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商服务 > 江夏区马鞍山煤矿具体地址

江夏区马鞍山煤矿具体地址

发布时间:2021-11-03 10:32:00

⑴ 南京周边哪边有矿山石矿,煤矿,铁矿只要是矿都可以,不论大小,请写上具体地址,最好有联系方式!谢谢

梅山铁矿
梅山铁矿旁边就是梅岭小区,公交车站名叫梅岭小区
从梅岭小区到地铁的最近站是小行站,大约7站路,不行是不行了(除非您乐意走,哈哈)

坐169路至小行站,或者直接坐到底站到地铁安得门站也可以

上行:西善花苑 - 盛周路 - 西柿路 - 贲家井 - 梅山第二医院 - 梅欣小区 - 梅山高级中学 - 梅山第二中学 - 梅岭小区 - 西善桥 - 友谊桥 - 竹柳新村 - 油坊桥 - 南河大桥 - 小行里 - 小行 - 时光澔韵 - 菊花台 - 安德门[地铁站](北) (19站)

⑵ 中国煤矿、铁矿都在什么地方。

铁矿: 内蒙古白云鄂博
湖北大冶
辽宁鞍山,本溪
河北迁安
安徽马鞍山
海南的石碌
四川攀枝花等
矿:河北开滦
辽宁阜新
山西大同,阳泉,安徽淮北
江苏徐州
黑龙江鸡西,鹤岗
河南平顶山

⑶ 张之洞与洋务运动的故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主要实业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芦汉铁路建成之日,也是张之洞督办粤汉、川汉铁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设办新式学堂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总督衙门有一挑水人听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人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注意,那时候的留学生可不是1/4回国,3/4滞留。可以想象武汉当时的风气!对了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张之洞创办新军(曾记否,双十节,武昌起义!楚望台!)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在省城东门外卓刀泉创建农务学堂。1900年正式开学,聘请美国农学教习2人指导研究农桑畜牧之学。 1906年,农务学堂校址迁移到武胜门外多宝庵地方(今湖北大学校园),开设高等正科,改名为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并附设实验场。这是湖北最早的近代农业学堂和现今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 张之洞还在湖北铁政局内创建工艺学堂。课程有汽机、车床、绘图、竹器、洋脂、玻璃各项制造工艺。张之洞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使包括汉口在内的武汉三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制。传统的书院教学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张之洞致力于书院改制,相继对江汉书院、经心书院、两湖书院的课程作出较大调整,各有侧重,以“造真材,济时用”为宗旨。在兴办新式学堂方面,其创办的算学学堂(1891)、矿务学堂(1892)、自强学堂(1893)、湖北武备学堂(1897)、湖北农务学堂(1898)、湖北工艺学堂(1898)、湖北师范学堂(1902)、两湖总师范学堂(1904)、女子师范学堂(1906)等等,则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层面。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为南疆抗法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武汉成为中国近代重工业基地的奠基人;他兴建了贯穿中国的大铁路,兴办的各种学校和新式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他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

⑷ 张之洞在历史上怎么评价他的

张之洞的评价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自号抱冰老人,南皮人,南京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中国重工业奠基人。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芦汉铁路建成之日,也是张之洞督办粤汉、川汉铁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
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办新军办新式学堂,大力引进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对于留学生,张之洞一直优礼有加。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总督衙门有一挑水人听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人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注意,那时候的留学生可不是1/4回国,3/4滞留。可以想象武汉当时的风气!对了张之洞还是六君子之一——杨锐的老师。
张之洞创办新军(曾记否,双十节,武昌起义!楚望台!)回任湖广前夕,曾奏准将已经练成的江南自强军护军前营五百人调往湖北,“教习洋操,以开风气”。

⑸ 大武汉的初创之况

说起大武汉,就不能不提起 这个大武汉理念的建立者张之洞(1837-1909)。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汉口,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刘少奇曾在此领导工人罢工)。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汉阳步枪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芦汉铁路建成之日,也是张之洞督办粤汉、川汉铁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间,湖北武汉在商业、工业、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武汉城市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界标。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创新是关键。据统计,张之洞督鄂期间,设置各类新机构36个,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设,75%是按张之洞设。明确标示出张之洞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新机构的设置,既是张之洞锐意创新的标志,也是张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会生产力、民族资产阶级、新式知识分子、倾向革命的士兵,最终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⑹ 铁矿 煤矿 油田 分布地方与名称.

北方地区

煤矿:抚顺、阜新、鸡西、鹤岗、开滦、大同、峰峰、阳泉、平顶山、焦作、兖州、平朔、神府。油田:大庆、辽河、吉林、胜利、华北、中原。铁矿:鞍山 磁山

南方地区

煤矿:徐州、“两淮”六盘水、天府;海盐:莺歌海、布袋;铁矿:海南、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有色金属:铜(德兴、东川)、钨(大余)、锑(锡矿山)、铅锌(水口山)、锡(个旧)、汞(铜仁)、铝(修文)

西北地区

油田:克拉玛依、玉门、南疆。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镍(金昌)

青藏地区

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盐池:茶卡盐湖

⑺ 马鞍山村的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56.37亩(其中:田78.08亩,地178.29亩),人均耕地1.33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73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7亩,主要种植竹子、柑橘等经济林果;草地220亩;荒山荒地196亩,其他面积77.63亩。有煤矿等资源。

⑻ 张之洞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这样,就以炼铁厂为中心,兼采铁、和采煤和炼钢为一体,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也是远东第一座的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为我国重工业开了先河。除此之外,张之洞还创建了我国首家系统完备的军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造”从此闻名天下(曾记否,汉阳步枪在八年抗日战争都在用),在中国近代军事建设以及国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⑼ 读我国主要煤矿发布图,回答(7分) (1)我国煤矿集中分布的地区在哪里(2分)(2)图中甲地区优势资源


(1)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2分)
(2)煤炭外运力量薄弱 一是兴建和改造相关铁路,扩大煤炭的外运能力。二是在煤矿附近建火电站,变输煤为输电。(3分)
(3)包头 武汉 马鞍山(任答两个即可,2分)

⑽ 武昌县的区域简介

位置面积武昌县位于长江中游东南岸,地处东经114º01’~114º35’、北纬29º58’~30º32’。其东北与鄂州市毗连,东南与大冶县接壤,南与咸宁市相邻,西南与嘉鱼县交界,北与武汉市洪山区相靠,西北隔长江与汉阳县和汉南区相望。县境东西宽54.17公里,南北长83.2公里,总面积2008.98平方公里。县治纸坊镇。 一,武昌县在周代属楚,秦属南郡。前201年设置江夏郡,设沙羡县,治涂口(现在的江夏区金口街道)。378年改汝南县。581年改江夏县,589年改治郢城(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1912年置武昌县,隶属于江汉道,1930年改隶湖北省第一专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的傅家坡设立武昌县人民政府,隶属于大冶专区。1952年改由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11月,武昌县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政府迁往纸坊镇。1961年4月,又将其划归孝感专区,1965年划归咸宁专区。1975年11月,武昌县再次划归武汉市,成为武汉市的郊县之一。1995年撤县建区,成立武汉市江夏区。
二,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为武昌郡治。故治在今鄂州市市区。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后属隶属鄂州。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因该名与鄂州的武昌军雷同,遂取“玉宝寿昌”之文,次年改名为寿昌军,领治武昌县。端平元年(1234年),废寿昌军,武昌县隶属鄂州。嘉熙元年(1237年),武昌县又升为寿昌军,直隶武昌军节度。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寿昌军改名武昌散府,隶属鄂州路。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鄂州路改称武昌路,西移的“武昌”之名由军事建制名称变成了行政区划名称。此时,武昌县隶属于湖北道武昌路。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武昌路改为武昌府,武昌县隶属武昌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昌县属湖广布政司武昌府。清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县属湖北省武昌盐法道武昌府。民国2年(1913年),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而武昌县却改名为寿昌县。 建置沿革周代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沙羡县,治涂口(今金口),为建县之始,属江夏郡。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析沙羡县西南境置蒲圻县。吴太平二年(257年)沙羡侯降魏,沙羡县废。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沙羡县,属荆州。东晋初,中原战乱不已,豫州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乱,流寓江南,咸和年间在沙羡县治涂口北侨置汝南郡,后降为县。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沙羡县为汝南县,仍治涂口,属江夏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县治迁至郢城(今武昌),郢城亦为州治。此后,县名县治至清末未再变。其间,唐时江夏县先后隶鄂州、江夏郡和武昌郡,宋、元、明,清属鄂州、武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隶湖北省江汉道。1927年废道,直属湖北省。1932年隶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武昌沦陷期间,1939年5月10日,国民政府在县南积善乡设敌后武昌县政府,隶鄂南行政专署。1942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县南设咸武鄂政务委员会,在县北设武鄂政务委员会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9月,武昌县政府迁回武昌城区,属第一行政专署。
1949年5月17日武昌解放。6月10日,武昌县人民政府在武昌城区成立,隶大冶专区。1952年改隶孝感专区。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次年县治迁至纸坊镇。1961年4月复划归孝感专区。1965年改隶咸宁专区。1975年11月又复归武汉市。 行政区划1949年6月,全县划为7个区:即纸坊、青山、豹獬、五里界、金口、安山、山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体制,全县设红旗、金水、同力、东风、卫星、锦绣6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下辖管理区31个。1959年增设金口镇人民公社。
1983年1月撤社建乡,至1985年共设20个乡,即大桥、郑店、宁港、段岭庙、土地堂、金水、范湖、法泗、安山、河垴坊、山坡、贺站、保福、湖泗、舒安、大屋陈、五里界、流芳、豹獬、龙泉;设3个镇,即纸坊、金口、乌龙泉。乡镇下辖村民委员会330个。
人口民族1949年武昌县人口为23.69万人。新中国建立后三次人口普查:1953年全县人口38.08万人(包括武汉市青山区、洪山区等地数);1964年全县人口为35.35万人,比1953年增长31%,年均增长率为27‰;1982年全县人口为50.76万人,比1964年增加15.42万人,增长43.6%,年均增长率为24‰。1985年全县人口为52.73万人,比上年净增8362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0.2%,非农业人口占19.8%。
新中国建立后,武昌县出现两次人口出生高峰,第一次是1955~1957年,年均出生率为37.85‰,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7.99‰,其中1955年出生率最高,达32.56‰;第二次是1961~1971年,年均出生率为36.19‰,年均净增率高达33.93‰。从1971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为进一步节制人口增长,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控制第二胎,禁止多胎,全县人口出生率和净增率均逐年降低。1971~1985年的15年间,平均出生率降为19.1‰,年净增率为12.7‰。
由、于各区、乡的自然条件和行政区划的变动差异以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县境人口密度分布城镇和乡村相差甚远,城镇人口密度远远高于乡村,1953年城镇人口密度比农村高3.9倍,1982年高达6.4倍。全县人口密度1982年平均每平方公里253人,1985年为262.5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1.3‰。
武昌县的少数民族有回、苗、侗、壮、土家、满族等16个,共542人。 地质武昌县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地质特点是以原古生界为基底,自震旦纪以来,长期接受沉积,地层发育极为良好。上述沉积自震旦纪至中三叠世为海相沉积,中三叠世以后多为陆相沉积,早白垩世地层则以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第四系为近代河湖相沉积及坡积残积物。
地质结构主要是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产物,褶皱和断裂发育,岩浆活动有一定表现。北部的古生代及早、中三叠纪地层形成紧密线状褶纹、断裂与地层走向的关系,分为三组:即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的走向断层,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斜断层,区域性的梁子湖断层呈北东一南西方向通过县境东侧。
地貌武昌县境为鄂南幕阜丘陵向江汉冲积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地势南北狭长微倾;东西北依湖滨江,以垅岗平原为主要地貌类型;中部及东北部地形较高;东南部和北部属低山丘陵;西部既有孤山独岭,也有低湖平原;东北部和中部有成片的东西走向的残丘。全境湖泊众多,小河港汊注入各大湖。
山脉县境各山南面承接鄂南幕阜山系向北蜿蜒,以郑店与乌龙泉连界的个字山为主,向三方呈个字形伸延。个字山北为八分山,其西北为神山、金冈山、天光山等;其东南为马鞍山、仙人山、天子山、石山、浮山等;其东迤北为青龙山、狮子山、锦绣山、凤凰山、二龙山、丁姑山、黄龙山等。其中以八分山为最高,海拔272.5米,总面积O.8平方公里;其次为二龙山之龙泉山,海拔232.5米;丁姑山海拔200米以上;其余浮山、荷花山、灵山、马鞍山、东岳山、云井山、鸽子山、将军山、神山、长岭山、金鸡山、鹿泉山、朱皮山、香炉山、扁担山、风灯山和石山等均在200米以下。 水系县境西北濒临长江,东、北、西南三面环湖,有金水贯串其间,形成江湖环抱之势;又因全县地势南北狭长而东西倾斜,水系呈离心扇形。按自然出江口划分:金水出金口入江,梁子湖水出樊口,汤逊湖水出武泰闸。此3个水系包括诸多港汊、塘堰和湖?白,整个水域面积达106.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5.46%;其中水域面积75万余亩,占总面积的24.92%。
长江自西南而来,从四邑公堤上沙袱入境,由武金堤下横堤处出境,流程31.5公里,年过境水量达6600亿立方米。
金水从咸宁县入境,穿过斧头湖、白泥湖、上涉湖、团墩湖、西凉湖、玉门湖、鲁湖、后湖通过金水闸由金口出江,共流贯法泗、范湖、金水3乡。金水在县境内流程为42公里,年过境水量多年为120.6亿立方米。
东境有与鄂州市共界的梁子湖水系,其中有舒安湖、大沟湖,西有山坡湖,北过梁子镇有牛山湖、豹湃湖,再由长港经樊口闸注江;县北有汤逊湖、青菱湖、黄家湖沟通巡司河,由武泰闸出江。
土壤县境土壤按照形成的特点,分为红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湖土、水稻土6个土类、13个亚类、35个土属、93个土种。
县西部由长江、金水冲积而成的平原区,母质主要为石灰性冲积物,多为湖土;其北部垅岗平原区,主要分布黄棕壤和湖土;中部低丘垅岗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成土母质较为复杂,主要分布有红壤和其他岩成土类;南部垅岗平原集中分布红壤;西部则以湖土为主。
水稻土是县境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占土壤总面积的52.24%,各乡镇均有分布。
县内垅岗地区,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粘土。其土壤分布:岗顶为死红土,岗面为红土、面红土和黄土,上螃为淹育型水稻土,垅口、湖汉为沼泽型水稻土。
中部以八分山、鸽子山为主体的两条断续带山脉,其土壤分布由上而下分别为重、中、轻砾石红土或薄层、中层、厚层棕红土,坡脚平缓地带为红砂土、黄砂泥土。 气候武昌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交替明显,严冬酷暑时间短,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6.7~17.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9~29.5℃,极端最高气温40.1~40.3℃;一月最冷,平均气温3.3℃,极端最低气温一12.4至一15.3℃,极端气温具有年际变化和地区差异的特点。常年平均降水量1200~135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大。1969年为最多年份,达1862.5毫米;1963年为最少年份,仅889.2毫米。春夏两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4%,秋冬两季仅占26%。
县境无霜期长,常年初霜日在11月21~28日,终霜日在3月9~17日,平均无霜期253~262日。1973年最长为295日,1969年最短为226日。初雪期历年一般在1月中旬,最早的在12月下旬(1985年),最迟的在2月下旬(1969年)。
境内冬季以北风、东北风最多,夏季以南风、西南风为多,春季则是东北风、西南风和东南风交替,秋季偏北风为多。多年平均风速为2.9米/秒,最大时为3.2米/秒(4月),最小时为2.6米/秒(10月)。1959~1981年共出现大风100次,其中1980年4月13日的最大风速达19米/秒。
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4.9小时,平均每天5.4小时。其中1978年为最多年份,日照时数为2233.7小时;1980年为最少年份,日照时数为1719小时。 主要气候灾害有洪涝、干旱、强寒潮、冰雹和龙卷风,其中洪涝是导致农业生产不稳不高的主要灾害。1924~1935年,武昌与咸宁、嘉鱼、蒲圻3县江堤共溃决5次。1931年全部溃崩,受灾人数达20万,受灾面积达466平方公里。据1959~1980年统计:全县共发生洪涝16~18次,平均两年一遇,全县性大旱10次,亦是两年一遇。
沿湖滨江地区一般3~5年有一次龙卷风。1960年2月4日,7~9级大风持续70分钟,并伴有雷、电、冰雹,致使湖泗、祝祠、分水等地受灾。此后,1973~1983年出现大风灾5次,平均两年一遇。
资源土地资源有农用面积236.76万亩,其中耕地126.01万亩(水田75.2万亩、旱田50.4万亩、菜地0.4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1.82%,人平2.50亩;山林面积35.66万亩(林地24.83万亩、园地5.08万亩、荒地荒石山5.7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1.83%,人平0.71亩;水域面积75.09万亩(江河2.1万亩,湖泊61.68万亩,塘堰8.67万亩,鱼池1:56万亩,水库1·08万亩),人平1.94亩;其他面积64.5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1.43%。 矿物资源有石灰石、建筑石、石膏、白云石、陶土、煤、矽石、耐火材料、钨、铁、磷等矿藏13种。其中黄铁矿位于乌龙泉东部,构造位置属沈家湾背斜的南翼,平均厚0.77米,以富矿集中为特点,矿质品位好;煤矿以县境北流芳岭一带发育最好,县南含煤地层厚307~611米,马鞍山煤矿有近百年采矿史;白云石、石灰石、石英砂岩、膨润土、粘土岩和石膏等非金属矿,均质佳量多,有规模开采的价值。
境内森林植被具有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宜林山地共计44.8万余亩,原始森林早被人工培育的灌木、草本群落所代替,仅在丘陵岗地和村落附近保存有乡土树种。1985年,全县有森林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0.63%;各类树木约250余种;尚有多种水生维管植物和332种药用植物。
境内水产资源丰富。1985年水域面积为75万亩,江河湖泊有鱼类百种以上,人工放养的有青、鲩、鲢、鳙、鳊、鲤、鲫鱼等;介甲鱼类有甲鱼、乌龟、河蚌,产于汤逊湖、鲁湖、上涉湖的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均是培育珍珠的较好母贝;常见水禽有獐鸡、谷鸭、八鸭等;水生植物有莲藕、菱角、茭笋、芡实等。1980年收购芡实米出口6.5万余公斤,1982年出口15万余公斤。

与江夏区马鞍山煤矿具体地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