期限或者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期限内提供证据,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5. 根据新法规定,如果超过举证期限提出的证据 有什么法律后果
虽然超出了来法律规定的期自限,但是你可以在开庭的时候最好是之前交给审判长,你也可以提出延长举证期限的。民事诉讼讲究的是证据,你有证据,法官是会考虑的。如果对方以这个为理由拒绝质证反而对他不利,因为法官会想你是有理的为什么不敢对质?民事诉讼法官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的,所以,有时候你看起来会赢的官司,不到最后判决,还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何况,判决你不服的话会以这个为理由提起上诉的,所以法官会考虑你超出期限提供的证据的。
6. 举证期过后当庭提交证据是否有效
按现行法律规定,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证据效力存在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第二:新证据在举证期限外提供的,认定有效。
《民事诉讼法》第1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新的证据”的范围做了,明确的限定。
超过举证期限后,新的证据还可以提交:
(一)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如果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7. 一审时举证期限届满后就不能提出证据了吗
不一定啊!
8. 法院是否可以采用举证期限过后,企业方提交的证据材料
企业方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材料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43条: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为保证案件的公正,法院可以要求对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进行质证。
9. 在法律上举证时限过期后出现的证据还有效吗
超过举证期限提交证据,法院一般不组织质证,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34条:“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当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第47条第1款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9)举证期限届满后的证据扩展阅读:
超过举证期限后,新的证据还可以提交
1、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2、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证据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但由于对“新的证据”没有明确的界定,实践中将迟交的证据都视为新的证据,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
一些动机不纯的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不提供证据,在开庭审理中搞突然袭击,或者在一审期间不提供证据,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再提供证据,以实现其拖延诉讼、损害对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应当遵循的诚实信用原则,严重地干扰了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损法院裁判的权威性,有损对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且对有限的审判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是导致审判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10. 超过举证期限再举证需要承担哪些法律后果
你好,
一、当事人应当在人民法院送达的举证通知书上载明的举证期限内提交全部证据材料。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除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外,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
二、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在举证期限内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和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均应提交书面申请,并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在申请后七日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申请不予准许。
申请证据保全的,须提供相应的担保。
四、当事人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并在提出申请之日起七日内预交鉴定费用,当事人因在规定期限内不预交鉴定费用而未能鉴定的,则自行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五、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六、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出庭作证的合理费用,由提供证人的一方当事人在申请后七日内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申请不予准许。
七、符合《规定》第四十一条、第四十四条规定条件的新的证据的提供期限为:
当事人在一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
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
八、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二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人民法院准许其申请的,有关费用由提出申请的当事人在提出申请之日起七日内预交,到期不预交的,则对其中申请不予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